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国最大的铜合金铸件 生产厂家有哪些如压铸工艺、重力浇铸工艺、离心铸造工艺等
供应小型熔铜炉,中频钢结构外壳中频电炉,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熔炼加工生产铜制品等工业铸件.
宁波鄞州 **神光中频电炉生产的小型中频熔铜炉,节能最好.
Ⅱ 中国最早铸造铜器的地方是哪里
首先要讲一下青铜和青铜时代。大家知道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在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红铜,就是自然铜。这个自然铜由于它的熔点是很高,它这个熔点是1080多度,很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小件的一些工具、一些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那个时候人类使用的工具绝大多数还是石器。所以这个时候在考古学上称为铜石并用时代。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制陶技术的这个发展。因为对陶器来讲,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摸索,逐渐地就认识到了在铜料当中掺上锡和铅可以降低它的熔点可以降到八九网络。那么这样就很容易了,这样的话就可以铸造用它来铸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铸造一些器皿。这样就被称为青铜。
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这个时间,很多地区都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但这个时候,青铜还不能够完全代替石器,完全代替石器只有到了铁器出现以后。所以这个时期呢,就被称为青铜时代。我们中国目前所发现的青铜器和红铜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间。发现的一些地点,从甘肃到山西,到河南,到山东,都有发现。发现的时候,这个阶段,就是青铜和红铜同时就出现了,同时出现了。应该是更早的时候,有个时期使用,很长时间使用红铜这样一个时期。那我们国家呢,这个时期我们考古啊是一个,是发展得是比西方国家晚了将近100年的时间。随着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学的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不断地改变了我们的认识。我们相信一定会能够发现,比公元前3000年,更早的这个红铜,使用红铜比较多的这样一个时期。
下边再讲一点,总的讲一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广泛应用于当时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和数量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人们的饮食起居用的这些器物,就是所谓礼器,礼器,青铜的,乐器。一直到车马上面的装饰,建筑上的装饰,到武器。那么前面讲的这些都是维护着当时的等级制度的。那么武器嘛,就是直接和国家机器、军队直接相关的。所以古书上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这些呢,“祀”和“戎”,这就和青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这么样地广泛地使用,应该说是少有的。它同当时的生产、科技、艺术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凡是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都是以青铜为很突出的。那么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国外也还有的博物馆,就是专门收藏中国青铜器的,收藏中国青铜器的。现存的数量可以说是数以万计,就拿《中国青铜器全集》这一部书,一共是16本,它是集中了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了中国青铜器的精华,一共16本,就是收藏了2700多件。说到《中国青铜器全集》,我们今天提到的只能提到1%。
下面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青铜器是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青铜器是怎么样铸造的呢?铸造青铜器,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模型,这个泥料怎么样。那还很复杂,今天限于时间不讲了,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要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合起来进行浇铸。浇铸,当然这个范怎么做,内范外范这都很复杂了。然后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大体上这么一个过程。夏代和商代初期,这个时候就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还不久,铸造业还不够发达。我们现在所发现的主要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这一类东西呢只有那么三四种,发现最多的就是这种东西,叫爵杯,爵是一种酒器。这个时期的铜器,它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大概一般都是十多个厘米到二十多个厘米。器形也比较单纯、比较简单。同样一种器,它的器形形状都差不多,器壁很薄、素面。或者只是装饰一点圆点或者圆饼或者是有几道单线。
Ⅲ 为什么曾侯乙墓葬中有重达十吨的青铜器
比较严谨的应该叫青铜礼器。所以就能理解
Ⅳ 铜主要用在什么地方最多
1.工业、高技术等场合.
2.目前,再生铜约占世界铜总供应量的40%。
3.在各种家庭设备和器具中,为了导电导热,都要用铜,在通讯、水和气输送、屋顶建造中也要用铜。铜还可作为保护植物和农作物的杀菌剂。铜的合金,如青铜,可用于艺术品如铸像的铸造。
4.铜广泛用于电气系统
5.铜和黄铜广泛用于自来水管道系统
6.运输设备的主要用铜
7.在机械制造中,铜合金用于制造齿轮、轴承和涡轮机叶片。
8.铜在电气、电子工业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占总消费量一半以上
9.在国防工业中用以制造子弹、炮弹、枪炮零件等,每生产100万发子弹,需用铜13--14吨
Ⅳ 铜的主要产地在哪
世界铜矿资源比较丰富.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铜会计师约为3.5-5.7亿吨.其中斑岩铜矿约占全部会计师的76%.从地区分布看,全球铜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共有五个(1)南美洲必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2)美国西部的洛矶和大怦谷地区;(3)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4)哈萨克斯坦共和国;(5)加拿大东中.从国家分布看,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力,美国,赞比亚.独联体和秘鲁等国.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探明铜金属储量达1.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4.美国铜金属探明储量9100万吨,居世界第二,赞比亚和中国的铜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三,第四位.世界铜矿砂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西海岸,非洲中总和独联体国家。精炼铜生产除以上地区国家外,还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精炼铜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992年,美国约产精炼铜216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美国西部和西南部的亚利桑那、犹他、新墨西哥、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主要的产铜地区,其产量占全国的3/4以上。1992年,智利产铜大部分用于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铜出口国。据资料介绍,智利也是世界上铜生产成本最低的之一。前苏联的铜生产原居世界第二位,后因政局面动荡,产量降为第三位。1992年,智利也是世界上铜生产成本最低的之一。前苏联的铜生产原居世界第二位,后因政局动荡,产量降为世界第三位。1992年。独联体国家精炼铜产量约为110万吨,独联体国家生产精炼铜原料基本上自给。日本是主要的精炼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铜精矿进口国。1992年,日本生产了约法三章116万吨精炼铜,仅次于美国、独联体,居世界第四位。赞比亚和扎伊尔是非洲中部的主要产铜国,赞比亚1992年的精炼铜产量约为46万吨,扎伊尔1992年的精炼铜产量为13万吨,由于这两个国家生产的铜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器此,它们的生产状况对国际铜市场影响很大。德国和比利时是利用进口铜精矿和粗铜冶炼精铜的生产国,德国的精炼铜产量1992年约为56万吨,比利时约为32万吨,秘鲁,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波兰,前南斯拉夫等也均是主要的铜生产国。我国也是一个主要的精炼铜生产国,1992年的精铜产量达到了如指掌。64.02万吨,由于我国的铜资源条件不够理想,影响了铜精矿产量的增长,每年均需进口大量的铜精矿和粗铜原料。
铜的产量
考古工作表明,人们自史前起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铜制造原始武器。工具和其它器具。但长期以来,由于炼铜方法原始,铜的产量一直很低,17世纪出现现代炼铜法之后,铜产量才有明增加。1928年,世界精铜产量为167万吨,战后世界精炼工业发展较快,1950年。全世界的精铜产量只有315万吨,1992年已达到了约法1100万吨,增长了近两倍半,不同年代铜的生产发展速度是不同的,50年代铜生产发展速度为年均递增4.7%,60年代铜生产发展速度为年增递增4.2%,70年代铜生产发展速度降为年均增长2.07%。8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降到了1.5%。也就是说,从总趋势上说铜的产量是增长的,但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1982-1992年各年的世界精铜产量分别为(单位:万吨):941.85,967.19,954.51,971.50,986.21,1015.99,1043.27,1079.23,1080.83,1060.59,1100。从地区分布看,铜精矿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智利,独联体,加拿大,赞比亚,扎伊尔,秘鲁和波兰等到国。这些国家的铜精矿产量占了世界总量的近来67%;精炼铜的生产集中在美国、独联体、日本、智利、赞比亚;加拿大、德国、比利时等国,他们的精铜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1%。1992年世界精铜总产量的20%。居世界第一位,智利产量为133.29%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1%,居世界总产量的10.9%。居世界第三位;日本产量为116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1%。居世界第五位。以上五个国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
铜的消费量
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能仅次于银,居第二位,是铝的1.6倍,导热性也仅次于银,是铝的1.8倍,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纯铜可拉成很细的铜丝,制成很薄的铜箔,铜还可以与锡、锌,镍等金属化合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合金。这些合金有的耐磨,铸造性能好,有的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由于铜具有上述优良性能,所以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电气行业是铜的主要工业消费部门,建筑业、工业、机械及运输部门也消耗大量的铜。由于铜的防腐蚀和导热性好。因此是汽车、发电机、电池、电扇以及取暖和制冷设备不可缺少的材料,铜还广泛应用于通讯设备如电话、电报、电视、通讯卫星的制造中。80年代以来,世界精铜消费量分别为:904.67,910.712,994.41,964.39,1007.51,104133 2008-12-21 22:46
世界铜矿资源比较丰富.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铜会计师约为3.5-5.7亿吨.其中斑岩铜矿约占全部会计师的76%.从地区分布看,全球铜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共有五个(1)南美洲必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2)美国西部的洛矶和大怦谷地区;(3)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4)哈萨克斯坦共和国;(5)加拿大东中.从国家分布看,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力,美国,赞比亚.独联体和秘鲁等国.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探明铜金属储量达1.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4.美国铜金属探明储量9100万吨,居世界第二,赞比亚和中国的铜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三,第四位.世界铜矿砂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西海岸,非洲中总和独联体国家。精炼铜生产除以上地区国家外,还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精炼铜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992年,美国约产精炼铜216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美国西部和西南部的亚利桑那、犹他、新墨西哥、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主要的产铜地区,其产量占全国的3/4以上。1992年,智利产铜大部分用于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铜出口国。据资料介绍,智利也是世界上铜生产成本最低的之一。前苏联的铜生产原居世界第二位,后因政局面动荡,产量降为第三位。1992年,智利也是世界上铜生产成本最低的之一。前苏联的铜生产原居世界第二位,后因政局动荡,产量降为世界第三位。1992年。独联体国家精炼铜产量约为110万吨,独联体国家生产精炼铜原料基本上自给。日本是主要的精炼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铜精矿进口国。1992年,日本生产了约法三章116万吨精炼铜,仅次于美国、独联体,居世界第四位。赞比亚和扎伊尔是非洲中部的主要产铜国,赞比亚1992年的精炼铜产量约为46万吨,扎伊尔1992年的精炼铜产量为13万吨,由于这两个国家生产的铜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器此,它们的生产状况对国际铜市场影响很大。德国和比利时是利用进口铜精矿和粗铜冶炼精铜的生产国,德国的精炼铜产量1992年约为56万吨,比利时约为32万吨,秘鲁,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波兰,前南斯拉夫等也均是主要的铜生产国。我国也是一个主要的精炼铜生产国,1992年的精铜产量达到了如指掌。64.02万吨,由于我国的铜资源条件不够理想,0每年均需进口大量的铜精矿和粗铜原料。
铜的产量
1928年,世界精铜产量为167万吨,战后世界精炼工业发展较快,1950年。全世界的精铜产量只有315万吨,1992年已达到了约法1100万吨,增长了近两倍半,不同年代铜的生产发展速度是不同的,50年代铜生产发展速度为年均递增4.7%,60年代铜生产发展速度为年增递增4.2%,70年代铜生产发展速度降为年均增长2.07%。8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降到了1.5%。也就是说,从总趋势上说铜的产量是增长的,但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1982-1992年各年的世界精铜产量分别为(单位:万吨):941.85,967.19,954.51,971.50,986.21,1015.99,1043.27,1079.23,1080.83,1060.59,1100。从地区分布看,铜精矿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智利,独联体,加拿大,赞比亚,扎伊尔,秘鲁和波兰等到国。这些国家的铜精矿产量占了世界总量的近来67%;精炼铜的生产集中在美国、独联体、日本、智利、赞比亚;加拿大、德国、比利时等国,他们的精铜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1%。1992年世界精铜总产量的20%。居世界第一位,智利产量为133.29%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1%,居世界总产量的10.9%。居世界第三位;日本产量为116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1%。居世界第五位。以上五个国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
铜的消费量
80年代以来,世界精铜消费量分别为:904.67,910.712,994.41,964.39,1007.51,104133
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造的十二铜人去哪里了呢
秦始皇为何要铸造十二铜人,它们到底有多大多重,最终去了哪里?
十二铜人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据传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也有传说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铸。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云: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
《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过秦论》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Ⅶ 滁州市琅琊山铜矿()
琅琊山铜矿在1958年前称破山口铜矿,1958—1978年间称滁县铜矿,1978年改称琅琊山铜矿。
矿区位于滁州市西南2.5公里。区内公路直接通往全省各市、县,并有铁路支线与津浦线衔接,通往全国各地。距滁县火车站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该矿床为典型的夕卡岩型富铜矿床。矿区位于大丰山复式倒转向斜东南翼的次级褶皱——醉翁山不对称紧闭向斜的轴部。矿体产于上寒武统车水桶组上段结晶灰岩与燕山期石英闪长岩岩株的接触带上。已探明矿体225个,其中储量在1000吨以上的有12个,占总储量78%。矿体均呈“多”字型排列,单个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囊状等;其规模一般为:长50—120米,最长435米,延深一般50—120米,最大延深265米,一般厚度2—10米,最厚17.94米。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次为黄铁矿、辉铜矿、赤铁矿、铜蓝、辉钼矿及少量黝铜矿、镜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有钙铁石榴子石、透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和少量石英、玉髓、方解石等。
本矿区有悠久的采矿、冶炼历史,区内遍布古采坑和古炉渣,估算堆积的炉渣可达50万吨,其含铜在0.3—1%之间。据传在明代曾采掘冶炼,其后放弃。1955年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八队在本区勘探时发现古瓷片,经南京博物馆鉴定认为是隋唐产物。另外,区内“龙池”也就是古代采矿而涌出的泉水地,相传为朱洪武所建之池故而得名龙池。据以上两点分析,该区最晚应在明朝初期就已采掘。
新中国成立以前,1928—1929年曾有德国人来该区调查(据日本人资料而得知);1941年日本人小林冶夫来此做地质调查,同年8月15日完成《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调查报告》;同年8月日本人满野雄芳在矿区做物理探矿,10月份完成《安徽省滁县破山口电气探矿调查报告》,他认为“电气探矿无铜存在,同时矿质贫杂,亦无经济价值”;同年又有日本人佐滕舍三来矿区调查,于12月28日完成《安徽省滁县铜矿地质再调查报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皖中矿产勘测队于同年来矿区进行调查,在琅琊山发现上寒武统标准化石Agnostus sp与Cnangshania sp,并提交了《滁县琅琊山寒武纪等地层之发现及其意义的报告》。1955年6月,地质都华东地质局组织大专院校生产实习大队来矿区开展普查找矿,尔后由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八队转入地质勘探。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0.39万米,平巷99米,浅井345米,探槽7581立方米;探明铜金属储量0.3万吨,于1957年3月由周仁麟等提交了《滁县破山口铜矿区最终地质勘探报告》,认为本矿区“为一小而分散的矿量不大的无经济价值的夕卡岩矿化点”而撤离该区。1959—1960年,省地质局三四五队又对该矿床东区的凤凰山地段进行地质勘查,探明铜金属储量0.2万吨,由周作祯、熊化龙等于1960年提交了《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储量报告》。后该队撤销,勘查中止。
为开发该矿区的铜矿资源,滁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筹建矿山,取名滁县铜矿,职工280余人,日采选能力达50吨左右。由于矿石资源日趋枯竭,至1964年矿山生产已难以维持,准备闭坑下马,当时仅剩有100多职工也准备各奔前程。在这山穷水尽之际,冶金八一一队来到矿区,使这座濒于闭坑的矿山又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发展。
1965年初,冶金部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一地质队编完江苏省冶山铁矿地质勘探报告,后备勘探基地无着。为此,队决定由地质技术负责人牟启珍和晏才讷二人分工负责,牟负责普查,晏负责冶山铁矿报告编制。
地质普查工作开始时仅限于江苏省境内,收效甚微。为冶山铁矿勘探报告事宜,临时到八一一队工作的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张守韵提出“安徽省滁县有个破山口铜矿,你们可以去看看。”根据张的提示,5月下旬该队派出以陈希交为首和杨达钊、李文生、钟国儒四人组成的踏勘小组,前往滁县铜矿、黄道山及全椒县马厂等三个矿点进行踏勘和收集资料。10天后踏勘组带回滁县铜矿提供的由地质部三四五队工作的该矿区仅有的一些地质资料。在一个小型汇报会上,踏勘组提出在踏勘的三个矿点中,滁县铜矿可列为首批工作的重点。根据三四五队的地质资料和踏勘组的情况汇报,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滁县铜矿化普遍,与成矿有关的闪长玢岩小岩株与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接触形成东西两个接触带,长千余米,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原三二八队、三四五队虽然施工了一些钻孔,提交了0.5万吨铜储量,但所施工的钻孔深度多在百余米之内,勘探深度过浅,以此否定深部无一定规模的铜矿显然依据不足,有必要做进一步踏勘和投入地质工作。
为此,7月份队又派出以陈希交为首的8人地质组前往滁县铜矿进行详细踏勘。8月1日,副队长王锡爵动员并亲自率领全队地质人员到达滁县,并分成两个组开展工作,明确指定牟启珍负责滁县矿区组,晏才讷负责全椒县马厂组。8月初,滁县矿区的地质普查工作分三个作业组同时展开,工作内容及目的为:外围1∶1万地质填图,确定矿区地质构造;地表调查,以研究各组裂隙与夕卡岩的生成关系;坑道调查,确定矿体产状,研究围岩蚀变。与此同时,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四队易步高、高洪来、陈其威等人根据公司指示,组织物化探分队于8月初到达滁县铜矿配合冶金八一一队工作,并在矿区内首先进行1∶2000磁法测量。
8月底,冶金八一一队各地质作业组按计划完成了矿区的各项预定地质工作任务,同时收集到原三四五队的地质报告和三二八队的部分地质资料。队技术负责人牟启珍认为编制深部找矿设计的条件已经具备,没有必要再进行地表工作。根据已掌握的大量地质资料,作出以下推论:①本区有倒转向斜存在(当时误为倒转),南端抬起,北端倾伏,北部裂隙发育,成矿条件好;②北东、东西两组断裂交汇利于成矿,在这两组裂隙的交汇处有可能形成向北东侧伏的矿柱;③西接触带往深部(负50—负200米)出现较稳定的接触带,其附近常存在夕卡岩、铜矿化或铜矿体。23线的接触带自上而下皆赋存有夕卡岩,但铜矿化在0米标高才出现,相邻剖面也有类似情况,有可能此系新矿带的起点,其下存在有矿体,深部理想的矿体主体当在14线以南;④东带深部可能存在较完整的接触带,成矿条件有利。
基于以上推断,牟启珍于8月下旬着手编制第一份《安徽省滁县铜矿地质普查设计》,设计两个钻孔,其中102孔位于赵家山地段,101孔位于龙池地段。该设计于9月上旬经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审批后,副队长王锡爵与队党总支副书记王学宣等人研究决定,立即将参加南京梅山铁矿会战的本队两台钻机调往滁县铜矿,并责成工程股股长华有水具体负责钻机搬迁事宜。
9月22日,304号钻机首先在赵家山13线施工102号钻孔;10月初于150米深处见矿9.86米,铜品位1.04%(即后来的21号矿体),证实原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深部的确存在较大的矿体。已被“盖棺定论”的滁县铜矿从此重见天日。至于同时设计、施工的101孔,因矿区北部接触带深部变陡而未达设计目的,在石英闪长岩中停钻。
1965年10月,八一一队设立了滁县分队,张兴露、张心恕分别任分队长和指导员,地质组长为李成信。1966年3月李成信借调到公司,组长由刘永安、刘玉良担任。
首孔见矿之后,矿区的地质工作是“顺藤摸瓜”,沿两侧接触带布置勘探线追索矿体。与此同时,八一四队于当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65年物探结果报告》,又于1969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铜矿及其外围1967—1969年度物化探工作报告》,1974年5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原生晕工作结果的补充报告》。八一四队在滁县铜矿先后投入了磁法、电法、次生晕、原生晕等综合找矿方法,为八一一队布置钻探提供了大量的物化探资料和依据,尤其是磁法找矿在本区显示了卓有成效的地质效果。
由于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1966年八一一队全队找矿施工力量集中至安徽滁县,并于1967年将队部迁至滁县。在对滁县铜矿的地质普查与评价中人们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认为该区矿体薄(最厚不超过10米),虽然孔孔见矿,但可能孔孔不连;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找矿思想的解放,影响了工作进程。但在1966年上半年到1967年先后施工的11线115孔和28线208孔都见到了厚达三、四十米的矿体,这不但说明本矿区有较大的矿体,而且证明北部同样有较好的矿体赋存。另外还发现矿区向斜不是倒转构造,同时还发现东带向西倾伏且其间有颇具规模的矿体。至此,人们对该矿床的规模才获得了较为确切的概念。
通过4年的地质工作,矿区南部西接触带的矿体已基本控制,根据矿山扩建的要求,1969年由刘永安、刘显臣、刘学会、马云龙等人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西接触带8—18线中间总结报告》;1972年冶金部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工作质量会议后,认为该报告中部分工程过稀,决定以60×60米的网度求工业储量,同时配合部分坑道进行验证。
1971年,冶金部要求滁县铜矿在“四五”计划期间扩建成日采选千吨的规模,并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重工业管理站委托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进行扩建设计。同年,八一一队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下放到安徽省,归属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
经过7年的地质工作,至1972年已基本形成了东西接触带两个矿带。其中西矿带长2200米,宽40—150米,东矿带长2200米,宽40—110米,控制深度达400米,钻探工程网度大部已达100—140×100—150米。1972年12月牟启珍、晏才讷主持,由刘显臣、刘玉良、孙长明等主编了《安徽省滁县铜矿1973年地质勘探设计书》。该设计根据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的指示精神,将矿区8—18线以南使用钻探工程网度大致定为60×60米,求一部分工业储量,对18线以北及东矿带布置稀疏勘探工程。
1973年,根据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和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局的指示,要求八一一队提交滁县铜矿南部西矿带8—18线和东矿带40—50线地段地质勘探中间报告,以供矿山设计日采选千吨规模之用。为此,八一一队刘显臣、刘永安、马云龙、单文圳、朱雅林、程正言于1974年11月正式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南部地质勘探中间报告》。同年12月28日冶金工业部批准铜金属储量10.36万吨。
在对南部勘探的同时,对矿区北部开展了找矿评价工作,并从1975年开始对北部进行加密勘探。1979年11月,在牟启珍主持下,由刘永安、刘玉良等人编制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北部地质勘探报告》。1981年6月19日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铜金属储量7.22万吨,并批准伴生金储量4.156吨、伴生银储量99吨;同时补充批准南部金储量3.946吨、银储量106吨;另外批准单钼金属储量为:北部1147吨,南部48吨。
滁县铜矿(南部和北部)共投入钻探工程13.12万米、坑道704米。投入地质事业费806万元,探明1吨铜金属量成本为45.87元。
从1966年开始至勘探结束,滁县铜矿的矿山建设与地质勘探几乎同时进行。冶金部华东公司、安徽公司及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对滁县铜矿积极推行“三边”作业,即八一一队、滁县铜矿、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共同协作,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1975年10月,日选千吨的选厂建成投产。至1991年,矿山已有职工3112人,拥有固定资产4100万元,采矿回采率95%,选矿回收率96.5%,年产铜2000吨,回收金50公斤,银1200公斤,1991年总产值3210万元,实现税利总额398万元。目前矿区面积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当年荒凉恐怖的万人坑(古采坑和抛尸场)旁,现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滁县铜矿已成为皖东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