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2内蒙古)某同学利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了天竺葵叶片的临时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
图1中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由1上表皮和3下表皮构成的表皮、2叶肉中的叶绿体、5叶脉.4是保卫细胞,6是气孔.叶片的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营养组织,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是输导组织.散布在表皮细胞中的由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
(1)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其中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如贯穿于根、茎、叶等处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
(2)将图2的甲 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或无光)处一昼夜,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转运走或消耗尽,淀粉的运输主要靠图1中[5]叶脉中的筛管来完成的.
(3)甲乙两装置经上述处理后,放在光下照射3---4 小时.然后各取一个叶片,并做好标记,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图1中[2]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溶解到小烧杯的液体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4)将两个叶片取出放到培养皿中,并向其滴加稀碘液,变为蓝色的是图2中乙装置中的叶片,此现象可以说明①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②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5)在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璧出现了水珠,这主要是由于天竺葵通过图1 中的结构[6]气孔散失水蒸气造成的.
(6)从酒精中取出的两个叶片,应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滴上稀碘液观察
故答案为:(1)保护组织;输导组织.
(2)放在黑暗(或无光)处一昼夜;叶脉;筛管.
(3)酒精;叶绿体;叶绿素.
(4)乙;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5)气孔.
(6)从酒精中取出的两个叶片,应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滴上稀碘液观察.
B.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放有足量的CuSO4溶液和100g 10.00%的K2SO4溶液,a、b、c、d均为
A、甲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电极过程生成硫酸,溶液成酸性,pH减小,乙池电解硫酸钾溶液,实质电解水,溶液浓度增大,溶液pH不变,故A错误;
B、100g10.00%的K2SO4溶液通电电解乙中K2SO4溶液浓度为10.47%,依据溶质不变计算电解水的质量为x,则100×10%=(100-x)×10.47%,得到x=4.49g,电解水物质的量=
4.49g |
18g/mol |
24.5g |
98g/mol |
C. 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甲、乙两装置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以观察装满水并倒置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实验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实验小组采用甲、乙两装置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乙装置有气泡产生,说明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而甲装置没有植物,无气泡产生,仅起对照作用;乙装置有气泡产生,即产生了氧,能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
故选C
D.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甲乙装置中均放入生长旺盛的盆栽绿色植
(1)实验前应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然后光照几小时后,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乙装置的叶片,因为乙装置中含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因此乙装置中的绿色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而甲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被小烧杯里的氢氧化钠吸收了,由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甲装置中的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3)比较甲、乙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若要使乙装置中的清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应将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目的就是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现象的产生.
(5)甲乙花盆中均为肥沃的土壤,富含微生物,微生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图中甲、乙装置中的塑料袋主要用于覆盖土壤,不可以去掉.
故答案为:
(1)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乙;
(3)二氧化碳
(4)无光;
(5)不可以;微生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影响实验结果.
E. 在做光合作用的实验时,把装置与桌面接触的地方涂上凡士林的原因是:
一个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甲装置内的水槽内装的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澄清石灰水,乙装置内水槽内装容的是清水;甲、乙两装置内烧杯中都装的是清水。请据回答有关问题:
(1)两装置与桌面接触的地方都要涂上凡士林等不透气的物质,其意义是防止_漏气。把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
(2)将装置从黑暗中取出时,发现甲装置中水槽内澄清石灰水溶液的变化是变浑浊,原因是_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
(3)把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对照。
F. 分别按下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G为电流计.请回答下列
(来1)A.没有形成闭合回路,自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错误;
B.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元素之后的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甲烧杯中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
C.两烧杯中硫酸都参加反应,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pH均增大,故C正确;
D.乙能形成原电池反应,较一般化学反应速率更大,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故D正确;
E.原电池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乙形成原电池,Zn为负极,Cu为正极,则电流方向Cu→Zn,故E错误.
故答案为:C、D;
(2)甲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反应放热,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乙形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故答案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在乙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不仅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而且在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是由于锌片不纯,在锌片上形成原电池导致,
故答案为:锌片不纯,在锌片上形成原电池;
(4)在乙实验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Cu2+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产生Cu,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故答案为:Cu2++2e-=Cu;
G. (2005徐州)某同学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透明玻璃罩和两
(1)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乙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所以小白鼠能存活较长时间;甲装置没有植物,但是小白鼠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氧气越来越少,所以小白鼠不久就会死亡.
(2)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绿色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了观察,该同学让小白鼠在乙装置中过夜.你认为该小白鼠在第二天是死了.理由是晚上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罩内的氧气因呼吸而减少,导致小白鼠死了.
(3)由于甲、乙两装置除了有无绿色植物这一个条件以外,其他的条件均相同,所以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甲装置所起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氧气
(2)死了;晚上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而罩内的氧气因呼吸而减少.
(3)对照作用
H. 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图1中的ab
(1)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a是沸腾前的现象.
(2)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乙图属于水沸腾时的分子运动模型示意图.
(3)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103℃.
A装置加盖,所以随着水的沸腾过程,烧杯内的气压会升高,高于1标准大气压,而使水的沸点大于100℃.
(4)B装置未加盖,这样烧杯中的热量很容易损失,会导致加热时间增长.A装置给烧杯加盖,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故答案为:(1)a;(2)乙;(3)103℃;A;(4)A装置给烧杯加盖,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B烧杯未加盖,这样烧杯中的热量很容易损失,会导致加热时间增长.
I. 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做了一个兴趣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