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平垂直燃烧试验装置的应用范围有哪些呢
适用范围:
水平垂直燃烧测试仪是模拟电子电工产品周围环境发生着火的早期情况,用于模拟技术评定着火危险性,产品的周围着火时确保不致引起燃烧蔓延。试验设备适用于电工电子产家用电器的部件,零件和元件,如:家用电器的绝缘外壳、开关面板、印刷电路板以及绝缘材料等。
符合标准:
1、水平燃烧测试: UL94HB (ASTM D 635, IEC 60695-11-10, IEC 60707, ISO 1210)
2、垂直燃烧测试 :UL 94 V-0, V-1, 或 V-2 (ASTM D 3801, IEC 60695-11-10, IEC 60707,
ISO 1210)
3、500w (125mm) 垂直燃烧测试:5VA 或 5VB (ASTM D 5048, IEC 60695-11-20, IEC 60707,
ISO 9772) 500 W (125mm)
4、薄材料垂直燃烧测试:VTM-0, VTM-1, 或 VTM-2 (ASTM D 4804, ISO 9773)
5、水平发泡材料燃烧试验: HF- 1, HF-2 或 HBF (ASTM D 4986, ISO 9772)
6、燃烧器 :(ASTM D 5025, ASTM D 5207, ISO 10093, ISO 103351)
⑵ 光谱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光谱的发现与证明
对光的速度的测量是技术的大发展,但是这最重要的技术不是因为对光速度的研究,而是对光颜色的研究。
牛顿通过光通过棱镜的情形来观察光的性质。他在把实验装置装备好时,就会在棱镜后面的屏幕上产生光谱,这是一道彩虹。所谓“红移”与“蓝移”就是根据光谱位置来说的。
牛顿发现白光并不单纯,而且白光是最不单纯的光,白光可以分成多色,多色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约瑟夫·弗劳恩霍费尔(1787~1826年)是慕尼黑的一名磨镜师和玻璃制造工匠。他曾经设计过精密的磨床,他还改进了望远镜,并且对各种玻璃的性质十分熟悉,知道怎样加工成优质的光学仪器。
弗劳恩霍费尔比较各种玻璃的光折射,让日光通过用单种玻璃做的棱镜,但他发现,由于光谱的颜色密集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一开始就做出精密比较是不可能的。所以弗劳恩霍费尔拟定了方案,依靠这个方案进一步扩展光谱。
结果,弗劳恩霍费尔线诞生了。
太阳光谱的颜色不是没有间隙的和连续的,从光谱上看到的是无规则地有窄谱线分布。这就是弗劳恩霍费尔线。
弗劳恩霍费尔认为,“这些谱线证明被分解的白色日光的成分,并非是由不同折射力的连续光谱组成,而且证明光来自一定的颜色层次,因此暗线是光谱中的间隙,这些间隙与缺少的光相应,假使这个光谱每次都是由日光通过同一材料制作的棱镜产生的话,这些谱线就会始终处在光谱的同一部分,次序和位置相同,密度和明暗相同。如果材料不同,数量、次序、明暗度也没有变化,但是谱线之间的相互距离却有不同”。
人们历来都认为太阳与其他恒星是同一光种,但弗劳恩霍弗尔发现恒星光谱与太阳光谱不同。
这下引发了一项重要研究,即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19世纪的重大科学成就,由于光谱分析,使得化学家可以指出微小元素的情况,而天文学家也开始走向天文物理。至于冶金、工程等方面,也可以精密地确定出微量物质从而断定质量与事故。
当时人们利用的是元素、原子与光的关系,而为什么它们能保持发光并且颜色各不相同呢?19世纪的人们是不知道高坦的,这是原子物理学的范围了。
今天实验室里的“本生灯”,是科学家本生发明的一项技术性工具,是一种有充分空气供应的煤气灯。由于空气供应很充分,这种火焰几乎没有颜色,而且热量很高,十分有助于观察颜色。
德国的化学家本生(1811~1899年)与他败巧的同事克希霍夫(1824~1887年)利用这种灯研究了很多元素的燃烧发光。
他们用铂金丝将各种盐类慢慢靠近火焰,就可以观察到盐类上燃烧的蒸气光谱。“我们面前的这些现象,属于人造的最辉煌的光学现象。现在我们只看到与燃烧的盐相应的光谱,这种光谱以最大的光泽出现,而在以前的实验中,光谱的最大特点被酒精光所遮蔽”。
本生与克希霍夫断定金属有其特殊的焰色反应。为了进一步使不易熔解的金属化合物呈现焰色反应,他们二人还利用了电火花,因为电火花提供的火光很强。
白炽的固体光谱是连续的。由于元素的光谱与其含在哪种化合物中无关,那么检验某种元素的一种好方法就是焰色反应。在检验中,一种化合物的各种元素的光谱不会相互干扰或影响。但主要的是,本生和克希霍夫提供的验证方法显示了极大的灵敏度。本生描述说,在一次实验中,三百万分之一毫克的钠已经足够获得一个清晰的光谱了。
运用光谱分析,人们不久发现了在研究中一直被忽视了的一些化学元素,因为它们只是出现在极微量的分布中。像铷和铯,就是本生通过焰色发现的。后来通过光谱,又发现了铟、镓、钪的存在。未知化合物的成分也可以通过光谱分析确定。
弗劳恩霍费尔曾经观察到,太阳光谱的两条暗线刚好处在实验室实验中钠光谱的明线位置上。莱昂·富科和本生以及克希霍夫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亮光落在较不亮的钠蒸气上,那么就会出现“钠线的逆变”。光谱中,原来明线的位置到现在比其余部分暗。使用相应的实验方法,其他化学元素的光谱线也有同样的情况。
其原因是什么呢?
发光的气体和蒸气吸收它们自己放射的颜色。除了发光体的光引起的发射光谱外,还有吸收光谱。光通过发光的气体和蒸气时,就产生了吸收光谱。这时,吸收光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射光谱的“反面”。吸收光谱中属于某一元素的暗线察念键所处的位置,恰好是没有吸收时发射光谱的明线所处的位置。
⑶ 火灾中衍生的太阳光谱给人带来什么启示
1850年,德国化学家本生发明了一种煤气灯,化学家们称它本生灯。由于本生灯几乎是无色的,很受化学家的欢迎。
他们用本生灯炙烧试剂,可以方便地观察到,燃烧的物质不同,火焰的颜色也不相同,从而能分析试剂的成分。例如,用本生灯烧铜时,火焰呈蓝绿色;烧食盐、芒硝和金属钠时,火焰呈黄色;烧钾及其化合物时,火焰呈紫色。可是,用它烧几种物质的混合物时,火焰就分不清是什么颜色了。这个美中不足使本生感到苦恼。
1851年,本生结识了年轻的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并且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基尔霍夫当时只有27岁。
一天,本生和基尔霍夫在一起散步,本生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基尔霍夫。听了本生的话以后,基尔霍夫立刻想起了牛顿通过棱镜片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连续光谱的实验,想起了夫琅和费发现太阳光里有暗线光谱。
他对本生说:“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当换一个方法试试。那就是不直接观察火焰的颜色,而应该去观察火焰的光谱,这就可以把各种颜色清清楚楚地区别开了。”
本生采纳了基尔霍夫的意见,并且两人合作来做实验。他们装置了一架简单,但比夫琅和费分光镜更完善、产生的光谱更清晰的分光镜。用这种仪器观察在本生灯上燃烧的氯化钠、钾盐、锂盐、锶盐等物质的火焰时,分别看到了氯化钠有2条明显的黄线,钾盐有1条紫线,锂盐有1条明亮的红线,锶盐有1条清楚的蓝线。真是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然后,他们又将这些盐混合在一起燃烧,这时,黄、紫、红和蓝等线条清清楚楚显示出来了。
令本生“苦恼”的问题解决了,科学事业向前迈进了一步,两位科学家高兴极了。本生和基尔霍夫运用的方法叫做光谱分析法。这种方法证明:每一种化学元素不仅有一种特有的线条,而且它们在光谱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利用光谱分析法,我们就能确定星球上含有什么成分。
在古老的大学城海德堡西面16千米的地方,有一座热闹的港口城市,它的名字叫曼海姆。1859年的一个夜晚,曼海姆失火了,火光冲天,周围的夜空被熊熊的大火照得通明。正是这场火把光谱分析法引向了太阳。当时两位科学家正在这座城里。
本生和基尔霍夫在实验室里向外眺望时,看到了这场大火。两位科学家好奇地用分光镜观察这片火海。这一看获得一项新发现:他们在曼海姆的烈火中看到钡和锶的光谱。
这一发现在本生头脑中久久萦绕。一次在郊外散步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可以用分光镜来分析曼海姆的火光,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探测太阳呢?本生首先分析了在油灯光、酒精灯光和蜡烛光中都有的1对黄线。这对谱线在自然界中分布得很普遍,稍不留心就会受到“污染”。本生是个细心的实验专家,他把本生灯清洗得干干净净,才做实验。经过一系列实验,他弄清了夫琅和费发现的这对黄线是受热的钠原子。
接着,基尔霍夫研究太阳光中的这对黄线。他让一束太阳光穿过发出黄色钠光的本生灯火焰。他以为如果太阳光中一对黄线是钠原子形成的,那么这一亮一暗的谱线就会重叠抵消。然而观察到的现象使他很惊异:加入钠的火焰后,黄线更暗了。
第二天,他用氢氧焰点燃石灰棒代替太阳作光源,重做昨天实验时,并没有出现暗线。这是怎么回事?经过分析,他发现产生钠焰的本生灯温度太高了,于是他把本生灯换成酒精灯,用酒精灯制造钠焰再做实验时,实验果然成功了。
他成功地观测到了同太阳光谱上完全一致的暗的黄线。由此,基尔霍夫悟出了一个道理:太阳内部温度很高,发出的光谱是连续光谱,太阳外部温度较低,在这里有什么元素,就会把连续光谱中相应元素的谱线吸收掉而出现暗线,例如在太阳外部如果有钠元素,就会在太阳光谱中1对黄线位置上出现暗线。
于是,在1859年秋天,基尔霍夫提出2条著名的定律:
(1)每一种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光谱;(2)每一种元素都可以吸收它能够发射的谱线。
从1860年起,基尔霍夫和本生开始精心测量元素的谱线波长,并把它们同太阳光谱进行对照。第二年,他们就在太阳光中找到了氢、钠、钙、镁、铬、镍、铜、锌、钡等元素。太阳上有的化学元素地球上都有,这表明它们有同样的起源。
看,火灾对人类认识太阳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啊!光是什么?从牛顿开始,许多科学家探索过这个问题,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一束光就是一串小粒子,像连珠炮似的从光源射出。而惠更斯则认为光是一种波,像水面上荡漾的波浪,一起一伏地传播。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经过长期的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19世纪,在光学研究上有所突破,这主要是发现了光的干涉(两束光互相作用,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衍射(光线不是沿直线而是绕圈子前进)和偏振(光波有一定的振动方向)。这些发现雄辩地证明光是波动的。相反,光的微粒说则无法解释这些实验事实。这个时候,波动说占了上风。
但是1887年赫兹又发现了新的现象:用紫外线照射在电压很高的极板上,就能使极板间发生火花放电。1888年,斯托列托夫重做赫兹实验时,进一步发现,在电压不高的情况下,用紫外线照在带负电的极板上,也能使极板失去电荷。这种受到射线照射而产生或失去电荷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证明微粒说是正确的,而波动说却无法解释它。1905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他认为物质的原子和分子发射和吸收的光并不是连续的波,而是由特殊的物质组成的一个个的微粒。这种物质微粒称作光子。
经过反复研究,大多数的人已经认识到,光同时具有波动和微粒两种性质。按照它传播的方式,它是一种波,是电磁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按照它输送能量的方式,它是一颗颗光子。
太阳光也是一个大家庭。眼睛能看见的光叫可见光,可见光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成员。除可见光外,太阳还发射看不见的光线,其中波长比可见光长的有红外光和无线电波;波长比可见光短的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知识点
光谱
光谱是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全称为光学频谱。光谱中最大的一部分可见光谱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见的一部分,在这个波长范围内的电磁辐射被称作可见光。光谱并没有包含人类大脑视觉所能区别的所有颜色,譬如褐色和粉红色。
⑷ PBT/IFR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测试有哪些实验可用
搜狐网
晴 / 20°
国内常用阻燃性能实验方法
1.炽热棒法 (GB2407-80)
炽热棒法适用于评定在试验试室条件下硬质塑料的燃烧性能。
南京塑泰马来酸酐接枝EVA(ST-3)用于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无卤阻燃填料填充复合电缆材料,改善聚烯烃基体与无机阻燃界面的相容性和粘接性。提高氢氧化镁及氢氧化铝的分散性及相容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电缆料的阻燃性,降低烟指数、发烟量、发热量和一氧化碳的产生量,提升氧指数,改善滴落性能等,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添加少量即可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热抵抗性能和阻燃性能。
(1)实验装置
炽热棒试验链差或仪包括底座,支架,炽热棒,立柱,试验夹,平衡重锤,定位棒等部分。炽热棒由碳化硅制成,其炽热部分直径8mm,长100mm,水平固定在绝缘版上,以便于炽热棒离开或接触试件。炽热棒用电加热,稳定温度为950℃。炽热棒支架上的平衡重锤用于调节炽热棒与试样端面的接触压力(0.3.N).
(2)试验方法
A.试件制备
每组试验需五个试件,每个试件表面要求光滑无缺欠,长125mm,宽10mm,厚4mm。
B.试验步骤
在试样宽面距点火端25mm和100mm处,各划一条标线 。将试样水平固定在试件夹中 。
将炽热棒加热到950℃,在转动支架使炽热棒与试件接触,并开始计时。3分钟后将炽热棒与试件转离。从开始计时起详细观察试件有无可见火焰,如试件有燃烧,则记录火焰前沿从第一标线到第二标线所需的时间。并计算其燃烧速度。
V= 75/t (mm/min)
若火焰前沿未达到第二标线之前就熄灭,则记录燃烧长度。
S=100-L(mm)
式中:
L——从第二标线到未燃部分的最短距离
C.结果评定
每个试样结果按下列规定归类
a.GB2407-80/Ⅰ:没有可见火焰
b.GB2407-80/Ⅱ:火焰的前沿到达第二标线之前熄灭,应报告试样燃烧长度(如燃烧长度为50mm.则报告为GB2407-80/Ⅱ-50mm)。
c.GB407-80/Ⅲ:火焰前沿到达或超过第二标线,应该报告燃烧速度棚伍(如燃烧速度为20mm/min,则报告为GB2407-80/Ⅲ-20mm/min)
试验结果以五个试样中数字最大的类别作为该材料的评庆羡定结果,并报告最大的燃烧长度或燃烧速度。
2.水平燃烧试验方法 (GB2408-80)
水平试验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试样水平自支撑下的燃烧性能。
(1)试验装置
试验在燃烧箱内进行,箱体左内侧装有一支内径为9.5mm的本生灯。其内右侧有固定试件的试件夹。本生灯向上倾斜45度,并装有进退装置。试验用燃气为天然气、石油气或煤气,并备有秒表及卡尺。
(2)试验方法
A.试件制备
每种材料需5个试件,每个试件要求平整光滑,无气泡,长125±5mm,宽13.0±0.3mm,厚3.0±0.2mm,对厚度为2-13mm的试样也可进行试验,但其结果只能在同样厚度之间比较。
B.试验步骤
首先在试样的宽面上距点火源25mm和100mm处各划一条标线,再将试件以长轴水平放置,其横截面轴线与水平成45度角固定在试件夹上。在其下方300mm处放置一个水盘。
点燃本生灯,调节火焰长度为25mm并成蓝色火焰,将火焰内核的尖端施用与试样下沿约6mm长度。并开始计时,施加火焰时间为30秒。在此期间内不得移动本生灯,但在试验中,若不到30秒时间试件已燃烧到第一标线,应立即停止施加火焰。
⑸ 化学实验加热用什么工具
1.本生灯就是本生改进的煤气灯
德国化学家R.W.本生为装备海德堡大学化学实验室而发明的用煤气为燃料的加热器具。在本生灯发明前,所用煤气灯的火焰很明亮,但温度不高,是因煤气燃烧不完全造成的。本生将其改进为先让煤气和空气在灯内充分混合,从而使煤气燃烧完全,得到无光高温火焰。火焰分三层:内层为水蒸气、一氧化碳、氢、二氧化碳和氮、氧的混合物,温度约300℃,称为焰心。中层内煤气开始燃烧,但燃烧不完全,火焰呈淡蓝色,温度约500℃,称还原焰。外层煤气燃烧完全,火焰呈淡紫色,温度可达800~900℃,称为氧化焰,此处的温度最高,故加热时利用氧化焰。
2.酒精灯不论什么实验室都会有,因为总有需要明火的时候,但大学实验室一般用电加热装置,电炉 ,电加热套 ,管式炉 ,和马福炉都能代替煤气灯进行加热。电炉和电加热套可通过外接变压器来调节加热温度,用电炉时,需在加热容器和电炉间垫一块石棉网,使加热均匀 。管式炉有一管状炉膛,最高温度可达 1223K,加热温度可调节,炉膛中插入一根瓷管或石英管用来抽真空或通入保护性气体以利于反应进行,管内放入盛有反应物的反应舟,反应物可在空气或其他气氛中受热反应。马福炉有一长方形的炉膛,打开炉门就能放入需要加热的器皿,最高温度可达1223K—1573K。
3.那个叫磁力搅拌器,适用于加热或加热搅拌同时进行, 适用于粘稠度不是很大的液体,利用了磁场和漩涡的原理,将液体放入容器中后 将搅拌子同时放入液体,当底座产生磁场后, 带动搅拌子成圆周循环运动,从而达到搅拌液体的目的。
⑹ 本生燃烧器是什么
本生燃烧器(Bunsen burner)又叫本生灯,以其发明者,德国化学家Robert W. Bunsen (1811-1899)命名。它是一种最简单的燃烧装置,用于燃烧天然气等气体燃料和丙烷等易于挥发的液体燃料。可以用来展示预混燃烧(premixed combustion)和扩散燃烧(diffusion combustion)两种不同的燃烧方式。预混指空气和燃料在被点燃之前已经预先混合好了,以区别于没有预混的扩散燃烧方世茄式。本生燃烧器通常用针型阀调节燃料流量,旋转底座调节空气流量。芦迹通过调节空燃比来调节火炬的温度和长度。本生陪返并燃烧器通常体积较小,常见于实验室。
⑺ 燃烧性能b1(B-sl,do)表示什么
需要做阻燃性能测试的产郑前纳品有很多,比如防火/耐火材料制品、建筑材料制品、塑料材料制品、涂料产品等等,这些产喊没品对阻燃性能的要求都会很高,而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常见的水平燃烧试验方法、垂直燃烧试验方法、氧指数法这三种阻燃性试验,从标准到具体检测方法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 阻燃性能测试之水平燃烧试验方法
水平燃烧试验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试样水平支撑下的燃烧性能。水平燃烧试验方法标准有很多,主要是在电线电缆、塑料、皮革、毛毯的测试。
1、水平燃烧试验检测标准
GB/T 12666.2-2008 单根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 第2部分:水平燃烧试验
GB/T 8332-2008 泡沫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水平燃烧法
MH/T 6047-2008 航空毛毯四层水平燃烧试验方法
QB/T 2729-2005 皮革 物理和机械试验 水平燃烧性能的测定
2、水平燃烧试验具体测试方法
(1) 试验装置
试验在燃烧箱内进行, 箱体左内侧装有一支内径为 9.5mm 的本生灯。其内右侧有固定试件的试件夹。 本生灯向上倾斜 45 度, 并装有进退装置。试验用燃气为天然气、 石油气或煤气, 并备有秒表及卡尺。
(2) 试验方法 A.
试件制备 每种材料需 5 个试件, 每个试件要求平整光滑, 无气泡,长 125±5mm, 宽 13.0±0.3mm, 厚 3.0±0.2mm, 对厚度为 2-13mm 的试样也可进行试验, 但其结果只能在同样厚度之间比较。
B. 试验步骤
首先在试样的宽面上距点火源 25mm 和 100mm 处各划一条标线, 再将试件以长轴水平放置, 其横截面轴线与水平成 45 度角固定在试件夹上。在其下方 300mm 处放置一个水盘。 点燃本生灯, 调节火焰长度为 25mm并成蓝色火焰, 将火焰内核的尖端施用与试样下沿约 6mm 长度。 并开始计时, 施加火焰时间为 30 秒。 在此期间内不得移动本生灯, 但在试验中,若不到 30 秒时间试件已燃烧到第一标线, 应立即停止施加火焰。 停止火焰后应作如下观察记录 。
a. 2S 内有无可见火焰;
b. 如果试样继续燃烧,则记录火焰前沿从第一标线到第二标线所用时间 t, 求其燃烧速度 V:V=75/t (mm/min)
c. 如果火焰到达第二悔碧标先前熄灭, 记录燃烧长度 S:S=(100-L)mm 式中: L——从第二标线到未燃部分的最短距离, 精确到1mm。 观察其他现象, 如熔融, 卷曲, 结碳, 滴落及滴落物是否燃烧等。
C. 结果的评定
每个试验按下列归类 a. GB2408-80/Ⅰ :试样在火源撤离后 2s 内熄灭b. GB2408-80/Ⅱ :火焰前沿在到达第二标先前熄灭, 此时应报告试样燃烧长度 S (如燃烧长度 50mm, 报告为 GB2408-80/Ⅱ -50mm) c. GB2408-80/Ⅲ :火焰前沿到达或超过第二标线, 此时应报告燃烧速度 V (如燃烧速度为20mm/min 报告为 GB2408-80/Ⅲ-20mm/min). 试验结果以 5 个试件中数字最大的类别作为材料的评定结果, 并报告最大燃烧长度或燃烧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