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雷接地设计规范gb50057
4.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4.2.4 中的第 2 条: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 12 m。
4.3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4.3.3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 2 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 18 m。
至于你提到的第一类防雷中的18到24米,应该来自于 4.2.2 条中的: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m~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灌或用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网的交叉点应绑扎或焊接,并应每隔18m~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这两句话,一个是针对金属屋面,一个是针对钢筋混凝土屋面中的钢筋网。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型,在这一条的条文说明里也提到:「本款还规定了不同类型屋面的处理。」
不过确实,在阅读规范时,你会发现针对一类防雷和二类防雷的措施,并不是那么对应,比如关于引下线间距的问题,二类防雷是强条,用的是「不应」,一类防雷反而不是强条,用的是「不宜」。
这个主要是要看一类防雷和二类防雷的分类,因为即使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国家级的会堂、体育馆,都被划分为二类防雷。而一类防雷,主要围绕的是可能引起爆炸的建筑物。所以应该说没有民用建筑可以划分为一类防雷,能够划分为一类防雷的,基本都是工业建筑。建筑物的类型不同,也就造成了对应的要求不同。
而一类防雷建筑,在 4.2.1 条规定:「应装设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或网。」
只有在难以装设独立的外部防雷装置时,才可以装设屋顶敷设接闪带。
所以,第一类防雷建筑的防雷措施和我们平时做的二三类防雷建筑的防雷措施并不相同,在设计时,要格外关注。
2. 防雷接地规范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人了解
机房建设防雷接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执行。实际标准有这些:1、第6.4.3条,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余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其中最小值,并应按现行国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要求采取防止反击措施。2、第6.4.4条,对直流工作接地有特殊要求需单独设置接地装置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其接地电阻值及与其它接地装置的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应按计算机系统及有关规定的要求确定。第6.4.5条电子计算机系统的接地应采取单点接地并宜采取等电位措施。第6.4.6条当多个电子计算机系统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宜将各电子计算机系统分别采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工厂防雷分为整体结构防雷,就是主厂房防雷,主要基础打接地极、接地带,形成一个接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欧。再与主厂房的钢筋或钢构的主体连接。水泥混凝土屋顶接避雷带或避雷针,墙外地面还得留有接地测试点,钢构应用镀锌扁铁作直接引到屋顶。
3.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说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高,因此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越来越规范和严格,建筑物顶部地气装置、避雷带等都要和接的其他金属合成一个整体的通路,保证电路的畅通,因为在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方面也有了一些标准和规范文件,这些规范都是可以防止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时的不严谨出现意外,下文针对行业国家标准制定了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1.1.1条明敷接地线的表面应涂以用15~100mm宽度相等的绿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在每个导体的全部长度上或只在每个区间或每个可接触到的部位上宜作出标志。当使用胶带时,应使用双色胶带。
第1.1.2条在接地线引向建筑物的入口处和在检修用临时接地点处,均应刷白色底漆并标以黑色记号,其代号为“”。
第1.1.3条进行检修时,在断路器室、配电间、母线分段处、发电机引出线等需临时接地的地方,应引入接地干线,并应设有专供连接临时接地线使用的接线板和螺栓。
第1.1.4条当电缆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时,电缆头的接地线应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接地;由电缆头至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一段电缆金属护层和接地线应对地绝缘。
第1.1.5条直接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变压器、旋转电机的中性点与接地体或接地干线的连接,应采用单独的接地线。
第1.1.6条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
二、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
三、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四、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为了连接可靠,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
第1.1.7条利用本规范第2.2.2条所述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管道等作为接地线时,应保证其全长为完好的电气通路。利用串联的金属构件、金属管道作接地线时,应在其串接部位焊接金属跨接线。
第五节避雷针(线、带、网)的接地
第1.1.8条避雷针(线、带、网)的接地除应符合本章上述有关规定外,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避雷针(带)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焊接。
二、避雷针(带)的引下线及接地装置使用的紧固件均应使用镀锌制品。当采用没有镀锌的地脚螺栓时应采取防腐措施。
三、建筑物上的防雷设施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的1.5~1.8m处设置断接卡,断接卡应加保护措施。
四、装有避雷针的金属筒体,当其厚度不小于4mm时,可作避雷针的引下线。筒体底部应有两处与接地体对称连接。
五、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等的距离应大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卵石或沥青地面。
六、独立避雷针(线)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当有困难时,该接地装置可与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kV及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
七、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的地中距离不应小于3m。
八、配电装置的架构或屋顶上的避雷针应与接地网连接,并应在其附近装设集中接地装置。
第1.1.9条建筑物上的避雷针或防雷金属网应和建筑物顶部的其他金属物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最后一点是关于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时例行要检查的内容,包括了整个接地线路的连接规格必须完整正确,线路的标志明显可见,还有连接接地线的位置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和所有测试,切记雨后不能立即测量接地电阻,而且在验收最后还要提交完整的施工图和所有的电路设计证明文件和电路安装技术的记录和整个工程的记录文件。以上就是有关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4. 建筑防雷接地规范是什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您好!计算机机房防雷接地需做的四个方面,供参考:1、考虑到雷电或其他电信设备的干扰,计算机房不宜设置在大楼的顶层或靠外墙侧,特殊情况限制的,应设置屏蔽层防止雷电干扰。对于特别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考虑设置独立的屏蔽机房。建筑物(包括计算机机房)内设备及管线接地安装应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做好等电位联结;2、防止雷电危害还应防雷击引起的电磁脉冲,计算机房的配电箱应设置SPD(防电磁浪涌)保护装置,防止机房供电电源由于雷击电磁脉冲而造成断电。另外,对于重要的系统主机,其通讯电缆也应设置SPD保护装置,由于通讯电缆数量一般比较多,因此通讯线的保护设置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合理设置;3、电气接地系统宜采用TN-S接地系统,PE线与相线分开,机房电源接入处应做重复接地;4、机房接地一般分为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工作接地、防雷保护接地。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的要求,防雷设计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时,各接地系统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信息系统的所有外露导电物(各种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应建立一等电位联结网络。因此,电气防雷设计应在计算机房设置专用的等电位联结排,通过引下线与大楼总等电位联结排连接。根据共用接地系统的层层等电位原则,采用结构主钢筋作为引下线,更适用于共用接地系统。另外强调,大楼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计算机机房防雷设计规范》(GB50174-93)的第四节要求:第四节接地第6.4.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接地装置的设置应满足人身的安全及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系统设备的安全要求。第6.4.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应采用下列四种接地方式:一、交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二、安全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三、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四、防雷接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执行。第6.4.3条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余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其中最小值,并应按现行国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要求采取防止反击措施。第6.4.4条对直流工作接地有特殊要求需单独设置接地装置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其接地电阻值及与其它接地装置的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应按计算机系统及有关规定的要求确定。第6.4.5条电子计算机系统的接地应采取单点接地并宜采取等电位措施。第6.4.6条当多个电子计算机系统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宜将各电子计算机系统分别采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
5. 防雷接地规范 防雷接地必读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语文,关于同意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函,并由四川省建设厅(原建委)负责组织成立了规范编制组,规范编制组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分级;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施工质量验收;8.维护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对微生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具体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四川省建设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邮政编码:640041)。
1总则
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现场雷电电磁环境进行评估。
1.0.5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图1.0.5)。
1.0.6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电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0.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informationsystem
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0.3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2.0.4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统称。
2.0.5外部防雷装置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2.0.6内部防雷装置
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2.0.7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2.0.8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ialbonding(EB)
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2.0.9等电位连接带equipotentialbondingbar(EBB)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2.0.10自然接地体naturalearthingelectrode
具有兼作接地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
2.0.11接地端子earthingterminal
将保护己二酸,包括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的导体(如果有的话)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排。
2.0.12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2.0.13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FEB)
建筑物内,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供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作等电位连接用。2.0.14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LEB)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端子板。
2.0.15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network(BN)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作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2.0.16浪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按照浪涌保护器在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电源浪涌保护器、天馈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
2.0.17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switchingtypeSPD
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2.0.18电压限制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limitingtypeSPD
采用压敏电阻器和抑制二极管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2.0.19雷电防护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
2.0.20综合防雷系统
建筑物采用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构成的防雷系统。
2.0.21雷电电磁脉冲(LEMP)
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流及雷电电磁场产生的电磁场效应。
3雷电防护分区
3.1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
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
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20大于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
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天的地区;
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
3.1.3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
3.2雷电防护区划分
3.2.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的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
3.2.2雷电防护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图3.2.2),并符合下列规定:
1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4直击雷防护区(LPZ0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5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0B)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6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7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第三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4雷电防护分级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
4.1.2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文法之一划分:
1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1.3对于特殊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4.1.2条规定的两种文法进行雷电防护分级,并按其中较高防护等级确定。
4.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2.1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3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1当N
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4.2.4按防护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公式E=1-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1当E>0.98时定为A级
2当0.90
3当0.80
4当E≤0.80时定为D级
4.3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分级
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宜按表4.3.1选择雷电防护等级。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建筑物防雷接地规范,请大家仔细阅读。感谢您土巴兔装修网的关注。
6. 防雷接地 相关国家标准与规范
一、防雷接地相关国家标准
1、GA371-2001《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技术要求》;
2、GB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3、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4、GBJ57-83《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二、防雷接地规范
防雷产品接地分成两个概念,一是防雷,预防因雷击而形成危害;二是接地,保障用水设施的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而采取的一种用水措施。接地安装是接地体和接天线的,其作用是将银线直流电导入地下,防雷系统的保护在很大水平上与此相关。
(6)建筑设计施工安装防雷及接地装置规范扩展阅读:
防雷接地装置部分概念:
1、 雷电接受装置:直接或间接接受雷电的金属杆(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网)、架空地
线及避雷器等。
2、 引下线: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3、 接地线:电气设备、杆塔的接地端子与接地体或零线连接用的正常情况下不载流的金属导体。
4、 接地体(极):埋入土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分为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
5、 接地装置:接地线和接地体的总称。
6、 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体组成的具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网状接地装置。
7、 接地电阻: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的对地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同时接地电阻也是衡量接地装置水平的标志。
参考文献:网络-防雷接地
7. 建筑幕墙防雷接地规范有哪些
将防雷接地极和阴极保护阳极二合为一:
在牺牲阳极阴极保护中,要求阳极的接地电阻尽量低,这和防雷接地的要求是一致的。如果加大阳极连接电缆的截面积,使之达到防雷接地的要求,被普遍认为可以用牺牲阳极系统代替防雷接地系统,使得牺牲阳极起到阴极保护和防雷的双重作用。
在储罐接地线或接地网之间安装接地电池,接地电池由双锌棒制成的,平时双锌棒都是处于断路状态,当有雷击或者故障电压时,故障电流通过双锌棒导入接地网,对储罐起安全保护作用 。
(7)建筑设计施工安装防雷及接地装置规范扩展阅读:
防雷分类
1、第一类:制造、储存火工品等,因火花引起爆炸,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具有0区或20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
2、第二类: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国家级建筑及大型建筑;国家特级及甲级大型体育馆;制造、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具有1区或21爆炸危险场所,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具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制封闭气罐。
3、第三类:除开一、二类为第三类。
8.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三级有哪些要求
摘要 为防雷装置专设引下线时,其引下线的数量不宜少于两根,间距不应大于25m。
9. 防雷接地焊接规范
1、防雷接地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
2、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和防侧击雷的门窗、栏杆以及屋面的金属物体必须接地焊接。
3、防雷接地体应采取焊接方法:①使用金属管作接地体时应在其串接部位焊接角形金属跨接线;②钢筋与钢筋交叉要用一条短圆钢进行跨接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圆钢同扁钢的焊接必须进行三面焊接;③焊接处焊缝应饱满,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不得有灰渣,咬肉裂纹虚焊气孔等缺陷,焊接处的药皮应敲净。 接地体采取搭焊接时。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扁钢为其宽的2倍以上;(三个棱边焊接)②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以上;(双面焊接)③圆钢和扁钢连接,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三面焊接)
4、人工接地体应采用圆钢、扁钢、角钢、钢管等金属材料,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圆钢直径不小于10mm;②扁钢截面不小于100平方毫米,厚度不小于4毫米;③角钢厚度不小于4毫米;④钢管壁厚不小于3.5毫米。
5、利用建筑物钢筋做防雷引下线时:①上部与接闪器焊接,下部与基础防雷地线焊接,不能绑接;②下部在室外地坪下0.8~1m处焊一根直径12mm或-40×4镀锌导体伸向室外墙边的距离不小于1m,以备室外人工接地体使用(按图纸设计确定)。③下部在室外地坪上不低于0.3m处焊接一接地体连接板,供防雷接地电阻测量和以备室外防跨步电压工程用(按图纸设计确定)。④接地电阻值应小于设计要求,当利用柱基作接地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埋没人工接地体。⑤建筑物钢筋柱内,钢筋直径16mm以上的可用二根作为一组引下线,钢筋直径10mm以上的应用四根为一组作引下线。具体做法按设计要求。⑥防雷专用的引下线暗敷时,引下线扁钢截面不得小于25×4mm圆钢直径不得小于12mm,引下线必须在距地面1.5~1.8m处做断接卡子(一条引下线除外)断接线卡子所用镀锌螺栓的直径不得小于10mm,并需加镀锌弹簧垫圈,并安装一个有标识的接地电阻检测盒。⑦施工操作时应按图纸设计要求截出柱、桩、位置和柱、桩内所用钢筋的位置用油漆作好标志,按照施工进度层都要在相同的钢筋上作好油漆标志,以免错接。
6、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和建筑物天面的设备管道,突出构架以及需防铡击雷的门窗必须做好接地,需防雷的金属门窗应有两处与接地线相连,天面的金属管道应有两处接地。
7、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和电源穿线钢管均应与接地装置相联。
8、接地干线的接线柱应该明敷在外,与绝缘导线PE线应紧密联接,联接处应有明显的接地标记。
9、电气设备上的接地线应采用专用的接地线,并用镀锌螺栓将接地线牢固地接在电气设备的金属体上。
10. 建筑防雷接地规范
一、总则
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
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
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豫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
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
定。
二、防雷分类
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
为三类。
第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灯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
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呕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3、具贿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
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4、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
伤亡者。
5、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
者。
6、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7、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8、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般性民用建筑物。
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计算。
第2.0.4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 ,且于或等于0.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 ,且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般性民用建
筑物。
4、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5、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
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 23区火灾危险环境。
6、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
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三、措施
(一)、-般规定
第3.1.1条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
电感应的措施。
第3.1.2条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在防雷装置与其它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
下,应采取等电位连接。
(二)、第一 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3.2.1条第一类防雷建 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 ,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
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x 5m或6mx4m。
2、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
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应按表3.2.1确定;当无管帽时,为管口上方半径5m半
球体。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
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空间隔表3.2.1
3、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
度、长期点火燃烧- -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
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
4、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根引下线。对
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5、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
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m。
以上便是建筑防雷接地规范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可以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保
护好建筑物的安全。
五、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接地装置安装- +引下线安装-避雷带支架制作安装-避雷网安装-接地电阻测试
六、技术措施
材料齐全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机具配备充足,施工图纸已对施I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七、要施工方法
防雷接地工程包括接地装置、防雷引下线及避雷带的安装。施工采用标准为《电气装置安装I
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92 )
1 )接地装置
a.按照设计图尺寸位置要求,将底板内两条结构主筋焊接连通,并与所经桩台及柱内的有关钢
筋焊接(不同标高处利用两根竖向结构上下贯通) , 并将两根主筋用油漆做好标记,便于引出
和检查。
b.所有焊接处焊缝应饱满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不得有夹渣、咬肉、裂纹、虚焊、气孔等缺
陷,焊接处的药皮敲净后,刷沥青作防腐处理,采用搭接焊时,其焊接长度要求如下:
●镀锌扁钢不小于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
●镀锌圆钢焊接长度为其直径的6倍,并应二面焊接。
●镀锌圆钢与镀锌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c.每- -处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请质检部]进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隐蔽,同时做好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 )引下线安装
利用建筑钢筋做引下线的情况,钢筋截面一定要满足设计要求。
钢筋的连接要满足规范要求,如建筑施工采用埋弧焊工艺,可不处理,否则要进行接地跨
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跨接钢筋直径的6倍。
3)避雷带
本工程避雷带采用25 x4热镀锌扁钢。
a.支架安装:
在土建屋面结构施工时,应配合予埋支架。所有支架必须牢固,灰浆饱满、横平竖直。支架间
距不大于1.5m且间距均匀,允许偏差30mm。转角处两边的支架距转角中心不大于
250mm ,成排支架水平度每2m检查段允许偏差3/1000 ,但全长偏差不得大于10mm。
b.避雷带安装
●将镀锌扁钢调直。
●避雷线安装时应平直、牢固,不得有高低起伏和弯曲现象,距离建筑物应一致,平直度每
2m检查段允许偏差3/1000 ,但全长偏差不得大于10mm。
●避雷线弯曲处不得小于90° ,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镀锌扁铁直径的2.5倍。
●在建筑物的变形缝处应做防雷跨越处理。
4)电气接地施工方法
目前,根据《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 接地制主要采用TT、TN-C- S或TN-S .
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a.高/低压变配电房设备的接地系统,在房间内周围设置一条距地面300mm的水平 接地环型带
规格应按照设计要求。
b.开关柜、配电屏(箱)、力压器及各种用电设备、因绝缘破损而可能带电的金属外壳、
电气用的独立安装的金属支架及传动机构、插座的接地孔,均应以专用接地( PE线)支线可
靠相连, PE线应与接地装置连通并作重复接地。
c.当保护线( PE线)所用材质与相线相同时, PE线最小截面应符合下表要求,当PE线采用单
芯绝缘导线时,按机械强度要求,截面不应小于:有机械性的保护时为2.5mm2 ,无机械性保
护时为4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