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硫化碳的使用注意事项
健康危害:二硫化碳是损害神经和血管的毒物。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眼及鼻粘膜刺激症状;中度中毒尚有酒醉表现;重度中毒可呈短时间的兴奋状态,继之出现谵妄、昏迷、意识丧失,伴有强直性及阵挛性抽搐。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严重中毒后可遗留神衰综合征,中枢和周围神经永久性损害。慢性中毒: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眼底检查: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硬化,视神经萎缩。
燃爆危险:该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危险特性:极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范围广阔的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与铝、锌、钾、氟、氯、叠氮化物等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胺类、碱金属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在室温下易挥发,因此容器内可用水封盖表面。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胺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㈡ 初中化学:问:装置C中,所有有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本题其他问题均不用回答)
1.除水分 验证产物(浓硫酸一般是做干燥剂,点燃是验证生成的气体中含不含氢气)
2.MgCO3 CuO【内Ca(OH)2是验证CO2气体,变浑浊说容明含CO2,所以集气瓶中含碳酸镁,由于CO2和C反应会生成CO,CO是可燃气体,所以排除碳粉】
3.Zn+H2SO4=ZnSO4+H2 H2+CuO=加热=H2O+Cu【CuSO4一般是用来检测产物中的水分的,所以硬质玻璃管中肯定有水生成,由于Ca(OH)2无现象,则无CO2】
4.CuO与碳粉的混合物【由于验证产物的两种试剂都出现了现象,则说明生成物中同时有水和CO2,而A中只有锌粒,说明C中含混合物因为水和碳粉反应产生CO,CO与CuO反应生成CO2】
5.CuO【氢气还原氧化铜是除A外装置产生水的唯一反应,由于A中的水被浓H2SO4吸收,所以一定含有氧化铜】
希望可以帮到你
㈢ 二硫化碳是什么
二硫化碳 ,无色液体。实验室用的纯的二硫化碳有类似氯仿的芳香甜味,但是通常不纯的工业品因为混有其他硫化物(如羰基硫等)而变为微黄色,并且有令人不愉快的烂萝卜味。它可溶解硫单质。二硫化碳用于制造人造丝、杀虫剂、促进剂等,也用作溶剂。
㈣ 二硫化碳的分子式是什么
二硫化碳分子式是C2S ,无色液体。实验室用的纯的二硫化碳有类似三氯甲烷的芳香甜味,但是通常不纯的工业品因为混有其他硫化物(如羰基硫等)而变为微黄色,并且有令人不愉快的烂萝卜味。它可溶解硫单质。二硫化碳用于制造人造丝、杀虫剂、促进剂等,也用作溶剂。
㈤ 二硫化碳的详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44.01
【密度】1.977g/mL(相对密度1.53(以空气的平均密度(1.29g/mL)为基准)
【熔点(℃)】-56.6(5270帕)
【沸点(℃)】-78.48(升华)
【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有酸味。
【溶解情况】
溶于水(体积比1:1),部分生成碳酸。
【用途】
气体二氧化碳用于制碱工业、制糖工业,并用于钢铸件的淬火和铅白的制造等。
【制备或来源】
可由碳在过量的空气中燃烧或使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煅烧或与酸作用而得。是石灰、发酵等工业的副产品。
【结构式】O=C=O
【其他】表示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
C原子以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分子形状为直线形。非极性分子。
能被液化成液体二氧化碳,相对密度1.101(-37℃),沸点-78.5℃(升华)。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碳氧化物之一,是一种无机物,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碳酸饮料基本原理)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做关于呼吸作用的产物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试验都可以用到。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美中用于制造烟雾。
二氧化碳不参与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也被用作灭火剂。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
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在焊接领域应用广泛,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美中用于制造烟雾。
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温下密度比空气略大,受热膨胀后则会聚集于上方.也常被用作灭火剂,但Mg燃烧时不能用CO2来灭火,因为:2Mg+CO2=2MgO+C(点燃)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
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密度为1.977g/mL,熔点-56.6℃(226.89千帕——5.2大气压),沸点-78.5℃(升华)。临界温度31.1℃。常温下7092.75千帕(70大气压)液化成无色液体。液体二氧化碳密度1.1克/厘米3。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或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是一种低温致冷剂,密度为1.56克/厘米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0℃时每100体积水可溶88 体积二氧化碳,一部分跟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性质稳定,没有可燃性,一般不支持燃烧,但活泼金属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点燃的镁条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跟碱或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碳酸盐。跟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无毒、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也会使人因缺氧而发生窒息。绿色植物能将二氧化碳跟水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碳酸氢铵、小苏打、纯碱、尿素、铅白颜料、饮料、灭火器以及铸钢件的淬火。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约占总体积的0.03%,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约占4%。实验室中常用盐酸跟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或酿酒的发酵气中来获得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所生成的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加热变红的紫色石蕊后又能变回紫色。
因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酸性物质。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判断集气瓶内气体是否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造二氧化碳:2HCl+CaCO3====CaCl2+H2O+CO2↑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形成碳酸:CO2+H2O=H2CO3
碳酸却很不稳定,容易分解:H2CO3==(△) H2O+CO2↑
向澄清的石灰水加入二氧化碳,会形成白色的碳酸钙:CO2+ca(OH)2==CaCO3↓+H2O
二氧化碳表现的化学性质非常常见。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十H2O = H2CO3
H2CO3又是二种不稳定的酸,易分解重新释放出CO2
H2CO3=CO2↑+H2O
CO2为酸性氧化物,易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
CO2+Na2O = Na2CO3
CO2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和水:
CO2+Ba(OH)2 = BaCO3↓+H2O
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常用于检验CO2的存在:
CO2+Ca(OH)2 = CaCO3↓+H2O
CO2与碱作用还可能生成酸式碳酸盐:
2CO2+Ca(OH)2 = Ca(HCO3)2
CO2+NH3+HO = NH4HCO3
CO2中碳为+4价,可被某些强还原剂还原,如与赤热的碳作用还原成CO,CO2与活泼金属作用被还原成碳:
CO2+C2CO
CO2+2Mg2MgO+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
㈥ CS2-(二硫化碳)常温是固体还是液体
同意一楼的 是液体 二硫化碳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易挥发液体。纯品无异臭、但工业品具有坏萝卜样臭味。二硫化碳的熔点为—110.8℃,沸点为46.5℃,闪点—30℃,自燃点100℃。二硫化碳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1.3~50%。二硫化碳与乙醇、乙醚、氯仿、苯、油等混溶,由于杂质对某些金属有轻度腐蚀性,遇热、明火、火花或摩擦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出硫氧化物,与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
二流化碳主要用于制造粘胶纤维和硫化橡胶,以及制造四氯化碳、防水胶、光学玻璃、医药、农药等。由于二硫化碳对金属和木质都有腐蚀作用,其生产设备易受腐蚀而发生跑、冒、滴、漏,逸出不同浓度的二硫化碳。二硫化碳由硫蒸气与燃烧的炭作用而制得,其在制造过程中也可能大量逸出,若防护不当即可发生中毒。
二硫化碳在室温下易挥发,因此储运时应注意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库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同时,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室外。用容器储运时,可用水封盖表面。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米/秒,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运输应按规定路线行驶,不得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二硫化碳急性中毒发生于意外事故和在高浓度环境下短时间内吸入大量二硫化碳蒸气,主要受损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脑病的症状和体征。轻度中毒者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酒醉样感,步态不稳,也可出现朦胧状态,可伴有眼、鼻刺激症状。重度中毒时出现意识混乱、谵妄、精神运动性兴奋、抽搐、昏迷;脑水肿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瞳孔缩小及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可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植物状态。皮肤接触后局部可发生红斑甚至大疱。
中毒患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着,污染的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误服者应立即催吐、洗胃及导泻。 网上找的
㈦ 求高人,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越详细越好
中文名称: 二硫化碳
英文名称: carbon disulfide
CAS No.: 75-15-0
分子式: CS2
分子量: 76.14 g mol-1
外观与性状:是一种分子式为CS2的无色液体。实验室用的纯的二硫化碳有类似氯仿的芳香甜味,但是通常不纯的工业品因为混有其他硫化物(如羰基硫等)而变为微黄色,并且有令人不愉快的烂萝卜味。CS2可溶解硫单质。
熔点(℃): -110.8 (161.6 K)
沸点(℃): 46.5 (319 K)
相对密度(水=1): 1.2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64
饱和蒸气压(kPa): 53.32(28℃)
燃烧热(kJ/mol): 1030.8
临界温度(℃): 279
临界压力(MPa): 7.90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1.86,1.93,2.16
闪点(℃): -30
引燃温度(℃): 90
爆炸上限%(V/V): 60.0
爆炸下限%(V/V): 1.0
溶解性: 不溶于水(20 °C时 0.2 g/100 ml ),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溶于Na2S得Na2CS3,溶于NaHS得NaHCS3,溶于氢硫酸得H2CS3.溶解硫化铜并生成CuCS3,再加入氢硫酸萃取的蓝绿色的Cu(HCS3)2溶液。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人造丝、杀虫剂、促进剂M、D,也用作溶剂。
制备:2CH4 + S8 → 2CS2 + 4 H2S (反应需水作催化剂,需光照。反应后用四氯化碳溶液乘热萃取。)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二硫化碳 75-15-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环境危害:
生物伤害:
急性毒性:LD503188mg/kg(大鼠经口)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家兔吸入1.28g/m3,5个月,引起慢性中毒;0.5-0.6g/m3,6.5个月,引起血清胆固醇增加。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00µg/皿。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类淋巴细胞10200µg/L。
生殖毒性:男性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40mg/m3(91周),引起精子生成变化。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00mg/m3,8小时(孕1-21天用药),引起死胎,颅面部发育异常。
代谢和降解:在人体内,二硫化碳在碱性条件下与血中的甘氨酸结合而生成具有以游离-SH基为特征的甘氨酸硫代氨基甲酸酯,与苯丙氨酸,甲基甘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也发生同样的反应。经气相色谱和光电比色的研究证实,二硫化碳与人体内带有一对自由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有较大的亲和力,能与其开成二硫代碳酸和噻唑烷酮,即二硫化碳分别与氨基酸和膘的反应产物。二硫化碳可以在肝微粒体内脱硫徨成硫化碳(Carbonyl Salfide),并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生物转 化的其它最终产物是各种硫酸盐,主要是无机硫酸盐,而二价硫则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残留与蓄积:吸入是人体吸收二硫化碳的主要途径,吸入气与呼出气中二硫化碳含量约在1至2小时内达到平衡,此时约有40%-50%在体内存留。皮肤吸收比呼吸途径的重要性小,其它途径则更不重要。二硫化碳随血流分布于体内,在血中,红细胞和血浆的摄取比例为2:1。它易溶于脂肪和脂质中,并与氨基碳和蛋白质相结合,因此它易从血液体中消失,而对各种组织和器字具有很大的亲和力。由于二硫化碳的快速消失,它在人体内的分布形式尚未完全清楚。所吸收的二硫化碳有10%-30%被呼出,小于1%从尿中排出,其余的70%-90%二硫化碳进行生物转化后,以代谢产物形式从尿中排出。所以二硫化碳在人体内的残留时间不长。
污染来源:二硫化碳主要作为磺化剂用于制造粘胶纤维和玻璃纸,也用于硫化橡胶的轧制,以及制造橡胶加速剂、四氯化碳、黄原酸盐等,作为油脂、蜡、漆、树脂、樟脑、橡胶等溶剂,羊毛的去脂剂,衣服去渍剂等。
由于本品具有不溶水易溶于脂肪的特性,故其对血的亲和性显著地高于水;对组织的亲和性又高于血。吸入的二硫化碳首先使血饱和,这时只有一小部分进入组织。约2小时血中达到完全饱和。此后体内的二硫化碳进入组织,最后使组织饱和,组织中饱和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随着时间增加,在各组织中分布趋于均衡。
水中浓度为0.0026mg/L时,有微臭。
迁移转化:二硫化碳在工业上最重要的用途是制造粘胶纤维,二硫化碳的释放量取决于生产过程,生产1kg粘胶释放0.02-0.03kg二硫化碳。在生产粘胶短纤维和粘胶薄膜中,每台机器每小时生产70-100kg和1800-2000kg,释放二硫化碳量分别是1.0-1.5kg和38-42kg。二硫化碳主要通过大气扩散时进入空间,也有部分随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中,部分被动植物吸收。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伤害概述:二硫化碳主要影响人体之神经系统、心脏血管及生殖系统,包括巴金森氏症、周围神经病变、精神疾病、动脉硬化及冠状动脉心脏病,亦会造成男性精虫减少及异常,女性生理周期紊乱、或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等问题。当环境浓度达500-1000ppm时,短期数小时暴露则会产生严重神经症状,若更高浓度就会造成急性中毒,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幻想、昏迷甚至麻醉或死亡。长期暴露致慢性中毒者,则有末端神经麻木、肌肉疼痛、肌力降低、走路不稳、记忆力减退;若是中枢神经受损,则有疲倦、头晕、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丧失等症状;若在周边神经受损回复的机会较高,而中枢神经受害者,几乎无恢复的希望。此外,二硫化碳也会造成视网膜病变。
二硫化碳是损害神经和血管的毒物。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眼及鼻粘膜刺激症状;中度中毒尚有酒醉表现;重度中毒可呈短时间的兴奋状态,继之出现谵妄、昏迷、意识丧失,伴有强直性及阵挛性抽搐。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严重中毒后可遗留神衰综合征,中枢和周围神经永久性损害。慢性中毒: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眼底检查: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硬化,视神经萎缩。
燃爆危险: 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并且在高温下爆炸杀伤性加倍。高度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极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范围广阔的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与铝、锌、钾、氟、氯、迭氮化物等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胺类、碱金属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在室温下易挥发,因此容器内可用水封盖表面。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胺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毫克/立方米): 10[皮]
前苏联MAC(毫克/立方米): 1
TLVTN: OSHA 20ppm,62毫克/立方米[皮]; ACGIH 10ppm,31毫克/立方米[皮]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二乙胺比色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胺类、碱金属。
避免接触的条件: 光照。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3188 mg/kg(大鼠经口)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植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焚烧炉排出的硫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㈧ 二硫化碳是有机化学原料吗
二硫化碳是无机物,是无机溶剂
所以不是有机化学原料
㈨ 二硫化碳
CS2 结构式S=C=S,是一种常见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