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图,是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装置:请你帮他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电源电压为6V,所以复电压表量程选制择0~15V量程,不确定电路电流大小,所以电流表选择大量程;
采用“电流流向法”,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串联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回到电源负极,再将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如下图所示:
⑵ 关于欧姆定律电路实验
实验一变阻器和额定电阻串联电流表串联与额定电阻电压表并联与额定电阻通过改变变阻器阻值来改表整个电路的外电阻从而改表电路电流大小与额定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数值随变阻器电阻的增大而减少
内电阻在初中范围不做考虑
实验二额定电阻与变阻器串联变阻器与电流表串联电压不变等于电源电压电流大小随可变电阻增大而减少并联个额定电阻的目的是方式电路短接
⑶ 欧姆定律的实验验证
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 。
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欧姆很努力,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
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
1826年,欧姆用上面图中的实验装置导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质座架上装有电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盘,s是观察用的放大镜,m和m'为水银杯,abb'a'为铋框架,铋、铜框架的一条腿相互接触,这样就组成了温差电偶。A、B是两个用来产生温差的锡容器。实验时把待研究的导体插在m和m'两个盛水银的杯子中,m和m'成了温差电池的两个极 。
欧姆准备了截面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导体,依次将各个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观测扭力拖拉磁针偏转角的大小,然后改变条件反复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成下关系:
x=q/(b+l)式中x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的大小,它与电流强度成正比,A和B为电路的两个参数,L表示实验导线的长度。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
⑷ 回顾实验和探究:(1)探究欧姆定律: 实验装置 请根据电路图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方法步骤
(1)①由于在探究欧姆定律的 实验中,变阻器应串联在电路中,且所选的接线柱应该是“一上一下”,故答案见下图:
③根据表1或表2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根据表1和表2得出: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①由图知,两电阻串联,实验中用温度计来显示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
②根据Q=I2Rt,R甲>R乙,通过两导体的电流相同,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产生的热量较多,温度计的示数较大.
③由Q=I2Rt可知,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产生的热量与电阻成正比.
④将甲、乙两瓶换成匝数不同的电磁铁,发现甲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说明甲的匝数多.
若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故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因此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变多;
⑤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用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来体现,这是利用转换法.
该实验拓展中也用到这种方法,把电磁铁磁性强弱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体现.
故答案为:(1)②0.9;0.3;③电阻一定;正比;反比;
(2)①串;温度计的示数;②甲的温度计示数较大;③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产生的热量与电阻成正比;④甲;多;⑤转换;吸引大头针的多少.
⑸ 回顾实验和探究:探究欧姆定律:实验装置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方法步骤①按图连接电路后,移动滑片P,测量
(1)用导复线将开关、滑动制变阻器、定值电阻以及电流表顺次连接,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如下图所示:
(2)分析比较表1中1、2、3次实验数据可知,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分析3、4实验数据可知,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故答案为:1、2、3;正比;3、4;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⑹ 【跪求】设计欧姆定律实验和电压表使用说明
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 I:电流强度(A) 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 t:时间(S)
2.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 U:导体两端电压(V) R:导体阻值(Ω)
3.电阻 电阻定律R=ρL/S ρ:电阻率(Ω·m) L:导体的长度(m) 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ε/( r + R) ε= Ir + IR ε=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 ε:电源电动势(V) R:外电路电阻(Ω) 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 W=UIt P=UI W:电功(J) U:电压(V) I:电流(A) t:时间(S) 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 I:通过导体的电流(A) R:导体的电阻值(Ω) 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 P总=Iε P出=IU η=P出/P总
I:电路总电流(A) ε:电源电动势(V) U:端电压(V) η:电源效率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ε/(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ε/(r+Rg+Ro+Rx)=ε/(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选择量程、短接调零、测量读数、
注意档位(倍率)。
(4)注意:测量电阻要与原电路脱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档要重新短接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的测量值=U/I=(UA+UR)/IR=RA+R>R R的测量值=U/I=UR/(IR+IV)= RVR/(RV+R)<R
选用电路条件R>>RA [或R>(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RV [或R<(RARV)1/2]12.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⑺ 在学习了电路和欧姆定律的知识后,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到实验室进行“欧姆定律”的验证性实验.如图是具
(1)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电流表与定值电阻串联,滑动变阻器按一上一下的原则串联在电路中,然后与电源、开关串联组成电路,如下图所示:
⑻ 探究欧姆定律 实验装置 请根据实物电路,将电路图填写完整: 表格 表1R1=5Ω 次数 1 2 3 U/V 2 4
(抄1)与定值电阻并联的是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的是电流表,电路图如下:
(3)横向分析表1、表2的数据,可以得到: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得出实验结论的方法是比较法;
故答案为:图略;反;比较.
⑼ 图示为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演示实验装置,图中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电压表测电压时应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在电源的内电路中,电流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的,这是由于非静电力的作用.
两只电压表的四个接线柱中,若a为正极,则c也为负极,故A错误
B、s1、s2都断开时,外电路断开,电压表V1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动势,故B正确
C、s1、s2都闭合时,电压表V1与V2的示数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故C正确
D、s1、s2都闭合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外电阻减小,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外电压减小,内电压增大,所以电压表V1的示数减小,V2的示数增大.故D正确
故选BCD.
⑽ 用实验验证欧姆定律的步骤
实验步骤:1,取镍铬合金丝和铜丝,要求粗细,长度一样。
2,取电压表,电流表,电源,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3,连成串联电路
4,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再连入不同的导线,分别控制两种关系的变量。
5,主要原理:控制变量法
6,记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