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 对于给出几种实验装置,选择发生或收集装置的依据的一类题要怎么答呢
发生装置:(初中的两种类型)
1、如果题目是: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
则回答:发生装置选用固固加热型.
理由: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
2、如果目是: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则回答:发生装置选用固液不加热型.
理由: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初中就两种爱考
收集装置:(只给出气体)
1、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3、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略小
则回答:不能采用“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略大/略小.
4、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可/能/易溶于水
则回答: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可/能/易溶于水.
5、如果题目是:该气体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则回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总结:综合回答,记住字眼:“只能”“或”
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可/能/易溶于水
则回答: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可/能/易溶于水.
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不懂的可以继续问
『柒』 高中实验装置选择题:用于检验火柴头燃烧产生的SO2
楼上说对了,导管插错了。应该是左长右短。因为你是考气压来使火柴产物进去的。图中吸水效果不行。
『捌』 在实验室中用下列装置进行有关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Ⅰ.气体制备时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下图所示
Ⅰ.A、B、C利用形成的稳定的液面差可以判断装置的气密性是否完好,D装置中液面保持水平时,外界大气压和右边装置中的压强相等,没有压强差所以不能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D; Ⅱ.NH 3 ?H 2 O?NH 4 + +OH - ,NH 3 ?H 2 O NH 3 ↑+H 2 O;CaO+H 2 O=Ca(OH) 2 ,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碱同时放出大量热,均有利于氨气逸出; 故答案为:生石灰; 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必须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⑥; 故答案为:⑥; 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浓盐酸靠近收集NH 3 的试管口,若产生白烟,说明试管已收集满NH 3 ,反之,则没有收集满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收集NH 3 的试管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NH 3 已收集满,反之,则没有收集满, 故答案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试纸变蓝(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白烟生成 Ⅲ.(1)用固液加热的方法制Cl 2 ,常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nO 2 +4H + +2Cl - Mn 2+ +Cl 2 ↑+2H 2 O,故答案为:MnO 2 +4H + +2Cl - Mn 2+ +Cl 2 ↑+2H 2 O; (2)冷凝时冷凝水下进上出,故答案为:a、b; (3)由信息可知,可能因温度、水蒸气因素引入HCl,S,SO 2 ,SCl 2 杂质.若滴加盐酸过快,部分水蒸气没有被硫酸吸收,导入E管中.故应控制浓盐酸的滴速不要过快.故答案为:控制浓盐酸的滴速不要过快; (4)G收集产品,H中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蒸气易挥发,进入G中,易使S 2 Cl 2 水解.在G和H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故答案为:在G和H之间增加干燥装置;G中加防倒吸装置; |
『玖』 下图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装置并完成相关问题.(三)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
(1)5用于固定装置的铁架台;b用作固体与液体反应的锥形反应容器,称为锥形瓶.
故答:铁架台;锥形瓶;
(v)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块状固体石灰石与无色液体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的,所以发生装置就应选择B;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收集装置应选择C;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就需要把气体通过浓硫酸,因此在B和C装置之间应加入盛有浓硫酸的G装置;
故选BCG;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装置D,应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题中在确定了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情况下依然观察无明显现象,这就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净.盐酸易挥发,使产生的气体混有HCl气体,HCl气体遇澄清石灰水中的水又形成盐酸,使得不能出现浑浊.
故选Cvv中混有了HCl气体,有HCl存在不能产生C5Cv0沉淀;
(0)①探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反应为对固体混合物加热,发生装置必然选择5;收集装置G为向四排气法、H为排水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又不溶于水,所以通常两种方法都可以选用,但现在需要测定收集满一瓶气体的时间,装置G不便于观察是否收集满,所以装置H的优势凸显出来--便于观察.
故选5;H;便于观察;
②实验所得数据存在“二氧化锰的量越多氯酸钾分解速率越大”这种趋势,但是并没有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持该观点的成立,只能是一种推测,作为结论是不科学的.
故答:不科学,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在0:1~0:0的范围内二氧化锰的质量越多氯酸钾分解的速度越大.
『拾』 在初三化学的考试中,对于给出几种实验装置,选择发生或收集装置的依据的一类题要怎么答呢
发生装置:(初中的两种类型)
1、如果题目是: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
则回答:发生装置选用固固加热型。
理由: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
2、如果目是: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则回答:发生装置选用固液不加热型。
理由: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初中就两种爱考
收集装置:(只给出气体)
1、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3、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略小
则回答:不能采用“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略大/略小。
4、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可/能/易溶于水
则回答: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可/能/易溶于水。
5、如果题目是:该气体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则回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总结:综合回答,记住字眼:“只能”“或”
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可/能/易溶于水
则回答: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可/能/易溶于水。
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不懂的可以继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