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化学实验室常见的安全隐患有哪些
隐患一:电
危险指数:★★
在实验室里,用电问题与实验室管理直接关联。各种电子仪器操作都离不开电。从分析样品称重开始,到完成实验断电走人的整个过程中,你都被电所包围着。是不是很恐怖啊?哈哈,其实作为“两颗星”的隐患而言,实验室中的触电事故还是相对较少的,日常新闻中也极少能见到此类事故的报道。
不过,笔者还是要强调实验室用电的几点注意事项。首先,不要在手上还沾有水渍时就去触碰电器开关或插座,防止手上的水分通过开关与电路接通、造成触电事故。其次,使用电器时应该远离水源,水和电器混合放置亦是一种安全隐患。此外,在使用某些电仪器时,如烘箱,电油浴锅等,最好保证有人从旁看管。再提醒一下,实验做完后一定要记得断电哦!
隐患二:火
危险指数:★★★
火的使用因实验时而异,然而,很多危险都与火有关。初高中接触到的酒精灯,关于它的注意事项简直是考试中的常客,你应该不陌生吧?
实验室里面火的使用是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的(重要的词语说三遍!)。古人讲“水火无情”,用火比用电更要小心。在进行某些油浴实验或者酒精灯旁边的灭菌实验时,旁边应该备好湿沙子或湿抹布,点火前最好思考一下“万一着火了应该怎么做”。对于烘箱这类温度不高、不出明火的电器,也需要提前注意插座口及对应的灭火器的位置。万一遇到烘箱内冒烟着火的情况,应该先切断电源、观察烟火的势头,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笔者给大家讲个事例吧。某位同学在烘箱内烘烤树枝树叶样品,样品都是装在档案袋和信封内的,烤箱温度调节到60-70℃后该同学就离开了。过了半小时左右,实验室其他人看到烟雾,就赶紧叫来该同学。她一看到烟就判断“有烟应该就没有火苗”,加之烘箱是密封的,所以应该用泡沫灭火器。于是果断打开烘箱、拿来泡沫灭火器一阵乱喷、再关上箱门淡定地等了半个小时,直到烘箱“恢复平静”。打开一看,只有底部的内壁被烧黑了,其他的都没事。
通过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面对突发情况,首先一定得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并施与恰当的补救措施。今年清华化学系何添楼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就是一记警钟。大家在实验前就应该埋下危机意识——“万一着火了,该怎么做”——在脑海中罗列出大致的应对步骤。其实,笔者对于实验室用火安全隐患的建议就是:跟荷兰人学习,提前做好脚底抹油的准备。

隐患三:爆炸
危险指数:★★★★
实验室爆炸的新闻太多了,最近的清华、南京理工、中国矿大等等。这些实验室爆炸事故或多或少都有人为操作不当的因素,但总结下来就是:“爆炸只在一瞬间”——也许你正兴冲冲地做实验,爆炸就突然发生了,而且强度还未知呢。
爆炸存在极强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所以笔者提醒各位同学,进入实验室之后最好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实验。你不需要对那些实验步骤了如指掌,但最好学会根据他们操作实验的手法、结合自己的判断来预测那种操作方式是否具有危险性。譬如某个同学烘箱开着而人却不在周围,又或者某个同学不在通风橱里加强腐蚀性试剂,碰到这类情况就应该果断提醒他们,比如督促“烘箱同学”设置闹钟、定时来看看烘箱等等。别以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万一发生爆炸,便是牵扯到生命与纠纷的重大事故。所以自己在实验室处处留心也是对每个人生命的负责。
隐患四:化学试剂
危险指数:★★★★★
为什么把化学试剂评为“五星级”安全隐患呢?当然是因为化学试剂的隐患比前面任何一个都重要。
因为化学试剂的瓶身颜色是区别其危险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使用时一定要小心,手套也可以多带几副。笔者加浓硫酸时都会多添一副手套和口罩,防止意外发生。某些生物化学试剂量小作用大,尤其是那些对人体有致死致癌(苯之类的基本都是致癌)效力的试剂,一定要严格遵照实验步骤来操作。
C.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1)甲同学根据同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
(1)比较第三周期钠、镁、铝的金属性,可根据单质与水,或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进行判断,具体操作为分别取钠、镁、铝小粒分别与冷水反应,钠剧烈反应,镁和铝无明显现象,然后另取镁、铝小粒分别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镁比铝反应剧烈, 故答案为:分别取钠、镁、铝小粒分别与冷水反应,钠剧烈反应,镁和铝无明显现象;另取镁、铝小粒分别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镁比铝反应剧烈; (2)因为较强的酸,可以制备较弱的酸.而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所以可利用硝酸和碳酸盐反应生成CO 2 ,将CO 2 通入到硅酸盐溶液中生成硅酸沉淀即可以完成实验.因为硝酸具有挥发性,为了排出硝酸的干扰,需要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CO 2 气体中混有的硝酸蒸汽, 故答案为:能;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酸性越强;在两导管之间连接一个装有饱和碳酸钠的洗气瓶; (3)“对角线”位置的某些元素性质相似,周期表中Be和Al处于对角线位置,铝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都生成氢气,所以可用铍单质分别与酸和强碱反应,看反应现象, 故答案为:铝;铍单质分别与酸和强碱反应,看反应现象; (4)因为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可以将比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从其盐溶液中给置换出来.高锰酸钾将浓盐酸氧化生成氯气,氯气将溴化钠中的溴离子氧化产生单质溴.产生的单质溴可以氧化碘化钾中的碘离子生成单质碘,碘遇淀粉显蓝色,氯水具有漂白性,细润的红纸褪色,因为卤素单质均有毒,所以需要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A:白色变成黄色或橙黄色;B:变蓝色;C:红纸褪色;尾气排入空气污染环境,应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 |
D. 高考化学 怎么找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一般是缺少尾气处理或者安全瓶。严格定量实验需要注意水蒸气的处理。
E. 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这是碳和氧化铜的反应吧,不足处就是在反应过程中,由于在试管内存在 C + CO2= 高温= 2CO的,所以没有尾气处理,一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
亲,有其他题目请另外发问,此问题有疑问,请追问,,以上都是本人自己纯手工做的,有错误,请指出。我是诚心的想帮你,若满意请请点击在下答案旁的"好评",,互相探讨,答题不易,互相理解,请不要随意给差评,谢谢!
F. 大学物理实验中某个实验的改进方法
实验内容及方法的改进(冰的溶解热实验)(如果需要的话发你邮箱,有些图片)
(一)、实验装置的改进
1本实验的原装置图如右图所示:
1.1对实验器材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过程中对本装置的观察分析与应用,使我对此装置的优缺点有了深入了解。该装置原理简易明了,在此次实验中为一近似的量热孤立系统。在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步骤却给同学们带来极大的不便,从而也会因个别同学不留心操作不够规范而造成较大的误差。
仔细观察该装置后不难发现,该装置若想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必须盖子密封性绝热性良好,于是在绝热盖部分与瓶子十分紧凑,这就对本实验的操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1.2实验器材的主要缺陷
实验中很重要的一步是放入冰块,然后立即记录15秒后的数据。其不利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十五秒内要把冰块放入杯中并盖好瓶塞,时间太过于紧迫,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记录数据时已经过了十五秒,造成记录数据不准确,最终绘图时误差也比较大。另一方面为放冰块时杯中热水的温度仍旧高于室温,如此大幅度地打开杯子盖子会造成杯中热量的散失,对流现象明显,孤立系统很难再满足条件。
2改进后的装置图如下(为表示出瓶盖的翻转,选择了两个方向的视图):
2.1改进构想
原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盖子打开放冰时散热以及打开时不方便,对此部分做出改进:将杯盖改装成绕中轴旋的盖子,然后在边缘加一橡胶圈起固定作用。此种改进方法近似于翻盖式的垃圾桶,投冰时免去了手动打开合上盖子的过程,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和此过程中的热量散失。
2.2改进后的思考
该实验装置改进后的确克服了原来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值得思考。比如装置的密封性要得到保证等。改进后的装置也要尽量使用绝热性良好的材料,尽可能地减少散热。
(二)、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的改进
1.采用环境温度的水溶解冰
系统的温度始终低于环境温度,系统只从环境中吸热,因吸热造成终温偏高,为此做散热修正。
修正方法:先做出冰溶解曲线得到实测终温,然后做系统吸热升温曲线,升温曲线为斜率很小的直线,将直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处的温度就是修正后的终温。
采用环境温度的水后,冰的溶解速率降低,溶解过程变慢,慢过程的对测温的准确度是有利的。但较长时间得内系吸收的热量不可忽视。系统吸收的热量
按照吸热升温曲线可求出系统的散热常数k,由牛顿冷却定律,
散热常数R很小,溶解的过程中近似地认为k不变。因吸热温度升高
( 为修正后的终温)
2.溶解过程中不进行搅拌
搅拌过程破坏了溶解的平衡,并且由于是低温溶解,该溶解过程比较慢,搅拌使溶解过程起伏,所以不进行搅拌测出的温度即为比较准确的平衡时温度了。
G. 化学题目中问及“实验装置中的不足,并要求进行改进”时。答题思路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要看是什么实验,如果有关气体的可以看其是否采取防倒吸装置,若是有版害气体则需要尾气处理权装置,看看有没有。
有的实验是缺少温度计或者玻璃棒之类的,只要多做做不同类型的实验题多看看就会自然的明白题意的。
希望能帮到你,
H. 求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的如"实验还有什么不足该如何改进"这类问题如何回答<物理和化学探究实验中>
嗯 我认为应该从实验装置图以及整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下手,比如说一个化学的制取so2的实验装置图 最后的气体收集就不能用排水法 因为so2溶于水 会生成H2SO3,对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 就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比如如何做到转化率最高,怎样制取这种东西最省钱,若可用便宜的药品代替那些银啊铜的化合物,高中的化学经常有这些思想涉及到,加油!!!
I. 红磷燃烧的实验装置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容易引起压强变化影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