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尾气处理措施 (1分);
将铜片改为铜丝,溶液中插入铜丝反应开始,抽出铜丝反应停止,节约药品或“控制反应的进行”(合理描述均给分,1分)
(2)NaOH(或KMnO
4 等)(1分);玻璃管可平衡内外气压,A中气压不会减小(1分);从玻璃管口处鼓入大量空气(1分)
(3)Cu+2H
2 SO
4 (浓)

CuSO
4 +SO
2 ↑+2H
2 O(2分)无水硫酸铜(1分)
B.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总质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总质量 相等;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反应物为锌和盐酸,生成物为氯化锌和氢气,故反应现象是锌粒溶解,有气泡冒出.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4)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5)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是因为反应中有气体参与或生成,在实验时没有把这些气体称量在内,改进时,可以选择无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也可将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置于密闭容器中进行.
故答案为:相等(或不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锌粒逐渐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3)2NaOH+CuSO4═Na2SO4+Cu(OH)2↓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5)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
C.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Zn+2HCl==ZnCl 2 +H 2 ↑;置换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 |
D.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白色固体氧化镁的质量应为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前所称量的质量只是金属镁的质量,而反应后称量的则是金属氧化物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才出现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的现象; 故答案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金属锌的活动性们于氢之前,可与稀盐酸反应生置换反应而生成氯化锌,同时放出氢气; 故答案为:Zn+2HCl=ZnCl 2 +H 2 ↑;置换; (3)化学变化是一个“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此过程中,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的质量都不改变,所以,化学变化前后虽然物质发生了改变,但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既不减少也不改变,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可把实验I中的镁条放在一密闭的容器进行点燃,称量点燃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以说明质量守恒;可把实验II放在密闭容器内放出,使得产生的氢气不能逸出,以称量反应前后的总质量; 故答案为: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实验II使用密闭容器使产生的气体不能逸出,再进行称量). |
E.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进行
(1)在光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氧气,由于氧气具有助回燃性,所以迅速将答一根将带火星的木条燃烧伸进袋内,木条复燃了;夜晚无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使口袋中的氧气减少,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进袋内,火柴熄灭了.
(2)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因此必须选带叶的植物,故C不可以.而B图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否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就不能确定,故选A图.
(3)气孔不但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体内水分散失的“门户”.一般植物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多.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A;
(3)6气孔;下.
F.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Ⅰ: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
(1)找准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用质量总和进行解释.故答案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反应物为锌和盐酸,生成物为氯化锌和氢气,无反应条件,产物氢气后加气体符号.因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所以该反应是置换反应.故答案为:Zn+2HCl=ZnCl2+H2↑;置换.
(3)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故答案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是因为反应中有气体参与或生成,在实验时没有把这些气体称量在内,改进时,可以选择无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也可将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置于密闭容器中进行.故答案为: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或实验II将烧杯换成带塞子的锥形瓶).
G. 在线等: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4P+5O2=2P2O5(条件:点燃)
2.容器密封性不好,漏气
3.使用药品量少,测量精确;15(试管50毫升专,消耗氧气10毫升,因此注属射器向试管输送10毫升气体
4.(题目有问题,是不是然后松开手,活塞仍返回至25ml刻度处?)密封性良好;10(系统贯通,因此总气体量为50+25=75毫升,消耗氧气75/5=15毫升,因此刻度为25-15=10)
H.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以研究甲状腺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步骤1:将一定数量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一种条件就算唯一实验变量;从实验装置的图示及题干中的提示可知:甲装置水槽内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而乙装置水槽内放的是清水,由于探究的是甲状腺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故将B装置中的清水改成氢氧化钠溶液.控制实验变量,做到惟一.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一种条件就算唯一实验变量;一般地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减少误差. (3)通过要实验可知,若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则甲装置中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较大. (4)动物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该装置是测定动物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而呼吸作用防除的CO 2 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广口瓶内气压下降. 故答案为:(1)将B装置中的清水改成氢氧化钠溶液; (2)控制变量,减少误差; (3)大于; (4)氧气. |
I.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上述的A~C三个实验装
(1)①B装置内发生抄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填:B装置内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装置内产生的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②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点燃 | .
J.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具体表述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可知只有化学变化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中酒精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中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有气体放出质量就减少了,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 (2)①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有气体放出,所以现象是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变大;②由于气球体积比较大受到的浮力就比较大,所以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 故答案为:(1)B装置内发生的反应属于物理变化;C装置内产生的气体会逸出到空气中;(2)①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变大;②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 |
与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电流装置作用
发布:2025-09-24 00:52:05
浏览:46
机械手表怎么
发布:2025-09-23 21:39:04
浏览:8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