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何谓“声波清灰”呢
广泛用于各种锅炉、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及石膏仓、石灰仓、水泥仓、料仓灰(料)斗等已形成挂料堆积、流通不畅的场合;在线清除各种设备(热交换器、极板、极线、滤袋)表面积灰、灰(料)斗(仓)蜂洞、架桥或堵塞现象;稳态声波清灰属于软清灰,对设备无损害,运行过程中泄露的噪声,一般都能达到国标规定的劳动保护限值和厂界噪声排放限值要求。目前市场上的声波发生器按声波特性分为两类,稳态声波发生器(旋笛结构、膜片哨结构和哈特曼哨结构)和脉冲声波发生器(燃爆激波声源、空气炮)。
B. 科学家怎么测量原子的质量
小型棱镜摄谱仪的使用 任何一种原子受到激发后,当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将辐射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光子的波长为,由能级间的能量差决定: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不同,也不同。同一种原子所辐射的不同波长的光,经色散后按一定程序排列而成的光谱,称发射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是不相同的,因而受激发后所辐射的光波具有不同的波长,也就是有不同的发射光谱。通过对发射光谱的测量和分析,可确定物质的元素成分,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光谱分析。通过光谱分析,不仅可以定性地分析物质的组成,还可以定量地确定待测物质所含各种元素的多少。发射光谱分析常用摄谱仪进行。 小型棱镜摄谱仪,是以棱镜作为色散系统,观察或拍摄物质的发射光谱。 【实验目的】: 1.了解摄谱仪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小型摄谱仪的定标方法。 2.观察物质的发射光谱,测定氢原子光谱线的波长,验证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测定氢原子光谱的里德堡常数。 3.学习物理量的比较测量方法。 【实验仪器】: 小型摄谱仪、汞灯及镇流器、氢灯及电源、调压变压器。 【实验原理】: 1.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1885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子发射的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遵循一定的规律,谱线的波长满足巴尔末公式: (1) 式中,n=3,4,5,组成一个谱线系,称为巴尔末线系。用波数()表示的巴尔末公式为: n=3,4,5 (2) 式(2)中,称为氢原子光谱的里德堡常数。 用摄谱仪测出巴尔末线系各谱线的波长后,就可由式(2)算出里德堡常数,若与公认值=1.096776相比,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就能验证巴尔末公式和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2.谱线波长的测量 先用一组已知波长的光谱线做标准,测出它们移动到读数标记位置处时螺旋刻度尺的读数后,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定标曲线。 对于待测光谱波长的光源只要记下它各条谱线所对应的螺旋尺上读数,对照定标校正曲线就可确定各谱线的波长。 本实验利用汞灯为摄谱仪进行定标校正。然后测出氢原子光谱巴尔末线系各谱线的波长,再根据式(2)算出。 【实验步骤与内容】: 1.对着仪器(如右图)或仪器使用说明书,在处装上看镜目镜,熟悉摄谱仪各部分的结构及操作方法。 2.将汞灯置于 “S”处,前后移动聚光镜1,使光源清晰地成像于狭缝处。在目镜中观察出射光谱,转动转角调节轮,使任一条光谱进入视场,轻轻转动出射聚光镜2的调焦手轮,使光谱线像聚焦清晰;再转动角调节轮,逐个观察光源的各条光谱线并与附表中列出的谱线颜色核对无误后,开始测量。依次记下各光源不同波长谱线的所对应的读数。 3.将氢灯置于“S”处,(注意:氢灯用的是高压,调压变压器输出指示数不能超过规定的值),测出氢原子光谱中红、蓝、紫三条谱线所对应的鼓轮读数。 4.数据处理与分析: (1)列表记录所有数据,表格自拟。 (2)用毫米方格作图纸,作出光谱仪的~定标曲线。 (3)由定标校正曲线及氢光谱测得的,求出巴尔末谱线系中三条谱线的波长,并与氢光谱的标准波长比较。 (4)由氢光谱所测得的三个波长,按式(2)算出里德堡常数,求出其平均值,并与公认值比较,算出测量的不确定度。 【注意事项】: 1.光谱仪中的狭缝是比较精密的机械装置,实验中不要任意调节。旋转转角调节轮时,动作一定要缓慢。禁止用手触摸透镜等光学元件。 2.氢光源使用的是高压电源,应特别小心。开灯前,先将调压变压器置于低电压处,然后通电源,慢慢地调节变压器升压到氢光源稳定发光。关灯时,先把变压器降到最低电压,再断开电源。 问题讨论 1.要能在看谱目镜中看到不同波长的谱线,应如何调节?各谱线出射时的相对位置应在何处读出? 2.测物质光谱波长时,如何定标? 3.氢原子光谱的巴尔末线系三条谱线的量子数n各为多少? 4.根据光栅实验和本实验的学习、实践,请对光栅光谱和棱镜光谱作简要的比较、分析。 5.要使比较光谱的各个光源的位置都位于摄谱仪准直透镜的光轴上,应怎样进行调节? 6.利用比较光谱测定光波波长的原理是什么? 7.哈特曼光阑的作用是什么? 8.为什么感光片必须位于一定的倾斜的位置上,才能使可见光区的所有谱线清晰? 9.你知道有哪些测定光波波长的方法?你已作过的实验有哪几种?试比较它们的特点。 附录 一、摄谱仪基本结构 摄谱仪的光学系统原理如右图所示,自光源S发出的光,经聚光镜会聚于可调狭缝上,调节狭缝以获得一束宽度、光强适当的光,此光经准直透镜后成平行光射到棱镜上,再经棱镜折射色散,由另一聚光镜成像于接收系统。以上元部件均安装在导轨上。下面分别介绍摄谱仪的几个主要元部件。 (1)狭缝头 狭缝头由狭缝片、狭缝盖、哈特曼光栏、刻度手轮、曝光开关等组成。 狭缝头是光谱仪中最精密、最重要的机械部分,它用来限制入射光束,构成光谱的实际光源,直接决定谱线的质量。 狭缝片由一对能对称分合的刀口组成,其分合动作由刻度手轮d控制。刻度手轮是保持狭缝精密的重要部分,因此转动手轮时一定要用力均匀、轻柔,狭缝盖内装有能左右拉动的哈特曼栏板c,盖外装有可左右拉动控制狭缝开、闭的曝光的开关e,如图28-3所示。 哈特曼光栏是用来改变谱线在照相胶片上的位置,以便对三种谱线进行比较。当板上三条刻线与狭缝盖边缘相切时,表示光栏板上的三个椭圆孔相应地移到狭缝的正前方,从而选择光谱在胶片上的位置。 曝光开关还兼有防尘作用,在不使用时应把它关闭。 (2)色散系统 色散系统是一个恒偏向棱镜,它使光线在色散的同时又偏转90o。棱镜本身也可绕铅直轴转动。 (3)接收系统 小型棱镜摄谱仪的接收系统有三种。①照相机;②看谱目镜;③出射狭缝,可分别装于图28-2中的处。 若处装上照相机,则光谱可成像在毛玻璃屏上,调焦清晰后,取下毛玻璃屏换上感光胶片,即可曝光拍摄光谱线。 若处装上出射狭缝,则构成一个单色仪,转动棱镜转角调节轮,可使聚焦于出射狭缝的不同光谱线射出,以获得所需的单色光。 若处装上看谱目镜系统,则可直接用眼睛观察光谱线。本实验利用看谱系统进行各种发射光谱线波长的测量。在看谱目镜视场中有一小的黑三角,作为测量谱线波长的基准。当转动棱镜转角调节轮时,棱镜位置旋转,出射的光谱线位置也跟着移动,当在所需读出的谱线移到黑三角位置处时,可由与转角调节轮相连的螺旋刻度尺上读出此时棱镜的相对位置。欲知此时谱线波长的数值,则需先对螺旋刻度尺进行定标校正。 二、汞、氢光谱的标准波长表 光源 颜色和波长(nm) 氦 蓝 蓝 蓝绿 蓝绿 蓝绿 蓝绿 黄 红 红 438.79 447.15 471.32 492.19 501.57 504.77 587.56 667.82 706.57 汞 紫 紫 蓝 蓝绿 绿 黄 黄 红 404.66 407.80 435.84 491.60 546.07 576.96 579.07 623.40 氢 紫 蓝 红 434.05 486.13 656.28参考资料: http://home.henannu.e.cn/jingpinkecheng/gx/kecheng/shiyan/6.htm
C. 哈德曼哨式声波吹灰器产生变音变频共振声波是什么原理
哈特曼哨(振腔哨):“喷注前用共振腔反馈就是振腔哨;喷口内不加中心柱,压力超过临界,就成为哈特曼哨;哈特曼哨的喷口-共振腔系统中加一中心轴就形成连杆喷注哨”(摘自《声学手册》),“哈特曼哨发声效率较高,理论值最高可达10%”(摘自《超声原理与应用》);
哈特曼哨的发声频率由共振腔的谐振频率决定(发声波长约是共振腔的深度加口的等效长度之和的四分之一),90年代有人曾在实验中发现哈特曼哨的频率会随着供气压力的提高而向低频漂移。
哈特曼哨(振腔哨)声波清灰设备,优点是结构简单,没有任何“动”的机构或部件,效率也比较高;缺点是由于共振反馈帽的结构和尺度限制,只能是高频声源(市场上的产品频率均为2000HZ以上)!
“哈德曼哨式声波吹灰器产生变音变频共振声波”,就“共振声波”字面意思分析,只能是频率漂移,微量变化!要说微量变化就是“变音变频”,用来和“旋笛”的变频(使用变频器变频)抗衡,那水分实在是太大了!
就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上网查了查,确有一个厂家宣传其“哈德曼哨式声波吹灰器产生变音变频共振声波、产生较宽的带状频率并使其可控可调,适用于不同炉型、不同部位、不同煤种…”,我看了几遍都看不到怎么完成“可控可调”,是电?是气?是机械?从理论是讲,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是哈特曼哨结构,共振腔不改变,也就是说,共振腔的谐振频率不改变,频率可控可调范围只能是微调!这个厂家宣传其声波频率为45—2100HZ,我不清楚这是频率的可控可调范围还是频率范围,要说是频率的可控可调范围,共振腔深度的可调范围在1-2米(相对45 HZ声波频率)!要说是哈德曼哨式声波吹灰器频率范围为45—2100HZ,那可控可调、变音变频又有什么用哪?频率分布范围已经很宽了。
有人为了抗衡旋笛结构、膜片结构低频声波清灰设备,在2KHz的哈特曼哨(振腔哨)根部加上一个反射罩,就声称频率是30—2KHz,宣传双音双频、双峰、宽带,但多年来,一直不出示其波形图和频率谱图(声波能量随频率的变化分布图),更不出示声学计量部门的检定报告。
双音双频哈特曼哨厂家抨击旋笛结构频率低,需要很长的喇叭,殊不知它的30HZ 比旋笛结构声波清灰器的通用频率-125HZ还要低!它就不用更长的喇叭。
但愿这些都是现实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理论、新发现!!!
D. 哈德曼哨式声波吹灰器产生变音变频共振声波是什么原理
哈特曼哨(振腔哨):“喷注前用共振腔反馈就是振腔哨;喷口内不加中心柱,压力超过临界,就成为哈特曼哨;哈特曼哨的喷口-共振腔系统中加一中心轴就形成连杆喷注哨”(摘自《声学手册》),“哈特曼哨发声效率较高,理论值最高可达10%”(摘自《超声原理与应用》);
哈特曼哨的发声频率由共振腔的谐振频率决定(发声波长约是共振腔的深度加口的等效长度之和的四分之一),90年代有人曾在实验中发现哈特曼哨的频率会随着供气压力的提高而向低频漂移。
哈特曼哨(振腔哨)声波清灰设备,优点是结构简单,没有任何“动”的机构或部件,效率也比较高;缺点是由于共振反馈帽的结构和尺度限制,只能是高频声源(市场上的产品频率均为2000HZ以上)!
“哈德曼哨式声波吹灰器产生变音变频共振声波”,就“共振声波”字面意思分析,只能是频率漂移,微量变化!要说微量变化就是“变音变频”,用来和“旋笛”的变频(使用变频器变频)抗衡,那水分实在是太大了!
就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上网查了查,确有一个厂家宣传其“哈德曼哨式声波吹灰器产生变音变频共振声波、产生较宽的带状频率并使其可控可调,适用于不同炉型、不同部位、不同煤种…”,我看了几遍都看不到怎么完成“可控可调”,是电?是气?是机械?从理论是讲,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是哈特曼哨结构,共振腔不改变,也就是说,共振腔的谐振频率不改变,频率可控可调范围只能是微调!这个厂家宣传其声波频率为45—2100HZ,我不清楚这是频率的可控可调范围还是频率范围,要说是频率的可控可调范围,共振腔深度的可调范围在1-2米(相对45
HZ声波频率)!要说是哈德曼哨式声波吹灰器频率范围为45—2100HZ,那可控可调、变音变频又有什么用哪?频率分布范围已经很宽了。
有人为了抗衡旋笛结构、膜片结构低频声波清灰设备,在2KHz的哈特曼哨(振腔哨)根部加上一个反射罩,就声称频率是30—2KHz,宣传双音双频、双峰、宽带,但多年来,一直不出示其波形图和频率谱图(声波能量随频率的变化分布图),更不出示声学计量部门的检定报告。
双音双频哈特曼哨厂家抨击旋笛结构频率低,需要很长的喇叭,殊不知它的30HZ
比旋笛结构声波清灰器的通用频率-125HZ还要低!它就不用更长的喇叭。
但愿这些都是现实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理论、新发现!!!
E. “用小型棱镜摄谱仪测量激光的主谱线波长”这个实验怎么做要用钠灯做光源的。
小型棱镜摄谱仪的使用
任何一种原子受到激发后,当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将辐射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光子的波长为,由能级间的能量差决定: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不同,也不同。同一种原子所辐射的不同波长的光,经色散后按一定程序排列而成的光谱,称发射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是不相同的,因而受激发后所辐射的光波具有不同的波长,也就是有不同的发射光谱。通过对发射光谱的测量和分析,可确定物质的元素成分,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光谱分析。通过光谱分析,不仅可以定性地分析物质的组成,还可以定量地确定待测物质所含各种元素的多少。发射光谱分析常用摄谱仪进行。
小型棱镜摄谱仪,是以棱镜作为色散系统,观察或拍摄物质的发射光谱。
【实验目的】:
1.了解摄谱仪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小型摄谱仪的定标方法。
2.观察物质的发射光谱,测定氢原子光谱线的波长,验证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测定氢原子光谱的里德堡常数。
3.学习物理量的比较测量方法。
【实验仪器】:
小型摄谱仪、汞灯及镇流器、氢灯及电源、调压变压器。
【实验原理】:
1.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1885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子发射的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遵循一定的规律,谱线的波长满足巴尔末公式:
(1)
式中,n=3,4,5,组成一个谱线系,称为巴尔末线系。用波数()表示的巴尔末公式为:
n=3,4,5 (2)
式(2)中,称为氢原子光谱的里德堡常数。
用摄谱仪测出巴尔末线系各谱线的波长后,就可由式(2)算出里德堡常数,若与公认值=1.096776相比,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就能验证巴尔末公式和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2.谱线波长的测量
先用一组已知波长的光谱线做标准,测出它们移动到读数标记位置处时螺旋刻度尺的读数后,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定标曲线。
对于待测光谱波长的光源只要记下它各条谱线所对应的螺旋尺上读数,对照定标校正曲线就可确定各谱线的波长。
本实验利用汞灯为摄谱仪进行定标校正。然后测出氢原子光谱巴尔末线系各谱线的波长,再根据式(2)算出。
【实验步骤与内容】:
1.对着仪器(如右图)或仪器使用说明书,在处装上看镜目镜,熟悉摄谱仪各部分的结构及操作方法。
2.将汞灯置于 “S”处,前后移动聚光镜1,使光源清晰地成像于狭缝处。在目镜中观察出射光谱,转动转角调节轮,使任一条光谱进入视场,轻轻转动出射聚光镜2的调焦手轮,使光谱线像聚焦清晰;再转动角调节轮,逐个观察光源的各条光谱线并与附表中列出的谱线颜色核对无误后,开始测量。依次记下各光源不同波长谱线的所对应的读数。
3.将氢灯置于“S”处,(注意:氢灯用的是高压,调压变压器输出指示数不能超过规定的值),测出氢原子光谱中红、蓝、紫三条谱线所对应的鼓轮读数。
4.数据处理与分析:
(1)列表记录所有数据,表格自拟。
(2)用毫米方格作图纸,作出光谱仪的~定标曲线。
(3)由定标校正曲线及氢光谱测得的,求出巴尔末谱线系中三条谱线的波长,并与氢光谱的标准波长比较。
(4)由氢光谱所测得的三个波长,按式(2)算出里德堡常数,求出其平均值,并与公认值比较,算出测量的不确定度。
【注意事项】:
1.光谱仪中的狭缝是比较精密的机械装置,实验中不要任意调节。旋转转角调节轮时,动作一定要缓慢。禁止用手触摸透镜等光学元件。
2.氢光源使用的是高压电源,应特别小心。开灯前,先将调压变压器置于低电压处,然后通电源,慢慢地调节变压器升压到氢光源稳定发光。关灯时,先把变压器降到最低电压,再断开电源。
问题讨论
1.要能在看谱目镜中看到不同波长的谱线,应如何调节?各谱线出射时的相对位置应在何处读出?
2.测物质光谱波长时,如何定标?
3.氢原子光谱的巴尔末线系三条谱线的量子数n各为多少?
4.根据光栅实验和本实验的学习、实践,请对光栅光谱和棱镜光谱作简要的比较、分析。
5.要使比较光谱的各个光源的位置都位于摄谱仪准直透镜的光轴上,应怎样进行调节?
6.利用比较光谱测定光波波长的原理是什么?
7.哈特曼光阑的作用是什么?
8.为什么感光片必须位于一定的倾斜的位置上,才能使可见光区的所有谱线清晰?
9.你知道有哪些测定光波波长的方法?你已作过的实验有哪几种?试比较它们的特点。
附录
一、摄谱仪基本结构
摄谱仪的光学系统原理如右图所示,自光源S发出的光,经聚光镜会聚于可调狭缝上,调节狭缝以获得一束宽度、光强适当的光,此光经准直透镜后成平行光射到棱镜上,再经棱镜折射色散,由另一聚光镜成像于接收系统。以上元部件均安装在导轨上。下面分别介绍摄谱仪的几个主要元部件。
(1)狭缝头
狭缝头由狭缝片、狭缝盖、哈特曼光栏、刻度手轮、曝光开关等组成。
狭缝头是光谱仪中最精密、最重要的机械部分,它用来限制入射光束,构成光谱的实际光源,直接决定谱线的质量。
狭缝片由一对能对称分合的刀口组成,其分合动作由刻度手轮d控制。刻度手轮是保持狭缝精密的重要部分,因此转动手轮时一定要用力均匀、轻柔,狭缝盖内装有能左右拉动的哈特曼栏板c,盖外装有可左右拉动控制狭缝开、闭的曝光的开关e,如图28-3所示。
哈特曼光栏是用来改变谱线在照相胶片上的位置,以便对三种谱线进行比较。当板上三条刻线与狭缝盖边缘相切时,表示光栏板上的三个椭圆孔相应地移到狭缝的正前方,从而选择光谱在胶片上的位置。
曝光开关还兼有防尘作用,在不使用时应把它关闭。
(2)色散系统
色散系统是一个恒偏向棱镜,它使光线在色散的同时又偏转90o。棱镜本身也可绕铅直轴转动。
(3)接收系统
小型棱镜摄谱仪的接收系统有三种。①照相机;②看谱目镜;③出射狭缝,可分别装于图28-2中的处。
若处装上照相机,则光谱可成像在毛玻璃屏上,调焦清晰后,取下毛玻璃屏换上感光胶片,即可曝光拍摄光谱线。
若处装上出射狭缝,则构成一个单色仪,转动棱镜转角调节轮,可使聚焦于出射狭缝的不同光谱线射出,以获得所需的单色光。
若处装上看谱目镜系统,则可直接用眼睛观察光谱线。本实验利用看谱系统进行各种发射光谱线波长的测量。在看谱目镜视场中有一小的黑三角,作为测量谱线波长的基准。当转动棱镜转角调节轮时,棱镜位置旋转,出射的光谱线位置也跟着移动,当在所需读出的谱线移到黑三角位置处时,可由与转角调节轮相连的螺旋刻度尺上读出此时棱镜的相对位置。欲知此时谱线波长的数值,则需先对螺旋刻度尺进行定标校正。
二、汞、氢光谱的标准波长表
光源
颜色和波长(nm)
氦
蓝
蓝
蓝绿
蓝绿
蓝绿
蓝绿
黄
红
红
438.79
447.15
471.32
492.19
501.57
504.77
587.56
667.82
706.57
汞
紫
紫
蓝
蓝绿
绿
黄
黄
红
404.66
407.80
435.84
491.60
546.07
576.96
579.07
623.40
氢
紫
蓝
红
434.05
486.13
656.28
F. 和百慕大三角有关的事件
本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各种奇异事件,最让人费解的大概就要算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与轮船的失踪案了。
所谓百慕大三角,即指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个三角形海域。在这片面积达400000平方英里的海面上,从1945年开始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在这里神秘地失踪。当然,这些失踪事件不包括那些机械故障、政治绑架和海匪打劫等,因为这些本不属于那种神秘失踪的范畴。
由于事件叠出,人们赋予这片海域以“魔鬼三角”、“恶运海”、“魔海”、“海轮的墓地”等浑号。这些浑号反过来又烘托了这里特有的神秘而恐怖的气氛。
现在,百慕大三角已经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
在我们熟悉的地球上,怎么独独有这么一个神奇而无法解释的角落?怎么会发生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在百慕大三角作祟?
1.失踪的飞机群
第19飞行中队由5架“报复者”(Avenger)鱼雷轰炸机和14名飞行员(包括5名驾驶员,其他为无线电员和枪炮手)组成。其中四驾飞机由学生飞行员驾驶,第五架飞机的驾驶员是负责训练这些学生的中队长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上尉。在1945年12月5日下午2点,这五架飞机从佛罗里达的劳德代尔(Ft. Lauderdale)海军航空基地起飞进行飞行训练,既定航线是从佛罗里达半岛向东飞越大西洋抵达巴哈马群岛上空,然后折回劳德代尔堡,全程约300英里,飞机上携带的汽油足够飞行6个小时。在下午4点,基地接到了泰勒发来的遇到麻烦的信号。这时飞机已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上空,但是并未按原定的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继续向北、向东飞行,离开大陆越来越远,向大西洋深海飞去。基地收到的最后一次通讯是7点过后不久,那时飞机还有一小时的燃料,但很显然仍然继续向大西洋深处飞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飞行员可能试图在海面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败而遇难。援救人员未能发现飞机的残骸和尸体,显然它们都已沉入了大海深处。“复仇者”绰号“铁鸟”,空机重达14000磅,一旦掉到海面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这次悲剧并没有结束,在当天晚上7点27分,两架“水手”海上飞机(Martin Mariner)起飞前去救援,其中的一架在升空23分钟后发生爆炸,机上13名乘员全部遇难。“水手”海上飞机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绰号“飞行油箱”,如果有乘员吸烟或因别的原因出现火花,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尔斯”号(SS Gaines Mills)的海员目睹了这架飞机的爆炸经过,并发现了掉到海面上的残骸。
随后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库舍)的调查结果,都认为泰勒上尉必须为第19飞行中队的失踪承担主要责任。泰勒并不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而以马虎着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经两次因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弃机跳伞而获救(泰勒还被迫在海上第三次弃机跳伞,不过那一次不是他的责任)。在这次飞行训练时,泰勒既忘了带手表又忘了带基本的导航仪器。在飞行中,他报告他的飞机上的罗盘失灵,但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目测继续带领飞行,声称无需帮助。在4点45分时,基地发现泰勒显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挥权交给跟随的飞机,但是泰勒显然没有这么做。从通话记录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领飞行中队向错误的方向航行,迟至6点时,泰勒还在命令飞行中队向东飞行,而至少有两名学生飞行员认为应该向西飞行,但是由于军中的纪律,他们不得不跟随泰勒飞向深渊。基地反复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紧急频道通讯,而泰勒也拒绝这样做。因此这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为错误导致,其次天气也不佳。尽管在第19飞行中队刚起飞时,天气情况良好,但很快就变得恶劣。救援飞机报告遇到强烈的气流和危险的飞行条件,当时在该海域的船只报告风暴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刚愎自用的中队长带着没有经验的学生飞行员在恶劣的天气中夜里飞行,遇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但是泰勒的亲属对这个调查结果不满。他们向美国海军高层上诉。在40年代末,美国海军最高当局满足了泰勒亲属的要求,把事故原因归咎于坏天气和“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能力。第19飞行中队的失事成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秘故事,在传播中又被有意无意地添油加醋,于是恶劣的气候被说成“当时天气很好”(见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下同),一次对学生飞行员的训练飞行被说成“参加训练的14名飞行员也都是有经验的老手”,泰勒拒绝使用紧急通讯频道被说成“无线电联络受到干扰”,那架升空后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飞机被说成“与基地保持一段联系后也失踪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实际上那只是当天出动的众多救援飞机中的一架而已。
这件事被添油加醋再披露之后,百慕大海域出了名。随着人们对这片海域的关注,不可思议的飞机失踪事件,就显得越发令人感到恐怖——
1948年12月27日22点30分,一架 DC—3型大型民航班机,从旧金山机场起飞,途经百慕大海域上空,地面指挥塔曾听到机长惊诧的话声:“这是怎么回事?都在唱圣诞歌哪?”
谁也没有想到这句话里所包涵的意味是什么。
28日凌晨4点30分,班机还向机场发过电讯—— “接近机场,灯光可见,准备降落。”机场做好接受着陆的各项准备。
可是这架DC—3型班机始终没在机场降落。它在降落前就消失了,机组人员和全部乘客无一生还。
飞机一分钟前还与机场保持着正常联系,这次失踪仿佛是在一瞬间之内发生的。就像天空破了个洞,飞机一下掉进洞里,无声无息了。
2.航海者的墓地
百慕大三角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海域呢?我们从最早扬帆驶过这片海域的哥伦布的见闻中,也许能窥见300年前这片海域的若干情况。
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度过美洲时,曾途经百慕大三角。
这天,哥伦布伫立船头,但见晴空万里,海面平静。突然间,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几十米高的巨浪像墙一样向船队扑来。
水手们齐心协力试图调转航向,但船上所有的导航仪器全部失灵,磁罗盘上的指针不是指着正北方向,而是指向西北方向,偏离6度。船失控了,任随风浪推打。
哥伦布是幸运的,经过几天几夜颠簸,船总算没有沉没。令他奇怪的是,这场从天而降的风暴竟嘎然而止了,风浪说结束就结束,马上就风平浪静了。
哥伦布把这一切详细地写在他的航海日记里。他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也谈到这次难忘的经历——
当时,浪涛翻滚,一连八九天时间,我们看不到太阳和星辰……我这辈子见过各种风暴,可是从来没遇到过时间这么长,这么狂烈的风暴。
问题在于哥伦布活过来了,他的经历至少属于那些尚可解释的遭遇。那么,那些没能活过来的人,他们的遭遇呢?当然,那是一种不可解释的、谁也没看到的经历——
1840年8月,一艘法国帆船“洛查理”号正在百慕大海面航行。这艘船扯着帆,而且风帆饱满,说明它在平静地航行着。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它好像在没有目标似地随风漂浮。人们感到奇怪,便划船靠上去。他们发现船上静悄悄的。上船后才发现,船上空无一人,但货舱里装着的绸缎等货物完整无损,水果仍很新鲜,也没人碰过。然而,为什么船上的水手都跑光了呢?没有人能够解答,船上唯一健在的生物,就是一只饿得半死的金丝鸟,可惜它不能说话。
到底船上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但谁都明白船上肯定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1872年,这一带海面又发生了一件怪事。
一艘双桅船“玛丽亚·采列斯特”号,在亚速尔群岛以西100海里的地方漂浮。当它被人们发现时,船上也是空无一人,而且船舱的餐桌上还摆着美味佳肴,茶杯里还盛着没喝完的咖啡和水。壁上的挂钟正常地走动,缝纫机台板上还放着装着机油的小瓶子。这一切除了说明这艘船没有遇到风浪之外,丝毫不能解释它的主人为何弃船而去。
1944年,古巴籍的货船“鲁比康”号在同一海域同样出现人去船空的奇案。当人们登上这艘漂浮不定的船时,只有一只狗孤独地躺在甲板上。
1963年,美国籍油轮“玛林·凯思”号穿过这片海域,航行的第2天,船上的报务员还向岸上通报说:“航行正常,位置北纬26度4分,西经73度。”但这是“玛林·凯思”号传给世界的最后讯息,它从此失踪了。谁也无法想象这样一艘装有现代化导航和通讯设备的油轮,竟然连一点油花都没留下,就从这片海域上失踪了。
美国籍货轮“独眼”号是一艘长达542英尺、拥有309名水手的巨型货轮。1918年3月,它在巴西装满锰矿砂,返回弗吉尼亚的诺福克的途中失踪了。当时天气很好,不存在风浪掀翻船只的可能。有人推测说当时正值战争期间,“独眼”号很可能遭德军潜艇的袭击。可是战后人们查阅了德国海军的战时记录,发现当时没有一艘德国潜艇在“独眼”号航线上出现过。如此庞大的一条巨轮,又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它怎么连个“SOS”的信号都没发出就失踪了呢?
1935年8月,意大利籍的货轮“莱克斯”号的水手们,亲眼看到美国籍纵帆船“拉达荷马”号被海浪渐渐吞没,他们奋不顾身地从海上救起了“拉达荷马”号溺水的水手。但5天之后,“莱克斯”号的水手却惊讶地发现,“拉达荷马”竟然漂浮在海上。这并不是幻觉,因为“莱克斯”号上的水手,连同被他们救起的“拉达荷马”号上的水手,一同登上了“拉达荷马”号纵帆船。
一艘已经沉没了的船,怎么可能又重新漂游海上呢?人们无从解释。
3.究竟谁在这里作怪
既然这里出现如此众多的奇异事件,那么,人们当然要问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捣鬼?
1951年10月,一艘巴西的军舰在亚洛尔群岛西南方向的海面上航行,后来船和水兵一起神秘失踪了。次日,巴西方面派出飞机和舰船前往找寻,一架水上飞机在海面上搜寻时发现,海面下有一个庞大的黑色物体在飞速前进,而且速度快得惊人。这说明这绝非海底生物,同时庞大的体积又说明,它又非水中的鱼类。在这天夜里和次日凌晨,有人在这一海域看见了一种奇异的极其明亮的光,但谁也无法说清这奇异的物体和奇异的光芒从何而来。
从这片魔鬼三角海域侥幸逃脱出来的人,他们的回忆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点线索。
美国海难救助公司一船长说,他有一次从波多黎各返回佛罗里达,途中船上罗盘的指针突然猛烈摆动,虽然柴油机仍在运转,但毫无功率。海浪从四面八方朝船扑来,看不到水平线,船的四面都是浓浓的大雾。他急忙命令轮机手全速前进,终于冲出大雾。奇怪的是这大雾以外的海面浪并不大,也没有雾。水手们都说,这辈子从未见过这种怪事。
1972年9月,美国籍货轮“恶梦”号航经百慕大三角海域时,突然船上所有的灯都暗了下来,罗盘也失灵了。水手们感到事情不妙,赶紧根据陆地的灯光定向,把船朝西驶去。航行片刻,他们发现船原本是向北行驶,但无论如何他们也纠正不了航向。这时候,天空出现一个庞大的黑色物体,遮住了星星。一道亮光射进这个物体。不久,它又不见了,船也恢复了正常航行。
天空中这个黑色物体和前面说到的水下的那个黑色物体有无联系?或者说,它们是否为同一物体?没有人能够回答。人们只能说:这是耐人寻味的。
显然,这里存在着一股神秘而强大的、看不见的力量。
1977年2月,一架私人水上飞机掠过百慕大三角海域,飞机上的几位朋友正在吃饭,突然发现盘子里的刀叉都变弯了。当时罗盘指针偏转了几十度,他们加速逃离这个可怕的航区。返航后他们发现,录音机磁带里录下了强烈的海的噪音。
海,怎么能发出嗓音呢?
一位老飞行员说了件怪事。一次,他在百慕大三角海域7000米高空做夜间飞行。起初,一切正常。忽然他发现机翼两侧光芒闪闪,他以为是机舱玻璃反光,但反光不可能这么强烈,强光刺得他睁不开眼,连仪表也看不清楚,而飞机亮得像个透明的玻璃物体。他抬起头,觉得天空亮得连星星都看不见了。他赶紧关闭自动操纵杆,改用手操纵着飞机飞行。几分钟后,亮光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夜空中的亮光从何发射而来?老飞行员答不上来,相信你也答不出来。
4 百慕大失踪者再现之谜
“时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人们通常最普遍的认识误区之一。根据科学家们判定:在通古斯陨石坠落的地区、核武器实验地区、切尔诺贝利原子能发电站附近以及其他有死亡威胁的地方,即使最精确的表也会不准。有时发生的某种不可思议的事,好像“时间断裂”一样……神奇的海洋上,似乎也时时向人们展示着时间断裂。
1.海风号失踪八年再现
1981年8月,一艘名叫海风号的英国游船在“魔鬼三角”——百慕大海区突然失踪,当时船上六人骤然不见了踪影。
不料,时过八年,这艘船在百慕大原海区又奇迹般地出现了!船上六人安然无恙。
这六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当时已失去了感觉,对已逝去的八年时光他们毫无觉察,并以为仅仅是过了一霎间。当调查人员反复告诉他们已经过去了八年,最后他们才勉强接受这个事实,当日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时,他们无话以对,因为他们只感觉过了一会儿,似乎什么也没干。
调查人员之一澳大利亚UFO(不明飞行物)专家哈特曼对此十分兴奋,因为在百慕大海区失踪的人员重新再现,这还是首次。虽然以前曾有失踪的船只出现,但无法弄清楚事情始末。尽管这六个人未能圆满回答调查人员的话,但他认为,用催眠术很可能搞清他们这次奇遇的细节,从他们身上会得到惊人的发现。
这件怪事,虽然出现了时间差异,这对于研究第I类世界和II类世界之间的时间差异问题是绝好的案例。也是对“时间隧道”进行研究的好素材。这是在诸多不明飞行物案例中,当事者产生时间丢失或产生衰老现象是同样重要的案例,引起了有关科学家极大的重视。
2.失踪三十六年的气球再现
1954年在加勒比海,驾驶员夏里·罗根和戴历·诺顿驾驶气球和其他五十个参赛者参加气球越洋比赛。当时天气晴朗,视野清晰。突然,在众人面前,这个气球一下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1990年,消失多年后的气球又突然在古巴与北美陆地的海面上出现。它的出现曾使古巴和美国政府大为紧张,特别是古巴,误以为美国派出秘密武器来进攻了呢。
古巴飞机驾驶员真米·艾捷度少校说:“一分钟前天空还什么也没有,一分钟后那里便多了一个气球。”当时古巴军方在雷达上发现了这个气球,以为是美国的秘密武器,曾一度派飞机想把它击落,最后大气球被古巴飞机迫降在海上,两名驾驶员则由一艘巡洋舰救起,送到古巴一个秘密海军基地受审。
这件怪事不但古巴人感到惊讶,连两个驾驶员诺顿和罗根也同样感到迷惑不解。这两个驾驶员说他们当时正在参加由夏湾拿到波多黎各的一项气球比赛。他们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他们只是感到全身有一种轻微的刺痛感觉,就好像是微弱电流流过全身一样,然后一眨眼他们面前的一切包括大海和天空都变成一片灰白色,接着他们记得有一架古巴飞机在他们气球面前出现。
芝加哥调查员卡尔·戈尔曾查证过罗根与诺顿的讲话,他们确实在1954年参加一项气球比赛途中神奇地失踪,戈尔认为这气球进入了时间隧道。“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瞬间,可在地球上却已过去了三十六年,相差很大。”因此说,这是比地球时间慢的一条神奇隧道。
类似上述的案例还可以列举许多,其共同点就是失踪者再现时时间变慢。但是,也有失踪者感到时间变快的案例。
3.九十三名船员骤然衰老之谜
在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出现过这样的怪事,一艘前苏联潜水艇一分钟前在百慕大海域水下航行,可一分钟后浮上水面时竟在印度洋上。在几乎跨越半个地球的航行中,潜艇中九十三名船员全部都骤然衰老了五至二十年。
此事发生后,前苏联军方和科学界立即开始对潜艇和所有人员进行调查,并作出三份报告。
其中研究人员阿列斯·马苏洛夫博士认为:“这艘潜艇进入了一个时间隧道的加速管道。虽然对它仍知之甚少,不过除此之外,无其他更合理的解释。”“至于在穿越时空之际,速度对人体有何影响,我们也知道不多,只知道对人体某些部位有影响。那些船员竟在很短时间内衰老了五至二十年,却是我们前所未见的。”
该潜艇指挥官尼格拉·西柏耶夫说:“当时我们正在百慕大执行任务,一切十分正常,不知什么原因,潜艇突然下沉。”“它来得突然,也停得突然,接着一切恢复了正常,只是我们感觉有些不妥,便下令潜艇浮出水面。”“整个事件发生得实在太快了,我们连想一下的时间都没有,而当时我们的领航仪表明我们的位置已在非洲中部以东,就是说与我们刚才的位置相差1万千米。潜艇立即与前苏联海军总部进行无线电联系,联系结果证实他们潜艇的位置的确在印度洋而不在百慕大。
这艘潜艇回到黑海的潜艇基地后,艇上人员立即由飞机送往莫斯科一个实验室接受专家检查,结果发现他们明显地衰老了,典型特征是:皱纹、白发、肌肉失去弹性和视力衰退等。从使人衰老这方面看,这的确是一个悲剧,但从科学上看,这却是一个可喜的新发现。这些船员所经历的事告诉我们,可能有一个比地球时间快的时间隧道。
4.海洋中漂流四十五年的士兵获救
1945年,一艘战舰触雷,美国二十五名士兵漂流海上,1989年获救。
1945年在南太平洋由于遭到日本潜水艇袭击,与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一起沉没在大海的二十五名美军士兵在1989年被菲律宾渔民救起。
当人们接到SOS求救信号后,发现这二十五名美军士兵正坐在一个海军救生艇中,在菲律宾南部的西里伯斯海漂浮。他们所在的那个区域常有神秘的失踪事件发生,人们称为“南太平洋魔鬼三角”——即龙三角海区。
美国海军当局对于这批水兵的出现感到困惑不解,那些重新出现的士兵,就像四十五年前巡洋舰沉没时那样年轻。
而被救起的二十五名美国士兵认为自己仅漂流了九天,实际上地球时间已过去了四十五年。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的沉没是美军历史上最不幸的事件之一。当那条船秘密向冲绳岛运送原子弹部件后向菲律宾开出时,突然遭到5颗水雷拦阻袭击而沉没大海,当时甲板上总共有1196人。而此次海难仅有25人获救,其余1171人命归何处,尚不知晓。
对此,我们除了用时间隧道解释外实难理解。
如果我们按照士兵所说的九天比四十五年来计算,当时巡洋舰的航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250米/秒)相比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初步计算,巡洋舰假如进入了时空隧道,根据推算,那么它起码应达到844.9千米/秒的高速度,显然这个速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光速。可惜目前做这样的试验尚有困难。
5 .失踪二十四年再现的渔民
1990年8月在委内瑞拉卡拉卡斯市的一只失踪了二十四年的帆船尤西斯号在一处偏僻海滩搁浅再现(这只船是在二十四年前一次飓风中在百慕大三角区失踪的)。帆船上三名船员由土着居民救起之后,就送到卡拉卡斯市寻求援助。
为这三个人检查身体的医生说:这三人虽然经历这么多年,但一点也没有衰老,好像时间对他们已完全停止了。柏比罗·古狄兹医生说:“这三名船员中最老的一个在失踪时是四十二岁,按理说他现在应该是六十六岁的老人,可是现在看起来依然像四十多岁,身体非常健康。”
这三名船员之一——来自美国缅因州的职业渔民柏狄·米拿说:“我们什么也记不清啦,只知道当时起了场飓风。我们当时扬帆出海,驶向艾路巴小岛,希望能捕到当地盛产的马林鱼。然而忽然天色大变,转眼漫天乌云,电闪雷鸣,波涛汹涌,我们便立即将船向岸边驶去,这便是我所知道的所有经历。我还知道的就是我们的船只搁浅了,当我们向那里的土人问起时,才知道今年是1990年。最初我们还以为对方在开玩笑。我们是1966年1月6日出发的,原来打算出海捕鱼七天,没想到一去就去了二十四年!”
船上最年轻的十九岁的提比·保利维亚说他记得遇到1966年那场飓风前,他们还捕到一条金枪鱼。当他们回到岸上后,当局派人上船调查,在船舱冷藏库中真的找到了那条金枪鱼。调查人员说:“这条鱼仍然十分新鲜,就好像是刚捕到的一样。”
英国政府曾查阅1966年记录,证实当年确有这么一艘帆船无影无踪了,原因不详。
此事只能有一个解释:帆船进入了时间隧道中,时间变慢。至于如何进入时间隧道?是否有不明飞行物在现场作怪,目前尚不可断下结论。与此案情颇类似的现代案例是1994年夏,一架由菲律宾起飞的客机飞往意大利,中途经过非洲东部上空时,突然失踪了二十分钟(在雷达屏幕上消失后再现),到达意大利机场时晚点二十分钟。可是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一无所知,每人的手表指针也没有晚点。该飞机是否进入时空隧道,还是受不明飞行物影响作用所致?有待探讨。
5百慕大三角的“死人复活”
百慕大三角在世人的心目中简直比魔鬼还可怕,在那时莫名其妙的失踪的飞机和船只不知有多少,这个恐怖的海域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是世间事无其不有,也有人在百慕大“死”而复活,连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1989年2月26日,一艘由巴拿马渔船在百慕大三角南75里处作业,人们发现一白色布袋在海面上一沉一浮,拉出海面一看,里面竟是一个活人。这个人叫米高维尔斯奇思,他在1926年死于癌症,他随身携带的一些文件证明了这点。他先被送到百慕大医院,后又被转至欧洲苏黎世精神中心,以便找出其“死而复生”的原因?医生们费尽周折也找不出原因,他自己也不明所以。
此人1918年移居百慕大,1923年患癌症,1926年3月24日,他的妻子遵照其生前要求海葬的遗愿,把他装在帆布袋里海葬,抛到百慕大以南的海里。想不到63年他怎么活过来了呢?即使“复活”了,在帆布袋里也会淹死呀?他本人对这些也不能解释,他说他“死”后自己也很模糊,只记得恢复知觉时被人救上了渔船。
1946年3月16日,白赖仁的莉地亚夫结为夫妇。一年后,他们在百慕大坐游艇再度蜜月,在游览中,白赖仁失足坠入海中,被汹涌的波涛卷的无影无踪。莉地亚回到家乡肯特基后,不再嫁人,苦苦思念着丈夫。四十三年后的1990年初,莉地亚心血来潮,她要故地重游,租用了老船长63岁杜比亚辛的船,当船驶到她丈夫被溺的海域时,被认为早已溺死的白赖仁竟奇迹般的出现在该船的甲板上,与其忠贞的妻子拥抱、接吻,之后却又出乎意料地双双消失了,好在船长并未因惊奇而发昏,就在这对夫妇拥抱、接吻的一刹那,他不失时机的利用照像机拍摄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并在返回港口后向警方出示了这张照片,警察们也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
令人不解的是,白赖仁当初是怎么回下来的?这43年他在干什么?夫妻相会后为什么又双双不明不白的“消失”了?他们又去了哪儿?这不是现今人类的知识所回答得了的。
这种“死而复活”的事比天方夜谭还离奇神秘,在地球人中相信的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但既然别人言之凿凿,我们也就姑且听之吧。但是,我诚恳地希望大家记住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博士的一句名言:“科学的责任不是回避事实,不管这些事实是明摆着的,或是无法解释的也罢。
G. 介绍下德国的BF-106战斗机
你是想问梅塞施密特109战斗机吧?
Bf 109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大(不算战后生产的,超过三万架),生产时间最久(德国本身从1936年生产到1945年初),产生空战王牌最多,累积单人击落架数最高(哈特曼的361架世界纪录),也是德国空军最重要的日间战斗机.
尺寸数据:翼展 9.92米,机长 9.07米,机高 2.5米。
重量数据:空重 263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速度 686千米/时,升限 10000米,航程 700千米。
武器装备:一门MG108 30毫米机炮,两挺MG131 13毫米机枪。
动力装备:一台Daimler Benz DB 605D发动机,功率1850马力。
H. 强袭魔女中的武器在现实生活中有没
·宫藤芳佳(cv:福圆美里)
14岁(8月18日),隶属扶桑皇国海军遣欧舰队,军衔为军曹,身高150cm,使用机材为A6M3a,武器为99式2号2型改13mm机关枪、摩泽尔M712。特技为烹饪、射击、游泳、和谁都能成为好朋友。
【人物原型】
武藤金义 二战日本帝国海军航空队王牌飞行员。
1935年入“呉海兵団”,半年后成为“第三十二期操縦练习生”,第二年7月毕业。1945年2月17日,与“グラマン编队”的12架“紫电改”单挑时击坠对方2架战机,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一乗寺下り松の决闘”,从而被称为“空の宫本武蔵”。
曾服役于“ラバウル航空队”、“三四三航空队”。死于“呉军港空袭”,被追升为“中尉”。
·坂本美绪(cv:千叶纱子)
19岁(8月26日),隶属扶桑皇国海军遣欧舰队,军衔为少佐,身高165cm,使用机材为A6M3a,武器为99式2号2型改13mm机关枪、日本刀。特技为全部战斗技能、拔刀术、教育部下、善于发现别人潜藏的才能
【人物原型】
坂井三郎 二战日本帝国海军航空队王牌飞行员
出生于日本佐贺县贺郡西与贺村(现在的佐贺市)的农民家庭,家中4个儿子中排行第3,因而得名三郎。二战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军王牌飞行员,绰号“空武士”。曾服役于日本帝国海军佐世保舰队(在战舰雾岛号及榛名号上担任炮手)、高雄海军航空队、第12航空队、台南海军航空队、横须贺海军航空队。曾在中国、硫磺岛及菲律宾等地作战。
坂井三郎在退役后著有《天空的武士(台译:荒鹫武士)》、《坂井三郎空战记》、《零战之真实》、《零战之命运》等书,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日本海军航空队及太平洋战争中期的宝贵资料,也使他成为最为西方人所知的日本飞行员。2000年,坂井接受微软公司的邀请,为游戏《Combat Flight Simulator 2》的制作担任顾问。
2000年9月22日,坂井三郎去参加在厚木海军航空基地举行的美军西太平洋舰队航空司令部50周年记念晚会,回家后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送医治疗,在医院检查时只对医生留下一句“我太累了,只要睡一下就好”的话后就此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一般认为其击落数为64架,此数字亦有争议存在。其在西方知名度较高,美国许多空战研究专家认为坂井三郎是日本二战期间的头号王牌飞行员。太平洋战争结束时为海军少尉,最后退役时为海军上尉。
·佩里尼·克洛斯迪尔曼(cv:沢城みゆき)
15岁(2月28日),隶属自由加利亚空军第602飞行队,军衔为中尉,身高153cm,使用机材为VG39,武器为刺剑、布连轻机关枪MK1。特技为射击、恶语伤人、击剑
【人物原型】
皮埃尔·克洛斯特曼(Pierre Clostermann)法国王牌飞行员,
留学英国,在英国加入空军。击落战机33架,座机为喷火 MKⅣ、台风 MKⅤ,隶属英国皇家空军第341中队、第602中队、第274中队、第56中队、第3中队,(注:按照英国评定方式,总战果应该是23架或19架。)
·艾拉·伊尔玛达尔·由迪莱宁(cv:仲井绘里香)
15岁(2月21日),隶属斯奥姆司斯空军第24战队,军衔为少尉,身高160cm,使用机材为BF109G-2,武器为斯奥米M1931短机关枪、MG42。特技为占卜(经常说中相反的地方)、情报分析
【人物原型】
依诺·尤蒂莱南
芬兰战斗机飞行员依诺·尤蒂莱南(Eino Juutilainen),他的击落战绩高达94架,使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德国飞行员以外的最高战绩获得者,也有资料显示一些日本飞行员的战绩高于这个数字,但由于日军的战绩记录系统较为混乱,一般战史学界不将其考虑在内。国际上公认的日本第一王牌飞行员是海军航空兵的西泽广义,得到确认的战绩是87架击落记录。
尤蒂莱南出生的镇子附近就有一个芬兰空军基地,他和他的许多人同伴后来都成为了飞行员,例如尤蒂莱南在“冬季战争”中的八机编队指挥官和“持续战争”中的中队长——依诺·卢卡南(Eino Luukkanen)。
·弗兰切西卡·鲁其尼(cv:斋藤千和)
12岁(12月24日),隶属罗马尼亚公国空军第4航空团,身高148cm,使用机材为G55千塔罗,武器为M1919A6,部队中最小的一位天才飞行员,挑食喜欢睡午觉,在基地里倒数见自己的秘密小屋,爱撒娇,团队意识无限等于0.特技为格斗、抓种子、不怕热
【人物原型】
意大利第一王牌-鲁奇尼
拥有26个个人击落空战战绩,上尉费兰克.鲁奇尼是意大利在西班牙干涉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头号空战王牌。
1914年12月24日,弗兰克出生于意大利罗马,长大后满怀对航空飞行的热爱,1936年以预备军官的身份进入Foggia空军学校学习飞行。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意大利和德国不仅在武器和资源上支持弗朗哥,而且直接派出军队参加西班牙内战。费兰克.鲁奇尼志愿加入19战斗机中队前往西班牙参战。 1937年10月12日取得了他的第一次战绩,当时所用战机为CR32 战斗机。截止1938年7月22日被击落俘虏前,他一共出击122次,取得5个击落战绩,获得银质勋章1枚。击落被俘后被关押在战俘营中7个月,战后才得以重返意大利。
1940年,希特勒在西线发动对英法的闪电战,德军迅速突破法国防线,一路猛进。此时墨索里尼也乘机落井下石,于6月对英法宣战,意大利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费兰克.鲁奇尼此时在第4大队中的90战斗机中队服役,其座机编号2中队徽标是一匹狂暴的黑色野马,来自于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高王牌飞行员弗朗西斯科.巴瑞卡。第4大队是意大利二战期间战绩最高的战斗机大队,一共击落敌机近600架,拥有32个王牌飞行员,其中有最好的3个:鲁奇尼、 Martinoli和Ferrulli。
开战后,第90中队移驻到北非,当时装备的是菲亚特CR42战斗机。1940年6月11日,鲁尼奇开始他第一次战斗执勤,任务是保卫的黎波里。3天后,他和另外3个飞行员一起拦截一队格罗斯特斗士战斗机,这是英国皇家空军和第4大队的第一次遭遇战。战斗的结果是1架斗士被击落,但是意大利空军的记录中都很难确定这到底是哪一个飞行员的战绩,最后定为集体战绩。
6月20日,鲁奇尼和另外3个飞行员从90中队的基地托布鲁克起飞拦截一架英军“桑德兰”飞机,经过长时间的追逐和战斗(CR42最大速度仅 430km/h,两挺12.7机枪),英军飞机被击落在巴比迪亚附近,只有飞行员生还,被俘。这次战绩再次被中队记录为集体战绩,但据其他飞行员的描述,这应该是鲁奇尼在二战中的第一个战绩。
接下的6月和7月里,每天都是反反复复的警报和战斗巡逻。在此期间,7月24日,鲁奇尼引得了他的第二个击落战绩,对方是一架格罗斯特斗士战斗机,4天后,他和另外两个飞行员起飞拦截并击落了2架英军布伦海姆轰炸机。
经过几个月这种反反复复的战斗后,皇家空军的新锐战斗机加入了北非战场,飓风战斗机,虽然不是皇家空军最好的战斗机,但相对意大利空军的双翼战斗机CR42 来说,最大速度可达530km/h和8挺机枪火力,就超出很多了。意大利人在相对不利的情况下苦苦坚持,也取得了一些战绩。
1941年1月,第90中队返回意大利本土换装新型的马基C200战斗机。鲁奇尼在北非期间共出击103次,取得3个击落战绩。4月中,第4大队移驻斯齐尼,准备配合德军发动对马耳它岛的攻击行动。
对马耳他岛的空袭行动期间,第4联队主要是护卫轰炸机编队,扫射压制机场防空火力,以及自由猎杀。负责马耳他岛空防任务的是皇家空军第6中队,装备的是飓风MK.I。得益于装备了新型的马基C200战斗机,意大利人还有机会和英军一比高低。
鲁奇尼在5月被晋升为上尉,并与6月27日取得了和飓风较量的第一个战绩。到9月4日,官方的报告显示他在马耳它行动期间共取得了2个击落战绩和22个集体战绩。在27日一次护卫轰炸机轰炸英国护航船队后,由于遇上恶劣气候,一些飞机不得不迫降,鲁奇尼也在其中,着陆时飞机滑进一条壕沟导致严重受伤。他随即被医务船送到了斯齐尼的一家医院,在那里他养伤休息了2个月后,11月回到部队,在21日和23日参加了最后两次对马耳他的攻击行动。
1941年12月,鲁奇尼被任命为84战斗机中队指挥官,稍后中队和整个第10大队一起转移到乌迪内,在那里接受改装新型的C202战斗机。在此次马耳他行动中,鲁奇尼出动55次,取得5个击落战绩。
第4联队在1942年5月回到斯齐尼,全部换装了C202战斗机。鲁奇尼带领他的84中队,再次回到了对马耳他的攻击行动中,只是这次对手换成了更强大的喷火MK.V战斗机。仅仅20天里,他就出击了14次,击落2架喷火,还取得了另外2个可能战绩。
5月22日,第4联队重返北非,驻扎在马图巴,配合隆美尔对英军的进攻。6月6日,在Bir Hacheim上空的一次自由猎杀战斗中,鲁奇尼击落了1架,击伤4架P-40。11日,他被授予第5枚银质勋章。
6 月16日,他在阿拉曼上空击落了1架P-40,但自己也被击伤,迫降在科特菲附近的1个德军机场,两天后才回到己方。10月20日下午,鲁奇尼在和一群喷火和P-40的缠斗中,击落1架P-40,自己也因螺旋桨被击伤而迫降。4天后,他在和同伴们拦截由25架B-25米切尔轰炸机和40架P-40组成的编队时,再次击落1架P-40,击伤2架B-25和1架P40,自己则由于1根手臂和1条腿中弹而来了次几近坠毁式的迫降,随即被送回位于福卡的联队基地,接着又被送回意大利本土。在第二次北非战斗历程中,鲁奇尼一共出击94次,取得10个击落战绩。
1943年,北非战局已经无可挽救,第4联队于1月撤回到意大利,驻扎在斯齐尼修整。这里已经变成了前线,来自马耳他的敌军攻击日益猛烈,美国人的两栖登陆也迫在眉睫了。
鲁奇尼于3月重返部队,并于6月20日被任命为第10大队指挥官,同时全大队换装C205S战斗机。
7月5日,鲁奇尼和其他6击落飞行员接到战斗警报,起飞拦截1大群美军B-17轰炸机,随同护卫的是50架喷火。这是他首次面对拥有强大自卫火力的美军轰炸机群,在击落1架喷火,也就是他的第26个击落战绩后,他还击伤了3架B-17,但随后被美军击落身亡。
阵亡地点是在卡塔尼亚附近。
作为大队指挥官,鲁奇尼只出击过5次,在7月5日他的日志中,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再进入”。
1952年2月,鲁奇尼被追授于意大利最高荣誉勋章Medaglia d'oro al valor militare (M.O.V.M.)。
·杰特鲁德·巴克霍恩(cv:园崎未恵)
18岁(3月20日),隶属卡鲁斯兰德空军JG52第2飞行队司令,军衔为大尉,身高162cm,使用机材为Fw190D-6原型机,武器为MG42、MG131、MG151/20,特技为所有战斗技巧、力气大、耐力好
【人物原型】
二战德军二号王牌——G·巴克霍隆
在世界空战史上只有两个人击落过超过 300 架的飞机,其中一个是众所周知的空前绝后的超级王牌--埃里希·哈特曼,另一个就是 G·巴克霍恩少校,他总共击落了 301 架飞机,是德国的第二号王牌。
1941.7.2,首次击落敌机;11 月底,其个人战果累计已达 10 架;12 月底 100 架;1943.11.30,累计已达 200 架;1945. 1.5,巴克霍恩的个人战果已猛增到 301 架。
G·巴克霍隆1919年生于德国东普鲁士,1939年加入空军,1940年8月随52航空团参加了不列颠之战,但毫无建树。1941年7月2日,当他第120次出击时才首次击落敌机,而且把子弹一直打到敌机翻身坠落的那一瞬间。8月22日,他的战果已满5架,成为王牌。11月底,其个人战果累计已达10架。
1942年春季过后,他的战果开始大幅度上升。5、6、7月份分别击落敌机7架、16架和31架,因此获得骑士十字奖章。10月7日,当他休养结束返回前线后,又连连得手,于10月、11月和12月份分别击落14架、7架和17架敌机,也即每个月的战果都足以构成王牌或双料王牌资格。年底,他的累计战果已突破百架大关!
1943年1月11日,他又获得橡叶骑士十字勋章。他和哈特曼的不同之处是:在单次空战中最多击落架数仅为4架。但在其2000次出击中,有1104次遇上空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战机会和空战实践次数最多的一名飞行员!1943年11月30日,他的战果累计已达200架。
1944年2月13日,他已成为当时仅次于诺波特尼和拉尔,排名第三的德国大王牌和第三个战果达250架的飞行员。同年4月,巴克霍隆和哈特曼一起从希特勒手中接过了宝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5月31日,当他击落第272架飞机后,却被1架P—39击落,负伤住进医院。在住院期间,后起之秀哈特曼的战果终于超越了他。从11月下旬到1945年的1月5日,巴克霍隆的个人战果已猛增到301架,此时,他却接到了担任第6航空团(JG6)司令官的任命书,这将意味着永远丧失升空作战和为争夺全德国头号王牌桂冠而继续冲刺的机会。不久,他奉命调往JV44部队接受改装Me262型喷气式战斗机,但在一次飞行事故中身负重伤,再次住进医院,从而彻底结束了他的飞行生涯。
巴克霍隆个人战果累计高达301架。在战争中,他有9次被敌机击落,还有一次中弹后跳伞逃生的经历。
战后,巴克霍隆加入联邦德国空军,退役前,其军衔已升至空军中将。
·夏洛特·E· 耶卡(cv:小清水亚美)
16岁(2月13日),隶属里背利昂合众国陆军第363战斗飞行队,军衔为大尉,身高167cm,使用机材为F-51D,武器为BAR、M1911 A1,特技为顺风耳。人称“性感夏利”号称拥有部队里最完美的身材
【人物原型】
Chuck Yeager
人类飞行历史上首位突破音速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如火如荼的 1942 年,英国的迈尔斯飞机公司(Miles Aircraft Co)就受命开始秘密设计 M52 超音速飞机,但由于战事紧张和国力衰竭,英国政府下令迈尔斯将所有设计数据移交给美国,贝尔飞机公司接手之后,于 1948 年成功地将 X-1 实验型飞机飞上天,在著名的试飞员 Chuck Yeager 的操控下,于 1947 年 10 月 14 日首次在平飞中突破音速。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试飞员 Chuck Yeager,早年曾参加二战的欧洲空战,在法国上空被击落后,借道西班牙逃回英国。当时条令规定,逃回的飞行员不再到占领区上空作战,大概是担心飞行员有心理障碍,但 Yeager 直接向艾森豪威尔请求重返欧陆上空,获得特许,以后曾在一天内连续击落 5 架敌机,战争结束时总战绩 11.5 架,包括一架 Me 262。在 75 年从空军退役时,官拜准将,30 年后,获国会特别推荐,于 2005 年晋升少将。
·米娜·底特林德·威尔凯(cv:田中理惠)
18岁(3月11日),隶属卡鲁斯兰特德空军JG3航空团司令,军衔为中佐,身高165cm,使用机材为bf109G-2,武器为MG42,特技为万能超人,不管什么都能轻松学会,特别是歌
【人物原型】
Wolf-Dietrich Wilcke
沃尔夫-迪特里希 维尔克上校,进行空战732次,击落162架战机(其中东线141架,西线21架)1944年3月23日被美军P-51野马击落身亡
·艾莉卡·哈德曼(cv:野川さくら)
16岁(4月19日),隶属卡鲁斯兰德空军JG62,军衔为中尉,身高154cm,使用机材为bf109G-6,武器为MG42、MP40.特技为擅长团队作战(从未失去过自己的僚机)
【人物原型】
埃里希·艾佛瑞·“布比”哈特曼(Erich Alfred "Bubi" Hartmann,1922年4月19日-1993年9月20日),二战时德国战斗机飞行员,从1941年加入Jagdgeschwader 52战斗机联队到德国战败为止时担任该部队指挥官为止,他成为世界前无古人的著名王牌飞行员,创造了击落敌机352架的可以说空前的空战纪录,事实上,他在世界空战史的击坠王中排名第一(至今世界空战史前100名击坠王全都是德国人),他获授与钻石橡叶带剑铁十字勋章,全德军仅有27人获此殊荣。他执行过1,404战斗任务并交战过825次(平均2.34次任务就是一架敌机战果)。
南方的黑色魔鬼
哈特曼在实战中总结了一套“观察-判断-攻击-脱离或暂停攻击”的战术,这完全不同於主流的「盘旋-远距离开火」战术,再加上他自身的非凡技术,哈特曼的击坠数不断飙升。1943年8月17日时已达到80架,平了一战第一王牌里希特霍芬的记录,10月29日达到第150架飞机,平均每月18.5架,5天3架。由於他的机身上有一个像黑郁金香花心的箭头,他被苏联飞行员起名为“南方黑色魔鬼”或是"黑百合",一看到这个标志就选择避战,因此有一段时间,他竟然无事可做。后来他与同僚机互换座机,才又有了战斗的机会。1944年8月24日他的记录已超过了300架,获得第二次希特勒的接见,并获得钻石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桑妮娅·V· 里图雅克(cv:门脇舞以)
13岁(8月18日),隶属奥拉夏陆军第586战斗机连队,军衔为中尉,使用机材为Mig60,武器为弗里卡哈玛。特技为隐去自己的气息(实为无存在感……)、猫眼(此为魔法特性)
【人物原型】
Lidiya"Lilya" Vladimirovna Litvyak
苏联女飞行员,lilya,1921年8月18日出生在莫斯科。1942年1月参军,在586战斗机团战斗。1942年8月,Lilya坚决要求到286战斗机团和男飞行员一起执行更危险的战斗任务。随后,为了装备新式的“La-5”战斗机调到437战斗机团,在437团得到最初的两次胜利。1943年1月,Lilya和另外两个女飞行员一起调到战斗最激烈的斯大林格勒前线,加入296战斗机团。由于战绩突出,1943年2月Lilya获得中尉军衔和‘红旗勋章”。
Lilya和其他年青姑娘一样喜欢鲜花,在她的战机座舱两旁画了一朵白色的白合花;战斗空隙中,Lilya经常采集野战机场旁的野花插在飞机座舱中;在仪表板上还插上一张绘有黄色玫瑰明信片。随着战绩的增加,绘有百合花的Yak飞机逐渐被敌我双方的飞行员和苏军地面部队的战士所熟悉,苏军战士出于对这位年青女战士的喜爱,将Lidiya改称Lilya(百合花);德军飞行员将她称为“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在空战中尽量避免和她缠斗。
1943年春夏之交,Lilya在战斗中3次受伤。3月15日,在击落一架Ju-88后,被护航的Bf-109击伤。Lilya带伤坚持将击伤她的Bf-109击落,飞回自己的机场。5月伤愈归队时,296战斗机团已经荣获73近卫战斗机团的光荣称号。7月16日、18日的战斗中Lilya两次被德军击落(18日的战斗中,战友Katya Budanova牺牲),降落在敌占区。第一次靠步行穿越战线回到机场,第二次靠另一位飞行员冒死在敌后迫降援救。
1943年8月1日,在奥廖尔上空,Lilya的单机被8架Bf-109围攻,在击落其中两架后终于被敌军击落,Lilya英勇牺牲。飞机的残骸和Lilya的遗体在战争期间都没有找到。Lilya牺牲时22岁,一共击落敌机12架,参加战斗168次。
1979年,她的遗骸和飞机残骸在Dmitriyevka村附近的田野里被发现。在覆盖Lilya遗骸的机翼残片上有人们熟悉的飞机编号。1990年5月5日,戈尔巴乔夫总统签署命令,追授Lilya“苏联英雄”称号,并为她举行正式葬礼。在Lilya曾经战斗过的卡卢基、顿涅茨克,人们树立了两座大理石纪念碑,碑身上镌刻着12颗金色的五角星,纪念这位女飞行员。
·莉妮特·比索普(cv:名冢佳织) 15岁(6月11日),隶属布里塔尼亚空军第610战斗机中队,军衔为军曹,身高156cm,使用机材为Speed Fire MK IX,武器为波依斯MK1反器材来福枪。特技为做菜(大部分都搞砸了)、缝纫、照顾人
【人物原型】
一战加拿大飞行员-毕晓普
Bishop, William Avery
(1894.2.8,加拿大 安大略 欧文桑德∼1956.9.11,美国 佛罗里达州 西棕榈滩)
别名比利•毕晓普(Billy Bishop)。
加拿大战斗机优秀飞行员,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落72架德国飞机。曾在京斯顿(Kingston)的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加拿大骑兵出国。1915年奉调至皇家飞行队,1917年调入驻法国的第六十中队。他很快就精通空战,击落敌机总数达72架,其中有25架是在10天内击落的。他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和其他几枚勋章,1918年晋升为中校军衔,负责指挥第八十五中队。1918年8月毕晓普被任命为英国空军部官员,他在这个职位上帮助成立加拿大皇家空军(RCAF),成为一个独立旅。大战结束后,他进入加拿大第一家商业航空公司,最后成为一名商人。1936年加拿大皇家空军授予他荣誉空军少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晋升为荣誉空军中将。著有《空中作战》(Winged Warfare, 1917)及《飞行小队》(Flying Squad, 1926)。
I. 小型摄谱仪测量原子光谱为什么总是双光谱
实验四 小型棱镜摄谱仪的使用
任何一种原子受到激发后,当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将辐射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光子的波长为,由能级间的能量差决定: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不同,也不同。同一种原子所辐射的不同波长的光,经色散后按一定程序排列而成的光谱,称发射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是不相同的,因而受激发后所辐射的光波具有不同的波长,也就是有不同的发射光谱。通过对发射光谱的测量和分析,可确定物质的元素成分,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光谱分析。通过光谱分析,不仅可以定性地分析物质的组成,还可以定量地确定待测物质所含各种元素的多少。发射光谱分析常用摄谱仪进行。
小型棱镜摄谱仪,是以棱镜作为色散系统,观察或拍摄物质的发射光谱。
【实验目的】:
1.了解摄谱仪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小型摄谱仪的定标方法。
2.观察物质的发射光谱,测定氢原子光谱线的波长,验证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测定氢原子光谱的里德堡常数。
3.学习物理量的比较测量方法。
【实验仪器】:
小型摄谱仪、汞灯及镇流器、氢灯及电源、调压变压器。
【实验原理】:
1.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1885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子发射的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遵循一定的规律,谱线的波长满足巴尔末公式:
(1)
式中,n=3,4,5,组成一个谱线系,称为巴尔末线系。用波数()表示的巴尔末公式为:
n=3,4,5 (2)
式(2)中,称为氢原子光谱的里德堡常数。
用摄谱仪测出巴尔末线系各谱线的波长后,就可由式(2)算出里德堡常数,若与公认值=1.096776相比,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就能验证巴尔末公式和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2.谱线波长的测量
先用一组已知波长的光谱线做标准,测出它们移动到读数标记位置处时螺旋刻度尺的读数后,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定标曲线。
对于待测光谱波长的光源只要记下它各条谱线所对应的螺旋尺上读数,对照定标校正曲线就可确定各谱线的波长。
本实验利用汞灯为摄谱仪进行定标校正。然后测出氢原子光谱巴尔末线系各谱线的波长,再根据式(2)算出。
【实验步骤与内容】:
1.对着仪器(如右图)或仪器使用说明书,在处装上看镜目镜,熟悉摄谱仪各部分的结构及操作方法。
2.将汞灯置于 “S”处,前后移动聚光镜1,使光源清晰地成像于狭缝处。在目镜中观察出射光谱,转动转角调节轮,使任一条光谱进入视场,轻轻转动出射聚光镜2的调焦手轮,使光谱线像聚焦清晰;再转动角调节轮,逐个观察光源的各条光谱线并与附表中列出的谱线颜色核对无误后,开始测量。依次记下各光源不同波长谱线的所对应的读数。
3.将氢灯置于“S”处,(注意:氢灯用的是高压,调压变压器输出指示数不能超过规定的值),测出氢原子光谱中红、蓝、紫三条谱线所对应的鼓轮读数。
4.数据处理与分析:
(1)列表记录所有数据,表格自拟。
(2)用毫米方格作图纸,作出光谱仪的~定标曲线。
(3)由定标校正曲线及氢光谱测得的,求出巴尔末谱线系中三条谱线的波长,并与氢光谱的标准波长比较。
(4)由氢光谱所测得的三个波长,按式(2)算出里德堡常数,求出其平均值,并与公认值比较,算出测量的不确定度。
【注意事项】:
1.光谱仪中的狭缝是比较精密的机械装置,实验中不要任意调节。旋转转角调节轮时,动作一定要缓慢。禁止用手触摸透镜等光学元件。
2.氢光源使用的是高压电源,应特别小心。开灯前,先将调压变压器置于低电压处,然后通电源,慢慢地调节变压器升压到氢光源稳定发光。关灯时,先把变压器降到最低电压,再断开电源。
问题讨论
1.要能在看谱目镜中看到不同波长的谱线,应如何调节?各谱线出射时的相对位置应在何处读出?
2.测物质光谱波长时,如何定标?
3.氢原子光谱的巴尔末线系三条谱线的量子数n各为多少?
4.根据光栅实验和本实验的学习、实践,请对光栅光谱和棱镜光谱作简要的比较、分析。
5.要使比较光谱的各个光源的位置都位于摄谱仪准直透镜的光轴上,应怎样进行调节?
6.利用比较光谱测定光波波长的原理是什么?
7.哈特曼光阑的作用是什么?
8.为什么感光片必须位于一定的倾斜的位置上,才能使可见光区的所有谱线清晰?
9.你知道有哪些测定光波波长的方法?你已作过的实验有哪几种?试比较它们的特点。
附录
一、摄谱仪基本结构
摄谱仪的光学系统原理如右图所示,自光源S发出的光,经聚光镜会聚于可调狭缝上,调节狭缝以获得一束宽度、光强适当的光,此光经准直透镜后成平行光射到棱镜上,再经棱镜折射色散,由另一聚光镜成像于接收系统。以上元部件均安装在导轨上。下面分别介绍摄谱仪的几个主要元部件。
(1)狭缝头
狭缝头由狭缝片、狭缝盖、哈特曼光栏、刻度手轮、曝光开关等组成。
狭缝头是光谱仪中最精密、最重要的机械部分,它用来限制入射光束,构成光谱的实际光源,直接决定谱线的质量。
狭缝片由一对能对称分合的刀口组成,其分合动作由刻度手轮d控制。刻度手轮是保持狭缝精密的重要部分,因此转动手轮时一定要用力均匀、轻柔,狭缝盖内装有能左右拉动的哈特曼栏板c,盖外装有可左右拉动控制狭缝开、闭的曝光的开关e,如图28-3所示。
哈特曼光栏是用来改变谱线在照相胶片上的位置,以便对三种谱线进行比较。当板上三条刻线与狭缝盖边缘相切时,表示光栏板上的三个椭圆孔相应地移到狭缝的正前方,从而选择光谱在胶片上的位置。
曝光开关还兼有防尘作用,在不使用时应把它关闭。
(2)色散系统
色散系统是一个恒偏向棱镜,它使光线在色散的同时又偏转90o。棱镜本身也可绕铅直轴转动。
(3)接收系统
小型棱镜摄谱仪的接收系统有三种。①照相机;②看谱目镜;③出射狭缝,可分别装于图28-2中的处。
若处装上照相机,则光谱可成像在毛玻璃屏上,调焦清晰后,取下毛玻璃屏换上感光胶片,即可曝光拍摄光谱线。
若处装上出射狭缝,则构成一个单色仪,转动棱镜转角调节轮,可使聚焦于出射狭缝的不同光谱线射出,以获得所需的单色光。
若处装上看谱目镜系统,则可直接用眼睛观察光谱线。本实验利用看谱系统进行各种发射光谱线波长的测量。在看谱目镜视场中有一小的黑三角,作为测量谱线波长的基准。当转动棱镜转角调节轮时,棱镜位置旋转,出射的光谱线位置也跟着移动,当在所需读出的谱线移到黑三角位置处时,可由与转角调节轮相连的螺旋刻度尺上读出此时棱镜的相对位置。欲知此时谱线波长的数值,则需先对螺旋刻度尺进行定标校正。
二、汞、氢光谱的标准波长表
光源
颜色和波长(nm)
氦
蓝
蓝
蓝绿
蓝绿
蓝绿
蓝绿
黄
红
红
438.79
447.15
471.32
492.19
501.57
504.77
587.56
667.82
706.57
汞
紫
紫
蓝
蓝绿
绿
黄
黄
红
404.66
407.80
435.84
491.60
546.07
576.96
579.07
623.40
氢
紫
蓝
红
434.05
486.13
6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