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火炮的发展
火炮发展简史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❷ 为什么火炮发射炮弹时会后坐
有炮弹飞出炮口的瞬间,火炮的炮管也同时向后一坐,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有人回答说这是因为后坐力的缘故。为了说明炮身在发射时为什么会向后运动,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用两个材料相同、大小不等的球,在两球中间放一个弹簧并用手推两个球把弹簧压缩起来,然后同时把两只手放开,结果在弹簧的作用下,大小两个球各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滚去,而小球要比大球滚得远得多。设大球的质量为M1,运动的初速度为V1;小球的质量为M2,运动初速度为V2,则存在M1V1=M2V2的关系,物理学管这种现象称为动量守恒,大球质量M1比小球质量M2要大得多,所以相应的大球V1要比小球V2小得多,才能保持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互等。如果大球代表火炮(或炮身),小球代表炮弹,弹簧代表火药气体。那么,火药在炮膛内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压力同时作用于炮身和炮弹,当炮弹飞离炮口向前运动的同时,炮身也必须向后运动。只是炮身的质量远比炮弹大得多,所以其运动速度和距离也就比炮弹要小得多,这就是火炮要后坐的原因。现代火炮,在火炮上装有驻退机和复进机,前者可吸收炮身后坐时的能量,使炮身缓缓向后移动;后者可使炮身后坐完成后自动复位。还有一种火炮,除上述反后坐装置外,炮口处另装有一个圆筒状、四周开有“窗口”的装置,被称为炮火制退器,它能利用紧跟在炮弹后边的火药气体,在出炮口时向四周膨胀扩张而冲击炮口制退器的“窗口”壁,而抵消一部分坐力。还要说明一点,后坐力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某些火炮正是利用后坐力来完成发射后的开闩及抛出药筒,在装弹后又自动关闩,以实现连发射击的。
❸ 反后坐火炮发展历史
最早的炮架很简单,用槽形木架支撑炮身。十五世纪后期,炮身上采用了炮耳轴将其安装在基座上或带轮的架体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调整射程。这种与炮身通过炮耳轴刚性地连接在一起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发射时全部后坐力作用在炮架上,全炮后坐。火炮十分笨重,发射速度也很低。
十九世纪末,火炮上采用了反后坐装置(弹性缓冲装置),通过它将炮架与炮身连接起来,这种炮架为弹性炮架。发射时炮身相对于炮架后坐,全炮不后移。反后坐装置消耗了大部分后坐能量,炮架受力大减,因而大幅度减轻了全炮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发射速度。这是火炮技术上的一次飞跃。现在火炮除迫击炮和无后坐炮外,几乎都采用弹性炮架。随着机械、液压和电气技术在炮架上的综合应用,现代火炮的炮架性能更加完善,种类也较多
火炮反后坐装置的发明是一个里程碑,它结束了刚性炮架的时代,进入了弹性炮架的时代。通俗的说,火炮的反后坐装置就是一个“弹簧”,是火炮射击时一个有特殊功能的缓冲和复位装置:在火炮射击时,反后坐装置通过后坐部分的后坐运动产生一定的后坐力,从而控制后坐部分的后坐运动规律(速度和行程);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使后坐部分在后坐终止时再能自动返回到射击前的初始位置。可见,反后坐装置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能将火炮射击时所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巧妙地缓解掉,同时也使得后坐部件正常复进到位以便下次射击。
整体来看,火炮的反后坐装置一般由制退机和复进机组成,它们的组成有多种样式,如各自独立分置的,有机联合的,等等。
最早的制退机是用弹簧缓冲的,也就叫弹簧式制退机。它结构简单、作用可靠,但对火炮而言,它的缓冲能力太小,很快就被淘汰。气体式的制退机,基本上与弹簧式制退机的原理相同,也被淘汰。使用最广泛、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液压式制退机。目前,电磁缓冲正处于研究之中。
复进机是火炮后坐部分的复位装置,它的功能是:平时让火炮的后坐部分在任何射角时都保持在待射击的位置;射击时吸收并储蓄足够的后坐能量,以备后坐到位后拉动其复进运动,所以它也是后坐阻力的组成部分。
目前,弹簧式的,液体气压式,气压式和火药燃气式几种结构形式的复进机都在用。显然,复进机可以用弹簧和气体作为弹性元件。弹簧结构简单、紧凑,工作可靠,不易损坏。气体式的质量轻,便于调整复进速度。通常情况下,火炮口径小的用弹簧式,口径大的用液体气压式,射速快的航炮用火药燃气式,舰炮用气体式。
❹ 火炮的原理
火炮 [huǒ pào]
火炮,发明于中国,是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击武器。
据史料记载,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但仍有争议。黑龙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则是最早的火炮文物。
中文名
火炮
外文名
artillery
属于
武器
发明时间
1163年(南宋)、1298年(元)
判断标准
口径等于或大于20毫米
快速
导航
种类
历史沿革
未来趋势
概述
1.3万次播放03:02
纪录片战场上的原始火器:中世纪手持火炮 弹药钉子石子填充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等。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炮尾用来装填炮弹;炮闩用以关闭炮膛,击发炮弹。炮架由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操纵炮身变换方向和高低;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以装定火炮射击数据,实施瞄准射击;大架和运动体用于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运动。
种类
结构分类
火炮按照炮膛结构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
滑膛炮
滑膛炮,就是炮管内没有膛线,一般这种炮的口径不会很大,但是可以发射炮射式导弹,且造价低。滑膛炮与线膛炮的主要区别在于膛线,而膛线的主要作用在于付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得弹头在出膛之后, 由于角动量守恒,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
线膛炮
线膛炮是在炮管内刻有不同数目的膛线,能有效保证弹丸的稳定性,提高射程.现代大多数炮都是线膛炮.线膛炮 是炮身管内壁有膛线的火炮。发射时弹丸沿炮膛膛线旋转前进,出炮口后具有一定的转速,可以保持稳定飞行。
装填方式分类
火炮按照装填方式分为后装炮和前装炮
火炮用途分类
近现代火炮按用途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海岸炮和要塞炮。
地面压制火炮
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迫榴炮、步兵炮、战防炮、无后坐力炮和迫击炮,有些国家还包括火箭炮。
反坦克火炮
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战防炮和无后坐力炮。
高射炮
高射炮分为高射机炮和高射加农炮。
坦克炮
坦克炮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主要在近距离作战。
航空机炮
现代航炮主要有单管转膛炮、双管转膛炮和多管旋转炮。
舰炮
曾是海军舰艇上最重要的主战兵器。经过了滑膛炮发展时代(14~19世纪)、线膛炮时代(19世纪至今)。
海岸炮
海岸炮可以分为固定炮塔,固定阵地与移动阵地三大类。
❺ 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性能。
自1979年第一批“梅卡瓦’,坦克——“梅卡瓦”Mkl交付以色列国防军以来,“梅卡瓦”坦克已 发展了三代:1983年“梅卡瓦”Mk坦克问世;1989年“梅卡瓦”Mk3坦克服役;1995年“梅卡瓦”Mk3B“战隼”坦克被批准投入生产。如今,第四代“梅卡瓦”主战坦克——“梅卡瓦”Mk4已完成了1万公里的行驶试验,正进入最后设 计阶段,预计将于21世纪初装备部队。 总体布局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的正面防护水平,“梅卡瓦”坦克采用了非同寻常的总体布 局:发动机舱和驾驶舱布置在车体前部;炮塔和战斗舱布置在车体中央;后部为载员舱,舱内可载8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或4副担架,但通 常用来装载弹药。弹药基数48发,其中备用弹存放在车体内的防火弹舱内。弹舱为分隔式,每发弹分开放置,这种放置弹药的方法具有隔热、防散裂和减少弹药自居的优点。待发弹存放在战斗舱底板上的鼓形防火弹舱内,从而降低了由于弹药爆炸引起火灾的可能性。车体后部有3扇门,中间一扇为乘员出入门,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放下后形成一个踏板,便 于乘员出入和补充弹药。行动系统两侧各有6个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辅动轮在后。车内乘员4人: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其右侧为发动机。车长位于炮塔内右侧,炮长位于车长前下方,装填手位于炮塔内左侧。动力系统在“梅卡瓦”MKl和MK2坦克上,发动机功率只有 671千瓦,单位功率10.65千瓦/吨;“梅卡瓦”MK3坦克的发动机功率增至895千瓦,单位功率为14.66千瓦/吨;为了使“梅卡瓦”坦克克服战场机动性较差这一缺陷,“梅卡瓦”Mk4坦克的发动机功率提高到了1100千瓦。行动系统“梅卡瓦”Mk3坦克的行动系统采用了新型螺旋弹簧悬挂装置,使负重轮的总行程达604毫米,其中动行程300毫米、静行程304毫米,非常适合在恶劣路面上行驶,也符合以色列国防军的“在崎呕山路上以铡公里/4、时的速度行驶时必须保证乘员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的要求。在“梅卡瓦”Mk4坦克上,这些将予以保留。 防护系统“梅卡瓦”MK3坦克是首辆采用模块化装甲的主战坦克。这种模块化装甲是根据坦克各部位的形状和被击中的概率设计而成的,安装时用特殊的装置将其固定在坦克车体和炮塔的结构装甲上。其特点是根据需要可迅速更换装甲,一旦研制出性能更好的装甲,可以很容易地拆下旧装甲,换上新型装甲,作战时如果某些装甲模块被损坏,可在野战条件下迅速更换;另外这种装置还可以承受坦克高速运动或中弹时产生的高强度动态载荷。“梅卡瓦”Mk4坦克除采用上述模块化装甲以外,还将安装全方位综合防护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探测、威胁排序和自动或人工防御功能,对来自四周和顶部的威胁均具有较高的防护能力。以色列国防部的官员说,“梅卡瓦”Ⅳ的关键性能还处于保密阶段,包括一种电磁威胁识别告警系统。他们说“梅卡瓦”Ⅳ安装了模块式特种装甲,而且是第一次安装到炮塔上。车上携带的48发炮弹都装在保护容器内。由于最近刚有两辆“梅卡瓦”Ⅲ坦克被巴勒斯坦的地雷炸毁,“梅卡瓦”Ⅳ的底部增加了附加装甲。 “梅卡瓦”Mk4坦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乘员的生存条件。例如,在车辆门窗关闭时,坦克的超压式集体三防系统在车内乘员不穿防护服和不戴防毒面具的情况下,也能使乘员得到很好的保护;在车辆需要打开舱门作战时,过滤过的空气能够直接进入乘员所穿戴的个人防护装备和防毒面具。此外,该坦克还装有先进的空调系统,它能够使经热交换以后的循环空气进人坦克车体和乘员的防护服。主要武器与最初给“梅卡瓦”MK4坦克安装140毫米滑膛炮的设想相反,该坦克仍保留了“梅卡瓦”Nk3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这种120毫米滑膛炮是由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研制的;其工作原理与德国的“豹”2和美国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所用的火炮相同;也可发射上述两种坦克的弹药,但 反后坐装置已改用压缩气体作为储能元件,而不是以前惯用的螺旋弹簧。这一改进不仅使反后坐装置的直径减小了约100毫米,而且允许火炮使用更大的膛压发射弹丸,使弹丸的速度提高,穿甲能力增大。该炮的另一个特征是使用了新的一体式热护套,在维护保养时不拆热护套就可将抽气装置拆下来。热护套的作用是减小火炮身管因外、界气温变化及阳光、动力舱热辐射而引起的弯曲,据说新型热护套对此的效率提高了80%。 “梅卡瓦”Mk4坦克还将采用改进型动能弹,以增强其穿甲能 力。火控系统“梅卡瓦”Mk3B坦克的“勇士”MkIII火控系统带有电视定心跟踪型自动目标跟踪系统,依靠电视(昼间通道)/热成像(夜间和恶劣天气通道)摄像机输出的图像,自动地跟踪目标,能够在数公里的距离上精确地锁定目标。只要炮长瞄准上目标,自动目标跟踪系统就能自动保持对目标的瞄准,不管坦克本身和目标如何运动,瞄准线总是锁定目标,即使因 地形变化而使目标在短时间内被遮住,一旦目标再出现,启动目标跟踪系统也能立即重新瞄准目标。该自动目标跟踪系统可使坦克对运动目标的首发命中串提高40%。60%,能显著提高坦克对直升机和高速行驶的敌坦克等快速运动的目标的攻击能力。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坦克装备有这种系统。“梅卡瓦”Mk4坦克的火控系统将使车长在装甲的保护下具有完全的猎歼能力;其模块化的设计使它具有非常好的改进能力。炮塔驱动装置为全电动式,由炮长和车长控制。这种全电式炮塔驱动装置比原来的液压式炮塔驱动装置安全可靠,并且使火炮的方向旋转和高低俯仰运动迅速而精确,提高了火力转移速度。由于改进了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梅卡瓦”Mk4坦克将完全能够满足以色列国防军21世纪初的作战要求
❻ 各国有哪些加农炮
苏联2C5式自行加农炮
2C5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152毫米自行加农炮。2C5式加农炮的主要优点是射程远,机动性强。它的主要缺点是无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较差,无自动装填弹药装置,射速不高。
2C5式加农炮主要由152毫米加农炮与履带底盘组成。火炮装在底盘的后部,炮身和反后坐装置安装在上架的炮耳轴上,上架与车体连接。炮身基部附近安装有2个平衡机。炮身上装有驻退机和复进机。
驾驶员的座位在车体前左侧处,炮长的位置在驾驶员之后有观察孔的炮塔内。车上乘员2~3名。
2C5式加农炮行动部分有6对双负重轮,4对托带轮,中间2对托带轮安装在中心导杆外侧,前后2对托带轮安装在中心导杆内侧,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车上携弹弹量很少,主要由随伴弹药车供弹。
这种火炮的口径为152毫米,发射常规榴弹时最大射程为27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7千米。该炮长约75~73米,宽3米多。
苏联2C7式自行加农炮
2C7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203毫米自行加农炮,1977年开始装备方面军所属重炮旅。该炮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大、无装甲防护,射程远。大型底盘是专门为该炮设计的。密闭式驾驶员与乘员室在车体前部,面积较大,可容纳3~4名乘员。发动机置于乘员室后下方,传动装置位于乘员室前下方。行动部分有7对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而诱导轮在后,另有2对托带轮。
火炮安装在车体后部。装有自动装填装置,可在任意射角装填弹药。装药和装定引信等弹药准备工作在火炮后右侧进行。车体后部装有一大型驻锄,火炮射击时放下驻锄以支承火炮的后坐力。车上携带少量弹药,供随时射击使用。另有一辆随伴弹药车运载炮手和大部分弹药。
这种火炮的口径为203毫米,最大射程30千米。高低射界-5°~+60°。全重40吨。全长12800毫米,宽3500毫米,高3500毫米。发动机功率33098千瓦。配用弹药为榴弹与核弹。
苏联M1987式152毫米加农炮
M1987式加农炮是为取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的11~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而研制的一种新型牵引式加农炮,北约称为80年代中期装备。炮口装有双室制退器,采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只有1个用于开关大架且有利于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转换的滚轮。炮架前下部装有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可发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使用的弹药。发射杀伤爆破弹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战斗状态重7吨。
南非G6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
❼ 为什么国内大炮发射时炮管颤动
中国现在的火炮水平绝对全球一流,中国有全球一流的陆军。
火炮都有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那是为了抵消冲击力的设计。在这一抵消冲击力和复位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你说的炮管颤动,是正常现象。
❽ 加农炮是什么
加农炮的身管长度一般达到40~80倍口径,射角却很小,一般在40°以下。与其他火炮相比,加农炮具有射程远、弹道低伸、弹丸飞行速度快的优点,它是各种火炮中射程最远的一各。加农炮弹道平直,特别适宜于攻击坦克,飞机等快速机动目标,因此,反坦克炮、坦克炮和高射炮一类对目标进行快速直接瞄准的火炮,都具有加农炮的弹道特征。
苏联2C5式自行加农炮
2C5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152毫米自行加农炮。2C5式加农炮的主要优点是射程远,机动性强。它的主要缺点是无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较差,无自动装填弹药装置,射速不高。
2C5式加农炮主要由152毫米加农炮与履带底盘组成。火炮装在底盘的后部,炮身和反后坐装置安装在上架的炮耳轴上,上架与车体连接。炮身基部附近安装有2个平衡机。炮身上装有驻退机和复进机。
这种火炮的口径为152毫米,发射常规榴弹时最大射程为27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7千米。该炮长约75~73米,宽3米多。
苏联2C7式自行加农炮
2C7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203毫米自行加农炮,1977年开始装备方面军所属重炮旅。该炮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大、无装甲防护,射程远。大型底盘是专门为该炮设计的。
这种火炮的口径为203毫米,最大射程30千米。高低射界-5°~+60°。全重40吨。全长12800毫米,宽3500毫米,高3500毫米。发动机功率33098千瓦。配用弹药为榴弹与核弹。
苏联M1987式152毫米加农炮
M1987式加农炮是为取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的11~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而研制的一种新型牵引式加农炮,北约称为80年代中期装备。炮口装有双室制退器,采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只有1个用于开关大架且有利于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转换的滚轮。炮架前下部装有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可发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使用的弹药。发射杀伤爆破弹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战斗状态重7吨。
❾ 苏联M1987式加农炮是用的哪种反后坐装置
M1987式加农炮是为取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的11~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而研制版的一种新型牵引式加农炮权,北约称为80年代中期装备。炮口装有双室制退器,采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只有一个用于开关大架且有利于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转换的滚轮。
炮架前下部装有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可发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使用的弹药。发射杀伤爆破弹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战斗状态重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