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著名的装置艺术家
徐冰 蔡国强
前段时间我们还有这门功课
装置与艺术
老师就是要我们查这两个人
⑵ 求十位出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及他们的国家和代表作
详细介绍: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弗兰克·皮克(FrankPick)认为:“……必须制定一种压倒一切的科学原则和概念,来指导日用品的设计,象建筑方面那些指导房屋设计的原则那样。”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 ROHE)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两大特点至今不能被人忘记:一是决心改革艺术教育,想要创造一种新型的社会团体;二是为了这个理想,不惜做出巨大的牺牲。包豪斯的创办者兼校长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亲自制定了《包豪斯宣言》和《魏玛包豪斯教学大纲》,明确了学校目标:一要挽救所有那些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艺术门类,训练未来的工匠、画家和雕塑家,让他们联合起来进行创造,他们的一切技艺将会在新作品的创造过程中结合在一起;二要提高工艺的地位,让它能与“美术”平起平坐。包豪斯声称,“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艺术家就是高级工匠……因此,让我们来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人行会,取消工匠与艺术家之间的等级差异,再也不要用它树起妄自尊大的藩篱”;三要把包豪斯与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产品与设计直接出售给大众和工业界。包豪斯声言,他们将“与工匠的带头人以及全国工业界建立起持久的联系”。 按照《宣言》和《大纲》,包豪斯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一、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二、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四、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五、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从以上介绍看,在包豪斯发展的每一步,都有一个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维代表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包豪斯这艘驶向远方航船的舵手。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政治原因,包豪斯至今仍然会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立”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则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相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的现代设计师。实用的技艺训练、灵活的构图能力、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包豪斯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技术”的设计风格,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包豪斯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使它成了二十世纪欧洲最激进的艺术流派的据点之一。 格罗皮乌斯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美术与工艺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而是同一个对象的两种不同分类。艺术家比较注重艺术理论,容易接受新思维,他们教育学生,一定能胜过旧式工匠。这类艺术家可以向学生强调并解释一切艺术活动的共通要素,让学生了解到美学的基础。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帮助学生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基于这一点,格罗皮乌斯聘任了画家约翰·伊顿、里昂耐尔·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雕塑家格哈特·马克斯(GREHARD MARCKS)、穆希(MUCHE)、施莱默(SCHLEMMER)、克利(KLEE)、施赖尔(SCHREYER)、康定斯基(KANDINSKY)和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他们在1919年到1924年之间,陆续来到了魏玛,这些人极富原创性、同时也极擅长自我表达。他们全都有兴趣研究基本问题的理论。除开这些艺术家,格罗皮乌斯还聘请了许多作坊大师,他们在各自的工艺类别上,都是技艺精湛的人。艺术家激励学生开动思想,开发创造力,作坊大师教会学生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 包豪斯的新思维还体现在包豪斯的宣言中:“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其矗立在云霄高处,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 包豪斯在纳粹统治时期,遭到了难以避免的关闭命运,但是它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停止,逃避纳粹压迫、寻求新发展的包豪斯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在英国居留三年后,又于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密斯·凡·德·罗1937年赴美国,任教于伊利诺工业技术学院,希尔伯西摩和彼得汉斯等也前往该校任教。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THE NEW BAUHAUS),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 (SCHOOL OF DESIGN IN CHICAGO)。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INSTITUTE OF DESIGN)。芝加哥设计学院一象被认为是包豪斯设计与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前沿阵地。 dolcn.com 1953年被称为战后包豪斯的德国乌尔姆(ULM)艺术学院建立,地点就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生的小城市乌尔姆,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马克斯·比尔(MAX BILL)担任第一任校长。在他和教员的努力下,这个学院逐步成为德国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设计哲学的中心,虽然学院已经关闭多年,但是它所形成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设计观念直到现在,依然是德国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乌尔姆致力于设计理性主义研究,几乎全盘采用包豪斯的办学模式,它的最大贡献是完全把现代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似是而非的艺术、技术之间的摆动立场坚决地、完全地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人员。 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20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所以,它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诸多方面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一,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二,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三,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四,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规范;五,发展了现代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六,包豪斯坚决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只承认设计必须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础课上,把平面,立体结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独立起来。并牢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设计里采用了现代材料,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创立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 包豪斯进行了平面设计的功能探索,并且采用了手工工作室制度。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1942年成立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一开始就引进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强调实用、技术、经济和现代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摇篮,开创了中国全面推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先河。它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人才培养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筑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1951年,圣约翰大学解散,各系并入有关院校,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论在同济大学得到延续。后来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论被当成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遭到批判,包豪斯的设计与教育思想在中国逐渐被淡化。 包豪斯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给美国的中学美术教育输入了新的血液。一些来自包豪斯的教师带来的观念对美术教学课程计划的影响日渐增强。这些影响包括对艺术中技术因素的兴趣、对设计元素的关心、对材料的实验态度,并促进人们越来越关心对艺术的多种感觉方式,激发人们将审美态度与环境相结合。其具体结果是摄影术和照片的运用增多,材料的运用更广泛,而且建筑也被接受为美术教学计划的一个固定内容。 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则反映在田自秉的《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 田自秉在书中写道:“20世纪初的包豪斯工艺思想体系……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工艺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工艺美术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新领域的开拓,工艺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包豪斯工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 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也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我国,设计教育尚处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健全而实际的理论指导,否则与迅速发展的经济、文化形势极不相适。为了能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舒适而合理的生活和生活环境,需要培养更多的设计艺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加强全民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结束“不懂设计的领导决定设计方案,设计师仅仅是美工”的历史悲剧,因此,加大设计教育的力度势在必行。 http://www.51ps.com/classlist.aspx
⑶ 求德国女艺术家方安珂的成长经历
来自德国的设计来师方安自珂。她的作品以插图为主,她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故事题材直接来自改编的德国童话和自己编写的故事。
方安珂还和Kathrin de vries长期合作,为Kathrin的故事创作连环画。在她数量庞大的插图和海报作品面前,你简直会怀疑,她是否拥有异于常人的双倍时间。但这还不是全部,她又涉足了舞台美术的服饰、化妆造型等工作。安珂的作品中非常敏感地表露出她作为女性的感受,贯穿了悲伤、痛苦、母性、爱情和生活的主题。
⑷ 话说德国是机械领域设计制造强国,德国著名机械工程师都有哪些
戴姆勒 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狄塞尔 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卡尔'本茨 第一辆汽车
⑸ 哪一个德国女艺术家曾经参与纳粹影片的拍摄
为纳粹拍摄过纪录片的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1902年8月22日,里芬斯塔尔出生在德国柏林一个富商之家,少年时曾在柏林一家艺术学校修习油画和芭蕾,因为有习舞的经历,她后来习惯于称自己是运动
员。这位自幼喜欢神话的少女迷上了当时流行的“高山电影”,这是一类以英雄为主角的带有原始神话色彩的德国电影,她不仅因为在这类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红极
一时,而且还成功执导过一部高山电影《蓝光》(1932年),这部电影使得希特勒成为她的崇拜者。 1935年,刚刚篡夺大权的希特勒召见了里芬斯塔尔,委托她拍摄两天后举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年度大会。里芬斯塔尔来不及多准备就投入了这场拍摄,由于有来自戈培尔的多方阻拦,拍摄过程很不顺心,最后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胜利》的短片,只映了一场就无声无息了。第二年,希特勒又邀请里芬斯塔尔来拍摄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里芬斯塔尔起初不太情愿,她推荐《柏林:大都市交响曲》的导演瓦尔特·
鲁特曼来执导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坚持他的请求,对这位女导演说,“把你的生命给我6天吧,今后你再不会违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尔最终答应了他的请
求,她提出的条件是以后不再为党拍摄任何电影,事实上,除了1935年拍摄的一部短片《自由之日:我们的军队》外,里芬斯塔尔的确没有再为纳粹党拍片。
⑹ 为什么鲁迅很欣赏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
柯勒惠支来的作品首次被鲁迅先生自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评价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她的作品题材多以表现工人、农民的苦难、饥饿、疾病、死亡、挣扎和反抗、斗争,如组画《农民战争》中《磨镰》、《反抗》、《俘虏》和《纺织工》、《团结就是力量》、《纪念李卜克内西》等,她的版画和素描,人物形象生动真实、用笔刚劲、单纯统一,富有感染力,她的作品经鲁迅先生介绍后,已广为人知。
⑺ 老师,听说德国机械制造专业有四大名校,请问是哪
1、亚琛工业大学
2、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3、慕尼黑工业大学
4、卡尔斯鲁勒大学
1、亚琛工业大学
亚琛工业大学(简称RWTH Aachen)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德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也是世界顶尖理工科大学之一,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学院”。
亚琛工业大学成立于1870年,当时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手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当时叫做莱茵威斯特法伦皇家技术学校,刚成立时仅有29名教师。亚琛工业大学自成立以来,不断开拓理工科目新领域。亚琛工业大学理工科实力强劲,电子、机械制造、冶金工程方面排名一直名列德国第一,计算机、建筑、物理等学科也在德国大学排行榜上位列三甲。
亚琛工业大学现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4所欧洲顶尖理工类大学的战略联盟(IDEA联盟)、9所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联盟)之一、TIME欧洲顶尖工业管理者高校联盟德国七所高校之一。
2、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Darmstadt)始建于1877年,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工科综合性大学,它位于联邦德国的黑森州--达姆斯塔特。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TH)有学生大约20000人,是可以授予博士学的大学,教授将近600人,国际学生1500人。
国际化的研究领域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的科研实力对于优秀的外国学者来讲,这正是吸引他们在这里攀登科学最高峰的原因所在,大学的专业覆盖率54%。
3、慕尼黑工业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München)坐落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拜恩)州首府慕尼黑,是该州唯一的工业大学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国际享有盛誉的德国顶尖大学和稳定的“诺贝尔奖制造工厂”。
该校因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科教质量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三所“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同时也是德国TU9联盟大学之一,被德国政府列为“未来计划”中重点资助和扶植的对象。在德国教育部的大学科研排行榜(CHE)上,慕尼黑工业大学已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
4、卡尔斯鲁勒大学
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办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科院校,特别是计算机信息专业在全德国名列第一,根据DAAD最新排名显示机械制造和经济工程2014年排名全德第一,电气工程排名第二。其前身是德国著名建筑师魏伯纳1805年开办的一所建筑学校。
⑻ 德国行为艺术家Ulay百科
1976年著名行为主义女艺术家Abramovi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Ulay,一位来自西德的行为艺术家。 巧的是, 二人都出生在同一天。 两人开始合作实施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作品, 他们打扮成双胞胎并自称是“连体生物”,对彼此有着全然的信任。
12年的同生共死的表演生涯之后,他们的感情在1988年走到尽头。“无论如何,(每个人)到最后都会落单。”Abramovi如是说。她决定以一种罗曼主义的方式来结束这段“充满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关系”。这种奇异的方式竟然是来自梦的启示和召唤。
Marina Abramovi和Ulay来到了中国。以长征的方式,历时3个月,Abramovi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自东向西,Ulay自戈壁滩的嘉峪关由西向东前行,两人最终在二郎山会合,完成了最后一件合作作品<情人----长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我们各自行了2500公里,在中间相遇,然后挥手告别。”
万里长征,相聚一抱,仅为告别。 2010年5月31日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长髪长裙的Marina从一把木椅上缓缓站起,宣告了又一件划时代行为艺术作品的诞生,至此,她已经在这里静坐了两个半月,在这716小时中,她岿然不动,像雕塑一般接受了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的挑战。众多名人慕名而来,其中包括Sharon Stone(10分钟),,Alan Rickman(9分钟), LadyGaga,Bjrk(4分钟)等。有些人甚至一接触到她的目光不过十几秒,便宣告崩溃,大哭起来。 唯有一个人的出现,让雕塑般的Abramovi颤抖流泪了起来,那就是Ulay。 隔着一张桌案,这对曾经一道出生入死的恋人伸出双手,十指相扣,在分手22年之后,他们再度相遇,宣告和解。
⑼ 当代著名装置艺术家有哪些
中文版 | English 网站首页
关于XYZ
行云座画廊
XYZ影像空间
学宜诗画
展览
信息
联系我们
行云座画廊
--------------------------------------------------------------------------------
当代装置艺术家-庆庆
--------------------------------------------------------------------------------
雾里看花
端庄
1953 出生于北京
1972-80 中国传统医学专业,北京
1980-86 外国语言文学(英德)专业,北京,奥地利维也纳
1983 迁居奥地利,维也纳
1994 开始装置艺术创作,职业自由艺术家
1998 移居回国,北京,职业自由艺术家
个展
1995 庆庆软雕塑作品展,北京世纪艺苑
1996 庆庆"头"的雕塑展,维也纳前卫工作室
装置作品"家"首次展出于奥地利现代艺术博物院
1997 庆庆灯光装置艺术展,奥地利维也纳亚非学院
装置作品 城市之光 -"欲" 北京工作室开放展
"城市之光"大型灯光装置展,北京赛特购物中心
1998 "城市之光"庆庆装置作品展,维也纳Wort und Bild画廊
1999 Nomadin der Seele,(流动的灵魂)个展,维也纳 AAI- Galerie- Karl Strobe画廊
庆庆综合材料新作品展,北京红门画廊
2000 庆庆综合材料新作品展,中国当代画廊,英国伦敦
2002 “庆庆回来了!”庆庆新作品展,北京红门画廊
2003 庆庆装置作品展,今日美术馆
2004 《性。物。物。性——盒中物》,大山子艺术区
2005 庆庆装置作品展,东京画廊,日本
2006 “798的海市蜃楼---神秘的光”庆庆装置作品展, 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大窑炉展场联展
1996 点与线,书法与装置双人展,维也纳Atrium ed Art画廊
1997 直觉,体验,观念,三人装置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der Gross Hallamasch,维也纳SUR画廊
青迈国际装置艺术节,泰国青迈
1998 偏执,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
维也纳森林纺织品艺术节,获二等奖,奥地利下奥州
活着,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云峰画院
1999 第二届国际妇女艺术交流展,泰国曼谷Saranrom公园
2000 世界博览会,德国汉诺威
2001 9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家资料展,日本福岗美术馆
"现象艺术展",北京,凡·画廊
非亚克国际比赛艺术博览会, 法国, 巴黎
“煲”,中国当代艺术大展,Kunstnernes Hus, 挪威
2002 东亚妇女艺术节,韩国, 汉城
芝加哥国际艺术博览会, 美国,芝加哥
2002 中国艺术博览会2002,北京
2003 “前景广阔的三十年”,科学与艺术博览,中华世纪坛
“金色收获”,中国当代艺术大展,Zagreb,克罗地亚
从洛桑到北京——2002年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优秀奖)
2003 《听女人讲男人的故事》,四川重庆
2004 《她们——十名女艺术家联展》,北京季节画廊
《梦想。困惑。现代女性特质》女性艺术家作品展,中国妇女活动中心
《猫知道》陈庆庆、袁耀敏作品展,北京紫禁轩画廊
中法艺术家作品巡回展
<< 民主万岁>>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联展, 美国,纽约
2005 << 语言的阁楼>> 女性前卫艺术节术的8个案例, 北京,四分之三画廊
<< 透明的盒子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
当代艺术家作品联展,建外SOHO.
2005 << 无题>>, 平摇国际摄影节, 山西省平摇
<< 理想的书 >>,中国爱尔兰当代摄影作品展
上海,艺术景画廊
<<汉字世纪>>, 大型汉字装置展, 北京世纪坛
<<情劫 >>, 北京,大山子艺术区,仁艺术中心
<<一界两端 >>,当代试验艺术中的设计呈现,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女性之手>>,中.日.韩 三国女艺术家作品展
2006 << 废墟>> 美国, 维斯康森大学.
<< 国际数码艺术节 >>,奥大利亚
<<米兰国际艺术博览会 >>,意大利,米兰
<< 游园 >>,北京孔画廊开幕展
<< 内伤>>, 当代艺术展, 北京, 玛芯乐画廊
<< 冷能>>, 当代艺术展, 北京, 表画廊
<< 超验的中国>> 当代艺术大展, 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
行为艺术
"扫天",1997年12月,泰国曼谷,国际行为艺术节,
"文化鱼",1998年夏,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畔
"生为女人",1999年春,第二届国际妇女艺术交流展,泰国曼椹
"艺术圈",2000年11月,上海原弓美术馆
"哭泣",2001年10月,北京芥子园
收藏: 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非洲,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挪威,冰岛, 日本,意大利和中国等多件私人收藏
第 [1] [2] [3] 页 请继续浏览下一页>>
⑽ 谁知道德国艺术家Albrecht Altderfer的基本资料,和他的一副作品的介绍
你好 名字应该有误 是Albrecht Altdorfer 请参见 英语: http://www.ibiblio.org/wm/paint/auth/altdorf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brecht_Altdorfer 德语: http://www.oel-bild.de/Kuenstler/Bilder/Gemaelde/Albrecht--Altdorfer.htm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