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学有哪几大著名的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
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
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
感觉剥夺实验
3对1规律
阿希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
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
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
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罗森塔尔实验
“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译不同。
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他在实验中发现的 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贰』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一、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关于从众现象的实验。心理学家请大学生作为他的被试,,6人一组,并告知是做视力实验。
当最后一名被试来到现场时,5名被试(其实是托)已经坐好。实验是拿一张画了直线的纸和另一张纸上的3条直线做对比,找出等长的那一条。
两次正确的判断过后,5名假被试异口同声地选择错误答案,真被试则会疑惑。结果显示,33%的被试选择是从众的,76%的被试至少有过一次从众行为。
跟着趋势走,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不能盲目跟风,要独立思考、判断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具体问题更是要具体分析。
比如领导问你一件事的意见,千万不要说什么“我和谁的想法一样”,领导希望听到更多的声音和看到更多的角度,而不是异口同声的“臣附议”。
我们听过“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句话,也请不要忘记“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
知乎高赞问答: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很多人却没有?(建议收藏)
二、和自己独处的能力
也有很多人思考地很多,但是到需要判断、做出选择的时候却迟迟不能下决心,还是不够了解自己。当然,也有可能是知识的匮乏。
所以,我们需要与自己独处的时间,一是了解自己,二是获取知识,让自己快速成长,成为更优秀的人。
很多人害怕独处,害怕被人说不合群,不惜改变自己的好习惯,隐藏自己的优点,牺牲自我成长的时间,也要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这实在不划算。
如果领导让你单独处理一件事或者去出差,你也需要别人陪同,那公司要你干啥,明明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知乎高赞问答: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很多人却没有?(建议收藏)
三、获取幸福的能力
我们终其一生不管是追求金钱、地位、感情,最终都是想要获得幸福,生活得快乐。看起来这一点很简单,但其实获取幸福也是一项技能。
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假装什么都不想要。觉得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什么都不想干。工作也是说辞职就辞职,完全不考虑将来。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努力挣钱,辛苦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直接随便地度过一生不就好了。
我有两个个获取幸福的秘诀:一是少点期待,等真正得到了再开心,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惊喜,不会因为先满腔期望而后感到失望。
二是想得到的都努力去争取,主动出击。比如工作中有想做的项目,我会主动提出并提前做好方案。
知乎高赞问答: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很多人却没有?(建议收藏)
总之,这3种能力会让我们生
『叁』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在什么时间做过三重线实验
阿希通过“线段实验”(1955-1956)来进行他的研究。他让被试坐在一张有七到九个人的桌子旁,真正的被试只有一个,其他的几个人都是为配合实验而故意安排的助手。阿希首先让他们看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条直线,之后再看第二张卡片,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直线,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第一张卡片上的直线长度相同,而这群人被要求轮流回答第二张卡片上哪一条直线的长度是和第一张卡片的长度相等,此时这名被试是坐在倒数第二个位子。这个答案是很明显的,而在大部分的试验中每个人会给予相同的答案,但在某一些被操纵的试验中,阿希的“助手”被指示要给予一个错误的答案,而阿希则在观察这样的情况会引发受试者怎样的从众行为。
『肆』 从众效应的原因分析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
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从众效应。所谓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它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它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亨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大多数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
『伍』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三重线实验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主流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遵循主流社会规范(即大多数人认同的)往往可以得到奖赏和正向激励。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个原因是,当任务有难度时从众现象会增加。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陆』 心理学的实验那些比较有名气的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罗森塔尔实验
"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柒』 如何称从众效应
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众效应(eonformity)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不从众不仅不受欢迎,还会引起灾祸。例如,车流滚滚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驶的汽车司机;弹雨纷飞的战场上,一名偏离集体、误人敌区的战士;万众屏气静观的剧场里,一个观众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声喊叫……公众儿乎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对他群起而攻之。
假如每一片云都一模一样,“黄山云海”又怎能令人称奇?假如每朵花都如出一辙,那梅菊又怎能在文人笔下生辉?假如每棵树都惧高怕危,松柏又怎能在万绿丛中鹤立鸡群?自然界如果从众,我们将丧失许多美丽;人如果一味从众,也终将跌人失败的谷底。
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师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声音对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具有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这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满天星斗,许多人站在车站站台上等待即将到来的火车。此时,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寻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为他看到了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也跟着向天空东张西望。其实,这位先生只是脖颈酸痛,他是在做放松活动,并非观察天空。那些跟着仰望星空的人实际上是被从众效应左右了。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消极的从众效应则互相壮胆干坏事——如看到别人乱穿马路,不少人也跟着走捷径。有人正是利用从众效应来行骗人之术,最生动的例子是玩所谓的“三张牌”,让人押宝。猜红桃A在哪里,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时总有三五个人抢着参与,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托儿”,被从众效应激化,也参加押宝。当然,结果肯定要输——因为最初参与的三五人同庄家全是一伙的。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那个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进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事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大多数人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捌』 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线段长度评估试验是有谁设计的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
『玖』 从众的从众的研究范式
研究从众有几种主要的经验方法,其中最早的是谢利夫( M. Sherif,1935)的研究,他的兴趣在于考查群体是怎样形成规范的。他利用自主运动效应,认为群体将会建立起成员愿意服从的规范。
让被试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给被试看一个发光点,要求他判断光点移动的距离。事实上,光点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对于在黑房间里,注视着光点的被试来说,光点似乎在移动,这种运动叫做自主运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又称游动效应或似动错觉。被试所看到的运动距离因人而异,但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说则是一致的。
当个体报告了光点移动的估计距离之后,他同一个或两个新的被试再进入黑暗房间,继续估计光点移动距离,并大声报告估计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其他群体成员都能听到。很有意思的是,群体成员的估计数逐渐接近,一段时间后,第一个个报告说,他看到了同其他组员一样的移动距离!。这样,虽然在开始的时候,组员对所知觉的移动距离判断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研究结束时,全体成员所报告的运动距离,已经很接近了。
谢利夫的研究发现,后来再要求被试单独在黑暗房间里判断运动道离时,他的估计与群体的最后估计距离基本相同。谢利夫认为,这些研究表明,在模糊的情景中,群体会逐步建立规范邢标准,并且各个群体成员会形成适合于群体信息影响或群体信息压力的观点。 阿希认为,谢利夫实验中的被试之所以从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所要判断的刺激是模糊的。为此,阿希(S.E, Asch,19 51)设计了一个研究从众的独特方法,即将人们置于其他群体成员的意见之中,称为阿希实验。
当被试走进实验室时,已经有六个其他被试坐在那里了,他们都是实验助手 。因为其他人都是围着桌子坐的,真正被试也就挑了张桌子旁边的空位置坐下来。实验者进来告诉所有被试,这个实验是有关精确性和视知觉的。他向被试们显示了两张卡片。怎其中70张卡片上只有,P条线,另一张卡片有A、B、c三条线。单条线实-际上是25. 40厘米,A线段是22. 23厘米,B线段是25. 40厘米,c线段是20. 32厘米。实验者告诉被试说,他们的任务是要从三条线中找出与单线相匹配的长度相同的线段。倒数第二个回答的人是真正的被试。实验者要求每个被试轮着讲出匹配线条的字母,第一个被试讲“B”,,第二个被试也认为B战是正确的回答,下面四个被试都讲B,轮到那个真正的被试了真正的被试也说B。下一次尝试以同样的程序开始,实验者向被试显示了,5.08厘米的标准线条。在真正的被试之前的其他人都将5. 08厘米的线条与标准线条相匹配。真正的被试也这样做。下一次尝试中,实验者显示了一条 7. 62厘米的标准线条。其余三条线分剐是,A=9. 53厘米,B=10. 80厘米,C=:7. 62厘米:真正的被试认为7.62厘米是正确的回答,然后第一个被试报告说正确的答案是A线。真正的被试正在怀疑第一个被试哪儿出了毛病,’因为明显c是正确回答真正的被试可能正要嘲笑第一个被试时,第二个被试十分仔细地看了看线条,-说、“A线是正确的”。真正的被试惊讶的摇着椅背。”接着,在真正的被试前面的所有被试都坚定地报告说A线条是正确的答案, 此时轮到真正的被试。
这就是阿希设计研究从众的实验程序。实际上开头五个被试是都实验的“助手”,主试早就告诉他们该如何回答。在18次尝试中,有12次他们都一致地给出错误的回答。倒数第二个被试才是真正的被试。
阿希之所以采取线条判断的任务,因为他发现,当要求人们单独判断线条时,即没有群体影响时,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错误地就能完成任务。这个情景与谢利夫的情景是不同的。在谢利夫的研究中没有正确的答案:一个人所知觉的光点运动距离与另一个人所知觉的距离本身差别就很大。然而,阿希发现他的被试三分之一以上时间附和了群体不正确的观点,即使当他们知道群体是错误的,也会这样做。当面对群体一致的不正确观点时,绝大多数被试至少从众一次,只有四分之一被试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一)个体的处境
当个体期望将来还需要与该群体交往,与个体认为将来不会再与该群体交往相比,前者更会从众。当个人认为该群体对他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与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相比,前者更会从众。个体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相对较低,与个体在群体中处于较高地位相比,前者更会从众。另外,权威人士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力(Driskell& Mullen,19 90)。并且,当个体感觉到群体对他没有完接受时更会从众。这类个体主要是从众于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因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群体是否能接纳他们,而不是为了从群体那里得到信息。阿希(1956)的研究也发现,自尊水平较低的被试从众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担心受到群体的拒绝和惩罚。
(二)个体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他就不大可能去从众。例如,罗森伯格的实验(19 61)中,让一半被试得到结果反馈,这些反馈表明,他们对于判断线条的长度有较高的能力;而另一半被试听到的反馈说,他们的判断能力较差。然后,让被试处于阿希式的实验情景中,那些认为他们有能力完成任务的被试,比那些认为无能力完成任务的被试从众程度要低。虽然在罗森伯格的研究中,规范性压力可能影响被试的反应,但是信息性压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个体认为他在完成某个任务方面能力低下,他就倾向于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而认为自己能力较高的被试这种倾向就比较微弱。
(三)性别差异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不同性别的从众行为在各个国家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这种在从众方面的性别差异被认为是由“社会化过程”引起的(Eagly,1987)。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往往教育男孩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凡事要依靠自己”,而在培养女性时却不强调这些内容。
(四)文化差异
个体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从众行为。一些跨文化研究发现,某些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易产生从众行为。举例来说,米尔格拉姆(19 61,1971)对挪威和法国被试进行的研究表明,社会化影响了从众行为。与法国被试相比,挪威被试频率很高地一致从众,这些结果指出,从众行为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一)群体的规模
阿希(19 51)对群体的规模如何影响从众十分感兴趣。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改变了真正的被试所处的群体人数,用l,2,3,4,……,8和15个“助手”来进行实验。阿希发现,当群体规模增加至由 4个“助手”组成时,从众程度增加了。在要求对线段进行比较的实验中,当被试只受到一个人的反对时,他的意见基本上不受影响;当面临着两个以上的反对者时,他的从众性会大大增加,并倾向于对群体的压力让步,有将近13%的次数,被试的回答是错误的;当面临 3个人的多数时,实验对象的错误接近33%;在面临 4个人的多数时,实验对象的错误最多达到35%,随后的从众量就持平了。所以,人数是15人组成的群体,从众的程度与3人或4人组成的群体相差无几。
这些发现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用我们前述的信息性和规范性群体压力来考察,就一目了然。如果个体是对群体规范性压力作出反应的话,他们主要关心群体是如何反应的,然后模仿这种反应。当五个人的群体中其余四人都以一致的方式做出某种行为,他就很容易了解规范是什么。‘对他来说,群体规模的增加另没有使辨别群体规范变得更困难。所以,从规范性影响角度上,当群体的规模增加到 4人以上,人们不能期望从众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如果个体主要关心的是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的话,给出肯定回答的人数越多,,真正的被试对这个答案的正确性信心也越足。所以,当信息的影响发挥作用时,我们认为群体规范与从众有着线性的关系,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的程度也越大。而阿希用的是十分简单的实验任务,为了找到正确答案,个体不需要从群体处获得许多信息。因为四个左右成员的回答,就足以使他知道规范是什么了。
(二)群体的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群体一致性水平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的压力也越大,人们的从众行为就越有可能发生( M. M. Hogg,1992)。相反,群体的分歧有损于群体的力量,同样有损于迫使成员从众的力量。
三、任务的特点
为了回答被试对某些任务要比另一些任务是否更易产生从众行为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较容易的、较清楚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当任务是困难的或者是模糊的时候,被试就把群体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任务比较容易或者清楚时,较容易或者清楚时,在从众中,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应起着主要作用,因为此时,被试不再需要答案是否正确的信息。于是,人们可以看到,任务的性质不仅决定了从众程度,而且也影响了个体将要对之反应的群体压力的形式。
其次,当任务要求个体在听到其他群体成员反应之前,私下记录自己最初的反应时,从众减弱了。
再次。当问题涉及说出对图画的个人偏爱,与任务是要在观点中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相比,前一种情况下,被试表现出较少;少的从众。其他研究者也发现,在观点项目方面比视觉刺激方面,被试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个人的偏爱和视觉刺激的一个共同点是这两种形式都不需要社会现实性。
『拾』 关于心理学典型的实验有那些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罗森塔尔实验
"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