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卢瑟福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分别是发射a粒子,使a粒子发生偏转,检测a粒子的偏转方向和测量不同方向上a粒子数目
⑵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孙模型说明。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14米,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这个实验推翻了J.J.汤姆孙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为建立现代原子核理论打下了基础。
⑶ 物理,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大量的粒子会直接穿过金箔,运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少数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粒子偏转角度大于90度。
⑷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荧光屏
由于绝大多数粒子运动方向基本不变,所以A位置闪烁此时最多,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符合该规律的数据只有A选项.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⑸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是什么
原子是核式结构,原子内部很空旷。。。其质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
⑹ 阿尔法散射实验装置到底是放大镜还是显微镜
A、α粒子散射实验器材有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显微镜;故A正确;
B、金箔厚度太大,α粒子就不能穿透了,所以不可以太厚,故B错误;
C、如果不用金箔改用铝箔也会发生散射现象,只是铝的延展性不如金好,不可以做到很薄,所以实验结果会受到影响,故C错误;
D、试验装置必须在真空进行,否则α粒子会电离空气,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故D错误.
故选:A.
⑺ α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要在真空中进行,在空气中就不行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但结果是验证了他的不正确性),所以要排除其他原子对这一实验的干扰,所以要在真空中进行。如果在空气中,会存在空气分子,就无法验证发生偏转是因为金原子还是空气中某些原子的影响了。
⑻ 著名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
著名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是(
)卢瑟福据此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理由3、卢瑟福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solar
systerm
model),
⑼ 关于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问题!
阿尔法,钡特,咖玛射线分别对应电子流,中子流,质子流。首先金箔是很薄的,其次电子是很小的,再次金箔的金属质子是同种介质,分子涨力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的质子分散的很均匀,而且质子之间的距离大,电子就容易通过,再加上金属的电子是自由电子,阿尔法射线既电子流,碰撞上自由电子就会使金箔内的电子带上能量,使电子非常活跃,从而脱离质子的缚束------形成散射。
⑽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什么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实验目的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必须寻找一种能射到原子内部的试探粒子,这种粒子就是从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放射出的α粒子。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来进行实验,如图是这个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
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