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银川伍德设计的装置

银川伍德设计的装置

发布时间:2022-09-12 16:07:53

『壹』 实验室氨气的原理,装置,收集及检验

加热固体铵盐和碱的混合物

反应原理:2NH₄Cl+Ca(OH)₂=加热= CaCl₂+2NH₃↑+2H₂O

反应装置:固体+固体加热制气体装置。包括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等。

净化装置(可省略):用碱石灰干燥。

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验满方法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尾气装置:收集时,一般在管口塞一团棉花球,可减少NH₃与空气的对流速度,收集到纯净的NH₃。

注意事项:

不能用NH₄NO₃跟Ca(OH)₂反应制氨气。硝酸铵受撞击、加热易爆炸,且产物与温度有关,可能产生NH₃、N₂、N₂O、NO。

实验室制NH₃不能用NaOH、KOH代替Ca(OH)₂。因为NaOH、KOH是强碱,具有吸湿性(潮解)易结块,不易与铵盐混合充分接触反应。又KOH、NaOH具有强腐蚀性在加热情况下,对玻璃仪器有腐蚀作用,所以不用NaOH、KOH代替Ca(OH))₂制NH₃。

用试管收集氨气要堵棉花。因为NH₃分子微粒直径小,易与空气发生对流,堵棉花目的是防止NH₃与空气对流,确保收集纯净;减少NH₃对空气的污染。

实验室制NH₃除水蒸气用碱石灰,而不采用浓H₂SO₄和固体CaCl₂。因为浓H₂SO₄与NH₃反应生成(NH₄)₂SO₄。NH₃与CaCl₂反应能生成CaCl₂·8NH₃(八氨合氯化钙)。

(1)银川伍德设计的装置扩展阅读:

氨气的工业制法:

空气中的氮气加氢

随着大型化的发展,氨合成圈已成为降低合成氨能耗的主要单元之一。近代大型氨合成装置的代表设计有三种:

1、布朗的三塔三废锅氨合成圈

布朗三塔三废锅氨合成圈由3个合成塔和3个废锅组成。塔内有催化剂筐,气体由外壳与筐体的间隙从底部向上流过,再由上向下轴向流过催化剂床。三塔催化剂装填量比二塔多,最终出口氨含量可以从16.5%提高到21%以上,减少了循环气量,节省了循环压缩功。

合成塔控制系统非常简单,各塔设有旁路用阀门调节气体入塔温度。由于氨合成反应平衡的限制,决定了催化剂温度,不需要调节催化剂床层反应温度。

2、伍德两塔三床两废锅氨合成圈

伍德两塔三床两废锅氨合成圈采用两个较小的合成塔,3个催化剂床,两塔塔后各连一个废锅。这种结构使反应温度分布十分接近最优的反应温度,气体的循环量和压降小,投资和能耗节省,副产高压蒸汽多。

3、托普索两塔三床两废锅氨合成圈

托普索S-250系统采用无下部换热的S-200合成塔和S-50合成塔组成。

还包括:

(1)废锅和锅炉给水换热器回收废热;

(2)合成塔进出气换热器,水冷器,氨冷器和冷交换器,氨分离器及新鲜气氨冷器等。合成塔为径向流动催化剂床,采用1.5mm~3mm小催化剂,压降为0.3MPa。由S-200型塔出来的合成气,经废热锅炉回收热量,并保证入S-50型塔的合适温度,以提高单程合成率。

『贰』 火柴,钢琴,火箭,自行车,宇宙飞船都是哪国发明的

一 谈火柴的发明
近年来,关于火柴是中国南北朝时北齐的宫子于公元577年发明之说盛行。1986年英国人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这本书中说:“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国人于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北齐两面受敌,物资奇缺。特别是缺火种来烧饭和取暖。绝望中,北齐的一群贫苦宫女竟神奇地发明了火柴。”
坦普尔立论的根据应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其中《发烛》条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即公元577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与。”但从文中分析可见,原始火柴(发烛)不是什么贫苦宫女神奇地发明的,只是这些过去养尊处优的后妃们亡国后穷得没办法,只好做发烛出售谋生。在《资治通鉴》中查得“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发”与“卖”一字之差,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五代时陶谷在《清异录》中已明确“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所以原始火柴,即发烛应在公元950年(《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发明。在宋代,发烛已成为通用的小商品了(见《武林旧事,小经纪》)。关于这种原始火柴的发明,还有一则重要史料。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的《法烛》条中记载:“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这里所说的法烛就是后来的发烛。如高承的记述可信,原始火柴应发明于公元2世纪,是早期炼丹家发明的。由于硫磺是炼丹家的主要药物,他们发明原始火柴是合情合理的。
坦普尔的说法完全是无根据的臆测,他说是因为缺乏火种才发明火柴。实际上他并没有弄清发烛的作用是快速由火种引出火焰以点燃灯烛。由火星而引燃到生出火焰是较困难的,发烛的发明的确是急民所急,制作方法又简单,所以很快大行于世。关于发烛的使用,在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第十三回“永儿卖泥烛诱王则”中描述得很清楚:“有一个没安死尸处专一帮闲的沈待诏,替他去坊里讨些火种,把与妇人。那妇人去蓝儿内取出一片硫磺发烛儿,在火上淬着,去泥蜡烛上从头点着。”
发烛又名引光奴,到清代又名取灯,它确实是一项伟大发明,其作用是由火种迅速得到火焰以点燃灯烛,使人类用火的本领跨进一大步,虽不能直接生火,但却是现代火柴的前身。它不是南北朝时齐国的宫女发明的,而是公元前2世纪时西汉淮南王手下的术士们(八公)所发明的。

据史料介绍,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硫酸火柴。
火柴的真正问世,当属磷头火柴的使用。1845年,德国人施罗脱将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到250℃制成了红磷。从此,人们开始用红磷制火柴,最初是由瑞典制造的,故又称为瑞典火柴。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姆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

二 钢琴的发明
钢琴是一种高档的键盘乐器,最早出现于希腊,是在一种供音乐家审度音律或研究乐理的音乐工具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钢琴 ,只是一块木板上绷几根丝弦,下边装有可移动的弦码,用以限定音律,后来,有人对这种工具进行了改进,大约在12世纪时发展成古钢琴。

1709年前后,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又对古钢琴进行改进 ,发明了可以击弦的小槌键装置。1770年,德国的制琴师斯坦因发明了一种 “棘轮装置”,用在古钢琴上,使击弦槌在击弦后可立即移开,让弦自由震动,产生出平滑的音色,音域宽广,不刺耳。不久,英国的布罗德伍德父子公司又在钢琴上增加了一种使音域更宽广的机械装置,并创造了一种持续音踏板,使毡制的制音装置离开所有的琴弦,让弦自由振动。为了使钢琴中的机械装置能向一侧移动,他们还加装了柔音踏板,使敲弦机能单独地敲击某一根弦,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敲击一对弦。

1811年,伦敦牛津大学的钢琴制造商把水平式的琴弦和敲弦装置改为竖式,制成了第一架竖式钢琴,1830年以后,又不断有人对钢琴的构造、音调的强度、操纵的速度进行了改进,使钢琴不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琴形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 火箭的发明
火箭的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在中国古代的记载中,火箭的含义比较广泛,比如在电影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箭头点燃,靠弓弩发射的竹箭也称为火箭,而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药出现后才发明的。从唐末到宋初火药武器开始使用,但由于其配方和制作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足以作为推进的燃料。随着火药配方和制造技术的进步,12世纪初研制成功了固体火药,并把它用于制造火器和焰火烟花,在使用这些火器与烟花特别是手持使用时,人们感到火药燃烧会产生很强的后坐力,于是有心人在这种启示下发明了新的火药玩具。大约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出现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将这种原理的火箭作为武器使用具有相当的杀伤力,所以在战争中也开始频繁地使用它。

公元1128年南宋政权建立后,南宋、金和蒙古频繁交战,各方都使用了火器。1161年11月,金国侵略中原时,南宋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雳炮”重挫金军,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火箭武器。连年的交战使火箭技术逐渐被金和蒙古所掌握,于是当时各方兵工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火药制造,在这种情况下火药的配方有所改进,制造工艺渐趋成熟,其燃烧速度和爆炸力也得到增强。13世纪蒙古在先后三次的大举西征中,采用了南宋的火器技术,用汉人工匠制造大炮。当时在欧洲战场使用的火箭已有多箭齐发的火箭筒,这种集束式火箭发挥了绝大的威力,使欧洲人大为吃惊。当然在这几次西征中,阿拉伯人从中掌握了火药和火箭的技术,并进一步把它传入了西方。

明代中国火箭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种类的火箭,除了单级火箭,还发展了各种集束火箭、火箭弹和原始的多级火箭,并且对各种火箭的制造、应用、配备和发射剂原料配比及加工制造等都作了详尽的叙述。在当时的水、步、骑兵中火箭武器已作为必备的武器,甚至还有专门的火箭部队,有关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阵、作战技术和管理也都有条例规定。明代的《武备志》中曾有过这些火箭的记载。

《武备志》所记载火箭

名称 射程

五虎出穴箭500步

七星箭 不详

九龙箭 不详

火弩流星箭不详

火龙箭 不详

长蛇破阵箭200步

一窝蜂箭 300步

群豹横奔箭400步

四十九矢飞帘箭不详

百虎齐奔箭300步

明代的火箭虽然种类繁多,但发展主要体现在火箭样式的更新上,有关火箭的尺寸、规格、装药剂量、发射距离方面却少有讨论。而在火箭的稳定方面,仍然是传统的箭杆加羽毛方式,精度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就使火箭的尺寸和射程难以提高。进入清代火箭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基本停留在原地。一方面看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和平以及封建君主所推行的封闭政策所影响,但从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还是缺少相应科学知识的指导。纵观中国古代火箭技术的发展过程,所走的基本是经验式的道路,没有对火药的燃烧机理,火箭的推进原理,箭羽的稳定原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仍局限于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爆炸原理,这就使得火箭技术的较大改进难以出现。

而火箭技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逐渐传入欧洲,意、法、德、波兰、英、俄等国都先后掌握了火箭技术。尤其出于战争的需要,这些国家在使用火箭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火药配比,火箭形状、大小及稳定装置和火箭材料,在这些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很快欧洲的火箭在重量、射程和精度等方面就超过了中国火箭。公元18世纪初(大约清康熙~雍正年间),波兰就已生产出了重达22.7千克甚至54.4千克的大型火箭,德国也试验了多种带导向杆的重45.4千克的火箭。

但有趣的是正如火箭没有在他的故乡中国得到巨大发展一样,对欧洲近代火箭技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不是欧洲那些较早使用火箭武器的国家,而是英国。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威廉姆·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研制的火箭,而实际上“康格里夫火箭”并不是欧洲大陆火箭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很少受到其影响,主要借鉴的却是印度的火箭技术。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772~1828)

英国人康格里夫179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是学文科的,由于其父经管英国皇家兵工厂的影响,他对兵工机械怀有浓厚兴趣,因此后来便弃文习武,进入这家兵工厂,并且开始在英国士兵从印度带回的火箭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改进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经过几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采用新型火药制造出了一种实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长1.06米,直径0.1米,并且装了一根4.6米长的平衡杆,射程可达1800米。这种火箭在英国击败拿破仑军队的战争中建立了卓著的战功。由于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贡献,英国政府于1814年授予他爵位荣誉,并在1817年被选为议会议员。然而,康格里夫火箭还未能解决制导和控制问题,精度较差。1844年,英国的威廉·霍尔发明了一种自旋稳定器,并用来对康格里夫火箭进行改进。虽然与现代火箭相比,所有的这些火箭都十分简陋,应用也不广泛,但它们的出现却为现代火箭的诞生奏响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制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稳定方式上都作了改进,其性能已经近乎达到了火药火箭的极限。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使各国纷纷开始重视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后,战争火箭的另一项重大进步就是稳定性的提高。19世纪中叶英国的发明家威廉姆·黑尔在火箭的尾部装上3只倾斜的稳定螺旋板,当火箭发射时由于空气动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转从而达到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火药火箭的发展已臻于完善。它的基本结构是由装有火药的火箭筒,中间装有发射药作为推进剂,头部装有高爆炸药和引信,尾部为喷口,另外采用尾部稳定翼起稳定作用,在发射装置上采用发射架或发射筒。比较著名的就是苏联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体燃料火箭是一样的,以火药燃烧产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约在7世纪)火药就出现了,南宋时代火药用来制造烟火。大约在13世纪制成火箭。我国古代制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药。

火药火箭是第一种实用的反作用推进装置,虽然有许多局限证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运载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却完全适用于航天运载工具的需要,这样运用火箭作为宇宙航行基本运载工具的想法在先驱者脑中逐步酝酿。后来液体燃料火箭出现,进一步为航天推进器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也让航天先驱者看到了使用火箭来完成航天运载的曙光。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早期试验,火箭作为太空飞行的推进装置逐渐得到证实,最终为人类通向太空架起了桥梁。

四 自行车发明
自行车发明以来,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代:实心胎,行驶吃力。第二代:充气胎,易破易磨损。第三代:高分子内胎,不用打气,不怕扎,弹性好,骑着轻。

法国人西夫拉克在一个下雨天,在街头浸步时被经过的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这一溅使他突发奇想:四轮马车这么宽,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于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诞生了。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板凳,像一个玩具。刚刚出现的新东西肯定不是那么完善。这辆“木马轮“既没有传动链条,又无转向装置,自然需要改进。

到1818年,一个德国看林人叫德莱斯的,也是偶尔的一个想法,也制做了一辆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过,他在前轮上加上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时依然要用两只脚蹬地,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当时的德莱斯骑着他的「小马崽」上路试验时,遭到不少人的嘲笑。新东西的出现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传统势力所嘲笑,但人类的发明者永远不会因这些嘲笑而停止。1840年,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在德莱斯发明的“小马崽”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他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前轮大,后轮小。这样一来,人的双脚真正离开了地面,由双脚的交替踩动变为轮子的滚动。1842年,麦克米伦骑上这种车,一天跑了20千米。

到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他们把这辆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层出,让观众大开眼界。

从西夫拉克一直到雷诺,他们制做的自行车与现代自行车差别较大,真正具有现代化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英国人罗松在自行车上别出心裁地装上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不够协调与稳定。

1886年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前后轮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了。

人类的智慧真是无所不在。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将自家花园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并打足气装在自行车上,这是充气轮胎的开端。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从1791年到1888年,摩托车的始祖——自行车的发明和改进,经历了近100年中这些发明者的不懈奋斗。我们不得不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感动。

五 宇宙飞船
20世纪中叶,许多有志于探求宇宙奥秘的科学家,都在试图研制一种能载人在太空中遨游的飞行器——宇宙飞船。

在这一领域,前苏联和美国走在各国的前面。50年代,前苏联政府拨出大量资金作为宇宙飞船的研制经费。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航天技术专家聚集在一起,研究外层空间的飞行、宇宙飞船的材料和结构等技术。他们考虑的问题,大到宇宙飞船的模型设计,小到宇航员上厕所的问题。要在茫茫的宇宙中航行,任何的细节问题都是马虎不得的。

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宇宙飞船诞生了!它是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组成,除了具备一般人造卫星基本系统设备外,还设有生命维持系统、重返地球用的载入系统、应急跳逸系统及回收登陆系统等。

1961年4月12日,这艘名为“东方1号”的宇宙飞船,载着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空间绕地球一圈,飞行了1小时48分钟。在“东方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面前,抛掉了末级运载火箭和仪器舱,只剩下座舱单独进入大气层;当座舱下降到离地面只有7公里时,飞船座舱弹出宇航员,然后,宇航员用降落伞单独着陆。

“东方1号”宇宙飞船的航行成功,意味着人类已经可以飞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航行了。广大的科学家也深受鼓舞,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宇宙飞船的研制中去。

1961年8月6日,前苏联发射了“东方2号”宇宙飞船。这艘飞船在空中飞行了25小时18分钟,飞行距离达70万公里。宇航员盖尔曼·季托夫,在空中失重的状态下,品尝了装在仪器管中的宇宙食品,还美美地睡了一觉。

接着,前苏联在1962年8月11日,发射了“东方3号”、“东方4号”宇宙飞船;在1965年3月18日,发射了“上升2号”宇宙飞船,都获得了成功。

与此同时,美国也抓紧宇宙飞船的研制工作。终于在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研制、发射基础上,制成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这艘宇宙飞船长25米、重45吨。在飞船内,有3把靠椅,在靠椅的上方,安装了各种控制飞船的仪器。用于发射“阿波罗11号”的三级火箭有85米长,重达2700吨。这个巨大的工程耗资达240亿美元,有40多万人参加了它的研制工作。

1969年7月16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载有3名宇航员的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升空后,先用两个多小时绕地球一圈半,然后飞向月球。又经过73小时的飞行,宇宙飞船于1969年7月20日到达月球。

到达月球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登月舱登月,而宇航员科林斯则继续驾驶指令舱绕月球飞行。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做了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并采集了22公斤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标本。他们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时18分钟后,驾驶登月舱进入轨道。然后,登月舱与科林斯驾驶的指令舱对接起来,又形成了完整的飞船,向地球飞去。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创举,震动了全世界,人们欢呼人类这一伟大的胜利。

事后,阿姆斯特朗在一次回答记者时说:“对个人来说,跨到月球虽是极小的一步,而对人类来说,却是极大的一步。”

确实,从宇宙飞船的诞生,到逐步完善,以至将人载到月球上“走”了一趟,是人类跨出的“极大的一步”。

『叁』 韦奇伍德有哪些设计作品

在英国,韦奇伍德创办的埃多努尼亚工场,生产了一大批模仿古希腊陶瓶的陶器。韦奇伍德既制作实用瓷,也生产装饰用瓷。他最著名的装饰瓷器是用“黑瓷”和他发明的“碧玉炻器”制成的。

『肆』 二向色玻璃艺术是什么

彩虹是非常神奇的,虽然我们被它吸引,但自然现象是完全无形的。彩虹是一种视光错觉,它的可见取决于光和水在天空中的反应。但如果我们能用人造材料重现类似的光谱呢?      二向色滤光片可以滤除来自白光源的光,从而产生看起来颜色高度饱和的光。当在玻璃上使用时,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充满活力、耀眼效果的美丽物体。
  什么是二向色玻璃?      二向色玻璃是一种材料,显示两种不同的颜色,这取决于照明条件。高科技“变色龙玻璃”是由美国宇航局帮助保护宇航员的视力免受太空中未经过滤的阳光的刺眼。它是通过在玻璃表面添加一层薄薄的金属薄膜制成的。涂覆的玻璃起到屏蔽作用,不受宇宙辐射的有害影响。      二向色玻璃的发明不仅解决了空间问题,也为玻璃艺术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机会。在金属薄膜中涂覆玻璃的过程允许光和颜色反射并产生各种迷人的图案。

 
 艺术中的二向色玻璃      使用二向色玻璃作为艺术形式的先驱之一是前航天工程师穆里·施瓦茨。20世纪60年代,他为NASA承包商Wallin光学系统公司(WallinOpticalSystems)工作,提供围绕光学继电器设计的项目。1971年,施瓦茨离开了航天工业,开始制作彩色玻璃窗、手机和其他艺术品。“我对薄膜物理非常感兴趣,”他承认。“我对二向色玻璃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的色带很窄,非常漂亮。”他接着说:“再加上颜色的变化,这种材料非常迷人,几乎是神奇的,当然也很有吸引力。所以我决定用它做点小生意。”      今天,用于二向色玻璃的薄膜是商业化生产的,许多艺术家用它来创造不可思议的改变颜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光线完美地相互作用。继续阅读,了解五位当代二色玻璃艺术家。
 当代艺术家使用二向色玻璃
雷·豪利特        雷·豪利特是二向色玻璃艺术的另一个早期先驱。这位雕塑家在70年代末发现了这种材料,此后就再也没有回头看过。“我的艺术成长最重要的方面是我发现加利福尼亚的航空工业生产了‘二向色光滤光’,”他说。“这些反光性很强的薄膜能使不同视角下的颜色发生变化。”       Howlett开始在玻璃上用镜子和透明反光涂层进行实验,以创造出类似水晶的雕塑形式。他经常在作品中加入电灯,以增加多维效果。Howlett声称他的作品“从光学上扩展了空间”。当观赏者在他的一个雕塑周围移动时,内部的形状和颜色发生了变化,似乎漂浮在半透明的形式中。
  克里斯·伍德          克里斯·伍德工艺品迷人的装置,提供“短暂的一瞥,在自然界的时刻。”以光为媒介,她设计雕塑和其他安排,以创造模式,以回应他们所处的环境。每一件五颜六色的艺术作品的外观取决于光线如何击中它。“材料本身是透明的,”她解释。“然而,它从反射像一面金色的镜子,变成了充满活力或几乎透明的颜色,取决于视点和光的角度。”
  安德鲁·朗          安德鲁·朗称二色玻璃为“痴迷”。他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做玻璃制品。然而,今天,他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朗创造手吹球体,圆盘和其他形式,其中包括超薄层石英晶体和金属氧化物熔合在玻璃上。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雕塑看起来就像把整个星系藏在闪闪发亮、透明的表面之下。朗说:“希望我的手吹的二向色玻璃物体能把观众从我们混乱和焦虑不安的世界中带走,把他们带到一个和平和快乐的地方。”
  斯蒂芬·克纳普       在鲜艳的色彩和醒目的构图背后,斯蒂芬·克纳普“的”光画“探索空间和维度。他使用二向色玻璃形成三维构图,将光线折射和反射到表面和周围的空间。在他经过改造后的画廊空间中,观众沉浸在“彩虹般的光辉”中。       Knapp说:“我一生都对光明着迷,无论是因为它能做什么,也因为它对我们的影响。在我以前所有的灵媒中,我使用光的方式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当我找到一种在光明中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方式时,我完全拥抱它。用我的光画,我把白光分离成纯颜色,用光来画“画”。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远远超过其物理维度的存在。它们同时提醒我们,梦想、希望和愿望是艺术能够触及人类精神的中心。”
  琥珀·斯特凡尼       英国艺术家琥珀·斯特凡尼创造五颜六色的户外装置和灯具。她手工制作的“感官艺术”把环境变成了神奇的、充满光线的空间。Stefani的更大的安装作品邀请观众更接近该作品,以享受温暖的感官体验。Stefani说:“一旦你走进去,你就会被充满活力的颜色和图案的万花筒效应迷住,相互反射和折射,当你在里面移动时,你会通过金属彩虹和彩虹色波进行切换。雕塑是一个坚固的结构,可以放置在任何环境,并能承受所有的天气条件。

『伍』 70年代的“朋克”被运用在哪些地方

1976年开始出版的“朋克”刊物《撕破与撕破或轻蔑胶粘》便集中反映出“朋克”的这种追求。下恤衫、唱片封面和广告、海报都具有“朋克”反社会的特色。英国时装设计家维维尼·韦斯特伍德便将“唯有无政府主义最美”的口号印在她设计的刊血衫上。詹米埃·里德为摇滚乐队“性感手枪”所作的拼贴画、广告和录音机套设计曾引起轩然大波。他为1977年伊丽莎白二世结婚50周年纪念设计的招贴画《上帝拯救女王》极大地冒犯了英国女王,造成了巨大的反响,画面有一幅女王头像,抽象拼贴的字母穿过她的眼睛和嘴唇使之毁容。“朋克”青年佩戴的“上帝拯救女王”徽章,徽章设计借鉴了詹尼·里德设计的同样题材的招贴画和唱片封套,因为将女王毁容,设计当时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朋克”敢于冒犯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敢于喊叫着向法律和秩序挑战,得到了不满现实的年轻人的赞扬和仿效,尽管他们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西方社会的根基,但是他们的挑战、喊叫和挑战也还不是毫无意义的。“朋克”式的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装饰艺术很快在英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尤其是时装店中大量出现。尽管这样做并不够有力,“朋克”们仍然尽力来使英国设计恢复生机,使古老的英国成为一个新的、具有原始生命活力的设计中心。时装设计家维维尼·韦斯特伍德的设计便是这种“颓废”文化的反映。她那种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设计,受到70年代80年代英国追求时髦年轻人的热烈欢迎。虽然韦斯特伍德的时装设计未能成为西方时装设计的主流,但是正如60年代的玛丽·奎恩特一样,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服装观念,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传统的装饰艺术观念。1970年,韦斯特伍德在伦敦国王大街开设了一间名为“伊甸园”的小商店,销售50年代流行的摇滚音乐和其他乐曲唱片,她不久便设计出第一套服装,完全摆脱了传统服装约束的、采用怪诞、荒谬样式的服装设计式,赢得了颓废青年的喝彩。70年代末期,韦斯特伍德的时装设计更加怪诞,材料多使用皮革、橡胶,作成像鼓一样膨胀的裤子、头上是用线缠上布的巨大的毡礼帽,用黑色皮革作成的下恤衫,在华丽昂贵的衣料上有意撕出破洞或撕成破条的“跳伞服装”……到80年代她则扬言要将家中的一切秘密公开,设计出服装内衣外穿使之外衣化,甚至将胸罩穿在衣服的外面,在裙裤外加穿女性的内衬裙和内衬裤。她设计的服装衣袖一只长一只短,或者将衣料撕成碎片,拼凑出极不协调的颜色,缝纫线十分粗糙。这种反抗社会、反抗传统的服装,使穿着的年轻人看上去像大屠杀后的受难者,但又像是心灵上得到幸福、得到满足的殉难者。指导维维尼·韦斯特伍德的设计思想是“让传统见鬼去吧!”,这正是6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反叛的一代”所信奉的思想。从维维尼·韦斯特伍德开设的服装精品店不断改换奇怪的名称和商店的内外装饰也可以看到设计家这种反叛的思想。

『陆』 工业制取氨气在什么装置中进行

工业合成氨在高压合成塔中完成,由于合成氨需要加压、催化,所以合成塔中有催化室;
由于合成氨的过程释放大量热量,所以合成塔中还有热交换室,用于预热反应气体。

至于合成氯化氢,就没有合成氨那么麻烦了,首先不需要高压(反而是负压);
其次不需要催化剂,而是直接往过量的氢气中喷入(其实是负压吸入)氯气点燃即可。
氢气始终保持过量,火焰保持不灭,就不会进入爆炸极限区域,
没有气体混合爆炸的危险,因此不需要任何特殊材料!

燃烧产物气体温度很高,需要耐腐蚀的石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然后才能用稀盐酸吸收。

『柒』 魏德伍德陶瓷设计的理想是

设计是一种自觉的手段。
对于魏德伍德来说,设计是一种自觉的手段,通过设计所具有的“趣味价值”使不同的产品能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魏德伍德的产品是与新古典主义相联系的。新古典主义不只是影响设计风格,也寓意着一次意味深长的理性变化,是与正在兴起的理性主义思潮齐头并进的,即设计依赖于一系列的原理、规则和方法。这样,设计就不再是某种捉摸不定的东西了。
魏德伍德1730年出身于一个陶匠家庭,他在将以家庭手工生产为基础、产品十分粗糙的陶业转变成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巨大转变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如他墓碑上写的:“他将一个粗陋而不起眼的产业转变成了优美的艺术和国家商业的重要部分。

『捌』 复写纸的发明者是谁

复写纸的发明在19世纪初,发明人是英国的韦奇伍德。那时,他正在伦敦经营一家文商店。韦奇伍德经常用铅笔给他的固定客户写信,向他介绍商店里新进的几种文具。这些信的内容几乎一样,他机械地写着,有些厌烦。“能不能同时写成两封、三封信呢?”看着后一张纸上留下的上一张纸的字痕,韦奇伍德脑中突然冒出了这个念头。

要实现这个念头似乎不很难,韦奇伍德很快就琢磨出了方法:将一张薄纸放在蓝墨水中浸润,然后夹的两张吸墨纸之间使之干燥而成。书写时,可将其衬在一般纸之下,从而获得复制件。1806年,韦奇伍德获得了他的“复制信函文件装置”的专利权。

韦奇伍德的发明问世时,英国的商业活动已很发达,复写纸大有用武之地。眼看他的发明大受欢迎,韦奇伍德干8脆办了一家工场,专门生产这种特殊纸张。后来,法国人改用甘油和松烟渗透进纸里的方法制造复写纸。大约到1815年,德国人再进行革新,以热甘油加上煤焦油中提炼的染料,经细磨调研,涂于韧性的薄纸上制成新的复写纸。以后人们又在这种复写纸的涂料中加入蜡料,以降低粘度,这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复写纸了。

『玖』 初二物理题

这篇不是太长,也不是太深,适合你抄

听不见的噪声——次声波 提到噪声,我们很容易联想起火车站旁边震耳的汽笛声,交通要道上无休止的鸣叫声,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这些耳朵听得见的噪声,已经使我们吃了许多苦头。可是在我们周围,还有一种耳朵听不见的噪声——次声,也在干扰着我们的安宁,危害着我们的健康,使我们防不胜防。根据测试,人的听觉只能感觉频率在20-20000赫兹的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人耳听不见,所以又称之为次声波。 次声波虽然不能使人的耳膜振动,但是它能悄悄地影响人体器官,如心脏、肺、肝、胸腔、腹腔、脑腔,使之发生强振荡或者共振,从而使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胸闷、耳痛、心动过速、心悸、血压上升、浑身难受等等,严重时还可能引起死亡。自然界的交声源很多,如电闪雷鸣、流星撞击、火山爆发、地震地裂、大海咆哮等等都会产生次声波。而人为的次声源则更多,如核爆炸、火箭发射、机动车发动机、鼓风机等等在工作时,除了产生听得见的噪声外,还会产生人耳听不见的次声。次声波的频率很低,但是波长很长,在传播中能量衰减极少,所以传播距离很远。

阅读全文

与银川伍德设计的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米手机设备激活失败怎么办 浏览:185
机械键盘怎么调打字就闪光 浏览:676
气体灭火系统自动控制装置型号 浏览:688
自贡不锈钢精密铸造怎么样价格 浏览:597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浏览:234
分馏实验报告装置图 浏览:264
在我要吃鸡里面如何获得机械暴龙 浏览:445
港华燃气表阀门怎么开 浏览:956
路上检测噪音的扣分装置是什么 浏览:924
嘉善电动工具流水线装配工 浏览:576
设备外借清单怎么写 浏览:789
轴承加热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浏览:68
修个汽车仪表盘多少钱 浏览:785
dnf机械王座如何看破防了 浏览:713
消防管道用什么阀门6 浏览:190
嘉年华仪表台怎么拆卸 浏览:833
木工跑车自动接板装置 浏览:444
轴承上有y是什么意思 浏览:900
乳房囊肿做什么仪器 浏览: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