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某课外小组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对原电池和电解原理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Ⅰ.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第一组
(1)在保证电极反应不变的情况下,仍然是锌作负极,则正极材料必须是不如锌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铝是比锌活泼的金属,所以不能代替铜,
故答案为:A;
(2)N电极连接原电池负极,所以是电解池阴极,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或2H2O+2e-═H2↑+2OH-),
故答案为:2H++2e-═H2↑(或2H2O+2e-═H2↑+2OH-);
(3)原电池放电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硫酸根从右向左移动,电解池中,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阳极上铁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被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所以滤纸上有红褐色斑点产生,
故答案为:从右向左;滤纸上有红褐色斑点产生;
(4)电解过程中,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则阴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溶液,溶液呈碱性,溶液的pH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5)铁是活泼金属,电解池工作时,阳极上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氢氧根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Fe-6e-+8OH-═FeO42-+4H2O和4OH--4e-═2H2O+O2↑,故答案为:4OH--4e-═2H2O+O2↑;
(6)正极上高铁酸根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FeO42-+6e-+5H2O═Fe2O3+10OH-,故答案为:2FeO42-+6e-+5H2O═Fe2O3+10OH-.
❷ 高中化学 溶液导电变化分析
导电变化。先说说电流的产生,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在溶液中,电荷就是阴阳离子。因此分析导电变化,就是分析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变化。
并且这个无关指定的某个离子,只要是离子就OK。一旦离子都变成气体,沉淀,水,这样难电离的物质了,那么导电性就大大下降。搞清楚这个原则,剩下的还不是手到擒来?
1A.反应前是硝酸银。反应后是等物质的量生成硝酸,因此离子浓度没有太大变化。导电性亦然。
2B。亚硫酸是弱酸,不完全电离,跟氯气反应后变成硫酸,是强酸,完全电离,因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幅度提升,同时,氯气变成盐酸,溶液中引入了新的离子,因此导电性大幅增强。方程我就懒得写了。那个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分析才是难点,方程式基础。
3B。氯气跟氯化亚铁,生成氯化铁,溶液中多出了一部分氯离子。电荷变多,因此导电性变强。
4A。氯气跟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次氯酸钠虽说是弱酸盐,但是钠离子是完全电离的。因此溶液中的钠离子总量不变,一半的氢氧根被氯离子替换,一半的氢氧根被次氯酸根替换。并且氯气是少量,因此变化不大。
5B。氨水是弱电解质,溶液中只存在少量NH4+和OH-。现在加入盐酸形成氯化铵,氯离子完全电离,因此离子大量增加,导电性明显增强。
6D。首先是酸碱中和形成水跟盐。水难电离,形成的盐碳酸钙又是沉淀,因此溶液中几乎没有离子了,然后持续通入CO2,沉淀溶解。溶液中的离子又变多啦!导电性恢复。
7A。氯气到底是先置换溴离子,还是先氧化亚铁离子呢?如果先把亚铁变成三价铁,那么三价铁一样会把溴离子变成溴单质。因此是直接置换。所以就是把溴的位置替换成了离子,因此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不大。
❸ 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溶液导电性实验。 (1)用一定量的硫酸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发现灯
(1)硫酸是电解质,产生了较多的H + 和SO 4 2- ,所以灯泡较亮,加入氢氧化钡后,溶液中的H + 和SO 4 2- 与氢氧化钡电离出的Ba 2+ 和OH - 反应生成BaSO 4 和H 2 O,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灯泡变暗。反应完毕后,继续滴加Ba(OH) 2 溶液,由于Ba(OH) 2 电离出Ba 2+ 和OH - ,灯泡又逐渐变亮。 (2)氨水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小,通入CO 2 后由于溶液中发生反应:2NH 3 +CO 2 +H 2 O=(NH 4 ) 2 CO 3 , (NH 4 ) 2 CO 3 电离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灯泡逐渐变亮。 |
❹ 做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小华不仅看到灯泡亮了,还观察到与电解水相似的现象:两根石墨电极上都出现
【提出假设】根据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离子,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而做出的推断; 【实验分析】若观察到一支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黄绿色,另一支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被点燃,则说明该气体为氯气和氢气,及假设1正确;加入酚酞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可以得出的答案; 【反思评价】氯化钠能够分解产生氢气和氯气,会干扰实验现象,所以不能加入氯化钠;通常加入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来增强导电性. 故答案为:【提出假设】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实验分析】1;2H 2 O
2NaCl+2H 2 O═2NaOH+H 2 ↑+Cl 2 ↑ 【反思与评价】不可以;产生气体中含有氯气;氢氧化钠;稀硫酸 |
❺ 学习完焦耳定律后,小红和小亮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比较铝和锰铜这两种材料的导电性能.(1)电路中将两
(1)由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将两金属丝串联,则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2)实验要求金属丝的电阻不同,故在材料不同的金属丝,长度和横截面积应相同;
(3)甲烧瓶中煤油的温度升高得慢,说明铝丝产生热量少;而两根金属丝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由焦耳定律可知,铝丝的电阻小即铝丝的导电性好;
(4)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在探究电热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应使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故应观察同一根电阻丝所在瓶中煤油温度的变化.
故答案为(1)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2)长度、横截面积;(3)铝;(4)滑动变阻器;同一根电阻丝.
❻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增强水的导性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该说法正确;
②正极产生氧专气,负极产生氢属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故该说法正确;
③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甲连接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说法正确;
④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乙和电源负极连接产生的氢气,氢气能燃烧,故该说法正确.
故选:A.
❼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大;②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大,说法正确;版
②甲、乙权生成的气体分别是氢气与氧气,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说法正确;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说法正确;
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正确.
故选:A.
❽ 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中,若向某一电解质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溶液时,则灯泡由亮变暗
A.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NaCl,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能熄灭,故A错误;
B.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时生成硫酸钡和水,溶液电荷浓度接近0,灯泡熄灭,符合题目要求,故B正确;
C.硫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NaOH和硫酸钡,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能熄灭,故C错误;
D.盐酸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能熄灭,故D错误.
故选B.
❾ 用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下列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灯泡最亮的是()A.5%蔗糖溶液B.75%乙醇溶液C.20%葡
A.蔗糖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几乎为0,几乎不导电;
B.乙醇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几乎为0,几乎不导电;
C.葡萄糖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几乎为0,几乎不导电;
D.NaCl为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大,故D 符合;
则离子浓度最大的是D,所以D导电性最强.
故选D.
❿ 为了探究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据图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