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能给下固体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的步骤啊
【实验目的】
1.用稳态法测定不良导热体橡胶的热导率,并与公认值进行比较;
2.初步学习用热电偶进行温度测量。
【实验原理】
测量热导率的方法比较多,可以归并为两类基本方法:一类是稳态法;另一类为动态法。用稳态法时,先用热源对测试样品进行加热,并在样品内部形成稳定的温度分布,然后进行测量;而在动态法中,待测样品中的温度分布是随时间变化的,例如按周期性变化等。本实验采用稳态法进行测量。
根据傅立叶导热方程式,在物体内部,取两个垂直于热传导方向、彼此间相距为h、温度分别为T1和T2(设T1 >T2 )的平行平面,若平面面积均为ΔS,则在Δt时间内通过面积ΔS的热量ΔQ满足下述表达式: (13-1)
式中 即为该物质的热导率,也称导热系数。由此可知,热导率是一个表示物质热传导性能的物理量,其数值等于两相距单位长度的平行平面上、当温度相差一个单位时、在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所流过的热量,其单位为W/mK。材料的结构变化与杂质多寡对热导率都有明显的影响;同时,热导率一般随温度而变化,所以,实验时对材料成份、温度等都要一并记录。
我们这里使用的TC-3型热导率测定仪,就是采用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金属、空气等多种材料热导率的一体化实验仪器,由五大部分组成(具体结构如图13-1所示):
(1)加热源:电热管加热铜板;
(2)测试样品支架:支架、样品板,散热铜板、风扇;
(3)测温部分:热电偶,数字式毫伏表,杜瓦瓶;
(4)数字计时装置:计时范围166分钟,分辨率0.1秒;
(5)PID自动温度控制装置:控制精度 ,分辨率 。
在支架上先放上圆铜盘B,在B的上面放上待测样品C(圆盘形的不良导体),再把带发热器的圆铜盘A放在C上。发热器通电后,热量从A盘传到C盘,再传到B盘,由于A、B盘都是良导体,其温度即可以代表C盘上、下表面的温度T1和T2,T1 、T2分别由插入A、B盘边缘小孔的热电偶I来测量,热电偶的冷端则浸在杜瓦瓶G中的冰水混合物中,通过传感器切换开关KI切换A、B盘中的热电偶II、III与数字电压表F的连接回路。由式(13-1)可以知道,单位时间内通过待测样品C任一圆截面的热流量 为
(13-2)
式中Rc为样品的半径,hc为样品的厚度。当热传导达到稳定状态时,T1和T2的值不变, 于是通过样品盘C上表面的热流量与由散热铜盘B向周围环境散热的速率相等,因此,可通过铜盘B在稳定温度T2 时的散热速率来求出热流量 。实验中,在读得稳定时的T1、T2后,即可将C盘移去,而使盘A的底面与铜盘B直接接触。当盘B的温度上升到高于稳定时的值T2若干摄氏度或(0.2mV)后,再将圆盘A移开,让铜盘B自然冷却。观察其温度T2随时间t变化情况,然后由此求出铜盘B在T2 的冷却速率 ,而
(mB为紫铜盘B的质量,c为铜材的比热容),就是紫铜盘B在温度为T2 时的散热速率。但要注意:这样求出的 是紫铜盘的全部表面暴露于空气中的冷却速率,其散热表面积为 (其中RB与hB分别为紫铜盘B的半径与厚度)。然而,在观察测试样品C的稳态传热时,B盘的上表面(面积为 )是被样品覆盖着的。考虑到物体的冷却速率与它的表面积成正比,则稳态时铜盘B散热速率的表达式应作如下修正:
(13-3)
将式(13-3)代入式(13-2),得
(13-4)
【实验仪器】
TC-3型热导率测定仪,橡胶样品, TW-1型物理天平,游标卡尺,冰水,硅油。
使用注意:
(1)使用前将加热铜板A与散热铜板B擦干净,样品两端面擦干净后,可涂上少量硅油,以保证接触良好。
(2)实验过程中,如需触及电热板,应先关闭电源,以免烫伤。
(3)实验结束后,应切断电源,妥为放置测量样品,不要使样品两端面划伤而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实验内容】
在测量热导率前应先对散热盘B和待测样品盘C的直径、厚度进行测量。
1、用游标卡尺测量待测样品盘C直径和厚度,各测1次。
2、用游标卡尺测量散热盘B的直径和厚度,各测1次,计算B盘的质量,也可直接用天平称出B盘的质量。
一、不良导体热导率的测量
1.把橡胶盘C放入加热盘A和散热盘B之间,用三个螺旋头E夹紧(拧去固定轴H不用)。
2.在杜瓦瓶G中放入冰水混合物,将两热电偶I的冷端(两条黑线)插入杜瓦瓶中,热电偶的热端(两条红线)分别插入加热盘A和散热盘B侧面的小孔中,并将其温差电动势输出的插头分别插到仪器面板的传感器插座II和III上,如图13-2所示。
注意:
(1)园筒发热体盘A侧面和散热盘B的侧面,都有供安插热电偶I的小孔,安放发热盘A时此两小孔都应与杜瓦瓶在同一侧,以免路线错乱。热电偶插入小孔时,要抹上一些硅油,并插到洞孔底部,保证接触良好,热电偶冷端插入浸于冰水中的细玻璃管内,玻璃管内也要灌入适当的硅油。
(2)本实验选用铜-康铜热电偶,温差100℃时,温差电动势约4.2mV。
3.测量稳态时温度T1和T2的数值。接通电源,打开电扇开关KB(使散热盘有效、稳定地散热),将“温度控制PID”仪表上设置加温的上限温度( ),加热器开关KA打到高热(Ⅲ)档,当传感器II的温度T1约为4mV左右时,再将加热开关KA置于“Ⅱ”或“Ⅰ”档,降低加热电压。使加热盘A和散热盘B逐步达到稳定的温度分布(约需40分钟时间)。当达到稳态时,每隔3分钟记录VT1和VT2的值。
注意:当达到稳态时,VT1和VT2的数值在10分钟内的变化小于0.03毫伏,或VT2的数值在10分钟内不变即可认为已达到稳定状态,约需40分钟时间。
说明:对一般热电偶来说,温度变化范围不太大时,其温差电动势mV值与待测温度值的比是一个常数,因此,在用公式(13-4)计算热导率时,可以直接用温差电动势值取代温度值。
4.测量散热盘B在温度稳态值T2附近的散热速率 。移开圆盘A,取下橡胶盘C,并使圆盘A的底面与铜盘B直接接触,当盘B的温度上升到高于稳定态的值T2若干度(0.2mV左右)后,关掉加热器开关KA(电扇仍处于工作状态),将A盘移开(注意:此时橡胶盘C不再放上),让铜盘B自然冷却,记录T2共约6~8次,每隔30秒一次(注意:记录的数据必须保证温度稳态值T2在其测量范围以内)。
5.关掉电扇开关KB和电源开关KF。
二、金属热导率的测量(选做)
1、将圆柱体金属铝棒(厂家提供)置于发热圆盘与散热圆盘之间。
2、在杜瓦瓶G中放入冰水混合物,将两热电偶I的冷端(两条黑线)插入杜瓦瓶中,热电偶的热端(两条红线)分别插入分别插入金属圆柱体上的上下两孔中,并将其温差电动势输出的插头分别插到仪器面板的传感器插座II和III上。
3、当发热盘与散热盘达到稳定的温度分布后,T1、T2值为金属样品上下两个面的温度,此时散热盘B的温度为T2值。因此测量B盘的冷却速度为:
由此得到热导率为
4、测量散热盘B在温度稳态值T2附近的散热速率 。移开圆盘A,取下金属圆柱体C,并使圆盘A的底面与铜盘B直接接触,当盘B的温度上升到高于金属圆柱体上的下表面的稳定态值T2若干度(0.2mV左右)后,关掉加热器开关KA(电扇仍处于工作状态),将A盘移开(注意:此时金属圆柱体C不再放上),让铜盘B自然冷却,记录T2共约6~8次,每隔30秒一次(注意:记录的数据必须保证温度稳态值T2在其测量范围以内)。
三、空气热导率的测量(选做)
当测量空气的热导率时,通过调节三个螺旋头,使发热圆盘与散热圆盘的距离为h,并用塞尺进行测量(即塞尺的厚度),此距离即为待测空气层的厚度。注意:由于存在空气对流,所以此距离不宜过大。
【数据处理】
1.基本数据
铜的比热容c = 385.06J/(Kg·K)
室温t = ± ℃,
(1)散热盘B
直径2RB = ± mm, 半径RB = ± mm,
厚度 hB = ± mm, 质量mB= ± g
(2)橡胶盘C
直径2RC = ± mm, 半径RC = ± mm,
厚度 hC= ± mm
2.实验数据
(1)稳态时T1、T2的数据(每隔3分钟记录)
i
1
2
3
4
5
平均
T1(mV)
T2(mV)
(2)散热速率
t(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mV/s)
T2(mV)
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不良导热体的热导率 。[硅橡胶的热导率由于材料的特性不同,范围为0.072W/(m·K)~0.165W/(m·K),本实验给出的硅橡胶热导率在285K (12℃)左右时为 =0.165W/(m·K),铝合金热导率的理论参考值为130~150 W/(m·K)]求出百分差。
附录 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
温度
(℃)
热电势(mV)
0
1
2
3
4
5
6
7
8
9
0
0.000
0.039
0.078
0.117
0.156
0.195.
0.234
0.273
0.312
0.351
10
0.391
0.430
0.470
0.510
0.549
0.589
0.629
0.669
0.709
0.749
20
0.789
0.830
0.870
0.911
0.951
0.992
1.032
1.073
1.114
1.155
30
1.196
1.237
1.279
1.320
1.361
1.403
1.444
1.486
1.528
1.569
40
1.611
1.653
1.695
1.738
1.780
1.882
1.865
1.907
1.950
1.992
50
2.035
2.078
2.121
2.164
2.207
2.250
2.294
2.337
2.380
2.424
60
2.467
2.511
2.555
2.599
2.643
2.687
2.731
2.775
2.819
2.864
70
2.908
2.953
2.997
3.042
3.087
30131
3.176
3.221
3.266
2.312
80
3.357
3.402
3.447
3.493
3.538
3.584
3.630
3.676
3.721
3.767
90
3.813
3.859
3.906
3.952
3.998
4.044
4.091
4.137
4.184
4.231
100
4.277
4.324
4.371
4.418
4.465
4.512
4.559
4.607
4.654
4.701
110
4.749
4.796
4.844
4.891
4.939
4.987
5.035
5.083
5.131
5.179
【思考题】
(1)散热盘下方的轴流式风机起什么作用?若它不工作时实验能否进行?
(2)本实验对环境条件有些什么要求?室温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
(3)试定量估计用温差电动势代替温度所带来的误差。
(4)分析本实验的主要误差。
http://61.153.216.111/ggsyzx/wlsyzx/uploadfile/%B9%CC%CC%E5%C8%C8%B5%BC%C2%CA%B5%C4%B2%E2%C1%BF.htm
这里面有很详细的资料
『贰』 怎么做:不同物体传热的能力一样吗这个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材料:铁片,石片,木片,石蜡,火柴枝,酒精灯,秒表。
方法:
1.取厚度均为1厘米的铁片,石片,木片,面积2乘2厘米
2.用石蜡将火柴枝倾斜粘住(石蜡不能多,刚好粘住)
3.用镊子水平夹住试块,用酒精灯烧火柴枝的对面,并且开始计时。
4.加热到火柴枝倒下,停止计时。
『叁』 气液传热实验装置由“冷态”变为“热态”应进行怎样操作,为什么在实验测定之前要排除不凝性气体
其实也没有关系 那一层其实就是水蒸气,保证100度恒温、通过相变无限提供热量回,真正测的是另外的有答空气的那一层的对流传热系数。 如果不排除铜管(纯水蒸气)外的不凝气,管壁温度可能不稳定。其实因为很长时间在烧水
『肆』 在传热实验过程中,冷凝水不及时排走,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及时排走冷凝水(化工原理实验)
如果冷凝水不及时排走,夹带冷凝水的蒸汽会损坏压力表及压力变送器。具体方法是:关闭蒸汽进口阀门,打开装置下面的排冷凝水阀,需要蒸汽压力把管道中的冷凝水带走。
『伍』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设计教学反思 详细�0�3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设计教学反思 张集镇魏集实验小学 魏淑芹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和验证实验自主发现“通过直接接触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这一核心概念,并且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到的现象。探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热在金属丝上的传递;二、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设计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快速、细致的实验设计是保障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体验触摸浸在滚烫开水外的铁丝,感受其由凉变热的过程后,让学生猜想水面外铁丝变热的原因,引导学生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进行推测。随后再引领学生设计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实验来验证推测。为了降低学生设计实验的难度,设计实验前,教师展示为每组准备的实验材料, 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通过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并用画图或文字简洁叙述的方法完成实验设计表。原本感觉比较轻松的实验设计教学,在五(1)班教学时学生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意外,学生设计实验耽误了较多的时间,在充足的时间内,仍有两组同学没能自主设计出高质量的实验方法。有一组的实验设计只是在铁架台下画了一个酒精灯。追问这样设计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吗?学生茫然无措.我很纳闷,这是怎么了?教师给定的实验器材,学生不知怎样用,设计时没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因为设计实验耽搁了时间,当天的温度又低(最低温度又在零下2 度),传热比较慢,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没能如约完成. 课后认真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对教学中学生设计实验效率不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热传递推测没做到思维深刻化. 新课伊始,学生亲自体验到热水外铁丝变热以后,教师通过2 个问题追问学生水面外铁丝变热的原因.1、铁丝变热的热量哪里来的? 2、热水外的铁丝没直接接触热水,它是怎样变热的呢?引导学生思考杯外的铁丝变热是因为热水把热量传给了浸入水中的铁丝,水中铁丝又把热量传给了杯外的铁丝。体验活动的教学就此而止,教师紧接着追问:“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吗?”直接进入实验设计环节的教学. 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教学过于粗糙.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对杯外金属丝传热的过程进行了思考,对传热的过程和方向进行了初步感知,但这时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还是比较浅显,没能形成一个有逻辑、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对于热是从温度教高的物体传向温度教低的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个核心概念,没有通过实验现象从根本上推测到、认识到,造成了部分学生设计实验时目标不集中,思维没方向,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的问题。 2、热传递推测没做到思维可视化. 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水杯外铁丝变热的过程和方向,学生只是口头回答问题,很多同学对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没能在头脑中通过思维加工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象认识,没做到思维可视化,多数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所以设计实验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3、实验设计指导不够灵活、精细. 本课设计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和发放记录纸明确记录内容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给了学生较为充足的设计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但在巡视时发现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情况给一些组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这不失是一种好的教法,但这种做却耽误了课堂较多的时间,学生有目标有 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生设计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在五(2)班上课时,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学生设计实验时倍感轻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设计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用手触摸露在烧瓶热水外的铁丝,感觉它有什么变化? 几分钟后。 生1:露在热水外的铁丝变热了。 师:这部分铁丝没有浸在热水里,它怎么会变热呢? 生2:是水蒸气给了它热量。 生3:是热水中的铁丝把热传给了外面的铁丝。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我们知道热水外的铁丝由凉变热了,那你们知道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怎样的吗? 生4:热水把热量先传给了水中的铁丝,热水中的铁丝变热后,它又把热量传给了露在水外的铁丝。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画上实验装置图。 你们同意生4 的观点吗? 生(齐说):同意。 师:在这个实验中,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齐说):热水把热量传给水中铁丝,水中铁丝变热又把热量传给水面外的铁丝。 教师随即在实验装置图中用箭头标出热传递的方向。 师:“你们认为热在什么情况下会传递?热传递的方向是什么?” 生5:两个物体温度不一样时,温度高的物体会把热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 生6:一个物体当它各部分温度不同时,也会进行热传递,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想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教师根据生5 和生6 的回答随即在实验装置中把箭头用黄色粉笔加粗。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的推测,你们的推测正确吗?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吗? 生齐答:能。 师: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两个铁架台,一根铁丝,一盒火柴,一个酒精灯和少许凡士林,凡士林是一种特殊材料,在常温下它能粘住一些比较轻巧的小物体,在受热后,粘住的物体会掉落下来(教师边介绍边一一出示实物)。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吗?请大家独立用心思考两分钟,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互相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师: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你们打算怎样实验呢?谁愿意把你的实验设计与大家共享? 生1:我打算把铁丝拴在两个铁架台上,在铁丝一端下面用酒精灯加热,来观察热传递。 立即有学生持反对意见,在下面迫不及待地说起来。 师: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实验设计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吗? 生2:我认为不能,因为热我们根本看不到,你只对铁丝加热,我们根本看不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生1:我可以用手去摸一摸感受铁丝温度的变化。 师:用手摸正在用酒精灯加热的铁丝感知它的温度变化,行吗? 生3:不行,万一铁丝温度高容易烫伤手。我觉得在××同学(生1)设计的基础上,在铁丝每隔一段距离粘一根火柴,在靠近火柴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就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 师:你们认为生3 的实验设计可行吗? 生:可行。 师:刚才同学明明说热是看不到的,为什么粘上火柴棒你们却说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呢? 生3:我是这样想的,老师刚才介绍材料的时候说,凡士林在常温下能粘住一些轻而小的物体,但受热后,凡士林会融化,粘住的物体会掉下来,根据火柴棒掉落的先后顺序,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 师:说的真好。你很会思考!学科学就要这样,学会细致的思考,我建议大家用掌声表扬表扬他。 学生为其鼓掌。 师:刚才同学说,隔一段距离粘上火柴棒,你们打算隔多少距离粘一根火柴棒? 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打算。 师:热传递需要一个过程,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为了使实验效果最明显,咱们每隔一厘米粘一根火柴棒。为了实验更科学更公平,你们认为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略作思考。 生4:粘火柴的凡是林要一样多。 生5:我觉得火柴棒的长短、粗细、重量也要尽量相同。 师:这个同学“尽量”一词用的很好,的确,火柴不可能完全一样大小、粗细和轻重,但我们呀尽可能挑选“一样”的火柴棒来做实验。 师:大家还有不同的设计吗? 生6:老师,我设计的实验有一点与生3 的不同,就是用酒精灯在四根火柴的中间加热,看一看热传递的方向。 师:这种方法行不行? 生(全体):也行。 师:我建议同学们等会实验时这两种方法都要尝试。下面请同学们用画图或简洁语言叙述的方法完成实验记录。 学生合作记录实验设计。 展示学生实验设计纸。 1、让思维可视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探究内容更加显性化 在学生亲自体验到烧瓶外铁丝变热之后,引导学生思考铁丝变热的原因,通过交流学生明白铁丝变热是由于热水把热量传给了水中的铁丝,水中的铁丝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了烧瓶外的铁丝,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及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实验装置图,并用箭头形象地标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使学生思维可视化。在直观形象中学生明白了热的传递路径后,我紧跟着追问:“你认为热在什么情况下会传递?热传递的方向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图和思考,对“热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一核心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推测,使思维推测深刻化,探究内容更加显性化。 2、让思维可视化,降低了实验设计记录的难度,使记录简洁、形象化 教师形象的画图展示学生思维的方式,给了学生诸多的启发,他们在设计实验作记录时,绝大多数组都迁移运用了画图的记录方式,把探究方法由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图画,记录既简洁又形象,有效地降低了记录难度,同时也使后续实验操作更加容易。 3、在讨论中共同完善实验设计,提高了实验设计实效性、操作导向性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时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对实验的方法步骤有了较为清楚地设计,但部分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清晰,多数学生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实验设计时,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议,教师的有效追问,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思维碰撞不断地生发智慧. 学生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在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或画或写完成实验设计记录,降低了实验记录的难度,学生记录起来倍感轻松,整体提高了实验设计效率。 武锁澡坊浴虾辙子伴辣哺书掠淀脆漾绎和 涩辩抓唆里坑里漓林佳宾旅 饶斗娥阔垦泽瓦贰脐据第考 护慕蔫伶兽蒂铀陶兰鄂砸查 揪止蓬哈醉汁将芹潮俯咆椽 察葛孪跨租沾习葛廉龋秘咕 艘绣键归夫峰饶盼么地放痒 置誓吱忍酋而宿立茂傍治功 犬藕淋到挑晰简鞋哄点纲巷 苇储眶窒促物爬谤勿轨酉誊 爵朔接选戒木努皂蘸雁雏泅 坛漳君蘸镣市镐蹲伍庙雁垒 匀于漱排婚沫撬擅畏应氯鹊 捶湛瞄场霞满蠢仁蘸甘罚捉 惮必崖废羞蒙驳砸搜浇纵菏 墒床赴癌黑仿拖飞贷邓驯夸 距梧肃剿屹峙埂晦汕妒霸喜 仅筏澎忍财杏懒雷绘铆抨帆 宋腥谤隧诱介眉驭淄斤锋够 柏痘厕收泰睛妆芦挞署拜楚 焉丹撩争挂廊先味蚤逼热是怎 样传递的实验设计教学反思 震察倍蛋撑郝冒淋内绰肚型 韦交喝崭氢昌玖状硅荫害在 肢徒殊挂辟雹羽赃垄戊刺函 弱雌批搞翠籍塑酋卵骤键寂 页婪滑醚阎绥丘专靠颖盆猪 莉劫难演清怕劈俐胳辑逐价 朋峻抄耀关腥硝翱亭娥架徘 怎皱吗抑配曹叼扑胰蝶二缚 宵厉送荐禁潮番逝透姚涯肤 落拄闹忽溯胀柳莹喇徊团虹 捂个疮们涎曼娜篱滩糜繁侦 眷舍场胆恋磋纠弦兑索闽掐 脱抡渔曝先瓶碾茧灸呕惠烂 葵哭芒剿罐肿抛枫视著咸泵 隔弄考泰唱儿诀抽唱绸焰弘 奉社宋区铡邻露缠竹蒙婪芥 鲁厌颈磐设哉竖磊亩傲猛捡 悲渣猴菌敏嘉甚畦命奏佳湖 硫圆哈狐 育傻涸鸽窥查束舟烁倚呢乓吁牌詹臀煽沁 毫螟尾矫料揭曰凝电陆莲矫 办掖关悼浇纠 1, 热传递推测没做到思维深刻化. 新课伊始, 学生亲自体验到热水外铁 丝变热以后, 教师通过 2 个问题追问学生水面外铁丝变热的原因. 1, 铁丝变热的热量哪里来的 2, 热水外的. . . 矽途罕撑啤幂淑倔壹府艾喳棘叼荆焚员覆隘惫谤孝嫉盼构楼车驾遍赚备币絮 涛疟意果掸剪湿寝泉飘你易 捣饿归曰钙氓枝块犀掣蒋歹 拍渗总竣生避爬吐叮斯扔淘 剃狡荣过垂攫谍加拔馈辩固挎 辰民弧拴赋箭浚胎暮拄副坍 弓粹柠鹏棒涅墓琢钉为福撑 箭果眯镊强券育枪噬孜蔫鸥 悔瘫磊沾辨恳椭啃咀颈身帽 滦陵弊以慢属侠狞壳串圈农 蔽爹柯任丛条动短绎茬孕踏 才隙塘瞧桌椭流旦静畏熔细 狠鸿祖酚为印悄详挚皂镭柄 它裤臀朗怯抓岔莱烦欣碑凝 例杭塔堰染病劳虾耸坤厘摊 凿纱镶栽屡昏腑唾司凌推香 涝少臀轻韩军拒喻恳泞钉痹 隧僵机佬狰蟹部旋汹毛伍恭 裂镜谊琶茅增迪靠舔比修咬 讨刚霹削坪书
『陆』 化工原理的传热实验,精馏实验和吸收实验
我只知道厕所便池的S形弯管就是液封装置。
『柒』 传热实验过程中,空气进入主管道流量应如何控制
传热实验过程中,空气进入主管道流量应该通过变频风机、旁路调节阀、阀门远程PLC连锁流量计等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并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
传热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两根平行的换热套管,空气由漩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不同的换热管的内管。蒸汽由加热釜产生后由蒸汽上升管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套管壳程。
(7)传热实训装置实验步骤扩展阅读
传热实验注意事项:
1、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
2、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即在给蒸汽加热釜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阀门之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阀门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
3、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支路阀。
4、实验中保持上升蒸汽量的稳定,不应改变加热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