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二机部反应堆装置设计所

二机部反应堆装置设计所

发布时间:2021-02-23 03:33:09

A.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核研院筹建于1958年,始建于1960年1月。早期称清华大学原子能基地,1962年起名为清华大学试验化工厂(简称试化厂)。1979年3月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研究所(简称核能所)。1990年11月1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简称核研院)。2003年9月经清华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1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更名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更名后原有设计院资质保留,名称仍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核研院俗称“200号”,这是屏蔽试验反应堆最初在校内基建项目的编号。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规模最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其主体部分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北郊燕山脚下昌平区虎峪风景区。该院筹建于1958年,始建于1960年。1962年定名为清华大学试验化工厂(简称试化厂),1979年4月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研究所(简称核能所),1990年1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简称核研院),2003年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1958年7月,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决定建立以反应堆为中心的原子能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基地。在工程物理系主任何东昌的领导下,工程物理系反应堆工程专业师生开始设计游泳池式屏蔽试验反应堆。同年11月,选清河以南、距清华园东北边界约600米的后八家为反应堆厂址,并开始施工。
1959年上半年,后八家施工停止。在工程物理系副主任兼反应堆工程教研组主任吕应中的领导下,工物系师生继续设计屏蔽试验反应堆。1958年至1959年,全校先后有500余名师生员工参加了屏蔽试验反应堆的初期有关工作。
1959年春,清华大学组织工物系、土木系有关人员会同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在市区以外地区进行反应堆新厂址的调查,提出了两个厂址方案。1959年底,经北京市委批准,反应堆厂址设在南口以东、虎峪村以南地区。同时该反应堆工程被列入国家科委及北京市1960年重点项目,一期工程计划经教育部和原二机部批准。
1960年元旦刚过,一支由复转军人、校基建处和行政处的工人为主组成的100多人的施工队伍从清华园来到虎峪工地。2月,土建设计组进驻工地。3月,工艺设计队伍进驻工地。3月5日,屏蔽试验反应堆破土动工。屏蔽试验反应堆最初在校内基建项目的编号为“200”,这就是核研院俗称“200号”的由来。 屏蔽试验反应堆是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调试建成的核反应堆。该反应堆的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由吕应中同志主持进行。1960年春天,参加这座反应堆建设的有200多人,包括讲师1人,助教10余人,学生10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他们住在帐蓬或虎峪村老乡家中,在村里一座破庙露天开伙。首先自己动手从水库大坝修水渠通水,靠肩扛手抬修通从昌平到虎峪的第一条高压供电线路。接着就是挖地基,搞土建施工。从1960年冬到1963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建设人员逐渐减少,最少时只有20多人。1964年,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后,大批建设队伍又开进工地,加紧施工和安装。何东昌、吕应中等同志在反应堆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寻难而进,勇于创新”、“尖端分解为一般,一般综合为尖端”、“部分多次试验,总体一次成功”的指导思想。建设者们立下了“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誓言。屏蔽试验反应堆于1964年国庆前夕建成,并临界启动一次成功。与此同时,在王大中同志主持下,还于1964年9月建成了零功率反应堆。
在建堆过程中,共突破技术难关37项,其中有几项是外国资料中未见过的,如铝制大水池壳防腐蚀大面积阳极氧化处理工艺等,同时自制仪器设备67种,建立专业实验室11个。反应堆建成后,接纳我校和哈工大、西安交大有关原子能专业的实习师生900多人。
30年多来,在该堆上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包括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屏蔽材料性能试验,医学动物辐照试验,中子照相,中子活化分析,中子嬗变掺杂单晶硅的生产,以及高效过滤薄膜核径迹蚀刻膜的生产等。
1964年至1966年,完成了一项重要的科研——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任务。前苏联计划援建我国的后处理厂,采用的是落后的沉淀法技术,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二机部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继续开展用沉淀法进行核燃料后处理的研究和工厂设计工作。1958年,工程物理系副主任滕藤、汪家鼎和放射化工教研组主任朱永(贝睿)领导放射化工教研组开始选定国际上先进的流程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作为研究题目,并开始进行热化学实验室的设计。其后组织工程化学系人工放射化工专业的教师和从1960到1966届毕业生以及少量的研究生结合毕业设计和论文从事与此有关的化学、工艺、分析、设备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工作。1963年,滕藤、汪家鼎,朱永(贝睿)同志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向国家建议我国的核燃料后处理技术采用溶剂萃取法。1964年,二机部党组开会决定抛掉沉淀法改用萃取法,并决定在清华大学200号全面开展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的研究工作。这一决定得到了国务院专委会议的批准。 研究工作由清华大学和二机部的有关研究所、设计院及工厂合作,在清华大学200号进行。
1964年下半年,建筑面积为700平方米的热化学实验室开始动工兴建,同时还改建了冷铀运行实验车间,于1965年底基本完工。1966年初进行设备安装,4月开始进行实验,至10月实验研究取得了成功。直接参加这项任务的共约300人。
此后,研究成功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用来建成我国的核燃料后处理厂,并成功投产,使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文化大革命”中,核研院科研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全院教职工并没有改变为祖国原子能事业而献身的初衷,在逆境中苦搏和奋争。1968年,吕应中在狱中提出了我国钍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案,1969年10月向中央呈报了《关于研究钍增殖堆的建议》。1969年1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清华大学试化厂承担了利用钍建造增殖堆核电站的研究任务。核研院教职工在进行这项任务的科研和设计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对我国钍资源利用的多种方案(熔融金属堆,熔盐堆,高温气冷堆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放射性尘埃扩散大气实验、预应力混凝土压力壳的研制成功等多项重大成果。但因总体方案难度很大,短时期难以完成,经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同意,于1979年停建。
70年代末,核研院因经费中断进入了困难时期。家有困难的同志纷纷调离,但骨干力量一直坚持在200号工作。从70年代末开始,核研院领导调整了科研方向,把从搞核工程、国防科研的单一性研究单位转变为以核为主,面向国民经济许多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院,并提出核与非核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长远任务与近期任务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同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面向社会,面向国民经济。1979年实行科研经费课题组核算制,其后又实行了行政领导人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以及生产承包责任制。全院很快地度过了难关,提高了效率,取得了效益。在此基础上,全院逐步确定了低温核供热堆、高温气冷堆等几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有深远影响的研究项目,作为主攻方向。
1981年,核研院开始进行低温核供热堆概念设计,同年向国家建议开展低温核供热研究。同时自己动手改造屏蔽试验反应堆,于1983年冬至1984年春成功地进行了国内首次反应堆余热供暖运行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重视。1985年,低温核供热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并决定在核研院建造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
由王大中主持领导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工程,于1986年3月开始兴建,1989年11月建成并临界启动一次成功。该堆是世界上第一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的反应堆。它的运行成功, 使我国在低温核供热堆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该堆除完成一系列供暖实验外,还于1991年成功地进行了热电联供实验,1992年成功地进行了核能空调制冷实验。由核研院承担的200兆瓦核供热堆工程,经国家计委于1993年6月正式批准立项。1995年8月,国务院批准兴建200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工业示范堆。
1986年,核研院承担的高温气冷堆研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863”计划。1992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核研院建造我国第一座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1995年6月,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在核研院动工兴建,2000年12月建成达到临界,2003年1月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高温气冷堆是安全性好、用途广泛的先进反应堆,国际核能专家认为,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新核电厂堆型是高温气冷堆,高温气冷堆有可能在国际核电界引起一场革命。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是最有希望成为“第4代先进核能系统”的技术之一。10兆瓦高温气冷堆的建造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掌握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国家之一,为今后实现高温气冷堆产业化和国产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核研院在高放废液处理处置和核技术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朱永(贝睿)带领核化工研究人员研究 成功的分离高放废液的“中国TRPO流程”,成为国际上两个最先进流程之一,研究开发的Cyanex-301分离镧系锕系元素方法,被国际核能界评价为“多年来该领域的最重要进展”。安继刚带领核技术研究人员研制成功的“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为国际首创,解决了铁路列车检测等难题,并实现产业化,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核研院积极把核能技术以及由核能技术的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各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全院在科技开发、研究生培养和继续教育、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
目前,核研院正在坚持科研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向着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与开发基地的目标不断前进。

B. 为什么中国核武器那么少制造核武有什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开始码头安装设备工作,1971年回4月做全舰联合实验。答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人海军战斗序列,并举行军旗授予仪式。 1958年,我国在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投入试验运行后,就决心研制核潜艇。1960年,我国制定了“以核反应堆为纲,船、机、电、弹跟上”的核潜艇研制方针,并由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展开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各项预研工作。196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核潜艇的研制全面展开,由舰艇研究院核潜艇研究所负责总体设计。与此同时,我国从大连、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厂抽调近3000名职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辽宁葫芦岛建成核潜艇制造厂。1968年第一艘核潜艇开始动工建造,1970年底建成下水,1974年交付海军使用。 水下排水量:5000吨 主尺度:长100米,宽11米,吃水8.5米 主机:核动力,涡轮——电力推进,1座压水反应堆,90MW,单轴。 水下航速:25节 编制:75人 导弹(第三艘及后续艇):C801 鱼雷:6具533毫米艏发射管

C. 为了证明CO具有还原性,有人利用下列装置设计了系列的实验,其中A为气体发生装置,C为尾气处理装置,X装

(1)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
(2)先让A反应一段时间,收集C中的气体并检验其纯度;点燃法或气囊收集法等
(3)NaOH溶液(2分);浓硫酸(2分);B中黑色固体变红
(4)将X接于B.C之间,所装试剂为澄清石灰水(2分);
A.B间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B.C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分)

D.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中物院文化

河北省宁河县人,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于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地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10届中央候补委员,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湖南省长沙市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现为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E. 研制原子弹的基础理论与相对论有什么关系啊求解(跪

atomic bomb

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
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它可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空炸弹、核地雷或核炮弹等,或用作氢弹中的初级(或称扳机),为点燃轻核引起热核聚变反应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 。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
为了触发链式反应,必须有中子源提供“点火”中子。核爆炸装置的中子源可采用:氘氚反应中子源、钋-210-铍源、钚-238原子弹爆炸铍源和锎-252自发裂变源等。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γ射线和裂变碎片,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军事上的一个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3颗。一颗用于试验,两颗投在日本。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是: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中国——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以塔爆方式进行 ,用的是“内爆法”铀弹。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试验时 ,核装置用飞机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试验时,核弹头由导弹运载。
自1945年原子弹问世以来 ,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著减小,战术技术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弹小型化对于提高核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用作氢弹的起爆装置(亦称“扳机”)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战场使用的需要,发展了多种低当量和威力可调的核武器。为改进原子弹的性能,发展了加强型原子弹,即在原子弹中添加氘或氚等热核装料,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点燃氘或氚,发生热核反应,而反应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装料裂变,从而使威力增大。这种原子弹与氢弹不同,其热核装料释放的能量只占总当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装置结构也在不断改进,目的是提高炸药的利用效率和核装料的压缩度,从而增大威力,节省核装料。此外,提高原子弹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视。
原子弹的历史
●二战期间,科学家西拉德为防止德国人抢先造出原子弹,动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阐述了研制原子弹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罗斯福才批准了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全力研制原子弹。
●1942年8月,美国制订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43年7月,美国成立原子弹研究所。
●1945年3月,美国成立合并秘密的原子能委员会。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分别造成14万人和7万人丧生。
●1949年,苏联成功研制原子弹,英国、法国分别于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制的原子弹,1964年,中国也拥有了原子弹。
●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一条核辐射带,美国总统杜鲁门也表示,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一个刚刚诞生、百废待兴的国家如何维护自己的主权与尊严?。
原子弹分为“枪式”和“收聚式”两种类型,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产生毁灭性的力量
根据原子弹引发机构的不同,可分为“枪式”原子弹和“收聚式”原子弹。“枪式”原子弹将两块半球形的小于临界体积的裂物质分开一定距离放置,中子源位于中间。在核装药的球面上包覆了一层坚固的能反射中子的材料,其作用是将过早跑出来的中子反射回去,以提高链式反应的速度。在中子反射层的外面是高速炸药、传爆药和雷管,再将雷管与起爆控制器相连接。起爆控制器自动地起爆炸药。两个半球形裂变物质在炸药的轰击下迅速压缩成一个扁球形,达到超临界状态。中子源放出大量的中子使链式反应迅速进行,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就是杀伤破坏力巨大的原子弹爆炸。“收聚式”原子弹将普通烈性炸药制成球形装置,并把小于临界体积的核装药制成小球置于炸药球中。炸药同时起爆,将核装药小球迅速压紧并达到超临界体积,从而引起核爆炸。“收聚式”原子弹的的结构复杂,但核装药利用率高。现代原子弹综合了这两种引发机构,使核装药的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破坏力。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沾染。光辐射是在核爆炸时释放出的以每秒30万千米速度直线传播的一种辐射光杀伤方式。1枚当量为2万吨的原子弹在空中爆炸后,距爆心7000米会受到比阳光强13倍的光照射,范围达2800米。光辐射可使人迅速致盲,并使皮肤大面积灼伤溃烂,物体会燃烧。冲击波是核爆炸后产生的一种巨大气流的超压。一枚3万吨的原子弹爆炸后,在距爆心投射点800米处,冲击波的运动速度可达200米/秒。当量为2万吨的核爆炸,在距爆心投影点650米以内,超压值大于1000克/厘米2。可把位于该地区域内的所有建筑物及人员彻底摧毁。早期核辐射是在核爆炸最初几十秒钟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线。1枚当量2万吨的原子弹爆炸后,距爆心1100米以内人员可遭到极度杀伤,1000吨级中子弹爆炸后,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员几周内会致死,在200米以内的人员则当即致死。电磁脉冲的电场强度在几千米范围内可达1万至10万伏,不仅能使电子装备的元器件严重受损,还能击穿绝缘,烧毁电路,冲销计算机内存,使全部无线电指挥、控制和通信设备失灵。1颗5000万吨级原子弹爆炸后破坏半径可达190千米。放射性沾染是蘑菇状烟云飘散后所降落的烟尘,对人体可造成照射或皮肤灼伤,以致死亡。1954年2月28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试验的1500万吨级氢弹,爆后6小时,沾染区长达257千米,宽64千米。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时间内缓慢的死去或终身残废。
中国科学院与原子弹
中国科学院与原子弹
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
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我在中国科学院任党组书记和副院长。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毛主席决定,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我们不首先进攻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这就是说, 如果有人进攻我们,我们要有办法对付他。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战略思想。别人如果用原子弹轰炸我们,我们也要有办法回击他。所以,中央决定我们也要研制原子弹。当时,总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要靠自己研制,同时,要争取外援 。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封锁我们,中苏关系比较好,我们想争取苏联给我们一些援助。但是,有一条界线,只是争取援助,而不是搞合作、不搞共有。也就是说,搞原子弹的科研单位、工厂、各种设备与技术都是中国自己的。你来援助我可以,我欢迎你、感谢你,但是,你不能与我共同拥有,共同使用。这是维护我们国家主权的大问题。所以,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你不要和我一起来共同管这个单位,管这个事情。我理解这就是中央当时搞原子弹的方针,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确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科学院接受党中央下达的任务
中央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这件事太重要了。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
原子弹和氢弹是二机部负责,导弹是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负责。毛主席对原子弹研制有一个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中国科学院就是按照中央确定的“大力协同”和“三家拧成一股绳”的精神,主要承担原子弹和导弹研制中一系列关键性的科学和技术任务,包括理论分析、科学试验、方案设计、研制以至批量制造所需的各种特殊新型材料、元件、仪器、设备等。至于人造卫星,则从构思到建议,都是由中国科学院提出,先后两次上马(1958年、1965年)。由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罗瑞卿为秘书长具体领导这项工作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后,在国防科委的统一组织下,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整个系统的技术抓总,并负责研制卫星本体,七机部负责运载工具,科学院和四机部共同负责地面测控系统。
科学院对党中央下达的“两弹一星”任务非常重视,党组决定由我负责,并由裴丽生副院长具体抓“两弹一星”研究工作的安排落实。为了便于工作,我在每一个研究所都安排几个拔尖的中年科学家作学术秘书,我通过他们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再找其他科学家谈工作。所以,我对这段历史情况包括科学研究的情况,都比较清楚。
当时,中国科学院为了落实“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把管理机构分为两个口:一个是计划局,管不承担国防任务的单位;一个是新技术局,管承担国防任务的单位。新技术局管的单位虽然不及计划局多,但是,它管的所都是大所,参加“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院科研人员的三分之二。谷羽是新技术局局长,宋政是副局长,陆绶观是处长,帮助谷羽工作。老同志都知道,谷羽是胡乔木同志的夫人,乔木是毛主席的政治秘书,住中南海。谷羽很热心、活跃、能干。她对国家计委和中央各部比较熟悉,去谈工作,互相支援、协作,很方便。有时候毛主席向她问起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有关情况,还可以向毛主席当面反映。
那时,新技术局除了项目所需的经费、器材优先得到保证以外,还有很多非标准设备可以安排到各产业部门协助加工制造。我们的研究室、实验基地用的非标准设备,由科学院研究所设计,由各有关产业部门按时制成,保证质量,按时交付使用。由国防科委统一管这方面的工作,派军代表驻厂监督,提出设计的研究所也可以派员驻厂监督。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我们搞原子弹,怎样贯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自力更生为主,就是主要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开展科研。当时研究核科学与核技术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还有一些分散在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和其他部门的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争取外援为辅,主要是苏联答应帮助我们在北京某地建一个7000千瓦的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这个反应堆全部归我们管。此外,在另一个地方建一个浓缩铀工厂,造原子弹的关键原料是浓缩铀。
制造原子弹的原料是铀-235。一天,毛主席找到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当时是地质部部长,也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毛主席问:“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用的铀矿石? ”李四光说:“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要从矿石里把这千分之几的铀提出来,再浓缩成为原子弹的原料,最重要的是要搞浓缩铀工厂。
宋任穷到科学院搬兵
为了搞原子弹,中央专门成立了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他比我大四、五岁,我叫他宋大哥。我们在安徽一起工作过几个月,那是在百万大军过长江的时候,中央决定成立安徽省委,他当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我当省政府副主席。
我到科学院工作后的一天,宋大哥打电话说要到我家拜访我。我说:“你不要来,我去,你是大哥呀。”他说:“不行。我一定去你那儿!”因为搞原子弹,自力更生为主,主要靠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为了工作的方便,中央决定把这个所整建制交给二机部,但是对外还叫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名义上由科学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由于研制原子弹的任务繁重,科研力量不够,于是对任务作了分解,除了原子能所承担较大一块任务外,很多重要任务还要由科学院的各研究所来承担。当然,二机部也找中央各部来承担一些任务。不过,那时中央各部的研究机构刚刚建立不久,科技力量不强,有的能承担,有的承担不了,任务还是落在科学院肩上。原子能所整建制转到二机部后,骨干力量还不够,还要科学院支持,我们又从其他所调给他们一批科技骨干。
科学院原子能所1956年建在中关村,是当时中关村建筑最好的楼。原子能所交给二机部以后,由苏联援助建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原子能所分为两部分,大部分人迁到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当时科学院搞原子能的有两个姓杨的科学家:一个杨承宗,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一个杨澄中,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他俩的名字有些音同字不同。为了区别,我们叫他们“法杨”、“英杨”。“法杨”是搞放射化学的,当时放射化学很关键。我们最重要的措施是把杨承宗等一批科学家调到原子能所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去(“英杨”杨澄中留在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负责配合原子能所工作)。原子能所的另外一部分人留在中关村搞理论工作。原子能所交给二机部后,我给他们打招呼说,以后科学院开会你们就不要来了,你们到二机部开会去。他们党委书记、所长却每次都要参加科学院的会,因为我们当时研究科学政策、科学家政策、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很多,他们非常愿意听,一定要参加我们的会。当时,科学院很有吸引力。还有从大学调去的化学家汪德熙也到了二机部。
搞原子弹,最重要的问题是浓缩铀的提炼问题,矿石里能提出的天然铀,同位素235含量只有千分之几。此外铀的提炼也很重要。所以,化学方面的科研任务很重。当时科学院有四个最知名的化学研究所都有优秀科学家担任所长,号称“四大家族”:一个是上海有机所庄长恭老先生;一个是长春应化所的吴学周先生;还有北京化学所的柳大纲先生。此外,大连化学物理所也是非常强的,那里有张大煜先生。我对三强说,科学院几个化学所承担你的任务, 哪个所能够承担什么任务你都清楚,让哪个所承担什么任务你提出来,我们安排,都选最好的人为你做工作。
当时上海有机所只有研究力量没有生产力量,不能够提供产品。我到科学院以后,让各所建立小工厂,上海市委还送给我们若干小厂,给研究所当实验工厂。而且,还选最好的老师傅。我从铁道部吕正操部长那里请来了许多老工人,很不错。我说你铁道部有几千人的机车车辆厂,选一批最好的工人老师傅,来支援科学院吧,我们各个研究所里也搞附属工厂。我们需要的仪器设备不自己搞不行。要建立研究室,要研制设备。有的买得到,有的买不到,要自己做。另外,还有很多非标准设备,科研人员设计图纸,让工厂做才行。所以,我们从铁道部选了不少老师傅。我在北京中关村专门召开老工人会,我说你们是金手艺,手是金的,能做出好多好东西!老工人听了非常高兴。另外,从部队技术兵种的复员兵中,挑选了数千名有技术的战士当工人,他们起了很大作用。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退专家。当时受影响最大的是浓缩铀厂,关键材料苏联不给了,整个厂就停顿了。最紧迫的关键技术问题有三个:
此外,原子弹爆炸试验数据的采集,科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那个试验主要是在空旷无人的地方进行,可以试验它的破坏力,针对各种建筑物、各种生物,包括铁笼子里面的猴子、兔子等等。因为原子弹有放射性,看它们受放射性的危害程度有多大。中国科学院有好多所,都派人到基地参加试验了。

F. 哪些学校开设了反应堆工程

开设核反应堆工程的学校有: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开设核反应堆工程的学院(研究所)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逐年增加,在能源、资源、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随着我国核技术及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核技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核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相关单位。本专业培养具备以核工程技术、工程热物理为主,以机械、电工、计算机技术等为辅的基本知识结构,理工结合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将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核动力装置与设备、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反应堆设计原理、核动力装置测试技术、核动力装置运行及控制等专业知识。
该专业所在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有密切的学术交往与合作。
毕业生除攻读硕士学位外,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军事部门、核电工业和辐射科学相关的科研设计单位、核电站、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运行、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

G. 核一院设计所几个室

核一院就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有四个所分别是核动力运行与应用研究所(一所)、核反应堆工程研究所(二所)、核动力设计研究所(三所)、核燃料与材料研究所(四所)、建筑设计所,一个基地,一个企业管理部(10个生产企业,开发民品),3个专业保障中心:无损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保障与服务中心,90多个实验室(其中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核集团重点实验室)

核动力设计研究所(简称“设计所”)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下属的主体设计研究所之一,主要承担核动力装置工程设计和其它各种类型反应堆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工作。
设计所二室为反应堆结构研究室,有反应堆压力容器、堆芯部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堆总体及堆内构件和堆屏蔽五个专业组,
设计所四室从事核动力装置仪控电系统的科研、设计和产品生产,有控制专业组、保护专业组、过程仪表组、核仪表组、电气专业组和棒控专业组共六个专业组,还有一个设备研制车间,来进行设备生产、设备检测和设备试验。
设计所六室为热工水力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核动力装置控制方案研究、保护定值研究、系统容量认证、设备与系统水力学计算、运行分析、设计基准事故分析、严重事故分析、运行规程研究、严重事故管理导则研究、PSA中事故序列和热工水力研究、数值仿真技术研究、海洋条件下热工水力特性研究、三维物理热工耦合研究和多尺度耦合研究等。

与二机部反应堆装置设计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找设备侧odf 浏览:969
空调外机噪音大不制冷为什么 浏览:155
蛋托生产机械设备有哪些 浏览:945
厦门液压传动装置价格 浏览:711
阀门b级泄漏对应国内什么等级 浏览:40
感统训练前庭觉活动器材有哪些 浏览:446
第九空间全机械真人密室逃脱怎么样 浏览:295
机械引爆怎么不控制风暴 浏览:124
工厂直饮水设备哪里有 浏览:222
阀门gbpr什么意思 浏览:599
敏捷训练器材哪里有卖 浏览:433
风光330工具箱 浏览:979
冲压模具设计起重装置设计 浏览:221
2018ti电流信号检测装置 浏览:612
丰田花冠仪表盘亮电池标志是什么原因 浏览:36
危废处置装置设计需要资质 浏览:165
24节气装置设计 浏览:942
电动工具制作视频 浏览:757
制冷工况压焓图怎么画 浏览:559
音频设备失效怎么办 浏览:24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