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箕斗在结构上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不答道楼主问的是哪一种,以下几种解释仅供参考:
1、装运煤炭或矸石的提升容器。多为自动装卸
箕斗是一种直接装载有用矿物、废石或矸石的容器。分斜井用和立井用两种。主井箕斗按提升机型式不同又分单绳箕斗和多绳箕斗;按卸载方法不同分用于立井的底卸式和翻转式;用于斜井的后卸式和翻转式。煤矿立井用底卸式,斜井用后卸式;金属矿缠绕式提升用翻转式,多绳摩擦式提升用底卸式。用于平衡提升的箕斗有尾绳悬挂装置;用于多绳提升的有钢丝绳张力平衡装置。中国单绳箕斗容量一般为3~16t,多绳箕斗容量4~30t。
箕斗只能用来提升矿石和废石。当一个矿山须装设两套提升设备时,主井一般采用箕斗提升,副井则用罐笼提升。
竖井使用的箕斗按结构不同分为翻转式、底卸式和侧卸式三种。图6-6为底卸式箕斗。 单绳箕斗金属矿山单绳提升一般采用翻转式箕斗,多绳提升一般采用底卸式箕斗。
2、星名。即箕宿与斗宿。
《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后因以“箕斗”比喻虚有其名。 宋 苏轼 《和三舍人省上》:“嗟君妙质皆瑚琏,顾我虚名但箕斗。”
3、人手上的指纹,簸箕形的叫箕,螺旋形的叫斗。
《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作品选集·断头山》:“恶霸横蛮不甘休,冷笑一声说出口:‘不还帐拿你的两亩薄土抵压头。’叫儿父当约上去盖箕斗,他还说自家人宽待从优。”
② 装载机的工作装置有哪些部分
�0�2�0�2�0�2 装载机是一种作业效率很高的铲装机械,它不仅能对松散物料进行装、运、卸作业,还能对爆破后的矿石以及土壤作轻度的铲掘丁作。如果交换相应的工作装置后,还可以完成挖土、推土、起重及装卸等丁作。因此,装载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装载机主要由工作装置、行走装置、发动机、传动系统、转向制动系统、液J系统、操作系统和辅助系统组成。 �0�2�0�2�0�2 装载机的工作装置主要由动臂、摇臂、铲斗、连杆等部件组成。动臂和动臂油缸铰接在前车架上,动臂油缸的伸或缩使丁作装置举升或下降,从而使铲斗举起或放下。转斗油缸的伸或缩使摇臂前或后摆动,再通过连杆控制铲斗的上翻收斗或下翻卸料,由于作业的要求,在装载机的工作装置设计中,应保证铲斗的举升平移和下降放平,这是装载机工作装置的一个重要特性。这样就可减少操作程序,提高生产率。
③ 毕业设计《主井提升设备选型设计》求帮助
主井提升设备选型的
看要求跟找的
④ 箕斗是国家禁止的淘汰设备吗
一种直接装载有用矿物、废石或矸石的容器。分斜井用和立井用两种。主井箕斗按提升机型式不同又分单绳箕斗和多绳箕斗;按卸载方法不同分用于立井的底卸式和翻转式;用于斜井的后卸式和翻转式。煤矿立井用底卸式,斜井用后卸式;金属矿缠绕式提升用翻转式,多绳摩擦式提升用底卸式。用于平衡提升的箕斗有尾绳悬挂装置;用于多绳提升的有钢丝绳张力平衡装置。中国单绳箕斗容量一般为3~16t,多绳箕斗容量4~30t。
⑤ 机械电子毕业论文,最好是原创的文章
这方面的问题,建议你看下铭文网,之前我就在那里写的论文,非常不错,遇到的问题和格式都挺快给我了。最关键的是铭文网有很多在线的辅导老师帮你解决问题,不用费劲心思查资料。
⑥ 煤矿设计手册WORD格式
书名: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 上册
图书编号:1014235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定价:106.0
ISBN:750200542
作者:
出版日期:1996-01-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京)新登字042号
内容提要
本《手册》是为矿山(主要为煤矿)设计工作者编写的一本矿井设计实用工具书·全书共分:采矿设计常
用技术资料、矿区总体和矿井开拓、采区布置和采煤方法、巷道断面及交岔点、立井井筒及硐室、斜井井筒及
硐室、井底车场、井底车场硐室、采区车场及硐室、通风与安全等十篇,分上、下两册出版·书中编入了有关
设计依据、规定、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和实例·此外还列举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本《手册》表达形式以图表为
主,文字叙述亦较简洁,便于读者查阅·
责任编辑:鲍仪施修诚张文山
目录:
目录
第一篇采矿设计常用技术资料
第一章常用数学、力学公式
及有关计算用表
第一节常用数学公式
一、代数
二、平面三角
三、常用曲线
四、微积分
五、几何图形及数学用表
六、曲线、切线长度计算
第二节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
一、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
计算公式
二、受冲击载荷梁的计算公式
第二章常用符号、计量单位及换算
第一节字母表
第二节单位制和单位换算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二、曾经使用及暂时与国际单位制
并用的单位
三、市制单位
四、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第三章煤的性质、分类及用途
第一节煤的性质及工业分析
一、煤的物理性质
二、煤的化学性质
三、煤的工艺性质
四、我国不同牌号煤的主要煤质指标
第二节工业用煤的分类及综合利用
一、中国煤(以炼焦用煤为主)
分类方案
二、国际硬煤分类
三、煤质主要指标
四、煤的综合利用
第三节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
一、炼焦用煤
二、动力用煤
三、气化用煤
四、炼油用煤
五、腐植酸用煤
第四章岩石性质与围岩分类
第一节岩石性质
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二、岩体的工程性质
第二节围岩分类
一、锚喷围岩分类
二、普氏岩石分类
三、铁路隧道围岩分类
第三节煤层分类
一、煤层分类
二、构造和煤层顶底板
三、缓倾斜煤层工作面顶板分类
第五章窄轨道岔与线路联接
第一节窄轨道岔
一、窄轨道岔的类别和系列
二、窄轨道岔选用说明
三、扳道器的布置
四、警冲标
第二节线路联接
一、单开道岔非平行线路联接
二、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接
三、对称道岔线路联接
四、渡线道岔线路联接
五、三角岔道线路联接
第六章矿井开采抗震设计资料
第一节简述
一、地震烈度
二、震级与震中烈度及震源深度
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岩石性质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四、水文地质条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第二节井巷工程震害与采矿抗震
设计的有关规定
一、井巷震害
二、采矿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三、名词术语
第七章工业场地和铁路安全煤柱
留设方法
第一节岩层移动角、边界角及其计算
一、岩层移动角、边界角及其计算
二、建筑物的保护级别
三、保护地面建筑物及主要井巷
的方法和围护带的大小
第二节安全深度
第三节安全煤柱的计算
一、计算规则
二计算方法
第四节安全煤柱设计实例
一、立井安全煤柱的设计实例
二、斜井安全煤柱的设计
三、工业场地安全煤柱的设计
四、铁路安全煤柱的设计
第八章采矿制图
第一节制图一般规定
一、图幅
二、图签
三、比例
四、字体及书写方法
五、字母代号
六、图线及画法
七、剖面(断面)线的画法
八、尺寸注法
九、图纸上序号的注法
第二节图例
一、说明
二、图例
三、常用地质图例
第九章图纸编号
第一节图纸分类及符号
一、说明
二、设计图纸的分类和符号
三、图号组成
第二节固定图号
第十章常用工程材料
第一节钢铁材料
一、各种型钢的型号规格尺寸
重量及有关系数
二、钢轨及附件
三、钢板
四、钢管
五、几种常用的钢丝绳的规格
重量及抗拉强度
六、螺栓
七、螺母
八、垫圈
九、花篮螺丝
第二节木材及竹材
一、木材
二、竹材
第三节砖、石、砂材料
一、砖
二、石料
三、石子的分类及质量要求
四、普通砂的分类及质量要求
五、砌筑砂浆配合比
六、砂浆的标号
第四节水泥、混凝土
一、水泥
二、混凝土
三、喷射混凝土
四、钢筋
第五节其他材料
一、铸石
二、树脂
三、胶管
四、矿用胶布风筒
五、塑料制品
第十一章采掘运设备及部分
煤矿专用设备
第一节采掘运设备
一、采煤机械
二、煤矿运输设备
三、煤矿支护设备
四、掘进、装载机械
五、煤(岩)电钻
六、煤矿井巷工程设备
七、矿井小绞车
八、工业泵
第二节部分煤矿专用设备
一、翻车机
第二篇矿区总体设计和井田开拓
第一章设计依据
第一节计划任务书及设计的审批决定
一、计划任务书
二、设计的审批决定
第二节地质报告
一、地质报告的内容
二、分析地质报告的内容及方法
第三节生产矿井概况
一、生产矿井(露天矿)概况
二、地质情况
三、生产矿井(露天矿)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章矿区总体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与设计内容
一、一般规定
二、设计内容
第二节井田划分
一、井田划分的原则
二、井田划分的方法
三有关井田尺寸的规定及计算
公式
四、井田划分实例
五、各类井型实际井田尺寸
第三节矿区规模与服务年限
一、一般规定
二、确定矿区规模的依据
三、各类规模矿区均衡生产年限
四、储量动用系数
第四节井田开拓及并筒(平碉)位置
第五节矿井建设顺序
一、编制矿井建设顺序的原则和依据
二、矿井建设顺序实例
第三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一、开拓方式分类
二、确定开拓方式的主要依据
三、开拓方式的选择
四、水力采煤与水砂充填的适用条
件及主要问题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一、生产能力的确定
二、井型与服务年限参考资料
第三节井田境界与水平划分
一、井田境界
二、水平划分
第四节井筒位置选择
一、地面条件
二、井下条件
三、综合确定井筒位置
四井口坐标计算、提升方位角
及井硐方位角
五、井口标高
六、风井位置选择
七、注砂井位置选择
第五节主要巷道布置与采区划分
一、主要巷道布置
二、采区划分与开采顺序
第六节开采计划与水平延深
一、开采计划
二、水平延深
第七节大巷运输
一、大巷运输方式
二、大巷运输方式的选择
三、矿车选型与数量
第八节矿井工作制度
第四章井田开拓方案比较
第一节方案比较内容
一、井筒形式方案比较内容
二、生产能力方案比较内容
三、井筒(平硐)位置方案比较内容
四、水平划分方案比较内容
五、通风方式方案比较内容
六、运输大巷布置方案比较内容
七、大巷运输方式方案比较内容
八、总回风道布置方案比较内容
九、采区划分方案比较内容
第二节方案比较法
一、方法、步骤
二、方案比较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经济比较的计算方法
四、建设工期
第三节方案比较实例
一、矿井生产能力
二、水平划分
三、井筒形式、位置及通风
附录一煤田地质
一、地层与地质时代
二、中国主要含煤地层
三、煤层
第三篇采区布置和采煤方法
第一章采区布置设计依据及要求
第一节采区布置设计依据
第二节采区布置要求
一、一般要求
二、初期采区位置选择的要求
第二章主要参数选择
第一节采区尺寸
一、采区尺寸的数值
二、影响采区尺寸的因素
三、设计采区尺寸参考数据
第二节采煤工作面及分阶段长度
一、工作面长度
二、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因素
三、工作面长度参考资料
四、分阶段长度
第三节同时回采工作面的错距
一、确定回采工作面错距的要求
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三、同时回采工作面错距的计算方法
四、工作面错距经验数值
五、分层开采工作面错距示例
第四节采区煤柱及回采率
一、采区煤柱分类及尺寸
二、确定采区煤柱的要求
三、采区回采率
第五节采区生产能力
一、影响采区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确定采区生产能力的方法
三、采区生产能力参考资料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煤层群分组和采区巷道联
合布置的适用条件
四构造
附录二煤田勘探
一、勘探程序和工作程度
二、构造和煤层类型(勘探类型)
三、各勘探阶段的煤质工作
四、水文地质勘探
五、开采技术条件勘探
六、伴生有益矿产勘探
七、储量计算
一、煤层群分组的主要依据
二、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适用范围
三、煤层群分组实例
第二节采区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规
律及其应用
一、采区巷道受压后的一般状态
二采区内各类巷道矿山压力显
现规律及巷道维护措施
三、无煤柱开采
第三节近水平、缓及倾斜煤层采
区巷道布置
一、巷道布置类型
二、采区(盘区)巷道布置
三、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
四、跨多上山(石门)连续开采
巷道布置
第四节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一、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特点
二、采区巷道布置
第五节综采采区巷道布置
一、综采对采区巷道布置的要求
二、煤炭部《综采采区、工作面设计
暂行规定》对综采采区巷道布
置的有关规定
三、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第六节水砂充填采煤法采区巷道布置
一、巷道布置类型图示
二、巷道布置分析
第七节水力采煤的采区巷道布置
一、水力采煤采区的巷道布置
类型图示
二、水力采煤采区巷道布置的特点
第八节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煤层
的采区巷道布置
一、《煤矿安全规程》对有煤与
沼气突出危险煤层的采掘
规定
二、开采解放层
三、采区巷道布置
第九节采区(盘区)巷道布置实例
一、走向长壁开采采区(盘区)
巷道布置实例
二、倾斜长壁开采采区(盘区)
巷道布置实例
三、水力采煤采区巷道布置实例
第四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煤方法的选择
一、采煤方法选择的依据
二、采煤方法选择的要求
三、采煤方法分类
第二节薄及中厚煤层采煤方法
一、缓倾斜煤层单一长壁采煤法
二、倾斜煤层单一长壁采煤法
第三节厚煤层采煤方法
一、倾斜分层走向长壁采煤法
二、V型倾斜长壁水砂充填采煤法
第四节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
一、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二、急倾斜厚煤层水平分层斜
切分层采煤法
三、倒台阶采煤法
四、仓储采煤法
五、钢丝绳锯采煤法
第五节综合机械化采煤
一、自移式液压支架的类型
二、自移式液压支架的选择
三、工作面布置及主要参数
四、劳动组织及技术经济指标
第六节水力采煤
一、漏斗式采煤法
二、小阶段(走向短壁)式采煤法
三、适用条件及有关参数
四、作业方式及技术经济指标
第五章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
采煤
第一节岩层与地表移动的一般特征
一、岩层移动的一般特征
二、地表移动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
及预计方法
一、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概念
二、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
移动和变形的预计方法
第三节建筑物下采煤
一、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减少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开采措施
三、建筑物下采煤实例
第四节铁路下采煤
一、铁路下采煤的特点和要求
二、铁路下采煤应采取的措施
三、铁路下采煤实例
第五节水体下采煤
一、采动后上覆岩层的变形和破坏
特征
二、导水裂缝带高度的计算
三、水体下采煤的技术措施
四、水体下采煤实例
第六章采掘关系
第一节配采
一、矿井两翼产量与储量的关系
二、各类煤层合理配采
三、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的煤层
合理搭配
四、确定合理的掘进率
五、工作面进度
第二节巷道掘进工程排队
一、接续时间一般要求
二、巷道掘进速度
三、掘进组的配备
第三节三量规定
一、三量可采期的规定及计算
二、三量的解释和计算范围
三、三量的合理可采期
四、三量接替系数
第七章采区运输
第一节煤炭运输
一、《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有关
规定
五、回采工作面运输巷胶带化及效果
六、胶带运输对巷道布置的要求
第二节辅助运输
第四篇巷道断面和交岔点
第一章巷道断面
第一节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
一、选择断面形状应考虑的因素
二、巷道断面形状及其适用条件
第二节拱形、梯形及矩形巷道断面
尺寸的确定
一、确定巷道断面净尺寸的有关规定
二、巷道断面净宽度的确定
三、巷道断面净高度的确定
四、圆弧拱形及三心圆拱形几何参数
五、按通风条件校核巷道断面
六、经济断面
第三节地压及巷道支护计算
一、地压计算
二、巷道支护计算
第四节拱形、梯形、矩形巷道支护
参数及工程量材料消耗量
一、锚喷支护
二、砌石旋支护
三、木支架及梯形金属支架
第五节封闭拱形巷道断面的计算
一、设计原则
二、几种封闭拱形巷道断面
第六节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架
一、支架分类
二、支架的适用条件
三、拱形可缩性金属支架设计参数
四、三节对称直立式拱形可缩性金
属支架巷道断面计算
五、25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架应用
实例
第七节曲线巷道
一、矸石及材料运输方式
二、人员运送
第三节采掘运设备配备
二、采区上(下)山煤炭运输方式
三、采区运输设备能力的确定
四、采区掘进煤的处理
一、采掘运设备的配备
二、采掘运设备的备用台数
一、曲线轨道半径
二、曲线巷道加宽值
三、曲线轨道的外轨超高值
四、曲线轨道的轨距加宽值
第八节水沟
一、水沟布置
二、水沟砌筑
三、水沟坡度及流速
四、水沟断面和流量计算
五、水沟盖板
六、特大涌水量矿井的水沟实例
第九节轨道铺设
一、钢轨
二、轨枕
三、石碴道床
四、固定道床
第二章平巷交岔点
第一节交岔点分类
一、普通交岔点
二、穿尖交岔点
第二节交岔点平面尺寸的确定
一、确定交岔点平面尺寸的依据
二、交岔点平面尺寸计算公式
三、交岔点平面尺寸计算
第三节交岔点墙高及斜率
一、交岔点墙高
二、交岔点斜率
第四节交岔点支护
一、锚喷支护交岔点
二、砌石旋支护交岔点
第五节工程量及材料消耗量计算
第五篇立井井筒和硐室
第一章立井井筒平面布置
第一节概述
一、井筒断面形状
二、井筒名称
第二节并筒平面布置
一、井筒平面布置设计依据和要求
二、井筒平面布置形式
三、立并提升容器
第三节井筒断面的确定
一、井筒断面确定步骤
二、刚性罐道的井筒断面确定方法
三、井筒断面积计算
四、井筒断面布置实例
第二章井筒装备
第一节钢丝绳罐道
一、概述
二、钢丝绳罐道布置形式
三、钢丝绳罐道安全间隙的确定
第二节刚性罐道
一、概述
二、罐道梁
三、罐道
四、罐道布置形式及罐道梁固定方式
第三节刚性罐道的计算
一、荷载分析
二、罐道、罐道梁上的荷载计算
三、罐道计算
四、罐道梁计算
五、罐道梁层间距的确定
六、计算实例
第四节罐道与罐道、罐道与罐道梁
的连接
一、罐道接头
二、钢罐道梁接头
三、罐道与罐道梁的连接
第五节管路敷设及梯子间
一、管路布置及管子梁的选择
二、电缆布置与敷设
三、梯子间
第六节井筒装备的防腐
一、井筒中钢材构件的防腐
二、木质构件的处理
第七节百米井筒装备材料消耗
第三章井筒支护
第一节支护类型及支护材料
一、支护类型
二、支护材料
三、混凝土配料
第二节立井地压计算
第三节井壁厚度及圆环内力的计算
一、井壁厚度计算
二、均匀侧压力作用下圆环内力计算
三、不均匀侧压力及圆环内力计算
四、井口构筑物作用下的侧压力及井
壁圆环内力计算
五、地震力作用下的井筒侧压力
第四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构件
一、混凝土、钢筋的强度及参数
二、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构件计算
第五节砖石构件(砂浆砌体)的强
度计算
一、砌体强度计算
二、圆环砌体承载力的验算
三、计算实例
第六节井筒锚喷支护设计
一、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二、锚喷支护参数的选择
三、立并锚喷支护计算
第七节壁座及梁窝计算
一、壁座设计
二、梁窝尺寸计算
第四章冻结法凿井井壁设计
第一节井壁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井壁设计依据
一、井筒特征及装备情况
二、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三、冻结施工资料
第三节冻结深度及壁座位置的确定
一、冻结深度的确定
二、壁座位置的选择
第四节设计荷载
一、地压
二、不均匀地压
三、冻结压力(施工期间临时荷载)
第五节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
井壁设计
一、井壁安全系数的确定
二、混凝土并壁的设计
三、钢筋混凝土井壁的设计
第六节冻结法井壁设计中的
几个问题
一、冻结井壁受力的一般规律
二、冻结并筒混凝土井壁的特点
三、冻结井壁的裂缝及温度应
力计算
第七节复合井壁
一、材料及使用要求
二、复合井壁各部分的组成和作用
三、复合井壁设计计算
四、壁座的设计
第八节井塔荷载作用下的井壁结构
一、概述
二、计算公式及图表的应用
三、计算步骤
第九节冻结法双层钢筋混凝土井壁
设计实例
一、井筒计算资料
二、井壁侧压力计算
三、确定井壁厚度
四、按冻胀力对外层井壁环向配筋
的计算
五、内壁环向配筋计算
六、按吊挂力计算竖向钢筋及抗裂
性验算
七、壁座的设计
八、在井塔作用下的井壁计算
第五章钻井法井壁结构设计
第一节概况
一、钻井法施工井壁的一般结构形
式以及要求
二、煤炭系统钻井法凿井施工情况
三、国内、外使用立井钻机的主要
技术特征
第二节预制钢筋混凝土井壁计算
一、钻井法施工井筒直径的确定
二、钻井法井筒设计的结构
安全系数
三、荷载
四、井壁强度及稳定性计算
第三节井壁底计算
一、浅碟式井壁底
二、截锥式井壁底
三、半球和削球式井壁底
四、半椭圆回转扁球壳井壁底
第四节设计举例
一、设计依据
二、地压计算
三、井壁计算
四、回转椭圆扁球壳并壁底的计算
第六章沉井法结构设计
第一节沉井法分类及技术特征
一、沉井法分类
二、沉井技术特征
第二节沉井井壁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及所需资料
二、井筒主要参数确定及井壁设计
三、井壁的环向配筋计算
四、井壁竖向钢筋的计算
第三节沉井刃脚设计
一、刃脚的用途及形状
二、刃脚内力及配筋计算
第四节沉井构造要求
第五节套井结构设计
一、套井尺寸的确定
二、套井的结构型式及特点
第六节沉井结构计算实例
一、地质情况
二、沉井井筒尺寸确定
三、按下沉条件验算井壁厚度
四、井壁环向配筋计算
五、竖向钢筋计算
六、联系钢筋
七、沉井的刃脚计算
第七章硐室
第一节罐笼立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
接处(马头门)
一、设计依据
二、连接处形式
三、连接处尺寸的确定
四、连接处断面形状及支护
五、连接处附属硐室及行人通道
六、其它要求
七、部分矿井连接处设计索引
第二节井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
一、设计依据
二、并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布置
三、井底煤仓
四、箕斗装载硐室
五、装载胶带输送机巷及机头、给
煤机、贮气罐硐室
六、配煤胶带输送机巷
七、井底煤仓、箕斗装载硐室通用
设计索引
第三节箕斗立井井底清理撒煤硐室
及水窝泵房
一、设计依据
二、清理撒煤硐室及水窝泵房布置
三、井底受煤漏斗及撒煤溜道
四、沉淀池硐室及水仓、水窝泵房
五、清理斜巷及绞车房
六、部分矿井箕斗立井井底清理撒
煤及水窝泵房设计索引
第四节罐笼立井井底水窝及清理
一、设计依据
二、井底水窝分类
三、井底水窝深度的确定
四、井底水窝支护及水窝底部结构
五、井底水窝梯子间及平台梁
六、井底水窝排水及清理方式
七、副井井底清理斜巷及排水硐室
通用设计索引
第五节立风井井口及井底布置
一、设计依据
二、井口布置
三、井底布置
四、风井井底连接处通用设计索引
第六节休息硐室
一、设计依据
二、休息硐室的布置
三、断面及支护
第七节硐室支护计算
一、设计依据
二、支护计算
三、计算例题
主要参考资料
⑦ 装载机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的难点在哪
1、 引言
装载机是工程机械的主要机种之一,广泛用于建筑、矿山、水电、桥梁、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国外装载机发展迅速,而我国装载机在设计上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可靠性、结构设计强度等方面[1,2]。由于采取“类比试凑”等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容易形成设计中的“人为”应力集中点,造成机构整体强度的削弱甚至破坏。按这种设计生产出的产品,外观上看上去很强壮、刚性很好,但却有内在的设计缺陷,使用过程中常因工作装置结构强度等原因,产生开焊、甚至断裂等破坏,致使工作装置报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将以SDZ20型装载机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在典型工况下用MARC软件进行静态结构分析,获得工作装置整体的应力及变形分布。其结论对该种结构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工作装置结构受力破坏与力学特征
2.1工作装置的结构
工作装置由铲斗、动臂、横梁、支撑、摇臂、拉杆等组成。各构件之间由铰销联接,有相对转动。为了增强摇臂、支撑的刚度,在摇臂及支撑之间有筋板连接,在计算时,可以将其视为一体。动臂上铰点与装载机前车架铰接,中部铰点与举臂油缸铰接;摇臂上铰点与翻斗油缸铰接。用MARC对其做有限元静力分析中,认为工作装置各铰接处没有相对转动。动臂是工作装置的主要受力部件,其截面形状为矩形;又因其长、宽方向远大于厚度方向,故可以用板壳元对动臂进行离散。横梁截面为箱形,为焊接结构。摇臂和支撑也是焊接结构,其焊接板的截面均为矩形。考虑各构件的厚度远小于其它两个方向的厚度,可以认为均为板类零件。
2.2结构受力与破坏特征
装载机整体结构为对称结构。分析装载机插入、铲起、举升、卸载等的作业过程可知,装载机载初铲时,工作装置受力最大。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外界载荷为不变载荷,主要是物料的重量以及机构自重。由于物料种类和作业的条件不同,装载机工作时铲斗切削刃并非均匀受载,一般可以简化为两种极端情况:(1)认为载荷沿切削刃均匀分布,并以作用在铲斗切削刃中点的集中载荷来代替均布载荷,称其为对称受载情况;(2)非对称受载情况,由于铲斗偏铲、料堆密集情况不均,使载荷偏于铲斗一侧,通常将其简化为集中载荷作用在铲斗最边缘的斗齿上。这两种处理方法都是偏于安全的。当结构受力超过其极限载荷,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直至开裂(焊接部位)或断裂。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工作装置作为装载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强度和刚度必须有充分的保证。根据工作装置的结构特征,建立起与其对应的有限元模型。
3.1单元类型的选取有限元网格划分
工作装置的各板厚度均匀,且长宽相比较小的多。根据经典薄壳理论假设,厚度小于中面轮廓尺寸1/5的为薄板。因此可以采用空间板壳单元进行网格划分。考虑四边形单元比三角形单元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而三角形单元比四边形单元更利于拟合过渡,所以采用四边形单元与三角形单元混合进行网格划分。
有限元网格按照“均匀应力区粗划、应力梯度大的区域细划”的原则进行划分。按照给定尺寸自动划分后,对局部(如尖角和轴承孔等部位)进行细划。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3.2边界条件的施加
边界条件包括两方面:边界载荷和边界约束。取额定装载量,按静力等效的原则将力施加在铲斗尖内移约100mm处中部。在初铲转斗时,可认为举臂油缸和翻斗油缸都不动,动臂的两个铰销部位和摇臂的铰销部位无相对移动。
3.2.1边界载荷
额定装载为2×104N。联合铲取的工况进行加载。根据以上假设,可以计算出铲斗所受水平力Rx和垂直力Ry。
水平力(即插入阻力)的大小由装载机的牵引力确定
Rx=Pkpmax=4000N 式中,Pkpmax为装载机的牵引力。
垂直力(即铲起阻力)大小受装载机的纵向稳定条件的限制。
Ry=GL1/L=58800x1300/2615.8=26974N 式中,G——装载机自重,为6000kg(58800N)。
L1——中心到前轮水平距离,为1300mm。
L——垂直力作用点到前轮水平距离,为2615.8mm 。
考虑到铲斗的特殊性,对其变形及破坏不予考虑。根据圣维南原理,局部载荷不影响远处应力场的分布,可以知道,在铲斗尖部附近所施加的点载荷不会影响除去铲斗外的工作装置的应力分布。所以这种加载方式是可行的。
3.2.2边界约束
根据假设,举臂油缸和翻斗油缸不动。这样,在油缸与工作装置的铰接处和动臂与前车架的铰接处分别施加对应的边界条件。
3.3材料性能参数的确定
SDZ20型装载机工作装置构件所用的材料为16Mn(包括动臂、摇臂、支撑、横梁和各筋板、加强板)和Q235(拉杆),变形在弹性范围内,对应各构件分别施加所需材料常数:
4、 结果分析
用MARC软件对工作装置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整个工作装置的整体应力应变场、变形场分布,图3给出了工作装置的局部等效应力分布。
由结果可知,该装置的结构完全满足了强度要求。各构件情况是:动臂的危险点在动臂下铰点及动臂与举臂油缸铰接处附近,应力值已经分别达到142.5MPa和118.9MPa,偏载时应力值达到184.5 MPa和153.6 MPa,是正载时的1.29倍,且偏载的一侧与横梁焊接部分出现应力集中,其值已达到100 MPa;摇臂的危险点在摇臂与拉杆铰接处,应力已达91.7 MPa;横梁的危险点在横梁与动臂的铰接处,应力值已达65.2 MPa;拉杆的危险点在与摇臂铰接处,应力值已达107.2 MPa。同时,在偏载时,动臂承载了由于偏载所产生的大部分扭矩,而其他构件在偏载时的应力集中相对减小。即使这样,最大值仍远小于屈服应力,设计是偏于安全的。
⑧ 求ZL50装载机工作装置的完整技术参数!!!
铲斗容积: 3.0 立方
卸载高度: 3200 mm
卸载距离: 1200 mm
动臂举升时间 5 秒
铲斗卸料版时间: 2秒
动臂下降时间: 4 秒
铲斗最大卸载角度 45
铲斗最高权位
自动放平
动臂限位
铲斗限位等等
⑨ 曹国华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曹国华,朱真才,彭维红,邵杏国.变质量提升系统钢丝绳轴向-扭转耦合振动特性. 振动与冲击, 2010, 29(2): 64-68. (EI:
曹国华,朱真才,彭维红,陈国安.绳式防坠器制动过程制动绳冲击行为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9, 38(2): 244-250.(EI
曹国华,朱真才,彭维红,邵杏国.缠绕提升矿车进出罐笼过程钢丝绳耦合振动行为. 煤炭学报, 2009, 34(5): 702-706.(EI:
曹国华,朱真才,彭维红,彭玉兴.箕斗在装载过程中的震动特性研究. 煤炭学报, 2007, 32(3): 327-330.(EI:)
曹国华,朱真才,彭维红,陈国安.轴向载荷下单股钢丝绳内部钢丝变形特性. 中国机械工程, 2009, 20(3): 267-270.
曹国华,朱真才,彭维红,陈国安.6×7+IWS双螺旋钢丝曲率和挠率及其变化特性. 机械强度, 2009, 31(3): 491-496.
曹国华,朱真才,彭维红,邵杏国.悬垂状态下单股钢丝绳轴向及扭转变形特性.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CCCM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交流会(SCCM-7)宜昌: 2008.
曹国华,朱真才,王林涛.快速卡绳装置的应力分析与优化. 煤矿机械, 2005,(3):34-36.
曹国华,朱真才, 彭维红. 虚拟样机联合仿真在提升防坠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矿山机械, 2005, 33(12):51-52.
朱真才, 曹国华, 彭维红, 彭玉兴. 钢丝绳在箕斗装载过程中的纵向振动行为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7, 32(03): 325-329. (EI:2
钮磊,曹国华,张爱军,等.多绳摩擦式提升机摩擦轮的有限元分析. 煤矿机械. 2009, 30(6): 69-71.
⑩ 装载机工作装置仿真研究有什么意义
在对装载机工作装置复优化设计及运动制住址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回顾与综合的基础上,以装载机工作装置反转六连杆机构为例,建立了装载机工作装置运动过程的通用数学表达式,对工作装置优化设计的合理方法进行了探索.采用复合形法和黄金分割法对六连杆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装载机工作装置的运动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利用VisualC++6.0开发了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及运动仿真软件.对优化设计的具体应用技术,如数学模型的建立、目标函数的选择、约束条件的建立、优化方法的选择等进行了阐述.对优化设计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装载机工作装置六连杆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