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一种鞭炮饼下线自动堆放装置

一种鞭炮饼下线自动堆放装置

发布时间:2022-07-01 03:08:01

⑴ 台湾三月初四有什么传统

岁时节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特别是与闽粤地区如出一辙。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送灶、除夕等。过节的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开春”拜年之礼;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夜赏月、吃月饼、瓜果;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等。

(1) 春节

闽、台两地分别流传着一首大同小异的《新年歌》:

闽南:“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唵〔an俺〕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台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挹〔yi邑〕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湆〔qi泣〕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台湾的岁时节俗源于大陆,从这两首《新年歌》中可见一斑。
www.zhlzw.com中华励志网

台湾人称大年初一为“新正”,意为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正正堂堂的开始。当天凌晨头一件大事是祭拜祖先,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灯火通明,门口结红彩,供桌上摆列年柑、年糕、咸粿〔guo果〕、牲礼、茶酒、四果、香烛,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祭拜祖先、祭祀神明,随后再依序向长辈问安行礼。

过春节最有意思的是出门拜年。又叫“走春”,也叫“开春”、“贺正”。凡有来客,主人用朱红木盒盛着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设宴请客,彼此应酬,名叫“请春酒”;客人告辞时,互相向对方孩子赠红包。由于家家户户都出门拜年,难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时候,于是衍生出两个有趣的习俗:出门拜年人们总是随身携带一叠红纸片,上书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张,这叫“留帖”;官大势大、交游广阔的人,不可能一家家亲自去拜年,便遣仆人带着他的红帖代他去拜,这叫“飞帖”。

台湾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闽南的“初三无姿娘”,意思都是说初三这一天是休息日,就连老鼠也选择这天娶新娘。依俗,当晚各家各户都须提早上床睡觉,以免打搅老鼠办喜事,并要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撒一些吃的东西作为给老鼠的“贺礼”,以便和老鼠搞好关系,减少来年的鼠害。“老鼠娶亲”的俗说显然源自于大陆,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画,曾普遍流传于大陆民间。画面上从头盖红帕的“新娘”,到抬花轿、吹喇叭的执事等,统统都是鼠类,一个个活灵活现、喜气洋洋,很受民间的喜爱。

初四是“接神”日。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供奉牲礼、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的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中国传统文化

初五的“隔开”,意思是过年到此告一段落,也与大陆相同。次日开始,商店开市、农人下田,各行各业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劳作。俗传这一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闽南称“天神下降”,台语叫“路头神”。为求大发利市,商店这一天多在路街边燃香拜拜②,求五路财神的护佑。

“初七七元”、“初八团圆”,闽、台两地皆同。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传天地造人,人是在这一天诞生的。因此,在台湾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线面(即寿面),并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荠菜、葱、大蒜、蒿菜等七种新鲜蔬菜。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五辛盘”的旧俗遗风,杜甫曾有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正是咏此。“初八团圆”是说回娘家过春节的媳妇,初八要返回婆家“团圆”,开始干活,不然会被认为有意为难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还会因此而大兴“问罪之师”。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帝是天上诸神的管辖者,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斋戒沐浴,正厅摆设祭坛。午夜一过,全家齐整衣冠,由长至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是烧金纸、放鞭炮,直至凌晨四点。昔日祭祀天公,祭坛的摆设极有讲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还须摆小供桌(俗称“顶桌”),顶桌上摆五果六斋、扎红绳的面线、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则摆三牲五礼和红龟粿等,供奉天公的从神。烧给天公的金箔是特制的,称为“天公金”。

在中国传统民俗里,女婿备受岳家的宠爱,俗称“娇客”,全国各地皆然,闽、台自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请子婿”之俗,称为“子婿日”,即岳家专门宴请女婿的日子。

台湾民间过春节和大陆一样,实际上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都算是春节的范围。中国传统文化

“送灶”又称“辞灶”,即祭灶神(灶王爷)。传说灶神是上天派驻在每户人家的,每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这家一年来的善恶,以便玉帝决定分别给予吉凶,这自然是非同小可!于是人们为了让灶神替自家在玉帝面前多说几句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来“贿赂”它。

大年三十夜俗称“除夕”,又叫“过年”,意思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明日更换新岁。当日下午,供奉牲礼、祀神祭祖,谓“辞年”;当晚全家老少团聚。远游在外的、分家出去的,除非万不得已,统统都要回到老家来吃“年夜饭”,俗称“围炉”。倘若有人未归,餐桌上要留出席位,摆上碗筷,有的还在座椅上放上亲人的衣物,酒杯斟满,以示全家无缺,借以寄托思亲之情。

“围炉”过后,家中最年长者坐在正厅,小辈则依次拜年,长辈分赏“压岁钱”。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谈笑娱乐,通宵达旦,叫做“守岁”。

除此之外,贴春联、春花、舞龙、舞狮、踩高跷、摆旱船、到庙里进香(赶“庙会”)……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各种过年习俗,台湾都无一不与大陆相同。

(2) 节俗特色

不过,台湾的岁时节俗也有自己本岛浓厚的地方特色。

首先,除了和大陆相同的节庆外,台湾还有许多本省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清水祖师”的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北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往常要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格外热闹);二月初二祭“土地公”;二月初三祭“文昌帝君”;二月十五祭“开漳圣王”;二月二十三祭“广泽尊王”;二月二十五祭“三山国王”;三月初三祭“玄天上帝”;三月十九“太阳公祭”;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四月初八纪念释迦牟尼诞辰;四月二十六祭“五谷大帝”;五月十三是“关公祭”和“霞海城隍祭”;六月初一吃“半年补”;六月十五“半年祭”(祭祖宗);七月整个月为“盂兰会期”,各乡轮流做“大普渡”;立冬日要“进补”;十月二十二为台北“艋舺青山王祭”;冬至日要祭祖、“食补”……可以说在台湾几乎每个月都有节,都要做“拜拜”。

台湾的节庆何以会如此之多?一是因许多节庆为祭祀大陆祖籍带来的“守护神”③;二是因台湾的气候与大陆不同,水稻一年三熟,农业生产节奏很快,刻意安排许多节庆,借以调节紧张的劳动生活;另有些节庆则与台湾特殊的历史事件有关。如三月十九“太阳公祭”,据考这天为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祯帝)自缢煤山(今景山公园)之日。明郑时代,定于此日面北遥祭崇祯亡灵。清统一台湾后,台民假托祭拜“太阳公”(“太阳”暗喻“大明”),将此俗延续下来。

其次,台湾有许多节俗与大陆大异其趣。如:除夕夜台湾农村有“跳火盆”、“避债戏”和“讨债灯”之俗。“跳火盆”是在“围炉”之后,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老少(限男性)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避债戏”之俗更为有趣:除夕夜全台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于是不少债户便钻进人群中躲起来,依俗债主就不能再向他讨债,否则会引起公愤,遭在场观众一顿痛打。这种戏往往通宵达旦上演,演到天明已是大年初一,新年这几天是不能讨债的,故称这种戏叫“避债戏”。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但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据说此俗也传自闽南,但闽南早已废止,台湾反而还保留着。

元宵夜,台湾民间另有“偷俗”和“钻灯脚”的习俗。“偷俗”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人家菜园里的葱菜,据说如不被主人发现,就是吉兆,预示她将会遇到称心如意的郎君。谚语云:“偷着葱,嫁好尫〔wang汪〕(台语为男人、丈夫之意);偷着菜,嫁好婿。”未婚男子,则以偷得人家墙头上的石头为吉兆。已婚妇女如偷得喂猪盆而被人骂或偷拔到人家竹篱笆上的竹子,则认为是生男之兆(因闽南语“竹篱”和“得儿”音同)。“钻灯脚”就是元宵夜妇女们必往观赏花灯,但“观灯”是虚,“钻灯”为实,她们故意在灯下钻来钻去,因“灯”与“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故台湾又有“钻灯脚,生男胞”的谚语。

不过,台湾元宵民俗中最奇特的景观还得数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灯”和澎湖的“乞龟”。

台南盐水镇人过元宵节既不点花灯,也不游行,而是拼命地燃放“蜂炮”。所谓“蜂炮”,是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连续射出,震耳欲聋,声光齐作,在夜幕的衬托下蔚为壮观,撼人心魄。万炮奔发的景观与速度如同蜂群倾巢而出,故称之为“蜂炮”。

据说清光绪年间,盐水镇一带遭遇到一场持续多年的大瘟疫,每天都有人死去,搞得人心慌慌,纷纷弃家外逃。残存的盐水人断定这是鬼怪作祟,就在一个元宵节,请了镇上武庙的关帝爷出巡绕境,并大量施放烟花爆竹,意在驱逐邪鬼妖魔。此后,盐水一带的瘟疫居然真的绝迹了。由此,每年的元宵节都要大量燃放鞭炮,而且规模逐年扩大,形成了今日极为盛大的蜂炮祭典。届时,全镇百姓无论贫富,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一夜下来,点燃蜂炮的花费多达台币数千万元以上。全台各地乃至远在海外的游客慕名而来,元宵之夜云集盐水镇,目睹这一壮观动人的奇景④。更奇怪的是,燃放如此密集的爆竹,据说盐水镇却从未因此而失火。

至于台湾北部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灯”虽不及盐水蜂炮名气大,但其历史却比盐水蜂炮更为久远,相传有200多年之久。

所谓“放天灯”,就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天灯用白色宣纸糊制,造型很像一顶孔明帽,故而又称“孔明灯”。天灯的“帽沿”用竹片围成圆形,用两根铁丝在圆形竹片之间架成十字形,燃料固定在十字形的中间交叉点上。糊扎天灯首重平衡,否则升上天空即刻就会燃烧起来,化为乌有。“天灯”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后,犹如一个个大大小小闪烁的火球,随风飘向远方,与夜空中的繁星融为一体,妙不可言。人们更相信,天灯放得愈高,运气就愈好。此俗在闽南、粤东古已有之,但因“放天灯”常会引起山火,1949年后在大陆已被明令禁止,而在台湾却流传至今。

据说平溪早期的移民来自闽南惠安县,“放天灯”的习俗也随之被引进。相传平溪“放天灯”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来台拓垦的移民,常遭盗匪打劫、杀戮,便以“放天灯”作为互报平安的讯号。日本统治时期,“天灯”又成为一种躲避日军搜捕的信号。台湾光复后,“放天灯”才又恢复其娱乐、祈福的功能,并逐渐成为平溪人元宵夜的一种固定的民俗活动。平溪人传说:“天灯”怕鞭炮,所以“放天灯”时,一定要大放鞭炮,炮声愈响,则愈能把“天灯”吓得飞得愈高愈远⑤。

元宵节澎湖的“乞龟”习俗则既有趣又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中央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用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堆制而成的含有“长寿”寓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鸡蛋、糖、沙油为原料用龟模制作的“鸡蛋糕龟”,还有以熟糯米浆作皮、内包红豆馅的“麻薯龟”……甚至还有用黄金打制的“金龟”。蜂拥而来的乡民们,在融融的烛光照耀下,在一种神秘而热闹的气氛中,虔诚地举行着富有宗教色彩的“乞龟”仪式。中国传统文化

通常,求乞人在上香后须两手持神筶〔gao告〕,跪拜神前,默默祈祷然后掷筶,反复数次,在自认已获神灵的默许后,求乞人即向庙方执事报帐,插上香,索得所乞之“龟”。

“乞龟”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祭祀文化,这在殷墟甲骨文有关祭祀用的卜辞中有记载。俗语有云:“千年王八万年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龟以其长寿而自古被当作福、禄、寿、喜、财的吉祥象征,被视为神物而备受尊崇。而澎湖的元宵“乞龟”习俗,正是中国古代龟祀文化的遗风和几千年来这种社会文化心理脉息未绝的反映。其实,这种崇龟习俗至今普遍存在于闽、台两地,只不过在澎湖格外有其特色罢了。原因很简单:澎湖地属海岛,居民大多从事渔捞,为了出海平安并捕捞有更大的收获,人们自然寄望通过“乞龟”以求得神灵的护佑与恩赐。

澎湖“乞龟”还有一个习俗:凡“乞”得“龟”或其他供品者,回家的路上不可与人说话,即便遇到好朋友也只能点头微笑,据说否则会使乞得的心愿半路流失。乞得之物带回家后,通常供奉三天。如果乞到的是个“大龟”,必须敲锣打鼓运回家,供在家里,让人参观。期间须每天上香参拜。仪式过后,可将“大龟”拆散,分送亲友或乡民“吃平安”,唯独“龟”的头部不能施与,以保留自家的祈愿而自享。下一年的元宵节,还愿者须按庙宇张榜公布的数目订制供品,提前送往庙中。如奉还的是“大龟”,还须敲锣打鼓鸣鞭炮,在神前三跪九叩,以完成还愿的礼仪。因为更大的“龟”能吸引更多的“乞龟”者和观赏者,从而更能烘托元宵节“乞龟”的气氛,并以此显示本村的经济实力,于是还愿者往往互相攀比,使近些年来澎湖庙宇中元宵供桌上的“龟”越做越大。1988年元宵,天后宫(主祀妈祖)供乞的“米龟王”竟达12000台斤,由1200包白米堆放而成,乞得者将其分赠给孤儿院和低收入户以做善事,颇获好评。更有的还愿者,为求方便起见,干脆改作“金龟”;而供人求乞的“金龟”,也由最初只是一、二钱的“小龟”,发展到后来最大的竟重达36两。若如此攀比下去,喜耶?忧耶?已引起岛内社会舆论的关注⑥。

清明节扫墓,全国皆同,但唯有台湾漳州籍人不过清明节。相传当年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厌恶清明节“清”在上而“明”在下,遂下令废除清明节,改三月初三“上巳日”为扫墓日。漳州籍人将此俗保留至今。

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吃一种名叫“煎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据说郑成功率军入台之初,军粮匮乏,端午节无米包粽。台民闻讯,争献薯粉、花生、豆类等予郑军。郑成功下令将它们掺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此后,台南人年年过端午都如法炮制,以“煎堆”代粽,流传至今。

总的来说,海峡两岸的传统节庆无不体现出“敬天畏神”和“祖先崇拜”的共同文化内涵,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这些节庆,既有精神寄托的作用,又有娱乐、休息的功能;每一个传统节庆,实际上都把耕耘与收获的节令巧妙地配合起来,使人们一年的劳动与生活的节奏显得有张有弛、快慢有序。正因如此,中国的传统节俗既蕴含有祈福、消灾的丰富想象力,同时也洋溢着“天人合一”、念祖怀故、团圆聚会的浓厚人情味,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具魅力的文化传统之一。

⑵ 四川省广汉市南丰镇鞭炮厂爆炸,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爆炸事故

2020年7月8日四川省广汉市一家鞭炮厂发生事故,损失巨大,深追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正值夏季,气温高,而且四川省属于我国南方地区,天气闷热,极易发生火灾。在我国南方是极易发生森林火灾的地方,由于天气闷热,雨水多,可能一个所以丢弃的瓶盖就引来森林大火,在鞭炮厂内,极有可能是这样的小引火源造成的。

场内有大量可燃烧物品,一点火星可能造成大面积烧毁。鞭炮厂内,有大量的硝化棉,硝化棉是在高温下通过分解的物质可以自燃的一种材料,一点成分发生自燃现象,会导致周围其他硝化棉发生燃烧,而且这是在鞭炮厂的仓库中,鞭炮的数量也不在少数,燃烧导致鞭炮点燃,而且燃烧物品散落在其他地方发生二次燃烧,导致火越来越大,而且这里既然有鞭炮厂,那么在周围也还会再有其他的鞭炮厂或者是鞭炮生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明火被扑灭,但是温度还是很高的,在这种温度下硝化棉有发生燃烧,最终达到不可控制的状态。

⑶ 进了一批鞭炮的货,放店里卖,请问鞭炮能堆起来放吗怕不怕挤压该怎么堆放

可以的,但是不要推挤的太高,一般3-4层左右就可以的,不会坏的

⑷ 因放鞭炮而受伤的事故

法律分析:常见鞭炮侵权事故如鞭炮炸伤围观人的眼睛、鞭炮引燃了周边堆放的货物等等。那么,多人一起放鞭炮,仅有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该由谁承担赔偿责任呢,答案很明显,由这其中的一人或者数人承担赔偿责任。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出来这其中的一人或者数人到底是谁,就连“真凶”本人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因果关系证明困境,客观上无法证明到底是哪个人实施的放鞭炮行为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为了使受害人能够尽量获得弥补,法律推定每个实施放鞭炮的行为人与损害后果都有可能的因果关系,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参与放鞭炮的行为人不想被卷入承担连带责任,必须找出“真凶”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实际上是把指证具体侵权人的证明责任分配给了其他参与危险行为的行为人。共同危险行为就是多人开启实施的相同危险行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并列发生。这马上要过年了,建议家长在小朋友放鞭炮时一旁看护着,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尽量避免几个小朋友扎堆一起燃放,以免发生炸伤事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条 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⑸ 鞭炮一饼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串相当数理的鞭炮为了好管理、运输等原因把它盘成圆饼状。因此人们在称呼这种鞭炮时的叫法。

⑹ 鞭炮成堆放会大爆炸吗

如果是堆积在空地,不会有所谓的大爆炸,不过场面也会比较惊人吧。如果是在密闭空间,有可能,但爆炸当量不会太大,毕竟,每个鞭炮内的火药都是单独封存,不太可能同时燃烧爆炸。
看新闻上的鞭炮仓库爆炸事件,最后引发严重后果的原因都不是爆炸,而是爆炸引起的火灾。

⑺ 2月22日是什么节日

如果即阳历,2月22日并不是什么节日。
倒是有一些人的诞辰与死祭。详见http://ke..com/view/477486.html?wtp=tt
或者是“2月22日,第二学期的第二节课,今天的22分,我仍然2着”
但是,你可能是听到窗外的鞭炮声了吧。
正月二十,惠州过“补天穿节”。补天穿节是我国汉族地区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日,人们习惯煎薄饼放置露天祭拜上苍,又将薄饼扔到屋顶,谓之“补天”。今天这个节日在许多地方都销声匿迹,但惠州、尤其是惠州本地话区域,至今仍保留着这一节俗。
补天穿,最早的来源大概是中国古老的原始神话《女娲补天》:相传共工和人争做皇帝,怒触不周山,撞断天柱,把天撞开一个大洞,女娲烧五色石补天,用芦灰填塞洪水,使人类得到安宁。人们这种“补天”的意识,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恐惧感和寄望心理的反映:狂风暴雨,河流泛滥,对此,人类是十分恐惧的,怕天会因此塌下来。“补天穿节”的形成,大概就来源于人们这种潜在的“补天”意识。
补天穿节始于何时不可考,但晋代就有记录:王嘉的《拾遗记》说:“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节,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唐宋时补天穿节己经多有流行,苏东坡诗中就有“一枝煎饼补天穿“之句。清代《广东通志》亦有记载:“正月十九烙糯粉为圆块,加线穿其上,谓之补天穿。”惠州民间补天穿之习历代盛行,尤其在东江沿岸两岸的古老城市中如惠州、罗阳,甚至河源等地流行,但这种节俗在建国后也渐少,近年又渐渐恢复。
惠州古城民间的“补天穿节”,颇具惠州地方的古郡风情。是日,人们在大门两旁挂起蒜菜,然口打(做)树铺粄,祭拜苍天后,家人聚而食之,尔后早早关门睡觉。
“树铺粄”的“树”,古义为床,张友仁《博罗县志-方言》释义说:“树即床也,即床上铺设之卧具也,简言之,故曰树铺”。所以,惠州话的“树铺粄”,其实就是指象铺床一样铺平的粄。树铺粄是由糯饼发展而来的一种食品:先将糯米粉调匀,煎成薄饼,惠州话谓“煎粄头”。然后,放入白糖、芝麻、花生或肉丝、虾米、萝卜丝、葱、蒜等甜、咸原料作馅,卷起,就象卷起的床铺,故惠州话又称之为“树铺卷”。
挂门蒜之习,其实和广东不少地方、尤其是广府地区相仿,雍正《广东通志》(郝志)云:“正月十九日挂蒜于门以避恶,广州谓为天穿日”。惠州的挂门蒜,则和惠州的一些民间传说有关。惠州有一首民间歌谣唱道:“正月二十挂门蒜,早食早闩门,无好比(别给)盲婆返来(进门来)摸室臀(屁股)。”
盲婆何人?是鬼。据说以前惠州街上有一个瞎眼老太婆,姓黄,生前沿街乞讨,死后变成喜欢入人屋的恶鬼。正月二十这天,家家户户忙于打竖铺粄祭天,这恶鬼便入人家屋内捣乱,喜欢摸人屁股,令人惊诧不已。盲婆生前谁都不怕,独怕自己那位满面白胡子的丈夫,只要这个白胡子面孔在盲婆面前一出现,盲婆就惊恐万分。于是,人们便将一大把蒜菜吊在大门两侧,远看就如一大把胡子,盲婆的鬼魂一见,果真就不敢入屋了。
惠州民间早有“恶鬼怕胡须”的传说,这和客家地区的传说有相似之处,惠州民间正月二十挂门蒜,是为了驱鬼避邪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了。
对正月二十挂门蒜,惠州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以前有一大户人家,无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年纪很大了却还没能嫁出去,最后,这家人只好给女儿选了一个年纪很大的白胡子女婿入赘。大户人家第一次办喜事,而且又是独生女招郎入赘,自然要热闹一番。白胡子女婿因自己是入赘,年纪又大,出于自嘲,正月二十入赘这天,他抓了一大把蒜菜挂在大门上,继而又写了一副对子贴于两旁,联曰:“正月二十挂门蒜,胡子啦喳进爷门。”这种做法本是自嘲,但是人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仿效在门上挂起门蒜。这样的说法,当然就和“驱鬼避邪”的意思相距甚远了。
惠州民间补天穿之习,除了,“祭天”、“避邪”等内容之外,还演化出许多新的内容。一些老年人在正月二十祭拜之时,往往念道:“补天穿,补地裂,补是非,补口舌。”另外象“补天穿、补锅漏”等话,已成了一些惠州人的常用熟语。由此可见,惠州民间过补天穿节,已远不是原始的补天祭天活动,而是一种内涵更广的求神祭拜活动。
据记载,我国汉族地区过补天穿节的习俗相近,但时间上颇有差异。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中,“雨水”多在农历正月十九到二十几的时间内,因传统的补天穿节和这个“雨水”相关,故全国各地汉族地区的补天穿均在这段时间内。不过,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广东多在正月十九,江浙一带多在正月二十三、四,而陕西一带是在正月二十。惠州也是正月二十,既和晋代王嘉在《拾遗记》里的记录相同,又与千里之外的陕西等地相同,这之间的一种巧合实际是在表述了一种渊源上的关系,惠州在这个时间过天穿节主要是惠州的本地话区域,实际在印证了惠州话居民的“老客家”身份。至于更深一层次的关系,这那就有待史学家们的进一步考证了。

广东东莞——正月二十:到新塘古坑“抢炮头”去

“所谓‘抢炮头’,就是炮头射向天空后,然后落下来,人们乘机争抢带有标识的炮头,据说抢到炮头者会行好运。”新塘古坑村村民刘涛告诉记者。按照习俗,“抢炮头” 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年正月二十举行。

每年该活动地点都安排在古坑村篮球场举行。当天中午12点左右,全村男女老幼近千人汇聚篮球场。“参与活动的,除了新塘人,还有不少是邻村的,甚至是闻声而来的新莞人。”刘涛说。“抢炮头”活动开始后,人群中便腾出一个直径十多米的圆形空地。一轮锣鼓声后,开始放“头炮”:药引被点燃后,“轰”的一声,一个手指般大的竹质“炮头”冲天而起,腾空二三十米后落回地面。随着声音,人们的视线努力搜索那上升和下落的炮头路径。当下坠的炮头临近地面时,人群朝它向下坠的地点蜂拥而上,无数双手伸向天空,希望在炮头落地前能抓住它。但因人多挤拥,你争我夺,往往谁也抓不到,小小炮头在人丛缝隙中落在地面。于是人们便转为低头找寻,几个、十几个人在一点上抢夺炮头。旁边的人不断鼓掌、鼓噪和欢呼,掀起一阵阵高潮。经过一轮“搏斗”,最后胜利者高举抓着炮头的手,大呼:“我抢到啦!”凭着炮头,抢到者将会得到一笔奖金和奖品,取得第一发炮头的人的奖金为最多。又是一轮震耳的锣鼓声以庆祝他们的胜利。接着又点二炮、三炮……直到所有的炮头都抢完为止。整个抢炮头活动通常持续一个小时左右,锣鼓声、欢笑声一直不绝于耳,节日气氛达到炽烈程度。

“古坑村人的这一风俗,延绵百年一直不衰,唯一的一次中断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抢炮头被认定是封建迷信活动,被勒令停止。”古坑村民标叔说。80年代之后,这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再度盛行。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炮头数量只有几炮,按惯例,炮头有累积习俗:即当年抢得炮头者下一年要按数或者多于原数酬还,以便活动年年能持续,今年累积有20多个炮头了。烧炮头活动能增添喜气。

福建宁德福安——畲族补天穿

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福安社口镇潘洋一带畲民节日。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补天”。用春菊草和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粘而不腻,吃用糍粑能起消积化食祛病作用。相传为纪念女娲娘补天之功,在正月二十日女娲生日这天做糍粑帮助她“补天”。又说:古时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取意“补天穿”(破漏处)。

甘肃陇东庆阳——三种说法很热闹

正月二十,是庆阳特有的民间节日。
关于正月二十的来历,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清兵大举进剿。庆阳民众在战乱中死伤十有七八,余者纷纷逃生。待到战事平息,居民返回家园已经过了正月十五,于是,人们就在二十这天补过十五佳节,同庆和平,以至延续至今。

第二种说法是:自清代光绪年间,西峰正月二十为财神爷庙会。所有的商人和商号为求财神保估生意兴隆,各自踊跃出钱,豫、陕、晋等同乡帮会举办社火,互相攀比,自然形成正月二十的节日习俗。以后每逢此日,西峰各地的社火竞相走上街头献艺。民国时期,西峰正月二十是财神爷庙会。
第三种说法是:民国二十二年,驻扎在西峰的一位国民党西北军团长向西峰商会建议,从正月初七出社火,走街串乡演出,直到正月二十举行社火评比,将二十的财神爷庙会推迟一天。从此,正月二十成为西峰社火活动的高潮。

陕西黄土高原西峰——补天穿节,也有三种传说

全中国人都是正月十五闹元宵,而惟独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西峰,民间历来却有个“闹”二十的习俗。西峰人何以要“闹”二十,大体对其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曰补天说。这天农家妇女都会赶在天亮前烙好几张煎饼,分别放置于灶君牌位前、地上和院子中心,意谓补天盖地。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则记载:“……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线系煎饼置屋地,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

二曰战乱说。清朝同治年间曾发生过民族战乱,俗称“花门之动”。董志原人死伤无数。人们为躲避战事灾难,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命,十室九空。战事平息后,返乡归来的人们已错过了这一年的元宵节,便以正月二十作为一次补偿性的活动而流传至今。

三曰庙会说。原因是正月二十系财神赵公明生辰。若干年前西峰有处财神庙,香火旺盛,人们在这天云集寺中,白日里烧香、看戏,踩高跷、皮影、杂耍等,入夜则观灯、看戏,热闹非凡。后来庙宇被毁,虽无神像可敬,但人们却有意将耍社火的习俗流传至今。

正月十五晚上,参与社火演出的人员就装扮一新,首先到神庙(殿、院、堂)等有神灵的地方转一圈,作娱乐演出,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来年消灾避难,五谷丰登,生活安康,这是其一。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在于到此处“请神”,意思是让神灵依附上自己的身体,因为社火表演中的许多人物大都是道教故事中的“神”或“仙”,凡人要演绎神灵的故事,则要请神灵附身方可。出了神庙之后,一般先给富商、富绅演出,由富商布钱、富绅管饭。也有村民为落花流水成房舍和乔迁新居而邀请入宅演出的,称之为“禳院”,但此时的演出只限在晚上进行。正月十九转为白天演出,谓之“亮社火”。二十日各路社火正式走上街头,进行汇展和比赛,因而这天成为西峰春节文化活动中最有意思的一天。

近年来的正月二十,更是热闹异常。这天,城郊四乡社火齐集市区,城区各单位、企业、学校及各县的彩车、模特队、秧歌队等都来西峰汇演,在街道行进中边走边演,阵容庞大,史无前例,观众达十万之多。晚上,地摊社火、陷火灯会、戏曲电影等各种文娱活动遍布街市巷道。因此,西峰的正月二十,成为庆阳春节文化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西晋南等地——吃卷卷

山西晋南在正月二十这一天有摊卷卷的风俗,正月二十日,在山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摊卷卷、吃卷卷(也叫春卷)的习惯。

史书记载正月二十日为称“添仓日”,这天农家均要祭祀仓官。一般中产以上人家,这天均食“卷卷”,并于晚间把“卷卷”撕于米粮仓内和缸中,名为“添仓”。表示祝贺今年仍要仓廪丰满之意。从这天起,春节即算过毕,开始准备春耕。旧时从官方讲,十二月二十日称为“封印”日,正月二十这天叫做“开封日”,意思是年过完了,都要进入正常的工作,各种公章印鉴都要重新开封启用了。

这里的习俗,每到正月二十家家户户都要做“卷卷”,吃“卷卷。正月二十旧俗称为填仓日,晚上把卷卷放在米粮仓内和缸中,名为“添仓”。表示祝贺今年仍要仓廪丰满的意思。从这天起,年就算过完了,应该把心收收,开始准备春耕。晚上,人们还三五成群的趁供奉天地、土地爷的时候去“偷”段姓人家的卷卷,说是吃了段家的卷卷今年可以“断”去所有的疾病和灾难。而段家这天也尽开大门,任由孩子们去“偷”。

临近这一天,人们都要把白面搅成稀稀的糊状,在平底锅里摊成如纸的薄饼待用。将豆芽、粉条、肉丝、豆腐干、海带丝、韭菜、萝卜丝等(可根据自己口味选用不同的菜肴)拌成熟馅待用。
做卷卷时,把薄饼从中间切开一分为二,将拌好的馅呈一字形摊在切开的薄饼上卷起来,像一条装满粮食的口袋,一条条堆放起来。供奉神祖,送亲友。

当然,在以往,2月22日与许多节日重合着(比如2007年正月初五的“破五”等)
:)
就不一一讲解了

⑻ 谁知道鞭炮饼自动刁底机 的详细图纸或视频吗

这是生产鞭炮的机器吗?

⑼ 爆竹的注意事项

燃放爆竹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重大节庆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民俗活动,但它在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
提示市民,购买爆竹时要选择合法的销售网点购买,无证摊点销售的爆竹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厂家不详,没有质量保证,而且还存在头数不够、响率低、不稳定等问题,危险性特别大;在燃放时,一定要先认真阅读说明和注意事项,严格按说明书确定的方法燃放,切不可在室内、阳台、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地方燃放;在观看晚会时,要在指定地点观赏,千万不要进入燃放区域。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走避,要按照执勤人员的指引迅速有序撤离。
同时,消防部门提醒,爆竹危险物品,不要一次购买数量过多的爆竹,存放时应尽量选择干燥、通风的位置,不要放在客厅、卧室等有大功率家用电器的房间,也不要放在厨房等易引发火灾事故的地方。市民万一在观看时受伤,受伤早期—定要迅速降低损伤处温度,用凉水冲洗,以及用冰块冷敷等方法处理,以减轻肿胀,防止损伤加重。冷敷后,要进行局部消毒,如有破损,要赶快到正规医院就近治疗。对于头、耳、眼、鼻、面部损伤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到医院接受检查治疗,以免延误治疗。
1、烟花燃放20至30分钟后,戴上手套用铁夹将烟花空筒和残渣清理掉。
2、小型烟花燃放时观众要远离10米,大型烟花燃放时观众要远离100至200米。
3、烟花点燃后,如果没反应,千万不要再上去查看。
4、点烟花时,要用香支点燃,不要用明火点燃。
5、不能向人群、车辆、建筑物抛掷烟花爆竹;不能在建筑物内、屋顶、阳台燃放或向外抛掷。
6、未成年人不能单独燃放,需由成年人陪同。
7、大家不要在绿地、加油站、仓库等附近燃放烟花爆竹,以免发生危险,造成重大损失。
8、不要在阳台上堆放杂物,因为它们容易被烟花爆竹的“飞火”引燃。
9、燃放烟花爆竹产品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严禁酒后燃放。
10、郊区放爆竹限在距林地150米外。
11、将烟花储存在密封的箱子里,最好锁上,放在一个干燥的、小孩和宠物够不到的地方。
12、文物保护单位,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油气罐、站等易燃、易爆危险品储存场所和其他重点消防单位;输、变电站设施,医疗机构、幼儿园、敬老院,山林、苗圃等重点防火区;重要军事设施以及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确定和公布的其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地点,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要适度
年关将近,年味渐浓。不由得又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燃放烟花爆竹。
大家都知道,四大发明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而其中之一就是火药。老祖先的这一重大发明本来主要是供生产和战争使用的,只是过年时偶尔使用一下,“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如今的和谐社会里,生产有了电力,战争不常遇到。但是,火药的硝烟、爆炸的声响却有增无减,那就是烟花爆竹造成的。现如今,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喜庆都要燃放烟花炮竹,我理解中国人的这个传统和情结。但是,放鞭炮的思维和方式实在令人烦恼、讨厌甚至害怕。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往往在睡梦中猛被炸醒。有时候走在大街小巷,被路边开业的爆竹炸得胆战心惊。放鞭炮之风盛行,比早,比多,比长……一句话就是比富、比强、比狠的攀比情绪愈演愈烈。
愚以为,如此无度地任意地燃放烟花炮竹实在是一种浪费,一种污染,一种摧残,一种愚昧。狼烟四起,噪音冲天,鸡犬不宁……这对于我们生存的环境有百害而无一利。我认为政府要着力在宣传上制度上法律上引导和改变人们燃放烟花炮竹的思维和方式,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人们科学有序适度地燃放烟花炮竹。比如,在制造鞭炮烟花的技术上加以改进,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在燃放鞭炮的数量上要予以限制,以避免浪费。在既能表达心境、营造气氛,又能保护环境、尊重他人的前提下燃放烟花炮竹。而对那些破坏环境扰民害民的行为应当给予道德谴责,乃至法律制裁。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特仿古人《陋室铭》撰写《 爆竹铭》一则――
光如闪电,声似雷鸣。逢年过节,结婚死人,仗它摆阔,靠它助兴。不分昼和夜,无论晨与昏,猛地一阵响,惊心动魄魂。一年四季里,时常闻――某人眼炸瞎,某处火灾生。既伤身破财,又污染环境。众叹云:“恶习害人!”。

阅读全文

与一种鞭炮饼下线自动堆放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管道防护密闭阀门图片 浏览:225
准速器材是什么意思 浏览:52
泡脚仪器泡出黄褐色水是什么原因 浏览:195
进口德国电动工具代理 浏览:321
机械图上的尺寸代表什么 浏览:624
江西电动工具铝压铸件 浏览:378
制乙烯的实验装置图常见错误 浏览:827
四轴机械手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687
做阀门工资怎么样 浏览:218
脱水机包埋机染色机哪个科室设备 浏览:704
如何确认多串口对应设备 浏览:247
汽车各种排气阀门牌子 浏览:47
如何测量轴承是否换 浏览:152
宁波勇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300
海缸养鱼用什么过滤器材好 浏览:39
下图两个实验装置是实现 浏览:94
喷泉实验的引发装置 浏览:388
笔记本怎么看固态和机械硬盘 浏览:539
为什么制冷机组耗电 浏览:986
哪里有租钢板桩设备的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