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家对学生宿舍楼的抗震等级要求是几级
中小学抗震设防须超8度。
《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标准把建筑的抗震设防分为4类。标准提出,经过抗震加固的建筑,应满足规定的“后续使用年限”30年至50年。
4类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如下:
1、特殊设防类包括核电站等特殊建筑,其抗震设防标准需专门研究。
2、重点设防类包括医院门诊、病房、幼儿园、中小学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大型商场、影剧院等,抗震设防标准须超过8度。
3、标准设防类指民宅、厂房等一般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须达8度。
4、适度设防类次要且涉及人员较少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为6度。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新闻网—建筑抗震标准下月起实施 中小学设防须超8度
⑵ 房屋建筑抗震调研报告内容有哪些
房屋抗震调研报告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检测内容的多少与结构的复杂程度、资料的完整性和可信性、结构的现状和委托鉴定的目的有关。是对建筑物整体考虑,需对建筑物整体进行承载能力复核验算、抗震验算,并根据抗震设计规范、抗震鉴定标准的相关规定综合考虑,最终给出建筑物抗震鉴定结论意见。安全性鉴定主要是针对构件而言,通过检测构件的实际强度、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裂缝、变形等等,对不同的项目作出评级,根据各分项评级结果来对建筑物进行安全性评定。它不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情况。
一、抗震鉴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必须性"原则:检测的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应十分严谨,不能主观地随意增加或删减;检测单元数量的确定应考虑建筑的特点,以概率统计分析为基础定量确定,不能简单地主观判定;
(2)“针对性”原则:建筑的种类繁多,结构形式也多种多样,结构材料有砌体、混凝土、钢材,且材料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因而检测计划必须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再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案;
(3)“规范性”原则:测试方法和手段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规范标准要求,测试人员必须专业;
(4)“科学性”原则:被测构件的抽取、测试手段的确定、测试数据的处理要有科学性;
(5)“经济性”原则。
二、抗震鉴定主要工作
1、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资料;包括甘泉楼、门急诊楼的原始设计图纸以及后期改扩建图纸。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和甲方的需要进行补充实测。
2、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查明门急诊楼的历史加层改造情况。
3、根据本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4、根据现场实测和抗震分析结果,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作出评价,包含抗震承载力和抗震措施。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5、对基础和桩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估,包括开裂、腐蚀和其它损坏的检查,地下水抽降、地基浸水、水质、土壤腐蚀等的影响或作用。
6、对建筑物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和质量进行检测,并评估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分析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7、实测建筑各层平面不同部位的实际高程,并给出首层不同部位的绝对标高值以及与室外自然地面的高差。平面中不同部位有高差时,需在图中标注。
8、评估历史改造过程中,改造对结构的影响。
9、检查各部位结构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和碳化深度,当低于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应提供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
10、检查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和构造及框架跨数,检查构件的保护层厚度。
11、根据实测绘制基础及各层平面布置,并标注实测的梁、板、柱尺寸。检查梁、板、柱的实际配筋以及和图纸的吻合程度。检查梁、板、柱的腐蚀、渗水和裂缝情况。
12、房屋倾斜变形和不均匀沉降测量,并分析不均匀沉降对房屋影响,特别是查明房屋不均匀沉降是否造成了门急诊楼四楼墙体的普遍开裂。
13、检测并记录房屋已有损伤状况,分析原因,特别是查明甘泉楼中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的结构裂缝以及门急诊楼中承重砖墙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和深度。主要从房屋的不均匀沉降、倾斜、材料强度、理论承载力计算等方面查明结构开裂的原因。
14、对结构建立计算模型,按照结构目前的结构状态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分析房屋结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
15、对抗震鉴定提出需要加固的地方给出相应的加固建议和意见;
16、对涉及到的检测部位敲打后出现的梁、柱、墙面等的损坏进行全面修复,恢复原样。
三、抗震鉴定报告的内容
1、现状调查及房屋概况(包括委托单位、被检测房屋地址、建造年份、建筑用途、建筑面积、结构类别、房屋层数、历史改造情况、设计单位、检测范围等);
2、建筑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3、检测依据(图纸资料、标准规范、委托单位与主管部门要求等);
4、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
5、建筑与结构概况(应包括图纸状况、建筑立面、层高、平面布局与功能等,结构体系、构造特点分析等);
6、房屋历史沿革和使用、维修改造情况(房屋历史沿革调查应标明文献来源,房屋使用、维修改造情况调查,特别是详细查明门急诊楼的加层设计情况和现场实际情况);
7、房屋建筑图纸、结构图纸的复核与测绘:根据实测绘制基础及各层平面布置,并标注实测的梁、板、柱尺寸;检查梁、板、柱的实际配筋以及和图纸的吻合程度;
8、房屋使用荷载的调查分析;
9、房屋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特别应重点查明门急诊楼四楼砂浆强度的情况);
10、房屋沉降变形的检测;
11、房屋损伤状况的检测及其原因分析;(包括检查梁、板、柱的腐蚀、渗水和裂缝情况。)
12、对基础和桩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估;
13、建筑物后续的使用要求、建筑结构改造情况;
14、结构计算分析;
15、结构安全性、抗震性评估,包括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抗震构造和抗震计算分析等;
16、检测结论与建议;
17、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名单,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签字;
⑶ 日本是如何防震的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地震多发地,每年少则两千多次,多则超过一万次,按照这样的比例来算,日本可以说是天天都在地震了。
这样一栋简约舒适的日式小楼,你想不想也建一栋?
文章来源于齐家网:欧式装修案例精选(jia-oszx),家装案例每天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⑷ 房屋鉴定主要鉴定哪些方面
房屋质量鉴定建议咨询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房屋买受人购买的房屋出现质量问题,且该质量问题通过修复等亦无法保证房屋买受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及正常居住使用的情形。 1、 施工周边房屋纠纷鉴定; 2、 房屋结构可靠性鉴定; 3、 房屋完损等级评定; 4、 房屋装修质量检测和鉴定; 5、 自然灾害损坏房屋检测鉴定; 6、 超过使用年限房屋损坏鉴定; 7、 安装广告屏幕等装修加固改造前的性能鉴定; 8、 五无工程房屋的检测鉴定五无工程房屋质量检测鉴定; 9、 特种营业的房屋质量安全年审鉴定; 10、公共场所及特种营业场所申请、变更营业执照等安全鉴定; 11、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承重构件承载能力不足而引起房屋可靠性鉴定; 12、建筑物的年限鉴定; 13、房屋主体工程质量、结构安全性、构件耐久性、使用性存在质疑时的复核鉴定; 14、改变使用用途、拆改结构布置、增加使用荷载、延长设计使用年限、增加使用层数可靠性鉴定; 15、司法仲裁委托鉴定; 16、房屋地基基础下沉定期监测; 17、灾后建筑物鉴定; 18、钢结构工程等各种大型及特殊结构形式房屋的可靠性鉴定; 19、学校校舍抗震鉴定; 20、图纸复合、楼板承载能力验算鉴定;等等还有很多。 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墙面脱落、屋面漏雨,门窗开关不灵或缝隙超过规范规定,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漏水,室内上下水滴漏、供热系统管道漏水、暖气不热、漏气,电器、电线、照明灯具坠落,室内放射性氡、甲醛、氨、苯等有毒有害气体含量超标等等。上述说的这类房屋质量问题,由开发商向购房人承担法律责任。
⑸ 高层建筑的结构对抗震性能及灾难逃生的影响
目前,绝大部分高层建筑都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而这种结构的特性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是“小震(烈度约为5.45度)不坏、中震(烈度为7度)可修、大震(烈度为8度)不倒”,其结构具备必要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此外,我国的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种。“其中,框架结构多用于不太高的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主要用于高层住宅;框架剪力墙结构多用于办公楼及综合楼。值得关注的是,建筑界都把‘剪力墙’称为‘防震墙’!”
为什么“剪力墙”被称为“防震墙”?剪力墙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墙板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作为建筑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因为高层建筑所要抵抗的水平剪力主要是地震引起,所以剪力墙较之其他结构形式而言,更能有效地控制结构的水平剪力,抵抗破坏的能力更强,抗震性能更好,安全性更高,居住也很舒适。“基于这些特点,高层住宅几乎都采用了剪力墙结构!
地震的危害性非常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即当地震烈度小于设防烈度时,房屋应基本完好;当地震烈度大于设防烈度时,房屋建筑即使产生较大破坏,也应保证不出现即时的垮塌,以使人员能够有逃生的时间。
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砌体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以钢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钢结构框架以及钢与钢筋混凝土的组合结构。其中,住宅多为砌体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公共建筑由于需要较大空间,一般为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
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多见于多层建筑
从抗震性能的角度分析:砌体结构由于由砖、石等砌筑而成,砌块之间的连接较差,虽然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等加强措施,但当遇到强震时,在水平和竖向交替振动作用下,砌块之间的连接容易被破坏,导致砌体松散,竖向受力构件破坏,建筑物垮塌;相比之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为宽敞的使用空间,有利于建筑功能的组织和分割,但其抗侧刚度较弱,在强震作用下易出现较大位移,导致结构产生较严重破坏,因此也属抗震不利结构。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多用于多高层住宅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在地震作用下位移较小。经过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破坏会局限于门窗洞口处出现裂缝,即使墙体开裂,各墙肢也可支承楼板,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垮塌。从日本坂神地震的实例来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未出现大的破坏,震害较轻。
框架——剪力墙结构主要用于公共建筑和多高层建筑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合适的部位增设剪力墙,在提供满足功能需要的大空间的同时,由增设的剪力墙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上述各种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即指结构在小震和大震下的表现各不相同。总体来说,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差一些。
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80年代以前的建筑大量存在,这些建筑大多未考虑抗震或抗震能力较差,有些房屋虽经过抗震加固,整体抗震性能依然较差。此次汶川地震中垮塌的房屋大部分为建造较早的砌体结构和多层框架结构。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交通运输能力较差的地区,使用就地取材的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砌体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大量存在,而作为低层公共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框架结构也将大量存在。因此如何从设计上提高高设防烈度地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特别是在罕遇的强震作用下的防倒塌能力,应是今后工程抗震研究的重点。
从建筑结构上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甚至新的设计思想得到大量的应用,大大丰富了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手段。如使用更高强度的建筑材料,能够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并降低结构自重。与之相比,新技术、新设计思想的应用,能够更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其中,隔震和消能减震就是两种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是国际上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它通过把隔震消能装置(如橡胶隔震垫)安放在结构物底部和基础(或底部柱顶)之间,把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这样,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明显地减轻结构物的地震反应,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国内外大量的试验和工程实践证明,隔震体系一般可使结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下降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减轻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性。隔震体系具有很大的垂直承载力(50T~2000T)及很大的垂直压缩刚度,而其水平变形刚度较小(0.25kN/mm~1.8kN/mm),水平极限变位值较大(10~50cm),它具有足够大的初始刚度,以抵抗风荷载和轻微地震,当强地震发生时,又能自由柔性滑动;而变形过大时,刚度回升,具有保护和限位作用,钢板夹层橡胶隔震垫具有较大的复位能力,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
同时,它耐久性能好,一般使用寿命可在70年以上,远远超过一般民用建筑物50年使用寿命的要求。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该市相距不远的两个医院,一个是隔震的,地震时医师护士照常工作;另一个是不隔震的,损坏厉害,一直无法恢复工作。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该市的西部邮政大楼和松村研究所大楼等隔震房屋经受了地震的考验,房屋结构安全完好,仪器、设备、装修等丝毫无损。根据其特性,一般来说隔震技术主要适用于较重要的低层和多层建筑,如医院、学校、商场、科研机构以及重要的指挥职能单位。
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方法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
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目前在日本、美国已有了一定数量的应用,并在震害中有较好的表现。我国从1990年代开始,也以试点的方式在一些工程中应用了这些技术并获得了一些好的经验。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给出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工程应用的指导性意见,标志着这些新技术已进入实用性阶段。
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虽然能够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但目前建造成本较高,且该技术从设计到构造,施工较复杂,正确合理地掌握和实施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新技术距离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准备。
合理的建筑设计,也可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其实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在正确的抗震理论指导下,依据合理的设计原则,同样可以提高甚至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这些原则包括:结构构件应具备足够大的承载能力;结构应具有足够大的刚度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和位移;结构应具有足够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这一点对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延性大,说明塑性变形能力大,强度或承载力的降低缓慢,从而有足够大的能力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
综合运用抗震原则,以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多道防线刚柔结合,同时保证结构体型简单,结构受力和传力途径直接,整体结构与结构构件共同作用,如此一来就可以从设计上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以著名美籍华裔设计师林同炎设计的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美洲银行大楼为例,该楼18层61米高,采取了多道防线刚柔结合的设计思想,通过在总体系中预设薄弱环节作为强烈地震作用下可被破坏但不影响整体安全的耗能构件,以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1972年马那瓜强烈地震时,该楼仅出现少量裂缝,经过简单维修加固后至今仍可使用,而周围大量建筑物倒塌,5000多人死亡。美洲银行大楼在马那瓜地震中的表现充分证实了概念设计思想的创造性和前瞻性,这说明以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在罕遇的强烈地震作用下,通过充分发挥结构和构件的延性与耗能能力,仍可使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地震灾害对建筑行业的启示
工程抗震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学科,每一次地震都会为我们提供新的信息,推动建筑抗震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与研究5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储备大幅提高。近年来,新技术、新型建材以及新的设计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建造出大批高质量的建筑。这些在新的抗震规范指导下设计的建筑,基本能够保证在地震下的设计目标。
应该看到,近年来在房地产行业,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片面追求建筑造型的新奇独特、忽视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问题。无论如何,对建筑结构来说,良好的抗震性能一定来自于相对简单的体型,来自简单而直接的传力体系以及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多道防线。考虑到地震可能造成的巨大灾难,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是非常必要的。
在考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对房屋建筑来说,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就是火灾,以及由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因此在今后房屋设计中有必要增加结构抗火设计,同时地基和基础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到地基变形对房屋安全的影响。
地震是一场灾难,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建筑行业有责任更加努力地工作,战胜灾难,建设美好的家园。
⑹ 如何才能使房屋的抗震性能增强
如何增强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1、合理设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首先,房建场地的选择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应选择坚硬场地。其次,综合运用抗震原则,以刚度、承载力和延性为主导目标,多道防线刚柔结合,使结构具有多道支撑和抗水平力的体系,同时保证结构体型简单,结构传力和受力途径直接,整体结构和结构构件共同作用。第三,设计中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使结构具备足够大的、适当的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以及以减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扭转的刚度。第四,结构布置要力求使刚度、质量、延性、几何尺寸等规整、对称、均匀,避免突然变化。另外,地震是一场灾难,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建筑行业在考虑增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最主要的就是火灾)及地质灾害。因此,房屋设计中有必要增加结构抗火设计,同时基础和地基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到地基变形对房屋安全的影响。
2、正确施工
合理的抗震设计必须通过高质量的施工才能起到抗御地震的作用,只有把好抗震设计和施工两道关才能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当将房屋建筑抗震设防作为专项审查内容,对施工图抗震设防质量负责。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3、房屋加固
对房屋建筑进行加固改造,也是增强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对于木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轻屋盖重力、加强构件连接、加固木构架、增砌砖抗震墙、增设柱间支撑等措施;对于土石墙房屋的加固,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加固墙体、加强墙体连接、减轻屋盖重力等措施;对于多层砌体结构的加固,则可采取拆砌或增设抗震墙、修补和灌浆、外加柱加固、面层或板墙加固、增设支撑或支架加固、柱、墙垛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套加固、设置钢拉杆、长锚杆、增设圈梁、构造柱等方法;对于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则可采取单向框架宜加固为双向框架,或采取加强楼、屋盖整体性且同时增设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的措施;框架梁柱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或贴钢板加固;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等方法。几十年来,对房屋建筑的抗震加固,除了传统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夹板墙、抗震墙、钢支撑、钢拉杆、钢构套,以及扩大受力构件截面等方法之外,还开发应用了高强钢绞线、高强结构胶、碳纤维布、聚合物砂浆等材料和预应力技术,使我国的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⑺ 提高框架的抗震性能的措施有哪些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结构的抗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屋抗震标准已成为购房者置业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于医院、学校等一些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一、我国房屋建筑的结构形式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砌体结构;
(2)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3)以钢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钢结构框架以及钢与钢筋混凝土的组合结构。其中,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多见于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多用于高层住宅;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多用于公共建筑,砌体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则多为住宅。上述各种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指结构在大震和小震下的表现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框架—剪力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而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差一些。如何更好地增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特别是在罕遇的强震作用下的防倒塌能力,应是建筑工程抗震研究的重点。
二、房屋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这大大丰富了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手段,提高了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降低了结构的自重,并更有效地减轻了地震所带来的灾害。其中,隔震和消能减震就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两种技术。
1、隔震技术。目前,国际上较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就是隔震技术,它是通过把如橡胶隔震垫等隔震消能装置安放在结构物底部和基础(或底部柱顶)之间,来隔开上部结构和基础,从而改变结构的动力作用和动力特性,有利于减轻结构物的地震反应。实践证明,隔震技术具有很大的垂直承载力及垂直压缩刚度,具有足够大的初始刚度及较小的水平变形刚度,能够抵抗风荷载和轻微地震,且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因此,主要适用于较重要的如学校、医院、商场、科研机构及重要的指挥职能单位的低层和多层建筑。
2、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主要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其原理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如节点、剪力墙、支撑、连接件或连接缝等,设置消能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虽然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因为施工较复杂,很难合理把握,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及科学的施工,以保证房屋建筑具备优质的抗震性能。
三、如何增强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1、合理设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首先,房建场地的选择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应选择坚硬场地。其次,综合运用抗震原则,以刚度、承载力和延性为主导目标,多道防线刚柔结合,使结构具有多道支撑和抗水平力的体系,同时保证结构体型简单,结构传力和受力途径直接,整体结构和结构构件共同作用。第三,设计中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使结构具备足够大的、适当的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以及以减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扭转的刚度。第四,结构布置要力求使刚度、质量、延性、几何尺寸等规整、对称、均匀,避免突然变化。另外,地震是一场灾难,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建筑行业在考虑增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最主要的就是火灾)及地质灾害。因此,房屋设计中有必要增加结构抗火设计,同时基础和地基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到地基变形对房屋安全的影响。
2、正确施工
合理的抗震设计必须通过高质量的施工才能起到抗御地震的作用,只有把好抗震设计和施工两道关才能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当将房屋建筑抗震设防作为专项审查内容,对施工图抗震设防质量负责。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3、房屋加固
对房屋建筑进行加固改造,也是增强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对于木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轻屋盖重力、加强构件连接、加固木构架、增砌砖抗震墙、增设柱间支撑等措施;对于土石墙房屋的加固,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加固墙体、加强墙体连接、减轻屋盖重力等措施;对于多层砌体结构的加固,则可采取拆砌或增设抗震墙、修补和灌浆、外加柱加固、面层或板墙加固、增设支撑或支架加固、柱、墙垛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套加固、设置钢拉杆、长锚杆、增设圈梁、构造柱等方法;对于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则可采取单向框架宜加固为双向框架,或采取加强楼、屋盖整体性且同时增设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的措施;框架梁柱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或贴钢板加固;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等方法。几十年来,对房屋建筑的抗震加固,除了传统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夹板墙、抗震墙、钢支撑、钢拉杆、钢构套,以及扩大受力构件截面等方法之外,还开发应用了高强钢绞线、高强结构胶、碳纤维布、聚合物砂浆等材料和预应力技术,使我国的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⑻ 房屋质量鉴定要找什么机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地方的质量技术监督局;3、地方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4、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5、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