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试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及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
【基本要素】
1.受试对象:是处理因素作用的客体,根据受试对象不同,实验可以分为三类: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现场试验。
2.处理因素: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而施加的特定的实验措施,又称为受试因素。
3.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下,受试对象的反应或结局,它通过观察指标来体现。
【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实验是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事物(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依据假设,在人为条件下对实验变量的变化和结果进行捕获、解释的科学方法。 。
2.可行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时,从原理、实验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实际可行。
3.简便性原则
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单,实验药品较便宜,实验操作较简便,实验步骤较少,实验时间较短。
4.可重复性
重复、对照、随机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三大原则。任何实验都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判断结果的可靠性,设计实验只能进行一次而无法重复就得出“正式结论”是草率的。
5.单一变量原则
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6.对照性原则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⑵ 探究实验:设计一组对照试验,探究并实施如何培养蒜苗和蒜黄 1、写出探究实验的实施步骤
对照试验——
探究并实施如何培养蒜苗和蒜黄
提出问题:光对叶绿素的形成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光对叶绿素的形成有影响,有光才能形成叶绿素。培养蒜苗需要有光环境,培养蒜黄需要无光环境。
你是几班的?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大蒜(取适量蒜瓣平均分成2份),湿土,黑塑料袋,2个容器。
实验装置:把湿土放入容器中,并把几张黑塑料袋粘在一起(隔光效果更好)。
方法步骤:2份蒜瓣种入2个容器中,黑塑料袋盖住其中1份,浇适量水。
实施计划:按照上述试验方案做实验。
得出结论:光对叶绿素的形成有影响,有光才能形成叶绿素。培养蒜苗需要有光环境,培养蒜黄需要无光环境。
造出这2种现象的原因是光(有光和无光)
被老师说不管,我准备这样写
⑶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研究.实验材料和用具:大广口瓶、带玻管的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由不同的台灯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水分等.
(2)装置中氧气的释放量由针筒的度数得到.
(3)该植物在50W的光强下,光合作用的速率是(5.0+5.3+5.0)×2÷3=10.2ml/h
(4)用此方法测得的光合速率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实际光合作用等于净光合作用加呼吸作用消耗的,因为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该方法测得的光合速率比实际低.
(5)凡士林可以将叶片的气孔阻塞,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导致光合作用减弱.
(6)需要使用同体积的植物模型和缓冲溶液作为对照,校正气体的物理性膨胀产生的误差.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从针筒的刻度上
(3)10.2
(4)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5)气孔阻塞,导致二氧化碳摄入减少
(6)C
⑷ 研究白菜发芽率的实验步骤
1、材料用具:随机数100粒白菜种子,1个培养皿(直径为10cm左右)、剪好的滤纸(或纱布),清水。
2、实验装置:在培养皿内垫上2—4层滤纸或纱布,加入适量的水,使滤纸或纱布湿润,然后每个培养皿里均匀、整齐在摆上种子,再盖上两层湿润的滤纸或纱布,在室温下培养。
3、方法步骤:
(1)按照上面的实验装置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还要注意使培养皿内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应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的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萌发的种子数
实施计划:按照上述确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定期观察,及时记录。
⑸ 为了探究酵母菌所进行的呼吸作用类型,请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
什么原因?答案基本都解释了问题吧.....
如果要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就要从消耗O2与释放CO2的差值来看,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吸收量与CO2释放量相同,若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放出CO2。
且底物为葡萄糖,有氧呼吸吸收的O2与放出的CO2量相同,无氧呼吸一定放CO2。
且装置密封,内部气体减少,必定会有液滴移动。................
不懂可以再追问........
⑹ 试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实验设计的三个要素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法有着三对基本要素。分别是:
·实验组与控制组;
·前测与后测;
·自变量与因变量。
任何一项实验研究,一般都会涉及到这些基本要素。可以说,实验研究的这三种基本要素,构成了实验研究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
(1)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故也称作原因变量。而因变量则称作结果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作实验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而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剌激对因变量的影响。与一般意义上的自变量有所不同的是,实验中的自变量通常都是二分变量,即它通常只有两个取值:有和无,即给予实验刺激或不给予实验剌激。
(2)前测与后测
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剌激之前,称为前测(pretest)。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剌激之后,称为后测(posttest)。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测量既可以是一次问卷调查,也可以是一项测验。
(3)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剌激的那一组对象。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控制组(control group)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人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将会怎样,与实验组形成比较。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受刺激的实验组,同时他们也观察没有接受实验剌激的控制组。并通过比较对这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试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
(1)设置重复:同一处理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称为重复。重复的作用有二,一是降低试验误差,扩大试验的代表性;二是估计试验误差的大小,判断试验可靠程度。
(2)随机化:试验单元的分配和各个试验进行的次序都是随机确定的,这个原理称为随机化。随机化是试验分析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基石。随机排列是指处理安排到哪一个试验单元是随机的,不应受人的主观意识所影响。
(3)局部控制:是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个局部叫做一个区组。将要比较的全部或部分处理安排在同一区组中,从而增加区组内处理间的可比性,这种用区组来控制和减少试验误差的方法,叫做局部控制。
⑺ 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某学生为了证明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其中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将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了24小时后观察结果。试分析: (1)该装置放在黑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除必须在黑暗中完成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有同学提出,需要同时进行另一组其他条件相同但不放植物的实验。你认为有没有意义?简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其知识载体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1)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①烧杯口及植物茎周围、两块夹板之间要用凡士林密封;②不能见光,否则植物会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2)有意义。因为该实验需要设立对照实验,即有植物的烧杯内的石灰水因吸收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而变浑浊,而对照实验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须的原料”,某同学制定了下列实验方案:⑴ 实验目的(略)
⑵ 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⑶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 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绿色安全灯。
③ 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 取一片叶,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是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 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淀粉的特异颜色反映出现。
对照组:一样的方法不过把NaOH换成水
⑻ 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
(1)实验目的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这个实验的自变量为NaCl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所以需要设置不同梯度浓度的NaCl溶液.故实验思路为:
①用1.5%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配制出NaCl质量分数0.3%、0.6%、0.9%、1.2%、1.5%的溶液
②取6片载玻片,标记为1-6滴加,滴加适量且等量的红细胞稀释液滴在1-6号玻片上,再分别滴加等量的蒸馏水,0.3%、0.6%、0.9%、1.2%、1.5%的NaCl溶液.
③制成临时装片持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做好记录.
(2)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浓度相当于0.9%的NaCl溶液,在浓度低于0.9%的NaCl溶液中动物细胞会吸水膨胀,在浓度高于0.9%的NaCl溶液中动物细胞会失水皱缩,且浓度差越大,现象越明显,但是一段时间后,形态又会恢复到原来形态,因为离子可以透过细胞膜.在清水中,动物细胞吸水过多而破裂.因而不同浓度NaCl溶液下兔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表.
故答案为:
(1)实验思路:
①用1.5%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配制出NaCl质量分数0.3%、0.6%、0.9%、1.2%、1.5%的溶液
②取6片载玻片,标记为1-6滴加,滴加适量且等量的红细胞稀释液滴在1-6号玻片上,再分别滴加等量的蒸馏水,0.3%、0.6%、0.9%、1.2%、1.5%的NaCl溶液.
③制成临时装片持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做好记录.
(2)不同浓度NaCl溶液下兔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表
组别/指标 | 细胞形态 | 原因 |
1 | 胀破 | 在蒸馏水中吸水过多胀破 |
2 | 膨胀后恢复 |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是离子会进入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内外浓度相等,细胞恢复形态. |
3 | 膨胀后恢复 |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是离子会进入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内外浓度相等,细胞恢复形态. |
4 | 正常 | 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浓度,细胞水分平衡 |
5 | 皱缩后恢复 |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浓度,细胞失水皱缩,但是离子会进入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内外浓度相等,细胞恢复形态. |
6 | 皱缩后不恢复 |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浓度,细胞失水皱缩,但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不再恢复 |
⑼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
实验1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 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
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过程(见书P47)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实验2
【实验目的】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烧杯,2个同样大小的试管,适量的馒头,足够的水,唾液适量,碘酒
【实验过程】1.将馒头切成碎屑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2.在甲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水,在乙试管中导入适量的唾液
3.在烧杯中倒入约为37摄氏度的水,将试管放入,并保持水温
4.10分钟后,向试管内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
【试验结果】
若甲、乙试管内碎屑都变蓝,则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若乙试管内碎屑不变蓝,甲试管内碎屑变蓝,则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3
http://hi..com/zb18200708/blog/item/e5dc55dea5e96f15495403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