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铅铋混合液中铅离子铋离子含量的连续测定实验中相关化学反应方程
发生大
2. 铅铋混合溶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实验在滴定Pb2+要调节溶液至5~6,为什么加入六亚甲基四胺而不加入醋酸钠
醋酸根和铅离子配位,影响铅的滴定结果作业的话,不如先尝试自己独立完成,实在想不出来和同学讨论讨论。
3. 铅铋的连续测定思考题 为什么六亚甲基四胺过量5ml
此处六亚甲基四胺用作缓冲剂,在酸性溶液中能生成(CH2)6N4H+,此共轭酸与过量的六亚甲基四胺构成缓冲溶液,从而使溶液的酸度稳定在pH 5-6范围内。
4. 铅铋混合液测定时的第二终点颜色为什么是黄色那时PH不是在5-6么
又是复你啊?大几呢?
因为乙二胺四制乙酸(EDTA)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一般在使用的时候制成二钠盐,用Na2H2Y•2H2O表示,也叫做EDTA,或叫做EDTA二钠盐。
我们平时用的EDTA其实就是EDTA二钠盐,EDTA(用的是0.01mol/L)在和Pb2+络合时,释放出H+,溶液的酸度降低,所以第二终点颜色是黄色,为二甲酚橙在pH<6.3的颜色。
你可能还会问:既然EDTA在络合的时候既然释放H+,为什么第一终点是黄中带橙?
因为滴定Bi3+的时候pH是调到1的(也就是说H+浓度0.1mol/L),而加入的EDTA释放H+最多也是0.01mol/L,这还没有考虑溶液混合的稀释,溶液滴加后稀释pH是增大的,所以第一终点是黄中带橙。
当然第二终点pH虽然会下降,但也是高于2的,严格讲也是黄中带橙,但是低于6.3,不会显红色
5. 铅铋连续滴定,滴定bi3 之前,加入0.1mol/lhno3的作用,酸度过高和过低有什么
滴定bi3+ 之前,加入0.1mol/l HNO3的作用,是用酸效应,实现分步滴定(实现滴定bi3+时,2价铅离子不专影响其准确滴定)属。
酸度过高不好,是影响bi3+的准确滴定(可能滴定不完全);酸度过低,铅离子可能会有少部分被滴定,使铅铋的滴定都不准确。
6.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实验中数据处理该怎么计算
计算方法如下:
(6)铅铋回路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Bi3+、Pb2+均能与EDTA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其lgK值分别为27.94和18.04,两者稳定性相差很大,ΔpK=9.90>5。因此,可以用控制酸度的方法在一份试液中连续滴定Bi3+和Pb2+。
在测定中,均以二甲酚橙(XO)作指示剂,XO在pH<6时呈黄色,在pH>6.3时呈红色;而它与Bi3+、Pb2+所形成的络合物呈紫红色,它们的稳定性与Bi3+、Pb2+和EDTA所形成的络合物相比要低;而且KBi-XO> KPb-XO。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实验中相关化学反应方程
Bi3++Y2-=BiY
Pb2++Y2-=PbY
EDTA与金属离子配位,一般是1:1的比例
7. 实验pb-bi铅铋混合液中铅和铋的连续滴定中。第一终点后,加入六亚甲基四胺后,溶液变为紫红色,为什么
你考虑的有道理,金属指示剂一般都是有机弱酸,具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性专质,颜色随PH值而属变,且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与其他络合反应一样,受各种副反应的影响,指示剂阴离子是一弱碱,有结合质子的倾向,要考虑其酸效应。滴定Bi3+时,调节PH=1,此时受酸效应影响,Pb2+并不与XO络合,但Bi3+与XO络合稳定性大于Pb2+,所以Bi3+可与XO形成紫红色络合物。滴完铋离子后,调节PH5~6,实际上是减少酸效应,使得Pb2+能与XO络合。
8. 铅铋合金的主要参数
熔点在150到200度之间
铅铋合金只有被苏联使用在核潜艇上,对反应堆管路版要求极高,它的腐蚀性极强稍有权不慎就会发生事故(美国的海狼号也发生过事故,后来改用压水堆),一般来讲这类核潜艇下场都不好。
不好意思,这东西好像属于军工,很难找。
9. 进行铅铋连续滴定时,为什么不用钙指示剂标定EDTA
【】那是为减少指示剂酸效应引起的指点误差。
10. 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为什么先铅后铋为什么调节PH到1
因为这样沉淀是均匀的,可以避免沉淀剂的局部过浓现象
(CH2)6N4+6H2O=6HCHO+4NH3
水解产生的NH3均匀分布在版溶液的各个权部分,这样酸度逐渐降低,可以均匀而缓慢的析出沉淀。
扥据林邦曲线可知,滴定pb2+所允许的最小ph=3.3,所以就要用六甲基四胺来调节溶液ph。
(10)铅铋回路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从液相中产生一个可分离的固相的过程,或是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的难溶物质。沉淀作用表示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沉淀剂使某些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称为沉淀反应。
物质的沉淀和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通常用溶度积常数Ksp来判断难溶盐是沉淀还是溶解。溶度积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组成沉淀的各离子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
分析化学中经常利用这一关系,借加入同离子而使沉淀溶解度降低,使残留在溶液中的被测组分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