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运用分铸法铸造的青铜器有什么

运用分铸法铸造的青铜器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19 23:03:01

『壹』 战国时期那些繁丽的青铜器 用什么方法铸造

一、萌生期(夏代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有简单的几何纹装饰。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铜礼器的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一个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已被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应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较普遍。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一个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型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地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是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初期,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所致,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青铜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后期则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败,导致了青铜工艺的相对停滞,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
四、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式装饰于青铜器上。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等表面装饰新工艺,使青铜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风貌。长篇记事体铭文逐渐减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内容开始出现,铭文中鸟虫书等艺术化字体流行。失蜡法、印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使造型奇巧的青铜器铸造成为可能,并大大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战国中期以后,尽管青铜器的形式依然丰富多彩,但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铸造业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战国晚期的青铜器明显地反映出这种衰退的趋势。

『贰』 青铜器的分铸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对一些造型上较突出的部分采用了分铸法,如器物的耳部以及突起的雕塑,商代“四羊尊”(湖南宁乡出土)的羊角就是分开铸成后嵌入羊头的外范内再浇合在一起的。

『叁』 古代的青铜器是怎样铸造的

二、失蜡法
失蜡法是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内模上敷泥浆等,预留孔洞,制成外范,待外范干燥,高温焙烧,内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内形成和内模一样的空腔,再从孔洞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既得与内模相同的铸件。这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现代工业仍在使用。已知中国最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属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铜禁等,而其工艺的精湛标明并非初始的制作。而纤丽奇绝的制作,楚地贡献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盘也最受称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纹玲珑剔透,穷极繁缛富丽,即是失蜡法制成。然而,失蜡法的应用并不够普及,今见的作品始终不多,这与蜂蜡数量有限、制作过于复杂有关,或许也是应为效果虽然奇绝却难引出普遍的审美愉悦联系。
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曾侯乙墓也曾经出土了青铜尊盘。

『肆』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块范法;失蜡法、分铸法和焊接法。这几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都各自的特点。

『伍』 我国古代体积巨大的青铜器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指从夏朝晚期到先秦两汉的青铜器物。青铜器,顾名思义,其材质为青铜,是铜与锡、铅的合金铸造出来的器物。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青铜器物,其中不乏体积巨大的青铜器,如商朝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达832.84公斤。

总结:

再如著名的四羊方尊体型较大,造型复杂,也是用分铸法铸造的。铸造一件体积巨大的青铜器,则往往需要块范法和分铸法的结合,这种铸成过程,实在是一种大规模的生产过程和复杂的工艺过程。

『陆』 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青铜器的铸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块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基本的方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工艺。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其法步骤如下:
1 .制模
模也称为母范、作模。其原料可选用陶、木、竹、骨、石等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由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为模,以便拨塑。
2 .制范
制范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一般说来,用来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选择粘土)含量大些,用来做芯的泥料则要含砂量大些,颗粒较粗些。范的泥土备制极细致。采集好的泥土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其间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能得心应手。
制范的过程中,在掌握好调配泥料含水量的同时,还必须混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草木屑、草料、烧土粉、炭末或者其他有机物之类,这是为什么呢?范在成形以后是要经过高温焙烧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范因不耐烧变了形状,那么范所塑造的青铜器物也会走了形,而这些在高温下不容易走形的材料加进去之后,可大大减少收缩率来保持器物的原形,并利于透气,避免在塑成后因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从出土发掘情况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泥土的含量可以多一些,其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要在室温中慢慢干燥,纹饰要在干度适当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之后再进行细致的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内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从模上翻范块是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要求必须有很高的技艺。对于像刀、戈、镞等较简单的实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够应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与上述的器物的简单制作相比,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就显得复杂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确了外范的数量及分布状况。现简单地将其制法介绍如下:第一步骤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贴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压紧以求紧密不松散。接下来是做内壁。内壁的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为内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第二种方法用于大型器物,是将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内部为模型制出内芯,并使脱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上器耳;最后一种是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完成焙烧且组合好的范趁热浇注,不然就须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的温度以摄氏度400—500℃为佳。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严实,再入窑高温焙烧。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和高温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烧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并在外加木条箍紧。
范预热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要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铜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气孔(范上留有的通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一次浑铸”或是“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的。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后的铸件还要经过锤击、锯挫、錾凿等多道工序来进行修整,以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当一件光润整齐的青铜制品出现时,才算制造完毕。 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用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所铸器物的蜡模。用细泥浆在蜡模表面浇淋一遍,使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然后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铸型。最后再用高温烘烤此型模,使蜡油不耐高温熔化流出铸型,从而形成空的型腔,趁其型腔是高温状态,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出器。失蜡法也称熔模法。这样制得的器物无范痕,光洁精密。
从我国考古发掘情况上来看,最早使用失蜡法的铸件是1978年5月河南省淅川楚王子午墓所出土的青铜禁。该禁四周围着龙,纹饰结构复杂的框边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框边立体的错综结构的内部支条,尚可见蜡条支撑的浇铸痕迹。王子午即楚王的令尹子庚。这件令尹王子午墓的禁已经把失蜡铸造的技巧发挥得相当纯熟完美,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最复杂的器件。
其实失蜡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见于文献的记载比较晚。有关熔模法的最早记载是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引郑虔《会粹》中的说法:唐初铸开元通宝,(欧阳)询初进呈“”,自文德皇后在“样”上掐一甲迹,因此钱上留有掐痕。“”是蜡的古写,“样”其实就是蜡模。但有些文献中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钱上所留的痕迹是凸痕。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最早叙述了失蜡法的工艺过程。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写的《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还有“出蜡局提举司”,即有专司铜器铸造的部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万钧钟的失蜡铸造工艺并载有蜡料配方。 青铜工匠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分铸法。分铸法是先将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浇铸成,再将小的铸件嵌放在器的主体范上加以固定,与待铸青铜器固定部件或活动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间杂用范料隔开。这样,先铸的部件和器体就能固定或套铸在一起了。但有的器物铸造不是这样的,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骤,即先铸器体,再合铸附件或附饰。这种将分铸好的器身和耳、足等附件联接起来的方法就称为焊接法,其实焊接法是分铸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时也称分铸焊接法。
在商代,出现了最早的分铸法,但比较繁复讲究,只在铸造形制较为复杂的青铜器时才使用。到了西周,绝大部分青铜器的附件都采用了分铸法,制范时仍然把器身和附件合在一起做一个整模,再从整模上翻出分范,这样做出来的器物比起后来的分铸法显得有一点拘束。到了春秋中、晚期,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别单独做模,而且器身也按着形制的弧度做出许多模,器型也因这样的方法而变得精美细致。这个时期的焊接技术仍采用商、西周以来的嵌入法,即把预先铸好的附件嵌入器身范上,进行一次浑铸,而且比以前使用得更普遍了。还有使用方块印模法印铸花纹,最早见于河南辉县甲乙墓出土的属于春秋中期偏晚扁圆形壶。

『柒』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块范法;失蜡法、分铸法和焊接法。这几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都各自的特点。“块范法”又被叫做“土范法”。在商代人们就用“块范法”铸造青铜器了。“块范法”是当时应用最广泛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了。

『捌』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块范法;失蜡法、分铸法和焊接法。这几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都各自的特点

『玖』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一、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请按照出现的时间罗列)
一. 块范法(商周时代)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1.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
(1). 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剑,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介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芯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器物.三.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
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
(4).修整
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锉、錾凿、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毕.
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绍了.
二.失蜡法
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二、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1、春秋早期(公元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首先是盆的出现,传世的如曾大保盆.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形似,但有微小的变化,就是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疏.这一时期的铭文长篇的甚少,内容多是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记录.铭辞书体也无显著的变化.
2、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前6世纪上半叶)
由于考古资料不够充分,尤其是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标准器缺少,因此难于严格地标定分期的年限,同时各国青铜器的发展也不平衡.虽然如此,仍有少量的标准器或接近标准器的资料.
春秋中期青铜器和西周中期有某些相似之处,即具有早期到晚期过度的特点.春秋中期的纹饰在结构上虽然有新的式样,但在技巧上还不是精工细作,因而仍具有某中粗犷的风味.
3、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前476年)
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形制比较复杂,各个地区的器用也不尽相同,而有的地区发现甚少,情况未明.但总的来看,现存这一时期各个地区的青铜器,其形制与纹饰的共同点大于不同之点.
春秋晚期新出现了红铜镶的纹饰,包括龙、兽、凤、鸟以及表现狩猎的各种题材.由于表现人之狩猎活动的图像处于初始时期,因而带有粗拙干.但是它已摆脱了青铜器纹饰的图案规律,而成为构图比较自然而生动的初级画像.春秋晚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以记载自作用器的为多,铭辞或长或短,大体上有一定的格式,内容总以显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诩品德之美为主,记载婚媵的铭文亦不在少数.铭辞除了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与史籍相印证,以及部分有史迹可资考查外,关涉史料的内容不多,这是由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缘故.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花纹较商代及西周有很大的变化,其特点是过去的饕餮纹、兽面纹等繁缛样已淘汰,代之以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与图像纹等.东周的花纹成网状四方连续,说明采用了花版捺印技术,比过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艺前进了一大步,并出现了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兴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和工艺技术虽有很大发展和成就,但由于冶铁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青铜时代终于为铁器时代所取代~

『拾』 继续说说青铜器(三)——食器

       上次写了鼎的简单介绍,发现如果每次介绍一个器形战线就太长了,所以这次决定把除了鼎之外的食器都说道说道咯!

       在博物馆里参观,陶质鬲或许遇到更多。铜鬲其实就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说文》中记载:“鬲,鼎属也。”可见二者在功用与形态上是具有很多共同点的。鬲大体上可分分裆鬲和连裆鬲。之前好像在《宝鸡六章》里的论文中遇到过将连裆鬲作为一个族属区分的标志,可见商周之际不同族群的使用器物带有自己的特色,而如今成为了我们分析推断的参考信息。

        可以看到与鼎相比,鬲的腹部与足部的分界不甚明显。不过既然同属于一个属了,鬲的铭文里有把自己叫鼎的哦。鬲同样是用来炊煮粮食的器物,一般所见体型都较正常,应该多是实用。

       甗是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两部分组成的蒸器,甑与鬲之间有箅子隔开。它可分为联体和分体两类。早期,尤其是商和西周时期多合体。(为什么总觉得分开了就不是它了呢)战国时期开始,下半部分鬲呈缩小趋势到了秦汉时期彻底演化成无足了,基本上可以说是另一种器物了。甗一般也是实用居多。(有没有开始脑补妈妈蒸馒头,哈哈,和家里蒸锅一个原理咯)

       簋一般是和鼎配合使用,有的有耳(双耳、四耳),它的用途和我们的碗的确无差,就是用来盛放饭食。有的簋还带有方座或盖,扶风庄白窖藏所出的一批簋就有带方座和盖的器物。据说方座有抬高方便进食的作用,盖防止灰尘等脏东西掉入。平常见到的无盖的簋或许当时在使用的时候是有其他材料的盖,只不过因为不易保存所以才没能保留下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乳丁纹四耳簋算是有特色的簋,不但在铸造工艺上采用了分铸法,而且在簋的四耳上各有六个牛头进行装饰。

       流行的时间较短,西周时期多见。总感觉它像我们圆角长方形的饭盒,而且还是饭盒顶部有把手的,或许盖子取下来反过来方就可以当盘子用啦!

        簠也是用来盛放饭食的,不过就是有研究者认为它是在祭祀中盛放粮食的。它的外形很有特点,是上下对称的,也就是说盖和器身看起来是相同的,有几分像盨,但是它是棱角分明的折角哦,流行的时间更长一些,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都有发现。要区分盖和身的办法就是看它们的扣,其他的地方可几乎是看不出差异的。

豆很像我们用的小碟子。铺和豆类似,有些时候有混淆,都是古人用来盛放调味制品的小碟子,像豆豉、肉酱等等。

食用器就告一段落啦,下周酒器约起O(∩_∩)O

阅读全文

与运用分铸法铸造的青铜器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乳房囊肿做什么仪器 浏览:127
超声波牙刷怎么使用视频 浏览:644
承揽小型机械工程活怎么样 浏览:856
阀门中体大体有什么区别 浏览:658
美食摄影器材怎么挑选 浏览:509
燕秀工具箱30 浏览:619
机械加工积销瘤是什么意思 浏览:971
化工甲类乙类装置设计规范 浏览:203
线上教育设备哪个好 浏览:321
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图 浏览:934
狼派机械键盘按键怎么取 浏览:546
海马600氦气阀门 浏览:328
公务员考农业机械管理站如何 浏览:713
哈弗h9后备箱工具箱 浏览:106
仪表盘带D的什么车 浏览:624
主设备传送模式什么意思 浏览:521
13款朗逸车仪表怎么调 浏览:892
如何用电工技术实验装置 浏览:626
宇明不锈钢阀门厂电话 浏览:41
电厂滑动轴承怎么做 浏览: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