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图1中乙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绿色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
(1)分析题图1曲线可知,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片上浮时间缩短,说明随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大.
(2)如果要在曲线bc段对应的NaHCO3浓度范围内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加光照、适当提高温度.
(3)当NaHCO3浓度为b点对应的浓度时,若突然撤去光照,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被还原的C3减少,生成的C5减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3-磷酸甘油酸)的浓度将增加.
(4)因为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所以在c点以后叶圆片上浮所用的平均时间变长.
(5)①已知图2中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该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应该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实线表示CO2的吸收量,即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而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比较两曲线可看出,实线先于虚线下降,所以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②由图2中的甲可知,在温度为55℃的条件下,该植物已经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溶胶.
③植物在15~60℃范围内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如下:(注意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净光合速率=实线-虚线)
故答案为:
(1)逐渐增大
(2)适当增加光照、适当提高温度
(3)D
(4)因为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
(5)①实线 光合作用
②线粒体、细胞溶胶
③见图
B. (2014宿州二模)如图表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以同一双子叶植物的叶为材料,用打孔器制成叶圆片并
A、叶圆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NaHCO3溶液释放CO2,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让叶片进行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容,使叶圆片产生浮力,A错误;
B、叶圆片的数量如果过少会导致实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叶圆片数量如果过多,会导致叶片光合作用的整体速率下降,使实验现象不明显,B错误;
C、表格中看出当NaHCO3溶液浓度为0.4~0.5g/ml时,光合作用已经达到饱和点,若增加NaHCO3溶液的浓度,会导致叶肉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从而使叶圆片上浮至液面的时间可能会延长,C正确;
D、题中提出,该实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条件”,因此改变温度反而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D错误.
故选:C.
C. 下图是验证光合作用某过程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分
可以通过卡尔文循环,二氧化碳中的氧进入糖类而获得。点击看详细反应: CO + HO(光,酶,叶绿体)==(CH 3 O)+ O,点击看详细美国科学家和卡门·鲁宾研究这个问题“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从水中结束,或从二氧化碳的“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是:氧气从水中所有的结论。点击看详细卡尔文循环(卡尔文循环),也被称为还原戊糖磷酸循环(对应于呼吸的氧化戊糖磷酸途径),C 3环(CO 2固定第一产物为三碳化合物),则光合碳减排也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一部分。叶绿体基质中反应位点。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羧化,还原和核酮糖二磷酸再生。大多数植物将通过一种叫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的作用的一部分吸收二氧化碳成五碳糖分子核酮糖上的第二个碳原子的1,5-二磷酸(RUBP)。这个过程被称为一个固定二氧化碳。在原来的不活泼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然后读出该步骤中的反应,使其还原。但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马上被分解成两个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分子。后者是在光反应NADPH + H还原生成,这个过程消耗ATP。该产物是3-磷酸丙糖。以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将被使用的碳原子之一为葡萄糖的合成和离开该循环。通过一系列的变化,其余5个碳原子,并最终产生一个核酮糖-1,5-二磷酸,循环再次开始。循环运行六次,葡萄糖的产生的一部分。
D. 如图所示是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
(1)甲装置用来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该装置放在温暖的专光下,照属射一段时间,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收集起来的气体有助燃作用,而氧气能够助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
(2)分析表中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
(3)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利用乙装置研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为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扰,应对该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红墨水向左(或左方)移动.
(4)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增加光照强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
故答案为:(1)氧气;
(2)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评分标准:写实验结果的不能给分,如“试管与台灯的距离越远,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少”)
(3)遮光;左(或左方);
(4)有机物;①合理密植;②间作套种.
E. 下列图示装置是用来研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某种原材料的对照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1)实验开始前,应将两
(1)实验前要将该装置放到黑暗片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2)从实验装置可以看出,甲装置把其中的一个叶片用玻璃罩隔离开来,通入通过浓NaOH的作用的气体,为了检验其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否彻底,实验中特地增加了澄清石灰水的瓶子,来检测通往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通入的气体仍含有二氧化碳,如果没有变混浊,说明通往的气体不含有二氧化碳.因而增加了实验的准确性.
(3)数小时后,摘下甲装置内的A叶片,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染色,淀粉遇碘变蓝色,叶片颜色不变蓝色,说明叶片中无淀粉存在.因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被A装置的水槽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摘下乙装置内的D叶片,经处理后加碘液数滴,叶片的颜色变蓝,说明B装置内的叶片在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制造了淀粉.这样叶片A和叶片D形成对照,变量为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黑暗;(2)二氧化碳;(3)D.
F. 如图甲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
(1)分析步骤可抄知,叶圆片转至含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二氧化碳浓度).
(2)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片上浮时间缩短,说明随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
(3)由题意可知,植物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30℃,若将温度由30℃调节到25℃,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圆叶片上浮的时间缩短,图乙曲线中bc段将向下移动.
(4)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叶肉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导致水平下降.
故答案为:
(1)CO2浓度(NaHCO3溶液浓度)
(2)逐渐增强
(3)下
(4)失水
G.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1)若要探究光
(1)甲和乙构成对复照试验,变量是光制照,探究的是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甲和丙可构成一组对照试验,实验的变量是植物,可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有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
(2)氧气有助燃的特性,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3)分析表中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4)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利用丁装置研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为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扰,应对该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红墨水向右(或右方)移动.
(5)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
线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