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动灭火抑爆装置有什么作用
从国外引进的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配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器和微处理机内系统,具有两次容抑爆和四次灭火功能,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出侵入车内的破甲弹高能射流并发出控制信号,启动灭火瓶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从而防止了坦克中弹后的二次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B. 自动抑爆系统
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由探测器、控制仪、抑爆器组成。当发生火灾或爆炸时,探测器专接收火焰信号,控制仪触属发抑爆器,抑爆器内的产气剂即时产生大量气体,通过缓冲器调整后,引射抑爆器内的灭火剂喷撒出来,形成灭火剂粉雾体,在燃烧爆炸初期扑灭火焰,最有效地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
C. 高速隧道适用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吗
不适合。因为隧道内通风性较差,自动灭火装置启动后的烟雾粉尘无法及时排除,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会对车辆的灯光产生严重的漫反射并阻挡视线(尤其是HID氙气灯),更易引发事故,而且后期的清理工作也很麻烦。长度在1500米以内的隧道建议使用二氧化碳灭火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随车辆高速通过产生的气流排出)
D. 看到有些坦克上说有抑爆系统,谁来帮忙详细解析一下及其工作原理
先从爆.炸的成因来看,爆炸一般需要氧气,可.燃.物,火源,由于爆.燃引起压力升高而导致。简单来讲,抑.爆.系.统通过自身敏.感探..测.系.统(比如光.敏探测器等等)探测可能引发爆.炸的因素产生(比如打.火产生的微小火.花等等),同时迅速作出相应反应(比如洒水扑灭火.花,喷.洒抑.制.剂,调节空.间内压.力等等),以阻.止爆.炸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E. 99式坦克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是我军最新型主战坦克,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型,其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成倍提高,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号称是亚洲第一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该坦克战斗全重51吨,炮口向前时全长10米,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80千米/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钟。99式改型换装新发动机后,最大公路时速80千米/小时,越野最大时速60千米/小时。我军ztz99式主战坦克,装有一门50倍口径的国产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它装备三种弹种,分别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榴弹。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760米/秒,直射距离2300米,对均质装甲的穿甲厚度600毫米以上,发射破甲弹时初速1000米/秒。该炮装有性能可靠的自动装弹机,火炮射速可达10发/分。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9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该炮还能发射我国仿制的俄12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备弹2500发);炮弹基数40发;炮塔两侧各有5个82mm烟幕弹发射器。火控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装有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激光压制观瞄系统”,就目前来看,相对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战坦克,我们的这套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独具特色,4000米内可让敌军坦克瞬间变成瞎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98式坦克炮塔右后部有一部车载式的光电对抗装置,它主要对付敌方坦克的激光测距机和反坦克导弹的红外制导系统,它针对敌方发出的激光束和红外制导信号向坦克乘员及时发出警告,并自动控制对抗系统加以迷茫。它的出现,使得98式坦克有了近程反导的主动防御能力,此类设备属世界领先水平的设备。;夜战能力,装有热成像仪,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运动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坦克防护能力:炮塔由复合装甲板构成,可挂装复合反应装甲板或屏蔽装甲。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99式坦克的车体及炮塔均为全焊接钢装甲结构,并在正面防护弧度范围内安装了复合装甲。炮塔构形扁平,拥有极佳的抗弹性。炮塔前的复合装甲厚度600毫米左右,炮塔的其它部位则被铁栅栏及各种附加物所包围(这些东西对破甲弹又一定的防护力)。由于复合装甲为组合件,故可随着装甲技术的进步而更新。99式坦克目前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8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最大行程为450公里。
F. 坦克 资料 快!!!!!!!!!!!!!
坦克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的研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当时为了突破敌方由壕沟、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等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I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十几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战武器。
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I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十几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
空降兵的主战武器。
过去,人们习惯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将坦克分为重、中、轻三类,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习惯上把在战场
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是助年代以后研制的俄国的T—80、美国的MIAI、德国的豹11、英国的挑战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细式等。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时,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6-9发,弹药基数为39-60发。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统、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总体结构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坦克乘员多为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装弹、驾驶等任务。有些坦克采用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这样就不需要装填手,通常为3名乘员。
武器系统 主武器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径的高压滑膛炮。炮弹基数一般为40~50发,主要弹种有尾翼稳定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脱壳穿甲弹采用高密度的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弹芯,初速达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击距离内,可击穿500余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多用途弹对钢质装甲的破甲深度可达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备杀伤爆破弹功能。各种炮弹多采用带钢底托的半可燃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有的坦克炮可发射反坦克导弹(也称炮射导弹)。
辅助武器多采用7.62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机枪,有的装有榴弹发射器。
现代坦克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及各种传感器、炮长和车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或热像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和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和炮长控制装置等。火控计算机用微处理机作中心处理装置;测距仪多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或钕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传感器可自动输入多种信息,供计算火炮瞄准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长主瞄准镜多为可昼夜测距、瞄准的组合体装置,并配有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主瞄准镜一般为周视潜望式。
现代新型主战坦克,火炮俯仰范围-6°~+20°,火炮和炮塔为电液或全电式驱动,炮塔最大回转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击反应时间6~12秒,首发命中率65%~90%。
推进系统
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中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有的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M1和T-80坦克安装了燃气轮机。发动机功率多为883~1103千瓦,转速2300~2600转/分,单位体积功率达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时。
传动装置多采用电液操纵、静液转向的双功率流动液行星式,将动液变矩器、行星变速箱、静液或动静液转向机构、减速制动器等部件综合成一体,功率密度有的高达811千瓦/米。T-72、T-80坦克传动装置,采用了两个与侧传动器相组合的机械行星式变速箱。
坦克行动装置多采用带液压减震器的扭杆式悬挂装置,有托带轮的小直径负重轮式和销耳挂胶的橡胶金属履带式履带推进装置。90式和“挑战者”等坦克采用了液气式或液气-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
坦克单位功率多为20千瓦/吨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时,越野速度30~5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约30°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数坦克装有导航装置和随车携带有可拆卸的潜渡装置。
防护系统
车体和炮塔前部多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车体两侧挂装屏蔽装甲,有的坦克在钢装甲表面挂装了反应装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弹能力,特别是防破甲弹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御垂直穿甲能力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弹丸攻击。
为扑灭车内火灾和防止破甲弹穿透装甲后引起车内油气混合气爆炸,车内多装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为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车内安装有三防装置,有的在乘员室的装甲内表面附设有削减中子流贯穿的防护衬层。此外,还配有烟幕装置及其它伪装器材和光电对抗设备,并采取进一步降低车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弹药,设置隔舱等措施,使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显著提高。
通信设备
一般装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调频电台和一套坦克车内通话器,车外有用于步坦联络的通话盒,指挥坦克通常装备两部电台。现代坦克电台多采用集成电路,带有保密机、抗干扰装置和微处理机控制器,最大通信距离可达25~35千米。
电气设备
电源采用低压直流供电体制,多装有一台功率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4~10块容量达300~600安培小时的蓄电池,T-72坦克采用了直流的起动-发电两用电机。坦克各控制系统引入了大量电气、电子部件,有的用电装置采用了自动程序控制,并开始形成一个信息传输、功率控制、数据处理和故障自检的多路传输的统一控制体系。
分类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 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性能较强,用于机动作战。
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现在,主战坦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现代装甲兵的主要战斗兵器,用于完成多种作战任务。特种坦克是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多为轻型坦克。
简史
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但坦克的诞生,则是近代战争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1916年生产了Ⅰ型坦克(图2),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9辆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一战期间,英、法和德国共制造了近万辆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圣沙蒙”、“雷诺”FT-17(图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数量最多(3000多辆),性能较好,装有单个旋转炮塔和弹性悬挂装置,战后曾为其它国家所仿效。
这些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坦克的问世,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法“雷诺”R-35轻型、“索玛”S-35中型坦克,苏Т-26轻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轻型、Ⅳ中型坦克等。
这些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28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43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炮弹初速610~850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一些国家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T-34中型(图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这些坦克普遍采用安装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和88~122毫米,炮弹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50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185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 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9.4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64千米/时,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轻型坦克仅在战争的初期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
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实质上是无旋转炮塔的坦克),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适于大量生产,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受限制,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战后发展
战后至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苏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陆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轻型坦克等。
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65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和120~122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127毫米,倾角55~60 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0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5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轻型坦克重14~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或76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44~65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现代坦克
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主要有:美M60A1、苏T-62、英“酋长”、法AMX-30、联邦德国“豹”Ⅰ、瑞典Strv103B(简称“S”)坦克(图5)等。
这些主战坦克,战斗全重36~54吨,火炮口径105~120毫米,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 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6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
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机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
现状
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战坦克有:苏T-72、T-80、德国“豹”Ⅱ、美M1A2,英“挑战者”2型,法AMX“勒克莱尔”,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韩国88式、巴西“奥索里奥”、意大利“公羊”、印度“阿琼”。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于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并投产了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70年代以来研制和生产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战坦克。88式坦克战斗全重 38吨,安装有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火炮双向稳定器、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和昼夜合一观瞄装置组成的新型火控系统,灭火抑爆装置,三防和潜渡装置及新型电台,采用了复合装甲和功率为537千瓦的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单位功率14.1千瓦/吨,最大速度55千米/时,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来地面作战的重要突击兵器,许多国家正依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展21世纪初使用的新型主战坦克。坦克的总体结构可能有突破性的变化,出现如外置火炮式、无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径有进一步增大趋势,火控系统将更加先进、完善;动力传动装置的功率密度将进一步提高;各种主动与被动防护技术、光电对抗技术以及战场信息自动管理技术,将逐步在坦克上推广应用。各国在研制中,十分重视减轻坦克重量,减小形体尺寸,控制费用增长。可以预料,新型主战坦克的摧毁力、生存力和适应性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G. 坦克世界求一个9.2版本可以提示是否可以击穿提示的瞄准插件
这个是魔法婆婆,现在还没发用,再等几天
H. 中国ztz99式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如何
中国ztz99式主战坦克的炮塔由复合装甲板构成,可挂装复合反应装甲板或屏蔽装甲。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99式坦克的车体及炮塔均为全焊接钢装甲结构,并在正面防护弧度范围内安装了复合装甲。炮塔构形扁平,拥有极佳的抗弹性。炮塔前的复合装甲厚度600毫米左右,炮塔的其它部位则被铁栅栏及各种附加物所包围(这些东西对破甲弹又一定的防护力)。由于复合装甲为组合件,故可随着装甲技术的进步而更新。
I. “梅卡瓦”主战坦克的防护系统的自动灭火抑爆装置是什么
梅卡瓦”主战坦克装有以色列斯佩克卓尼克斯(Spectronix)公司专门研制的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60ms内抑制并扑灭油气混合气体的燃烧和爆炸。
J. 中国的国防武器都有什么(先进的)
1、东风-31型洲际导弹
东风-31是采用固体燃料的3级机动导弹,射程可达8000公里,携带一枚700公斤相当于1百万吨级的弹头。东风-31有限射程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为中国提供很强的打击能力。而且各阶段的反制导弹方式十分先进,从发射前的机动到导弹的末端飞行,拦截都将非常困难。
就象巨浪-1导弹建立在东风-21导弹的基础上那样,东风-31和巨浪-2实际上是同一类型的导弹,一个部署在陆地上,另一个部署在海洋上。东风-31的前2级推进器是采用了被取消的东风-25常规中程弹道导弹的技术,后继型东风-41则在继续使用这2级发动机的基础上,加装了1级更大的推进器。东风-31近5000英里的射程可以有效的打击美国西海岸的任何目标以及北部山区的几个州。据估计导弹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部份俄罗斯现役导弹的技术。其中包括改进的机动发射平台(TEL),导弹和弹头上采用的先进材料,导弹冲破防御系统时使用的假弹头,以及改良的固体推进设备。
在东风-31完成部署后,中国会逐步的淘汰现役的东风-5洲际导弹。中国的洲际导弹力量将转向公路机动发射,以此增强核导弹的生存能力以及对与反导弹措施的抵制。东风-31在换装新型运载车之后,外形更加接近俄罗斯的SS20。
战略核力量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中最核心、最具威慑力的部分,因此我将东风-31型洲际导弹排在中国十大高科技武器的首位! 解放军094核潜艇可以发射远程弹道导弹
2、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
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将装备中国最先进的巨浪-2型弹道导弹。该导弹的最大射程8000公里,分导式弹头,可携带3~6个分弹头,每个弹头爆炸当量为20万吨TNT。一艘094可装备16枚巨浪-2型导弹,也就是说一艘094装备的所有导弹的总爆炸当量高达960万至1920万吨TNT!094只要进入中太平洋,射程8000公里的巨浪-2型导弹,其射程就足以覆盖整个欧亚大陆、大洋洲和美洲,如果每枚导弹仅装备3个弹头,一艘094就能同时打击48个目标,相当于4艘夏级核潜艇。
至于自卫武器方面,094将装备新型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它是一种隐形多用途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巡航速度达3马赫,可以想象,其末段俯冲攻击时的速度就更高了,射程在300公里以上,采用主动雷达制导。万吨级的军舰命中一枚足以致命,即使是十万吨级的航母挨上一枚也会遭到重创。094还将装备国产新一代合成孔径声纳,探测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同时094装备了650毫米鱼雷发射管,综合战斗力相当强大。
为了保持核威慑力量,中国至少将建造八艘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达到两艘在第二岛链战区值班巡航,两艘在第一岛链战区值班巡航,两艘在基地与第一,二岛链战区往返,两艘在基地战备补给与维修的部署模式。
水下核力量占一个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比例越高,将极大增强战略核力量的威慑力,从而有力保障国家安全,甚至可在局部战争中取得威慑“第三者”介入的效果,真正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考虑到东风-31型洲际导弹是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研制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里将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排在中国十大高科技武器的第二位!
3、093型攻击性核潜艇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网站论坛报道着093型攻击性核潜艇的相关消息,并附着093型攻击性核潜艇图片。本人以为目前“公开”的093型攻击性核潜艇图片很可能是091型攻击性核潜艇改进后的相关照片,不是真正的093型攻击性核潜艇图片!
093型是一级多用途的攻击型核潜艇,其安静性、武器和传感器系统将比目前在役的“汉”级091型攻击性核潜艇有很大改进(毕竟发展几十年了)。武器方面093型除装备鱼雷和反潜导弹外,还将潜射反舰巡航导弹(中国新研制的巡航导弹)。093型攻击性核潜艇目前至少应该已经下水试航,很可能已经有数艘服役了——中国的保密工作还是很好的!
093型攻击性核潜艇关键作用就是为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护航(将来中国有航空母舰后还要为航空母舰护航),其地位不容置疑,所以排在中国十大高科技武器排行榜的第三位!
号称“航母杀手”052C型驱逐舰
4、052C型防空导弹驱逐舰
中国神盾战舰的出现曾经轰动世界,当时的各国媒体吵得沸沸扬扬!
在2002年二艘052B型(广州级)多任务导弹驱逐舰下水之后,位于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开始基于相同的船体设计建造两艘052C型驱逐舰,但是采用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和传感器明确地用于舰队防空任务。新的052C型驱逐舰的第一艘170“兰州”号(Lanzhou)在2002年后期铺设龙骨并且在2003年4月29日下水,在2004年7月服役。第二艘,171“海口”号(Haikou)在2003年10月30日下水并且预定在2005年进入服役。
不同于组合装备俄国和本国系统的052B型驱逐舰,052C型完全以本国自行发展的技术为基础(除了很少的传感器之外)。最值得注意的功能是四面-排列多功能相控阵雷达(PAR),类似美国的AN/SPY-1宙斯盾系统。附加地,驱逐舰也采用本国的HQ-9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和最新的配备有垂直发射系统(VLS)的YJ-85(C-805)反舰导弹,两者在以前的中国军舰上从没有看到。
驱逐舰基于在同一个造船厂下水的052B型驱逐舰相同的舰体和动力装置。这个模块化方式将会节省建造时间和成本。和052B型对比,052C型有一个更高的舰桥,在四面安装使用四个固定相控阵雷达天线。在尾部有一个直升飞机飞行甲板和一个悬挂装置去容纳二架俄国Ka-28Halix-ASW/SAR直升飞机。
驱逐舰整体防空、水面打击和反潜战(ASW)能力将会主要依靠各种不同的、性能良好的武器系统和传感器,被战斗系统整合在一起。大部分中国军舰使用来自法国汤姆森-CSF TAVITAC公司的指挥和控制系统,但是052C型可能采用全新开发系统具有改进处理能力去同反舰导弹威胁交战。
虽然关于052C型战斗系统的详细资料是未知的,但是很有可能系统将会包括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指挥和决策系统、战场显示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指挥和决策系统接收来自舰艇传感器的数据而且提供指挥、控制和威胁评估。武器控制系统接收来自指挥和决策系统的交战指令,使用武器火控系统选择武器和界面。
连同它的远程防空导弹和近防武器系统(CIWS)一起,052C型是具有真正舰队防空能力的第一种中国制造的水面战舰。战斗系统将会确保舰艇能同多种空中目标交战,例如同时存在掠海导弹和飞机。舰艇也能够通过数据链和卫星通信传送战斗信息到其它舰艇和飞机去构造一个海上战斗网络。
052C型防空导弹驱逐舰的出现解决了中国海军舰队防空弱的“老大难”问题,结合中国目前军事力量最可能在海军方面受到威胁,所以将052C型防空导弹驱逐舰排在中国十大高科技武器排行榜的第四位!
5、歼-10战斗机
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作为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分单座、双座两种,性能先进,用途广泛,实现了我国军用飞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
歼-10的项目验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由成都飞机公司和第811飞机设计所基于流产的歼-9型战斗机进行设计。原歼-9项目是为设计一种速度达到2.5马赫带鸭翼的三角翼空防型战斗机,其作战目标是原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最初的计划要求,后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1988年重新将这款新型战斗机的设计定位在一种采用新技术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上,以替换中国空军庞大的歼-6、歼-7和强-5机队,并有效应对当时同类型的西方战斗机。
虽然中国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认双方在新型战斗机的研发上进行了合作,但普遍的猜测认为,在美国于1987年向以色列施压,促其放弃了国产“幼狮”战斗机项目后,以色列将该项目的先进研究成果转让给了中国。并且,非官方的中国媒体也声称歼-10/“幼狮”确实从一开始就是中以两国的共同研究项目。但是,考虑到两国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歼-10与“幼狮”不同的作战需求,似乎又不能肯定双方存在过合作。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空军追求的是空防型战斗机,而“幼狮”的设计重点是对地攻击,空战能力只是其次要考虑。同时,中国新型战斗机的设计尺寸要大于并重于“幼狮”,以充分利用其推力为12.5吨的发动机。“幼狮”采用的发动机是推力为9.4吨的普惠1120型发动机。除了以色列的“贡献”,装备了F-16A的巴基斯坦空军也有可能向中国提供了部分先进技术信息。
歼-10的首架原型机可能于1996年中期就首飞了,而中国官方报道的首飞日期是1998年3月23日。但实际上,在后一个日子上天的是经过重大改进的3号原型机。为向项目发展提供样机,共生产了五架供飞行测试的原型机(机号1003-1007)和两架地面测试平台(机号1008-1009)。两架预生产型歼-10中的首架于2002年6月28日首飞成功。
从2003年2月开始,至少七架(机号1010-1016),也可能是10架预生产型歼-10(可能没有装备雷达)陆续提供给了中国空军。其中的几架目前正由中国空军的作战部队进行作战测试和评估,而其余的几架则留在位于陕西阎良的中国空军试飞训练中心用于最后的项目发展阶段。
据报道,歼-10的飞行测试于2003年12月全面完成,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首批50架歼-10A可能已经开始生产。首个装备歼-10的战斗机团(可能归驻中国西南、印度当面的第44航空师)将于2005年底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估计中国将生产至少300架歼-10,但这一数量仍只能是其空军装备的数千架歼-6、歼-7和强-5中的一小部分。据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的歼-10月产量为两架。
作为单座歼-10A基本型的补充,一种双座的改型(歼-10B)也于2003年12月进行了首飞。改进机加长了机身,以容纳后座舱和增大机内油箱的载油能力。改型机的外观特征表明该机并不是教练机,而是意在发展一种新的打击型战斗机,或者是歼-10的电子战和防空压制型号。
和印度的“光辉”一样,中国也计划发展新型战斗机的海军型(歼-10C)。据称,中国海军更希望装备一种双发动机舰载战斗机。因此,歼-10有可能重新设计,并使用两台俄罗斯克里莫夫公司的RD-93型发动机。考虑到海军型战斗机的采购量有限,因此该方案无疑效费比欠佳。中国海军为此更倾向于使用俄罗斯的苏-33。
除了满足中国空军自身的需求,歼-10(外销型)极有可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从目前来看,中国没有将歼-10推向国际市场的明显迹象,该机也没有在国际航展上露过面。
从歼-10战斗机也看见我国保密工作很到位,政府正式公布前很多人还认为歼-10战斗机是虚构中的飞机、网友YY中的飞机!
6、054型导弹护卫舰
与中国以前建造的护卫舰相比,054型导弹护卫舰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舰体光滑整洁,呈流行的长艏楼甲板、方尾舰型,舰体后有一座与舰体连为一体的直升机机库,舰首倾斜很大,上面还加有防浪板,可减轻前甲板被海浪淹湿。舰体外飘明显,横向剖面为深V型,长宽比较小,只有8.5左右。虽然这种舰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舰艇航行时的阻力,对航速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可减轻舰体的横摇和纵摇,增强舰体的稳定性和耐波性,适合在中远海及高海况条件下舰行及作战。在提高舰艇适航性的同时,054型舰的吨位也有所增加,其满载排水量可能会达到4,000吨以上,这已达到了我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吨位了。
054可装载更多的燃油及弹药,自持力和续航力有了很大提高,符合当今世界护卫舰向大吨位发展的总趋势。054型舰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在设计上考虑到提高其隐身性能。整个船体具有很大的外张度,上层建筑低矮,尺寸较小,且所有的外壁尽量避免采用垂直面,而是带有很明显的内倾,主桅、后桅及烟囱大多采用双面体或多面体,各转角处也作成圆弧状,舰上的救生艇及反潜鱼雷发射器也都被布置在舰体内部,外部用金属屏蔽帘遮盖,烟囱内也采用了成熟的红外抑制装置,减轻红外特征。所有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其自身的雷达反射面积及红外特征。因此,说054型舰是目前我国建造的最成功的第一种隐身型护卫舰并不为过,对其它舰艇的设计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054型导弹护卫舰的出现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重要一步!
7、99式主战坦
99式主战坦克是我军最新型主战坦克,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型,其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成倍提高,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
该坦克战斗全重51吨,炮口向前时全长10米,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钟。99式改型换装新发动机后,最大公路时速80千米/小时,越野最大时速60千米/小时。99式主战坦克,装有一门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该炮还能发射我国仿制的俄12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火控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装有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激光压制观瞄系统”,就目前来看,相对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战坦克,我们的这套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独具特色,夜战能力,装有热成像仪,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运动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坦克防护能力:炮塔由复合装甲板构成,可挂装复合反应装甲板或屏蔽装甲。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99式坦克目前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行程为600公里。
99式主战坦克综合性能完全可以列入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前五名!但是中国的陆军受到挑战的机会确实很少,所以99式主战坦克地位相比较其它新型武器来说不太重要,所以其排名靠后些!
8、022型隐身导弹艇
当世界关注中国海军的目光聚焦在大中型军舰上时,2004年4月,中国某造船厂的船台出现了一种外型前卫、采用新式船舶技术建造的导弹艇。这种导弹艇的首艇舷号为2208,目前人们已将同级艇命名为022导弹艇。022导弹艇的出现,让中国海军导弹艇一改人们心日中“配角”的印象,至今都被各国军方、工业界、媒体和军事爱好者议论纷纷。从种种迹象看,022导弹艇在中国海军中也的确会肩以重任。
022导弹艇最显著和引人注意的特点,就是该艇采用了穿浪双体船艇体。穿浪双体船是澳大利亚国际双体船公司于1983年开发出的一种新型船舶。这种船型是双体船的一种,其主要结构特点是一个中央船体左右两舷对称有两个片体,在中央船体上有上层建筑。与同属双体船的小水线面双体船不同的是,穿浪双体船插入水中的片体狭长,且艏部很尖。这种设计让船在航行时能平滑地切入波浪做穿浪运动,大大减小了船在航行中的兴波阻力。与单体船相比,这种设计的缺陷是增大了磨擦阻力,但在高航速、高海况的情况下,其兴波阻力大于摩擦阻力。在高速航行的情况下,穿浪双体船两个片体可分担由船体引起的飞溅浪花。这样,相对于单体船,穿浪双体船的飞溅阻力就小得多。世界大中型穿浪双体船的最高速度都超过了40节。022导弹艇也应处于这一水平。
除了采用穿浪双体这一极富创新性的船型外,022导弹艇的另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上层建筑。022导弹艇的上层建筑整体上有多个大倾角,是明显的隐身设计。上层建筑细节,如光电观通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外形上,也都进行了隐身化设计。就连舰桥观察窗都采用了有利于隐身的锯齿状边缘设计。022导弹艇采用倾斜迎风多面体桅杆,不仅有利于隐身,而且有利于提高航速。这样的桅杆设计在国产舰艇中并不常见。艇体后部发动机排气口也进行了红外抑制设计。同时,采用喷水推进装置避免了常规螺旋桨推进装置所产生的噪音和空泡,对022导弹艇的声响隐身帮助很大。但022导弹艇后部有一个用铁架支起的天线,这种天线在形状上类似大中型军舰的三脚桅。022导弹艇的锚采用外露设置。艇上还设有栏杆。这些都可能对022导弹艇的隐身有不良影响。
022导弹艇的武器系统同世界绝大多数导弹艇一样较为简单。在022导弹艇艇艏有一门类似于俄国AK-630的30毫米6管隐身舰炮。舰炮后面紧贴着舰桥的,是四联装火箭发射器。四联装火箭发射器共有2座,分别安装于两舷。从常理上判断,火箭发射器的作用应该是发射箔条/红外火箭干扰弹,对敌方反舰导弹予以干扰。但实际情况可能不象这么简单。这种火箭发射器的口径、长度、尺寸都很大,因此这种火箭发射器可能是多用途的。舰桥和桅杆的后面是两座硕大的反舰导弹发射箱,舱口用卷帘门封闭。022导弹艇很可能装备4枚C803导弹。
022导弹艇目前已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是中国海军的水面“狼群”,所以将其列入中国十大高科技武器排行榜。
9、071型船坞登陆舰
我国自主研发的071型船坞登陆舰已于近日海试,该登陆舰的排水量在20000吨左右,远远超出外界曾经猜想的9000多吨,单从“容积”来说完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071登陆舰外形上和近两年来中国海军新建造的舰艇一样,外表光滑简洁且带有小角度的倾斜,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舰体采用高干舷平甲板型,大飞剪舰首以及楔形尾,长宽比小,水线以上有明显的折角线,适航性能较好。舰首装备了1座76毫米新型舰炮,76毫米火炮后面是1座8联装HHQ-7防空导弹装置。在软武器配备方面,071登陆舰装备了中国新一代近程金属干扰箔条装置,可在2000米外的海域干扰敌方来袭导弹。另外,在071两侧还各有2座AK630舰炮。为了应付小吨位的目标,该舰还装备了几挺12.7、7.62毫米机枪,可谓远近兼顾,周到细致。上述武器的配备已经使它的火力和护卫舰相当,强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船坞登陆舰。在气垫登陆艇的数量上,071登陆舰无疑是世界最强的——可以容纳4艘大型气垫登陆艇。071登陆舰其宽大的飞行甲板可使2架中型直升机同时在甲板上起降,强大的直升机运载能力使得我军在未来的登陆战中垂直登陆能力大大增强。
建成的071型船坞登陆舰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大的军舰(在建的航空母舰除外,呵呵),071型船坞登陆舰的出现也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得中国军事力量海外远程投放成为可能,因此应将其列入中国十大高科技武器排行榜,由于首舰刚海试、还没成军,所以排名比较后。
10、二代步兵战车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料看,国产第二代步兵战车安装的是号称“火力最强步兵战车”的俄制BMP-3型步兵战车的炮塔和武器系统,但其车体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轻型履带式底盘。
新步兵战车车体底部呈现流线型,整个车体宽约3.5米,整个车体长约6米,车高在3米以内。车首有防浪板、车尾部有喷水推进器,说明其具有较强的两栖作战能力。车由履带推进,有6对负重轮、一对推进轮、三对托带轮,负重轮直径约60厘米,履带宽约35厘米左右,为挂胶履带,车底离地高约30厘米。整个车体布局为:车体右前方为发动机、左前方为驾驶员、驾驶员后为车长位置,车体中部应该是一双人炮塔,车体后部为乘员舱。车首应为浮渡空舱或油舱,车尾有一门,供乘员和平时炮塔人员上下,车体后部车顶有四个向上开的门、炮塔左后部有一向上开的门,车长和驾驶员处分别有一向上开的门。从整个车体布局看,人员应该为乘员4人,载员6到8人。车体左面有两个观察窗,一个为车长用,一个为后部乘员用,乘员用观瞄窗下有一射击孔,供乘员射击用;车体右侧乘员舱位置有一个观瞄窗和一个射击孔。驾驶员位置有三具潜望镜、车长位置、炮长及装填手位置各有数量不等的潜望镜。从整个车体来看,该车的装甲最厚将不超过25毫米,总重大约在15吨左右。
炮塔为六棱焊接炮塔,正前方为整个战车最为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攻击火炮,为类似于BMP3的一门100毫米炮和一门30毫米机关炮组合。两门火炮有固定装置固定在一起,可以共同观瞄装置。火炮两侧的炮塔装甲板上各有三具干扰榴弹发射器。炮塔顶部有火控用的观瞄设备,其中有一具较大的类似于我国新伞战上的观瞄装置,用防护板挡着的,看不清是什么东西。炮塔上还装有大灯,应该是供行车用。
新步兵战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火力,我们虽然不能详细得知其火力的强弱,但可以从其被仿对象BMP3的火力上得到一些数据,新步战的火力应该在BMP3之上。我们看看BMP3的火力:1、BMP3火力强大,射程序列合理。主要武器的口径增大到100毫米,能发射常规炮弹和炮射导弹,可攻击坦克、野战工事、坚固支撑点和障碍物。该车对正前方弧形区域内的目标至少有5件武器可以射击,口径从100毫米递减至30毫米和7.62毫米,这些武器的混合搭配使BMп-3履带式步兵战斗车能同时对付硬目标和软目标,可在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并具有一定的防空能力。主炮射程为100~4000米,炮射导弹为9K117,采用激光驾束制导,射程100~5000米,破甲厚度650毫米。2、火力反应速度快。该车可在3秒内对1千米内的目标实施攻击,命中精度达90%;攻击2千米处的目标需要14秒,攻击第二个1千米处的目标需4.9秒,第二个2千米的目标需要19.6秒。
我国的100毫米炮射导弹在我们的100毫米突击炮装备之前都已经研制成功,再加上我们100毫米反坦克炮系统的多年使用经验,所以我们的新型步兵战车的火力超过俄BMP3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