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小学实验取土装置是什么

小学实验取土装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13 07:55:07

『壹』 工地施工前要用一种机械取土样,请问那个是干什么用的

那是勘测土层分布的。就是看看要建房子的那块地基都是由哪几种类型的土壤构成的,这些土壤又分别有多厚。由此来计算承重之类的,然后开始分析用什么方式施工去满足那块地基的条件。 不知道你懂了没。

『贰』 化学实验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分为哪几种,分别叫什么名字

一,固液常温装置(启普发生器、或者是简易分液漏斗加烧瓶)常用来制去氢气,二氧化碳…
二,固夜加热装置(铁架台加烧瓶)常用来制取氯气,氧气…
三,固固加热装置(铁架台加试管)常制取氨气…

『叁』 回填土密实度实验,环刀法具体实验步骤是什么烘干试样的时间以多久为宜

烘干试样的时间一般是8小时以上,在105~110℃的恒温下烘至恒重。

环刀法的步骤:

  1. 仪具与材料
    (1)人工取土器或电动取土器:人工取土器包括环刀、环盖、定向筒和击实锤系统(导杆,落锤,手柄)。环刀内径6~8cm,高2~3cm,壁厚1.52mm。电动取土器由底座、行走轮、立柱、齿轮箱、升降机构、取芯头等组成。电动取土器主要技术参数为:工作电压DC24V(36Ah);转速5070r/min,无级调速;整机质量约35kg。
    (2)天平:感量0.1g(用于取芯头内径小于70mm样品的称量),或1.0g(用于取芯头内径100mm样品的称量)。
    (3)其他:镐、小铁锹、修土刀、毛刷、直尺、钢丝锯、凡士林、木板及测定含水量设备等。
    2.试验方法与步骤
    (1)用人工取土器测定粘性土及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密度
    ①擦净环刀,称取环刀质量m2,准确至0.1g。
    ②在试验地点,将面积约30cmx 30cm的地面清扫干净。并将压实层铲去表面浮动及不平整的部分,达到一定深度,使环刀打下后,能达到要求的取土深度,但不得扰动下层。
    ③将定向筒齿钉固定于铲平的地面上,顺次将环刀、环盖放人定向筒内与地面垂直。
    ④将导杆保持垂直状态,用取土器落锤将环刀打人压实层中,至环盖顶面与定向筒上口齐平为止。
    ⑤去掉击实锤和定向筒,用镐将环刀及试样挖出。
    ⑥轻轻取下环盖,用修土刀自边至中削去环刀两端余土,用直尺检测直至修平为止。
    ⑦擦净环刀外壁,用天平称取环刀及试样合计质量m1 ,准确至0.1g。
    ⑧自环刀中取出试样,取具有代表注的试样,测定其含水量。

『肆』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
1—1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实验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
二、器材:
(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
(每组)水1杯、滴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
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
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去观察一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 2种子发芽实验(二)
一、实验内容: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
二、器材:
(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略。
1—4蚯蚓的选择
一、 实验内容:
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
二、 器材:
(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
一、 实验内容:
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
二、 器材:
(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 操作建议:
1、讨论时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
一、 实验内容:
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
二、 器材:
(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 规范操作要点: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2—1光和影
一、 实验内容:
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二、 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尺子1根。
三、 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 操作建议:
1、活动1要控制手电筒到木块的距离不变,只改变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这个活动难度较大,教师要演示实验和记录的方法。其中,手电筒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提高物体,才能看到影子。
2、活动2中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手电筒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改变木块到手电筒的距离。
3、实验时要求学生先在屏上用铅笔画下实际的影子,再把结果画在课本上。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 实验内容:
观测阳光下的影子及变化
二、 器材:
(每组)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 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 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
四、操作建议:
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 实验内容:
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8-2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 每张卡纸之间距离最好为15厘米左右,并保持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高度上;
2、 教材要求画出光前进的路线有一定难度,第一次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空心弯管2个、直管3根等。
2—4光的反射
一、 实验内容:
光的反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小镜子1面、书1本。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30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同时将手电筒和小镜子提供给学生,特别是在活动2时,提示学生使用小镜子。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自制潜望镜1个。
2—5光与热
一、 实验内容:
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
四、操作建议: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
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
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学具中有)对折做成的纸袋各1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四、操作建议: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个。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按照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四、 操作建议:
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讲解原理,但要求学生都要做)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二、器材:
(每组)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40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
四、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组的设计和制作;
2、升温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背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
3、保温措施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 实验内容:
展示并检验太阳能热水器
二、器材:
(每组)自行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1个、温度计1个、冷水1小桶。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各组展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
2、在各组热水器的瓶子中装好相同温度的冷水200毫升;
3、各组同时将热水器放到指定的场地中;
4、每隔5分钟测出水温并如实记录。
四、操作建议:
1、教师事先对活动日期、场地的选择、布置、划分、活动的程序、方法等方面要作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2、比竞赛更重要的是每个组的自我评价和各组间的交流、反思和改进。
3—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一、 实验内容:
探索岩石变化原因的实验
二、器材:
1、(每组)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
2、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实验1——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
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
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四、操作建议:
1、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用灯盖熄灭,盖两次为好。
2、摇晃瓶子的时间要稍长一些,最好是砖块明显变小为宜。
3—4土壤中有什么
一、 实验内容:
寻找土壤成分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2到53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三个步骤的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做沉积实验时,土壤倒入水中时应该先观察一下,再搅拌静置、观察。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 实验内容:
雨水对土地侵蚀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造斜坡时要将土拍紧,防止喷水时整体滑坡。
2、喷水时应离开斜坡一定距离,保持较大的喷水面积,也不宜过高,防止沙土溅出太远。
3、提醒学生对土坡和径流都要仔细观察。
五、 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喷水器可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的饮料瓶替代。
3—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一、 实验内容:
探索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喷水器喷水的高度要相同,喷水的量也要相同。
2、作为对比实验,实验时不能再动土坡的模型,而且只能改变实验计划中所选的那一个条件。
3、实验后观察、比较的重点是土坡被侵蚀的程度(被侵蚀的土壤的多少、所接的水的多少和清澈程度、土坡的变化情况等)。
五、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2个喷水器可分别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或大孔的饮料瓶替代。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一、 实验内容:
河流对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1个、杯底侧边扎孔的塑料杯1个、高10厘米的木块1块、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测量、记录。
四、操作建议:
倒水是要保持带孔塑料杯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即保持河道中的水量和水的流速基本一致,无较大的变化。
3—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和建造模拟家园
二、器材:
(每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喷水器1个、水1瓶、小泡沫块10块左右、小草4棵左右。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63到6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交流、实验、观察。
四、操作建议:
实验前的设计和交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可将目标明确指向设计的意图、目的。
4—1我们的小缆车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安装一辆小缆车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两大盒铁垫圈(五金店买)。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0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进行安装。
四、操作建议:
1、拴绳线的位置一般在车头的正中,否则小车容易跑偏。
2、绳线的长度应约等于桌子的高度。
3、桌子的边缘可用铅笔袋或夹子拦住,避免小车冲出桌面掉下桌子。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1页的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四、操作建议:
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
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一、 实验内容:
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带车轴套的实验用小车1辆、橡皮筋4根、测量距离的皮尺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推测设计实验。
2、安装小车后,观察和感觉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和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因缠绕圈数的多少而不同。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验证推测。
四、操作建议:
1、安装时,车轴套应位于后车轴的中间部位,使产生的力量均匀作用于车轮。
2、如果没有车轴套,可在轴上缠上几圈胶布或胶带来解决。
3、室外实验场地要平坦但不很光滑,并用尺子在地上画好表示距离的格子。
4、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并让学生实施自己的设想。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 实验内容:
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支架1个、喷嘴1个、气球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按照教材75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安装一辆喷气小车。
2、试一试:给气球吹足气,放开气嘴,小车能否运动起来。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测量行驶的距离。
四、操作建议:
1、气球吹足气安装到小车上时,要避免与碰到车轮,否则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2、想办法将气球固定在小车上,以保持小车在运动时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
4—4测量力的大小
一、 实验内容:
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话请教师调整。
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较。
3、测量拉文具盒匀速前进要用多大的力,为下一课做技能准备。
四、操作建议:
1、测量前只要求检查而不调整,强调的是检查计量工具的意识;请教师调整,目的是避免学生自行乱调指针。
2、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3、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这一点与读温度计的要求是一样的。
4、 要求学生尽量估计准确一些,促使学生建立实际的“牛”的大小的概念。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4—5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别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
2、这一个实验做两次也可以了。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物体重量的差别要大些才好。
2、这一个实验较容易,可以多做几次再比较。
4—6滑动与滚动
一、 实验内容:
测量滚动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胶带。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测量滚动摩擦力就会容易些,两种摩擦力的差别也会大一些。
2、小车运动的接触面应粗糙些为好,若轮子与桌面打滑,就测不出多大区别了。
4—7运动与设计
一、 实验内容:
观察自行车上与摩擦有关的设计
二、器材:
(每组)自行车或儿童车的实物1辆。
三、规范操作要点:
1、观察实物和教材85页的图示,确定应观察的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
2、区分这些部件中需要摩擦力和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3、从这些部件的设计特征中找出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四、操作建议:
1、操作实物活动前要强调注意安全,不能快速转动轮子。
2、研究时只要学生说得对就应给予肯定。
3、教学目的不是要找尽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可以适时中止讨论。
4—8设计制作小赛车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小赛车
二、器材:
(每组)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利用教材87页提供的设计任务和要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2、分组进行设计,写出方案,交流和反思、改进。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88页提供的四个小车和一个制作流程图,指导学生制作。
4、各组介绍交流制作好的小赛车,进行小赛车比赛。
四、操作建议:
1、设计时重要的是要增大动力,减少阻力,启发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学的知识。
2、实际制作一般放在课后进行,教师的督促和及时指导极为重要。
3、小赛车制作和测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伍』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各一份、报纸、放大镜、烧杯、镊子、小木棍、水、小勺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觉得咱们的家乡美吗?咱们的学校美吗?老师也发现非常漂亮,老师把这些美景给拍摄下来了,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土壤画面,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
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清脆悦耳的歌声,熟悉的一幕幕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把我们引入今天的课堂。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养育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蔬菜、水果、牛羊、绿色等,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土壤,我们很熟悉却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
二、提出问题
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交流。(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中有什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刚才许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一种猜测。要知道,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刚才积极猜测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
不过,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还要经过——验证,才能最后得出真正的结论。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
三、观察土壤。
1.老师今天早上在田野里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鲜的土壤,把土倒在纸上,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记录下来。
2.取一块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要求:小组觉得已经观察结束了,就把土壤倒回到杯中,坐好告诉老师。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枯树叶、水分、小石子、沙、动物残体、大小不同的颗粒。
你们看到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一样吗?你是怎样描述的?
地质学家为了分清颗粒就根据它们的大小取了自己的专用名字,(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粉沙和黏土颗粒)。
从你桌上的土壤中找一找,你能分别找出沙砾、沙、粉沙和黏土颗粒吗?
这是地质学家利用先进的仪器,根据颗粒的大小区分的。它们的直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
你能想办法分清它们吗?
生交流。
虽然我们没有先进的仪器,但是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大概的区分出土壤的不同颗粒。
四、土壤的沉积实验。
1.教师演示讲解实验流程。
把干燥的土壤倒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彻底,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我们把这杯泥水混合物静静地放在一边不动它,再观察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沉入水底的泥沙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这样?(边观察边记录)
土壤的沉积实验
方法
观察到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土壤中有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记录。
(把这些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水流动,同时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水变浑浊了。静置一段时间后,水变清了,泥沙都沉入了水底,枯叶等都漂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层现象。底层的颗粒最大,上层的颗粒最小。)
为什么会这样分层?
(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的轻重是不同的。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土壤颗粒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那最下层颗粒最大的是什么?一层一层往上呢?
(生答出沙砾、沙、粉沙和黏土颗粒,教师讲解,沙砾通常叫小石子,粉砂和沙统称为沙)。
在自然界中,土壤也是分层的,(出示土壤的剖面图。)跟我们刚才的沉积实验是一样的。
现在你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的共同结果。)
五、认识腐殖质和盐分
土壤里还有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吗?
学生猜测。(师引:土壤中的植物要成长需要什么?)
教师讲解。
刚才我们做土壤的沉积实验时,发现一些枯叶、动物尸体等都漂在水面上,这些枝叶和动物尸体目前还不是土壤中的成分,如果这些枝叶和动物尸体全部腐烂了之后就成为了土壤中的一种成分,叫腐殖质(板书:腐殖质)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它是很好的养料。
土壤中还有盐分,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就像人成长需要营养成分一样,土壤中的植物成长也需要营养成分,而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六、小结土壤的成分。
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成分?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盐分、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七、土壤和生命
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土壤,大多数植物的扎根于土壤,很多小动物还把土壤当成自己的家。(说一说:蚯蚓、蚂蚁、蜗牛、老鼠等)
(学生自学课本)读了资料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多么珍贵的土壤资源!土壤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护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交流。)
(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而且会越来越美丽。)
为了防止我们的土壤资源的流失,课后要如何处理桌上的土壤呢?
(回归到土壤中去)
七、课堂总结
土壤中有什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陆』 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是化学实验中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装置。收集装置利用一种装置版,从系统外部采集数据并权输入到系统内部的一个接口。

发生装置,包括有气体发生装置、固体发生装置、液体发生装置。物理中有压力发生装置、射线发生装置等装置。

收集装置的目的是为了测量电压、电流、温度、压力或声音等物理现象。基于PC的数据采集采用模块化硬件、应用软件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方法。

尽管数据采集系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有不同的定义,但采集、分析和显示各系统信息的目的是相同的。收集装置系统集信号、传感器、励磁机、信号调理、数据采集设备和应用软件于一体。



(6)小学实验取土装置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收集装置的重要性是十分显著的。它是连接计算机和外部物理世界的桥梁。各种类型的信号采集难度差别很大。在实际采集中,噪声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在收集数据时,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则,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在一些工业现场中,设备长时间运行容易出现故障,为了对这些设备进行监控,通常采用收集装置设备采集其运行数据并发送到上位机,通过上位机上运行的特定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柒』 什么是热水浸提法实验室操作.实验装置是什么样的

是一种提取方法,就是将原料浸泡在适当温度的水中,进行提取里面物质的实验.

实验操作的话,不知道你们的实验有什么要求.要是要做的话,就是一个恒温气浴的摇床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http://ke..com/link?url=IPiQFmnRuTMIS4ChZ-E69sdWVuJV52_6y-9V-_i8eb5rHQCQft47JEK

『捌』 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什么

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的装置(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是排水法或排空气法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是指在实验化学中制取气体时的一种方法。在气体的密度明显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反应时,用此方法。气体的密度明显比空气大,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化氢,氯气,氧气等。密度小的则用向下排空气法。且该气体不与空气中成分发生反应。

1、发生装置内导管不宜伸人过长,以刚露出胶塞为宜,以使气体顺利导出。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要伸人集气瓶底部,以便使集气瓶中空气排尽,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

3、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产生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此时的氧气不够纯;当均匀并连续产生气泡时开始收集.导气管伸人集气瓶中不宜过长。

当瓶口有气泡逸出时,证明集气瓶内氧气已收集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8)小学实验取土装置是什么扩展阅读

总结成几个字:连查装定点收移熄。

1、连接装置。导管伸入试管内不宜过长,以稍微露出橡皮塞为宜,准备检查装置气密性。

2、检查装置气密性。可以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如果导管末段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装药品。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应平铺在试管底部,有利于均匀受热。

4、固定装置。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因为过一会要加热药品,所以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滴倒流入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导管伸入试管内不宜过长,以稍微露出橡皮塞为宜,有利于空气的排出和氧气的导出。

5、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时请注意,如果直接进行加热,试管底端有可能冷热不均引起炸裂,所以首先要对试管底部加热区域进行预热,再用外焰直接加热。

6、收集气体。刚开始加热产生的气体,主要是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因为我们的实验的目的是收集高纯度的氧气,所以需要等待导管末端有均匀稳定的气泡产生的时候,再进行收集。

7、将导管移出水槽。

8、熄灭酒精灯。再将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集气瓶要正放在桌面。

『玖』 粘性土的击实试验(叙述取样、工作准备、实验操作步骤、得出试验结果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2011-09-23 22:53击实试验是用扰动样做的试验,在工程上运用于控制填土地基及夯实效果,提供粘性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两种,轻型击实适用于粒径<5mm的粘性土,重型击实适用于粒径<20mm粘性土采用三层击实时,最大粒径<40mm。要准备:1)天平:称重200g、0.01g;2)台秤:称重10kg、5g;3)标准筛:孔径20mm、40mm和5mm;4)试样推土器:宜用螺旋式千斤顶或液压式千斤顶如无此类装置,亦可用刮刀和修土刀从击实筒中取出试样。备土量>20kg(2200g×6(>50kg重型5300g×6),风干过筛5mm(重型过20mm或40mm)将筛下土拌均匀(四分法)取代表性试样测定风干土含水量、塑性指数(Ip)。根据塑限(Wp)预估最优含水量,并制备5个不同含水量的一组试样,例:假定Wp=20%,备16%、18%、20%、22%、24%,但Ip>20%,则应按15%、18%、20%、22%、25%;根据试验所需要的土量与含水量,制备试样所需的加水量按下式计算:
mω=(m0/(1+0.01ω))×0.01(ω1-ω0) 式中mω——制备样所需要的含水量(g);
m0—— 湿土(或风干土)质量(g);
ω0——湿土(或风干土)质量(%);
ω1——制样要求的含水量(%),
例:Wp=20%,风干含水量=4.2%,要制ω=16%,轻型击实,击实筒容积947.4立方厘米。求预加含水量?mω=(2200/(1+0.01×4.2))×0.01(16-4.2)=249.1(g),五个点一组这是其中一个点的加水量。
备好样用手捏一下,中间点是否捏的最紧,有时塑限不一定准,能有一点捏的最紧,试验结束就有最有点出现,否则要调整加水量,静止一昼夜,备样是击实试验结果好坏的重要一环,备不好样直接影响试验结果峰值不明显。
击实筒内壁要均匀涂一薄层润滑油,轻型分三层击实每层25击(重型分五层击实,每层56击;若分三层每层94击),每层交界处要刮毛,最后一层要加护筒考虑高出>6mm,击实结束,卸护筒修平,称重(准1g),注意去皮,取含水量(双试验)(误差<1%),计算湿密度ρ0(准0.01g/cm3),含水量(105-110度烘烤升温后不少于8小时)出来计算干密度ρd=ρ0/(1+0.01ωi),
ωi——某点试样含水量(%),
绘制ρd—ω关系曲线附记录, 计算饱和含水量一同绘入图中,
ωset=(ρw/ρd-1/Gs)*100,
ρw——温度4度时水的密度;
Gs——土颗粒密度,注意这里气体体积为零;
轻型击实试验中,当试样中粒径大于5mm的土质量小于或等于试样总质量的30%时,应对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进行校正。
1)最大干密度校正:ρ,dmax=1/(((1-P5)/ρdmax)+(P5/(ρw×Gs2)),
P5——粒径大于5mm土的质量百分比(%);
Gs2——粒径大于5mm土粒的饱和面干比重,注:饱和面干比重指当土粒呈饱和面干状态是的土粒总质量与相当于土粒总体积的纯水4度是质量的比值。
2)最优含水率的校正ω,opt=ωopt(1-P5)+(P5×ωab)
ωopt——击实试样的最优含水率(%);
ωab——粒径大于5mm土粒的吸着含水量(%);
这里特别强调不要把筛上的颗粒随便丢弃了,以便影响试验结果。
这里说明一点,有些符号请查专业规范要求,注意看文字说明,以GB/T50123-1999为依据加上个人试验体会。

『拾』 小学科学实验仪器分多少种多少类

分6个种类,类别如下:

阅读全文

与小学实验取土装置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轴承加热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浏览:68
修个汽车仪表盘多少钱 浏览:785
dnf机械王座如何看破防了 浏览:713
消防管道用什么阀门6 浏览:190
嘉年华仪表台怎么拆卸 浏览:833
木工跑车自动接板装置 浏览:444
轴承上有y是什么意思 浏览:900
乳房囊肿做什么仪器 浏览:127
超声波牙刷怎么使用视频 浏览:644
承揽小型机械工程活怎么样 浏览:856
阀门中体大体有什么区别 浏览:658
美食摄影器材怎么挑选 浏览:509
燕秀工具箱30 浏览:619
机械加工积销瘤是什么意思 浏览:971
化工甲类乙类装置设计规范 浏览:203
线上教育设备哪个好 浏览:321
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图 浏览:934
狼派机械键盘按键怎么取 浏览:546
海马600氦气阀门 浏览: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