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四个大科学装置正式动工对安徽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安徽第四复个大科学装置——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后开建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第四个大科学装置对安徽的发展意义重大。一,充实了安徽合肥综合科学中心的内容;二,加强了安徽的科学竞争力;三,加强了合肥在国际上核聚变领悟,新能源领悟的实力;四;为安徽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五,有助于合肥吸引更多的人才与科研机构落户。
❷ 国之重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有何惊艳之处
9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国家验收,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据了解,“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包括十台强磁场磁体装置和六大类实验测量系统以及极低温、超高压实验系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承担项目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共建单位。稳态强磁场研制团队经过多年自主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功克服关键材料国际限制、关键技术国内空白等重大难题,成功建成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台40T级混合磁体,建成三台场强创世界纪录的水冷磁体。首创SMA组合显微系统,建立了国际领先的科学实验系统,实现了我国稳态强磁场极端条件的重大突破。
❸ 德国汉堡为什么拥有很多大科学装置
中文翻译过来的。德国有很多城市以“堡”结尾 如弗赖堡,纽伦堡,沃尔夫斯堡 德国汉堡Hamburg与我们吃的汉堡Hamburger翻译成中文一样纯属巧合
❹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装置概况
建设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初,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所长卡托姆采夫院士致信李正武院士,表示愿意赠送T-7给中国,该信被转交到时任等离子体所所长的霍裕平院士。等离子体所认真分析了国际核聚变发展的趋向,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接收了T-7装置,并动员和组织了全所主要的人力、财力和工程技术力量,投入装置的建设。
T-7装置不是简单的引进,而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验要求进行了根本性改造:将原48个纵场线圈合并改造成24个,并重新设计制作了新的真空室,增加了34个新的窗口,大大改善了装置的可接近性。为开展高功率辅助加热和长脉冲运行实验,设计安装了真空室内主动水冷内衬和新的垂直场系统。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低温液氦系统和大功率电源系统等九个子系统,使一个原本不具备物理实验功能的T-7装置改造成能够开展多种实验的先进装置--中国第一个、世界第四个超导托卡马克HT-7。
发展过程
1990年10月,与俄协议正式生效;1991年3月,HT-7正式立项;1991年6月T-7所有部件运抵等离子体所;1993年国际上12位著名核聚变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评估小组对HT-7进行评估,称HT-7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并能进行准稳态运行,使中国核聚变研究接近世界核聚变的前沿”;1994年5月HT-7装置建成;同年7月在励磁控制与保护系统、电流引线和氦、氮冷却管路等相关施工完成后,成功地进行了装置低温调试,最大纵场励磁电流超过5 000A;1994年8月该装置由中科院正式立项,纳入国家大科学工程管理; 1994年12月,在完成了极向场控制系统后又进行了首次工程调试,获得首次等离子体;HT-7在解决了包括电流引线在内的一些关键问题后于1995年春成功地进行了工程联调,从此开始了装置的实验运行;199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3年8月获安徽省2003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1月,“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 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财政部开始对大科学工程进行绩效资金考评,中科院将HT-7选为京外试点参加首批考评,成绩优秀。 在HT-7成功运行的基础上,“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型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U在1998年立项。
1998年7月国家计委下达投资[1998]1303号文,同意由中科院主持,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HT-7U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的建造;2000年10月国家计委下达计投资[2000]1656号文,同意该项目的工程开工建设。为使国内外专家易于发音、便于记忆同时又有确切的科学含义,2003年10月HT-7U正式改名为EAST(Experimental and Advanced Superconcting Tokamak)。
EAST工程历经5年多的建设于2006年全面、优质地完成。同年9-10月和2007年1-2月EAST装置进行了两次放电调试,成功获得了稳定、重复和可控的各种磁位形高温等离子体。2007年3月1日EAST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验收。从此,EAST--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正式投入运行。EAST虽然比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小,但位形与之相似且更加灵活。ITER的建设需要10年左右,其间EAST将是国际上极少数可开展与ITER相关的稳态先进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它的建成将使我国在人类开发核聚变能的过程中能够做出更多的重大贡献。
❺ 大科学装置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
但是,研究资金缺乏却成了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的拦路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但外单位科研人员使用大科学装置做研究所需的费用却没有稳定的来源渠道,大大限制了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科研设施的平台功能。”
首批4000万联合基金助推大科学装置向全国开放
为解决资金制约,使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有机会利用中国科学院运行和管理的大科学装置,更好地发挥大科学装置在学科前沿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中的支撑作用,国家基金委与中科院共同出资,设立了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
据国家基金委主任陈宜瑜介绍,该基金首批投入经费4000万元,由国家基金委与中国科学院各出资二分之一,执行期为2009年-2011年。该联合基金按照突出大科学装置共用性、弱化专用性、促进开放性、提升创新性的思路,主要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上海光源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来实施。
该联合基金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支持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基于平台装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同步辐射线站、重离子源等,重点支持多学科及交叉研究;(二)基于专用装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北京谱仪的高能物理研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的核物理研究等;(三)提升大科学装置研究能力的实验技术、方法及小型专用仪器发展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譬如探测技术、快电子学技术、加速器技术,同步辐射技术,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辐射防护技术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科学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物理、化学、材料);信息领域的科学问题;生命领域的科学问题(包括生物物理与医学);环境和资源领域科学问题;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课题研究牵引的诊断技术、小型专用实验设备的研制、改善和发展;拓展新的科学目标的探测技术、加速器技术、同步辐射技术与方法、数据获取、处理和存储技术研究,等等。
“该联合基金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模式运行,成立由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管委会,负责该项联合基金的统筹实施。管理工作以基金委为主负责,中国科学院参与协调工作,具体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管理办法执行。”陈宜瑜主任透露,今年3月初国家基金委将单独发布指南,受理申请。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将实现4个“有利于”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的设立,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白春礼常务副院长认为,它将有助于实现4个“有利于”——
将加强中国科学院与国家创新体系其它单元的联合与合作,有利于与各单元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良性科技竞争合作关系,更快地形成整体合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将促进大型科技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共享,有利于切实打破条块分割、有效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提高大科学装置的利用效率,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将有利于理论研究与实验工作的结合,促进大科学装置的成果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为大科学装置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将改变以往对外合作中外方承担主要经费的做法,有利于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共同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技术瓶颈。
❻ 国外一部科学实验电视节目
流言终结者! 一定采纳哦!
❼ 什么是大科学装置
大科学抄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袭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
其科学技术目标必须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我国正在建立宏大的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大科学装置则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❽ 5大科学实验是什么
本文列举了有史以来耗时最长的5个科研项目,其中有些项目的数据积累工作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有的每年产生数百篇论文,而有一项研究每十年才能获得一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