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1)沉淀A的化学式为:____
(1)氯化钾和氯化钡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可以生成碳酸钡沉淀,则沉淀A为BaCO3;过滤后碳酸钡沉淀中加入盐酸可生成BaCl2溶液,经⑤蒸发、结晶后可得B固体BaCl2;操作②所得滤液为KCl和K2CO3的混合物,应加入过量盐酸可得KCl,固体C为KCl,
故答案为:BaCO3;BaCl2;KCl;
(2)操作⑤是从氯化钡溶液获得氯化钡固体,操作方法为蒸发结晶;蒸发结晶操作需要使用到玻璃仪器为玻璃棒,
故答案为:蒸发结晶;玻璃棒;
(3)固体溶解后加入过量K2CO3使BaCl2转化为碳酸钡沉淀,过滤后沉淀加入试剂b盐酸可将碳酸钡转化成BaCl2溶液,然后经蒸发、结晶、干燥后可得固体BaCl2,
故答案为:将BaCO3转化BaCl2;
(4)滤液为KCl和K2CO3的混合物,⑥蒸发结晶前应加入适量稀盐酸,将过量的碳酸钾转化成氯化钾,
故答案为:⑥;在蒸发结晶之前先加适量的稀盐酸.
❷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乙酸乙酯的制取和分离进行了实验探究.【制备】下列是该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
(1)长导管起导气,冷凝蒸气的作用,
故答案为:导气、冷凝;
(2)取适量液体于试管内并加少量水,出现分层现象,说明有乙酸乙酯生成,
故答案为:取适量液体于试管内并加少量水,出现分层现象,说明有乙酸乙酯生成;
(3)锥形瓶中得到的产物是混合物,含有乙酸乙酯、乙醇、乙酸等,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A为乙酸乙酯,B含有乙酸钠、乙醇,蒸馏可得乙醇,D为乙醇,C中含有乙酸钠,加入酸可得乙酸,
故a为饱和碳酸钠溶液,D为乙醇,结构简式为CH3CH2OH,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CH3CH2OH;
(4)由(3)中的工艺流程可知,操作Ⅰ、操作Ⅱ分别是分液、蒸馏,故答案为:C.
❸ 固体氯化铝和氯化铁混合物中含有少量氯化亚铁和硫酸铝,某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对该混合物进行分离,
同学,很明显地,“实验操作II”、“操作VI、X”等题目信息你没有打出来。而实验流程分析题是一环扣一环的,缺少了题目所给的条件,没办法分析出来了……
最好能把题目完整地打一遍吧……
❹ CO 2 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科学家正在研究分离出空气中的CO 2 ,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将CO
(1)BD;先将容器倾斜或横放,用镊子夹持锌粒放在容器口处,再慢慢直立容器,让锌粒滑到容器底部。(2)CO;CO 2 |
❺ 固体AlCl3和FeCl3混合物中含有少量FeCl2和Al2(SO4)3,某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对该混合物进行分离,以得到
由流程可知,混合物溶解后,加试剂A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A为过氧化氢,然后加过量NaOH,过滤后得ⅤⅡ中含硫酸钠、偏铝酸钠,V为Fe(OH)3,Ⅵ为氯化铁溶液,Ⅶ中通入二氧化碳,得到的IX为Al(OH)3,X为氯化铝溶液,
(1)由上述分析可知,氧化亚铁离子不能引入新杂质,只有C符合,故答案为:C;
(2)操作V中加盐酸,该离子方程式为3H++Fe(OH)3═Fe3+3H2O,操作Ⅶ通入二氧化碳,该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2H2O═Al(OH)3↓+HCO3-,
故答案为:3H++Fe(OH)3═Fe3+3H2O;AlO2-+CO2+2H2O═Al(OH)3↓+HCO3-;
(3)图乙是操作Ⅵ、X制取无水FeCl3、AlCl3的部分装置,
①由图可知,a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②因FeCl3、AlCl3水解生成盐酸易挥发,应在通HCl气流中蒸发,则循环物质为HCl,故答案为:HCl;
③为干燥管,起干燥作用,应为固体干燥剂,且不与HCl反应,只有B、D符合,故答案为:BD;
(4)由流程可知,生成的沉淀没有洗涤,可能混有其它离子,则应在溶解沉淀前洗涤沉淀,所以不能得到纯净的AlCl3和FeCl3,
故答案为:不能;在溶解沉淀前洗涤沉淀.
❻ 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的装置图(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最
我们利用洗气瓶来除去二氧化碳并收集一氧化碳气体时,应长管进气.同时需要收集CO,所以还是储气瓶,所以液体还应该是从长管出,所以两个管都应该通到底部.
故选:D.
❼ (2006苏州)某同学设计右图装置,欲净化从储气瓶中排出的混有少量O2的CO.如果连接处和加热管气密性均
(1)因氧气能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的氧化铜发生与“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铁”类似的反应,
则混合气体中的CO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铜,反应分别为2Cu+O2
△ | .
❽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用于制取SO2和验证SO2的性质.分液漏斗内装75%的浓硫酸,锥形瓶内装固体Na2SO3.试
(1)亚硫酸钠(Na2SO3)固体与较浓硫酸(H2SO4)在锥形瓶内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硫,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故答案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所以实验过程中,品红试液的颜色变为无色,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石蕊试液遇酸显红色,二氧化硫漂白不稳定,实验后加热烧瓶,品红试液的颜色恢复红色, 故答案为:无;红;红; (3)SO2通入溴水中,二氧化硫被氧化剂溴单质氧化为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Br2+2H2O=H2SO4+2HBr,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Br2+2H2O═4H++SO42-+2Br-; 故答案为:Br2+SO2+2H2O=4H++2Br-+SO42-; (4)导管①用橡皮管连接分液漏斗和锥形瓶,能平衡分液漏斗和锥形瓶内压强,使液体能够顺利流下,倒扣的漏斗溶液上升具有缓冲作用,能防止倒吸,防止烧杯内液体倒流入左侧试剂瓶内, 故答案为:平衡分液漏斗和锥形瓶内压强,使液体能够顺利流下;防止烧杯内液体倒流入左侧试剂瓶内.
❾ 某同学分离乙酸乙酯、乙醇,乙酸
答案: 解析: (1)饱和Na2CO3溶液 (2)③ (3)蒸馏沸点不同的互溶性液体 (4)CH3CO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掉了.
❿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药品制取气体量气管中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装置Ⅰ中有空气,一氧化氮会与装置中的空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测得的一氧化氮体积不准,所以不可以通过实验I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来探究铜样品的纯度; 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2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3)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浓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 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外联双球状导管内伸入到液体中,液体进入双球内,防止进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确; B、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联漏斗,漏斗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气体,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确; C、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F、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ACDF,不能防倒吸的是BE; 故答案为:C;BE; (4)根据PV=nRT,为保证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在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误差; 故答案为:使量气管与干燥管两端液面相平; (5)镁铝合金中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 故答案为:2Al+2H2O+2OH-=2AlO2-+3H2↑; (6)第2次测量数据误差较大,可不用,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 =336.0mL=0.336L 设生成0.3323L氢气,需铝的质量为x 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54g 3×22.4L x 0.336L = ,解之得:x=0.27g 铝的质量分数= ×100%=27.0%. 故答案为:27%.
与某同学设计装置分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械手表怎么
发布:2025-09-23 21:39:04
浏览:800
五金件检验项目
发布:2025-09-23 19:14:40
浏览:3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