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环境艺术设计这个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 科,它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一个分支。“环境艺术设计”
科,它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一个分支。“环境艺术设计”可理解为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段对
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活动。建筑是环境空间的主体,也是环境艺术的载体,
因此,建筑与环境艺术有着紧密的关系,也可以说,环境艺术是建筑学的延伸。但是,建
筑不是环境的全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宏观的自然山水、地理、气候、事物、动物,微观的 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等等。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提供一个合情、合理、舒适、
美观、有效的空间场所。由于人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是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
是动态而复杂的,因此,要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环境艺术设计除了其本身的技术的与艺术
的要求之外,还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环境
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技术与材料科学等等相关
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我国目前学科分类,环境艺术设计归口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目
录之下。它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园林设计、广场设计、住区环境设计等 等)两大类。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环境与人居环境
“环境”就一 环境” 般意义上解释是 指围绕着某种 “物体”并对这 物体” 个物体产生某种 影响的的事物。 这个物体可能是 人,也可能是物。
环境的概念可以从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理解,而行为
学的环境是指人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外部客观世界。通常我们把自然环
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相对于人工场所或人工环境而存在的自然造化,
通常由土地、江河湖海、大气、动植物等构成;人工环境是人们为了改善生存条件而
人为建造的环境。通常由建筑、道路、设施等物质形态构成。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 间形成的的非物质的意识形态领域。
自然环境是自在的,有着自身的空间结构、属性、规律和特点。当然,人类常常 赋予自然以某种意义,使纯客观的自然有了人文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客观性是保持自 然界整个生态平衡的根本。也是人工场所形成的基础,它支撑也制约着人工环境的形 态构成和发展。
人居环境的一般解释是人类
居住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 活动紧密相连的地表空间,是人 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 所,是“ 所,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 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
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活动而 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构成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人 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所以满足人 在居住方面的各种需要是人居环 境设计的基本目的和追求的目标。 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环境艺术研究 的主要对象和领域。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多功能需求的综合特征除了使用功能以外,环境艺术还有信息传递、审美欣赏、历史文化等性质,环境艺术 设计是人类对空间环境多种需求一种解决方式。人类对环境功能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第一使用功能:空间的大小、形状;光照、声音;空气、热能、气味等; 第二精神功能:风格形态、文化内涵、构成法则、审美情趣、信息传递等
多要素的制约和多元素的构成 环境艺术的实现需要各种要素的支撑,如地理条件、使用功能、 经济水平、科学技术、艺术文化追 求等,每一种要素对环境的整体提 出具体要求,指定一个范围,对环 境设计进行某种制约。
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征
环境艺术不是纯欣赏意义的艺术样 式,不是完全表达艺术家个性的作品, 而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功能、艺术、技 术的统一体,是自然、社会、人文、艺
术多学科的融合,它包括了地理地貌、 气候、种植、历史文化、民俗民情、工 程技术、环境心理、人体工程、审美欣 赏等各方面的知识。
公众共同参与的特征 环境艺术是公众的艺术,它的目的完全是为大众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会活动服 务的,因此,听取公众的意见,汲取大家的智慧,是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最基本的方法。
三: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以认为本的原则。人是环境的主角,“以认为本” 人是环境的主角,“以认为本”就是尊重人类自身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上创造符合 人类生存模式的环境。
系统和整体原则。环境艺术是一个系统,它由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组成。自然系统又是由地形、
山水、气候等多方面元素构成,人工系统则有建筑、交通、水电施、照明设施、绿
化等等。另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成除了实体要素之外,还有思想、观念、意识等 非物质内容,涉及多门学科或领域,
非物质内容,涉及多门学科或领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有系统和整体的观念。
尊重环境自在的原则。自然环境是一个客观自在的系统,它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人类
应该尊重它,而不是随便改变它。人类自身也带有自然的属性,也是自然 的一部分,和其他元素一起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的共生系统,对某一局
部的破坏就会导致全局的变化。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尊重自然、 尊重人类的最佳选择。
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趣味,将现代科学技术成
果用于构筑理想的环境之中。科学技术与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既互相制 约又互相促进。环境中的各种艺术和非艺术的形象和造型,都是以实体形
态呈现的,物质材料的造型或者材料本身的实现往往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 术手段的支持。
创建时空连续的原则。体现环境艺术是一门兼有时间和空间性质的实用性艺术,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构成的。
尊重民众、树立公众意识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所以必须听取公众对于设计的建议。在消费时代,设计不再是设计师强调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的设计。设计师应具有更高的审美眼光,服务与大众,引导消费。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但
过度地开发和毫无节制地滥用导致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自然 环境中,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造成破坏,将无法恢复。因此,
我们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考虑未来,考虑生态平衡,考虑可持续发 展的可能,“绿色设计”
展的可能,“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应是现代 生态设计” 可持续发展” 环艺设计应该遵行的普遍原则。
四: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与特征
设计是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和科学思维的逻辑性的有机整合;形象思维存在于设计的自始至终,并有相对独立和重要的地位;环境艺术设计实质是将功能、文脉等抽象的目标要求转换成可视化
的形象过程;创造性是设计的的本质和基本要求,设计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过 程;设计的思维过程是整体——局部——整体反复运作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环境设计。 )设计的思维过程是整体——局部——整体反复运作的过程。
一名成熟和全面的设计师是多方面的条件构成的,他包括基本素质、文
化修养、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知识的掌握。这几个方面构成 了一名创造性设计师的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素质部分来源于先天和遗传,如
记忆、观察力等,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的培养加以提高,这就需要毅力,毅 力是坚强持久的意志表现,是设计师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名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设计的核 心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
模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和综合发挥。只有充分和全面熟悉各种思维的 特点和规律,才能主动去应用它。了解和熟悉它们有必须依靠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在思维本身, 从更深层次上说,还需要依靠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是需要全面的多
方面的知识作为铺垫的,一个设计师知识面狭窄,及时再聪明,再有 天赋,也难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因此,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的锻造,
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整体的学养,是一名设计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Ⅱ 装置艺术是什么
装置艺术是什么,或者补充一下灯光装置艺术是什么?艺术灯光装置在夜景照明上的体现属于公共空间艺术的范畴,涵盖的形式多种多样,是指设计者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在展示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运用各种灯光、彩光的发光效果及特殊材质对各种灯光的吸附、反射的变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题元素为媒介,营造出更新颖、更具特色的灯光装置设计,白天与夜晚都具有一定艺术性、思想性、景观性。
艺术灯光装置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发展状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灯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灯光艺术装置创作中能运用到的新技术手段的出现,都能使灯光艺术装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给观者愉悦的视觉享受和艺术体验。
Ⅲ “装置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学术性强些)
学术性强的这里也打不下字啊,你搜一下群“爱创意”有个艺术群,都是高手,可以解答你的问题。
Ⅳ 装置艺术设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是一种现代艺术,是装饰艺术的一种。
Ⅳ DanielArsham打造巨型艺术装置,你能理解得了这种视觉艺术吗
作为普通人我理解这名艺术家的视觉艺术,我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大胆,而且很新潮,非常吸引人,让人不由自主的被吸引。
DanielArsham他被很多人都认为是非常天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是很多艺术家争相模仿的对象,他在雕塑艺术领域也是让人眼前一亮。且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艺术家竟然是一名视弱患者。而且很多人都纷纷表示我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感受一下这位大师的作品魅力。这种视觉艺术是很完美的,如果有更多的巨型艺术装置,我希望他们能够向DanielArsham学习。
Ⅵ 装置艺术的如何解读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 ” 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还是非常活跃的一种艺术类别,看看这几年各地双年展和巴塞尔的报道,刷爆了各种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艺术作品十个里有九个是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作为一个门类,目前自身还在发展和完善。在我看来,由于“空间”、“技术”和 “人们的体验”是装置艺术的创作本身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随着这些概念的不断延伸,装置艺术自己也在不断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学术界至今还比较难给装置艺术下定义、分流派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其历史还较短,没有像绘画雕塑那样有明显的年代推进带来的流派划分,二是装置艺术性质复杂,包罗万象,自身还在变化。
但是要来说说装置艺术的几个发展类型和代表作品,那还是可以一谈的。
首先,我要说我这篇回答是基于我自己在美国艺术学院学习Installation Art一课后的感受和自身体会谈的,在欧洲学习艺术的朋友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二个,我的理论支持主要来自于两本书,也是美国学院派比较认可的关于装置艺术的两本书:第一本是美国人Claire Bishop写的《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第二本是MIT和Whitechapel Gallery联合出版的当代艺术文献系列的 《Participation》这一本,编者其实也是Bishop。
Ⅶ 什么是数字媒体装置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点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者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的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蕴含的艺术形态。简单来说,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方向为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影视制作理论水平和数字艺术素养,能够驾驭最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熟悉数字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在CG技术与艺术领域具有较高造诣,能进行数字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数字电影电视特效制作、电视片头设计与制作、电视栏目及频道包装的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Ⅷ 如何理解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抄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
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
环境艺术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
Ⅸ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但从其总体来看,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
首先是其——环境场性特征没有改变,即不论受何种观念指向和制作方法影响的装置艺术作品的有效展示,必须依赖于一定有效的时空场所。不仅如此,具体的作品本体与环境场又是和谐同构的整体。如此,其作品才能得以让观者从多视点、多层面予以认知和欣赏。如从徐冰于1993年创作的《文化谈判》、吴山专于1993年创作的《想念毛竹》等装置作品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其次,存在与过程的共振性。在一件装置置中,一定完形形态的存在对整个作品的过程展示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作品的过程展示意义对完形形态的存在意义又具有升华作用。即,装置置中的实体存在物象与作品的展示过程是有机同构、互为依托与作用的关系。由此,才促成了装置艺术在静态与动态上综合影响观者的张力作用的形成以及其强力作用的有效释发。如,中国广东陈劭雄在1992年创作装置的题为《耗电72个半小时》的作品,就是将静态的彩色日光灯等组合成象征人“死尸”的符号与通电后不断闪烁光芒的动态形象互相映衬,从而使特定的“死尸”静态视觉符号更加突出。其动、静态的有机同构统一,从而得以进一步地刺激和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当下的个体或群体的物质生活欲望正在让人的生命渐渐消逝的深刻的社会、人生等问题。也就是说,当观赏者在关注该作品时,能较明快、迅速地认知和读解饱含创作者深刻警寓的——我们的“生命已成尸骸,可时间却还在流动”(赵冰)的特有艺术文化语境和意义。再次,非永恒性。或称“暂时性”、“此在性”。装置艺术作品的展示,是在特定的场所、预设的有限时间里进行的。一旦作品展示的时间结束,作品的“此在性”意义就消失了。留下的仅是或关于作品展示存在时的图像资料记载、或是其文字的描述。如,中国广东徐坦于1993年11月24日创作的装置与行为共存的《爱的寓言》,作品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存在展示的。最后,多样性。即是说,尽管当下人们对装置艺术的认识、把握 验有相似性,但各不相同的个体在联系主体自身的多元认识基础上对装置艺术的理解,把握又是不尽相同的。因而装置艺术展现的形态、意识指向等都有所不同,呈多元性形态。如,中国广东的“大尾象工作组”,是“基本以大型装置为形式主体”开展创作展示活动的。而北京的“新刻度小组”,又是以“解析”方式进行表现与展示传达的。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正如张晴所言: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分别对分析的立体主义以来的,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为此,作为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度里,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同时,在一个创造物质、追求物质、享用物质的现状与前景中,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必将越来越快地取代中国探索性艺术中领衔主角之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么,待到中国的经济与欧美的经济相近之期,首先与世界艺术直接交流与媲美的艺术形式,那亦必推动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因为,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不但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前景,对于世界美术发展同样具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