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物距和像距,还要用到刻度尺(或光内具座).
(容2)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由图可知,蜡烛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将蜡烛向下移动.
(或把凸透镜、光屏向上移动).
(3)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物距不变,像距增大了,也就是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这只眼镜是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视,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这种眼睛晶状体的焦距正常人的要短.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几组实验,这样的多次测量找到规律的一般性,探究实验中还有很多,例如: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光线方向,多测几组数据;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多次调节钩码的个数及位置等.
故答案为:(1)刻度尺(或光具座);(2)凸透镜的主光轴;蜡烛;下;(3)近视;凹透镜;短;(4)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几组实验;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光线方向,多测几组数据.
⑵ 在“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该实验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因此实验中需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速度公式专v=
(2)斜面属倾角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便于计时,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上半段路程s 1 =
小车通过上半程: v 1 =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2 =
由计算可知,v 1 <v 2 ,由此可见,不同路段上的速度只是不一样的,物理学里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1)v=
|
⑶ 某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斜面,让小钢球从斜面上滚下,滚过桌面后小钢
(1)刻度尺来;(2)②用刻自度尺测量桌面到木板的竖直高度h;③用刻度尺测量钢球的落点到铅垂线的水平距离x;④ ![]() ⑷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据该实验原理和仪器的选择可知:需用的仪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附导线)、铁架台(附夹子)、重锤(附夹子)、纸带、复写纸,而在验证时动能和重力势能都有重锤的质量,所以重锤的质量不需要测量,即天平(附砝码)不需要;打点计时器已在纸带上打出点,能测出时间,所以秒表不需要;需要测出下落的高度,即用到刻度尺,所以不需要的CG,还需要刻度尺. ⑸ 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2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v=
(2)选用的器材除小车、木板、垫块和金属挡板内处,还需容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4)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小车在OC段的路程: s=30cm+30cm+30cm=90cm=0.9m, 运动时间t=3s+2s+1s=6s, 小车的平均速度v=
故答案为:(1)v=
⑹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
⑺ 实验桌上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还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