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的方法及收集,要装置。
原理: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收集:只能用排水法,因为一氧化氮会和氧气反应,2NO+O2==2NO2,而二氧化氮可以和水反应得到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
装置:制取装置和制氢气一样,收集用排水法。
(1)实验室制备并纯化氮气的装置扩展阅读:
在J型管的橡皮塞上固定一片宽约l厘米、长约3厘米的铜片,J型管中装入稀硝酸至橡皮塞的导管中。收集气体用的针筒通过橡皮管与J型管相连。
连接装置后打开止水夹,另取一支针筒在橡皮管处将管内剩余的空气抽尽。用酒精灯在J型管左侧微热,反应产生的NO无色气体即进入收集用的针筒内。若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反应产生的气体便将酸液压向J型管右侧。铜片与酸液分离,反应即停止。
利用此装置可做如下NO气体的性质实验:用一支针筒收集氧气后慢慢注入收集有NO气体的针筒内,即有红棕色的NO。
气体生成:然后用另一针筒吸取蒸馏水后,慢慢注入。红棕色褪去即有硝酸生成;此时如注入紫色石蕊试剂。溶液显红色。
❷ 关于氮气的实验室制备
可用加热氯化铵饱和溶液和亚硝酸钠晶体(或饱和溶液)的混合物制备氮气.在圆底烧瓶上版配一双权孔橡皮塞,带上一分液漏斗和一短弯导管.烧瓶中放亚硝酸钠晶体(或饱和溶液),饱和氯化铵溶液由分液漏斗滴入,加热烧瓶到85℃左右,就有氮气产生.当空气排出后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氮气或用橡皮球胆直接收集.因为这是放热反应,当反应开始时就应停止加热.
氮气,化学式为N2,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12%(体积分数),是空气的主要成份。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至-195.8℃时,变成没有颜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来制取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
❸ 工业如何制作氮气
工业制氮是利用各空气的沸点不同使用液态空气分离法,将氧气和氮气分离。
氮气在大气中含量虽多于氧气,但是由于它的性质不活泼,所以人们是在认识氧气之后才认识氮气的。不过它的发现却早于氧气。1755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克发现碳酸气之后不久,发现木炭在玻璃罩内燃烧后所生成的碳酸气,即使用苛性钾溶液吸收后仍然有较大量的空气剩下来。
后来他的学生D·卢瑟福继续用动物做实验,把老鼠放进封闭的玻璃罩里直至其死后,发现玻璃罩中空气体积减少1/10;若将剩余的气体再用苛性钾溶液吸收,则会继续减少1/11的体积。
(3)实验室制备并纯化氮气的装置扩展阅读
工业制作氮气的注意事项:
1、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2、钢瓶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
3、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4、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等混装混运。
5、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6、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7、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8、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9、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❹ 实验室制氮气装置
制备氮气??
实验室一般不制备氮气
制备氨气倒是有
和制备氧气的装置相同,用NH4Cl和Ca(OH)2反应
❺ 氮气机的变压吸附制氮气机工作原理
变压吸附制氮气机是根据变压吸附原理,采用高品质的碳分子筛作为吸附剂,在一定的力学效应,氧在碳分子筛微孔中扩散速率远大于氮,在吸附未达到平衡时,氮在气相中被富集起来,形成成品氮气。然后减压至常压,吸附剂脱附所吸附的氧气等其它杂质,实现再生。一般在系统中设置两个吸附塔,一塔吸附产氮,另一塔脱附再生,通过PLC程序自动控制,使两塔交替循环工作,以实现连续生产高品质氮气之目的。压力下,经过净化干燥的压缩空气,在吸附器中进行加压吸附、减压脱附。
技术指标:
1、空压机压力:0.6~1.3Mpa(可调) 2、氮气流量:3~3000Nm3/h 3、氮气纯度:95%~99.9995% 4、氮气出口压力:0.2~0.85Mpa(按客户需要可调)5、原料:洁净压缩空气
6、整套系统功率:4.4KW~280KW 7、设备重量:300Kg~5000Kg 8、设备尺寸:1.6X1.8X2.0(m)~3.1X3.2X3.6(m) (整套系统集于槽钢架上) 9、压力露点:2℃~-10℃或≤-40℃~-70℃
流程说明:
空气压缩部分:空压机、空气储罐;
空气净化部分:高效除油器、精密过滤器、压缩空气干燥机、空气缓冲罐、活性炭过滤器;
制氮机主机部分:吸附塔、PLC控制器、氮气粉尘过滤器、氮气储罐,以压缩空气作为原料和动力,通过变压吸附制取纯度为95%~99.9995%的氮气;
氮气纯化部分:利用碳载纯化装置(加氢纯化装置)对99.9%的普氮进行提纯,得到高纯度氮气(99.999%~99.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