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燃烧等级B级,都需要哪几个实验方法
燃烧等级B级别分为B1和B2两个级别。具体实验如下
B1级:
1、烟密度实验,用z801建材烟密度测定仪来测试,标准要求烟密度等级≤75。
2、氧指数试验,用m606b数显氧指数测定仪来测试,标准要求氧指数(OI)≥28。
3、可燃性试验,用z803建材可燃试验装置来测试,标准要求60s内燃烧长度≤150mm且无燃烧滴落物燃烧滤纸。
4、单体燃烧试验,用z806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来测试,标准要求燃烧增长率指数(FIGRA)≤120W/s,火焰横向蔓延长度(LFS)<试样边缘,600s时的总放热量(THR600s)≤15MJ。
B2级:
1、氧指数试验,用m606b数显氧指数测定仪来测试,标准要求氧指数(OI)≥26。
2、可燃性试验,用z803建材可燃试验装置来测试,标准要求60s内燃烧长度≤150mm且无燃烧滴落物燃烧滤纸。
3、单体燃烧试验,用z806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来测试,标准要求燃烧增长率指数(FIGRA)≤750W/s。
希望可以帮到您,详细可联系青岛山纺,他们专业做燃烧等级检测仪器。
Ⅱ 单体燃烧,燃烧增长速率指数为0正确么
不正确。
1. 试验设备包括燃烧试验室、控制室、小推车、排烟管、数据收集分析装置、燃气供应控制装置。
2. 样品安装在一个小推车上,其内安装有两块相互垂直的不燃板,其中一块不燃板的尺寸为1.5M,宽1.0M另一块高1.5M,宽0.5M。试样(墙壁和吊顶材料)以代表其最终应用的方式放置和安装在不燃板上。
3. 点火源是一置于小推车上垂直角落里的31KW的丙烷直角沙盒燃烧器(边长为250MM高为80MM)。
4. 试验室尺寸:L3000*W3000*H2400(MM),房间顶部有连接取样管道的集气罩和排烟管道,小推车下方有空气自然进出的空间。试验过程中样品的燃烧释放热量和燃烧生成物都要从排烟管道中排出。
5. 在排烟管道中设置有综合取样区用于放置传感器和取样管。
6. 排烟速度:0.50立方米/S~0.65立方米/S。
7. 试验室内环境温度测量:直径为1MM的K型铠装热电偶;
环境压力测试: ±200Pa;
排烟道温度测量:直径为0.5的进口K型铠装热电偶。
8. 测温精度:0.5℃。
9. 排烟道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精度±2Pa。
10. 时间记录系统精度:0.1S。
Ⅲ 关于弱电系统具体操作规范及工艺标准的问题
弱电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com1
目录
车库管理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楼宇自控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门禁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巡更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有线电视共用天线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广播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电话插座与组线箱安装工艺标准
监控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对讲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防盗报警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com2
车库管理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公用和民用建筑物内的车库管理系统安装工程
2施工准备
2.1材料
2.1.1收费管理设备:电脑(收费管理软件)、打印机、不间断电源等。
2.1.2出入口设备:读卡机、出票机、满位指示设备、自动闸门机、感应线圈等。
2.1.3传输部分:分线箱、电线电缆等。
2.1.4上述设备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选型,必须附有产品合格证、质检报告、安装及使用说
明书等。并经国家 3C认证,具有 3C认证标识。如果是进口产品,则需提供进口商品商检
证明。设备安装前应根据使用说明书进行全部检查,方可安装。
2.1.5镀锌材料:镀锌钢管、金属膨胀螺栓、金属软管。
2.1.6其它材料:塑料胀管、机螺丝、平垫、弹簧垫圈、接线端子、钻头、焊锡、焊剂、绝
缘胶布、塑料胶布、各类接头等。
2.2机具设备
2.2.1手电钻、冲击钻、梯子、水平尺、拉线、线坠。
2.2.2克丝钳子、剥线钳、电工刀、电烙铁、一字改锥、十字改锥、尖嘴钳、偏口钳。
2.2.3 250V兆欧表、500V兆欧表。
2.3作业条件
2.3.1收费亭土建工程应内装修完毕,门、窗、门锁装配齐全完整。
2.3.2系统的管、箱、盒施工完毕,各预留孔洞、预埋件的位置,线管的管径、管路的敷设
位置等均应符合设计施工要求。
3施工工艺
3.1工艺流程:
3.2操作方法
3.2.1管路预埋
3.2.1.1参见相关管路预埋 XXX标准内容。
3.2.2感应线圈安装
3.2.2.1环形线圈应在土建施工时预埋,安装前应检查预埋线圈的规格、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
求。
3.2.2.2线圈不应与车道垫层内的金属物体接触,距离环形线圈水平 0.5m范围内、垂直向下
0.1m内不应有其他金属物体或任何其他的电气线缆。
3.2.2.3两组检测线圈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如无特殊规定,两相邻线圈的间距宜大于 1m。
线缆
敷设
出入口
设备安装
收费管理
设备安装
系统
调试
管路
预埋
感应线
圈安装
筑龙网www.zhulong.com
3
3.2.2.4 感应线圈的安装可采用木楔固定,线圈安装完毕后,需二次混凝土浇注,如图3.2.2-1
感应线圈安装方法(1)和图3.2.2-2 感应线圈安装方法(1)所示。
木楔打入混凝土内
感应线圈
感应线圈至控制设备间的引线
图3.2.2-1 感应线圈安装方法(1)
感应线圈木楔
基础
二次浇注混凝土
图3.2.2-2 感应线圈安装方法(1)
3.2.2.5 感应线圈采用开槽固定法安装如图3.2.2-3 感应线圈安装方法(2)所示。
感应线圈
图3.2.2-2 环形线圈安装方法(2)
3.2.2.6 环形线圈施工时应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要求环形线圈至检测设备的连线应保持连
续,中间不应有接头。
3.2.3 出、入口设备安装
3.2.3.1 对于采用红外光电式车辆出入检测的系统:
(1)检测设备的安装应按照厂商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进行。
(2)两组检测装置的距离及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如无特殊要求,两组检测装置的距离一
般为1.5m±0.1m,安装高度一般为0.7 m±0.02m。
(3)收、发装置应相互对准且光轴上不应有固定的障碍物,接收装置应避免被阳光或强烈
灯光直射。
3.2.3.2 读卡机、自动出票机及闸门机等设备的安装应在土建施工中应配合土建作好预埋工
作,保证设备基础、地脚螺栓、电气管路的规格、出口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2.3.3 读卡机、自动出票机及闸门机等设备的基础与设备一般使用地脚螺栓或膨胀螺栓进行
固定,设备的安装应保证固定牢固可靠、平直,如图 3.2.3-1 出入口设备安装所示。
固定,设备的安装应保证固定牢固可靠、平直,如图3.2.3-1出入口设备安装所示。管理房
读卡机出票机
闸门机
环形线圈
满位指示灯
车道
图 3.2.3-1出入口设备安装
3.2.4车库指示设备安装
3.2.4.1在车库入口处可安装满位指示灯,在土建施工时应预留电气管路。
3.2.4.2落地式满位指示灯可用地脚螺栓或膨胀螺栓固定于混凝土基座上。
3.2.4.3壁装式满位指示灯安装高度宜大于 2.2m。
3.2.5收费管理设备安装
3.2.5.1设备在安装前进行检验,设备外形尺寸、设备内主板及接线端口的型号、规格符合设
计规定,备品备件齐全。
3.2.5.2按照图纸连接主机、不间断电源、打印机、POS机等设备。
3.2.5.3设备安装应紧密、牢固,紧固件应做防锈处理。
3.2.5.4压线连接正确无误且牢固、可靠。
4成品保护
4.1设备进入现场后应码放整齐、稳固。并要注意防潮,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以免损坏设备。
4.2收费亭内设备安装完毕后应妥善保管钥匙,以防设备丢失、损坏。
4.3 对系统的读卡机、闸门机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其损坏。
5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质量问题:接线错误。
防治措施:计算机、系统主机、环形线圈、闸门机等设备的接线应严格按照图纸进行。
5.2质量问题:环形线圈检测不正常。
防治措施:配合土建作好预埋工作,环形线圈与金属物体或电气线路保持必要的距离。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工程。不适用于生产和贮存火
药、炸药、弹药、火工品等有爆炸危险的场所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工程。
2施工准备
2.1 材料
2.1.1钢管、接线盒、桥架、控制及通讯线缆的规格型号、材质及阻燃、耐火特性符合设计
要求,通过消防产品专业认证,材质检测报告、合格证等齐全。
2.1.2火灾探测器:感烟、感温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红外光束探测器、缆式探测器等。
2.1.3手报、消防电话、模块箱。
2.1.4控制台、消防报警主机、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打印机等。
2机具设备
2.2.1施工机具:电钻、砂轮、电焊机、电锤。
2.2.2测量器具:水平尺、钢卷尺、钢直尺、万用表、摇表、对线器。
2.2.3调试仪器:专用消防报警系统综合调试仪器。
2.3 作业条件
2.3.1预埋管路、接线盒、地面线槽及预留孔洞符合设计要求。
2.3.2主机房内土建、装饰作业完工,抗静电地板安装完毕,温、湿度达到使用要求。
2.3.3机房内接地端子箱安装完毕。
3 施工工艺
3.1工艺流程:
钢管、线槽及线缆敷设模块箱安装
探测器安装
主机房设备安装
设备接地
手动报警按钮安装
单体设备调试
3.2操作方法
3.2.1钢管、金属线槽及线缆敷设
钢管、金属线槽及线缆敷设请参照 进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钢管和金属线槽敷设
及穿线的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3.2.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线缆敷设等应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66-92)
的规定,对线缆的种类、电压等级进行检查。
3.2.1.2对每回路的导线用 250V的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 20MΩ。
3.2.1.3不同类型、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的消防报警线路不应穿入同一根管内或线槽的同
一槽孔内。
3.2.1.4埋入非燃烧体的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与建筑物、构筑物墙面的距离不应小
系统联调
竣工验收
于 30mm。
于 30mm。
2.1.5如因条件限制,强电和弱电线路同用一竖井时,应分别布置在竖井的两侧。
3.2.1.6在建筑物的吊顶内必须采用金属管、金属线槽。金属线槽和钢管明配时,应按设计要
求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3.2.1.8暗装消火栓配管时应从侧面进线,接线盒不应放在消火栓箱的后侧。
3.2.1.9管线与线槽的的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的规定。
3.2.1.1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线或铜芯电缆,阻燃耐火性能符合设
计要求,其电压等级不应低于交流 250V。
3.2.1.11火灾报警器的传输线路应选择不同颜色的绝缘导线,探测器的“+”线为红色,“-”
线应为蓝色,其余线应根据不同用途采用其它颜色区分。但同一工程中相同用途的导线颜色
应一致,接线端子应有标号。
3.2.2火灾探测器安装要求
3.2.2.1火灾探测器安装应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3.2.2.2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 45°。
3.2.2.3探测器的底座应固定可靠,在吊顶上安装方式如图 3.2.2-1、3.2.2-2 所示。
钢管
接线盒
金属软管
钢管
接线盒
吊顶
探测器
接线盒
探测器
吊顶
图 3.2.2-1探测器在吊顶上安装方法(1) 图 3.2.2-2探测器在吊顶上安装方法(2)
3.2.2.4探测器的连接导线必须可靠压接或焊接,当采用焊接时不得使用带腐蚀性的助焊剂,
外接导线应有 0.15m的余量,入端处应有明显标志。
3.2.2.5探测器确认灯应面向便于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
3.2.2.6探测器底座的穿线孔宜封堵,安装时应采取保护措施(如装上防护罩)。
3.2.2.7在电梯井、升降机井设置探测器时其位置宜在井道上方的机房顶棚上。
3.2.2.8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0.5m(如图 3.2.2-3)。
墙顶棚距墙> 0.5m探测器
梁
距梁 >0.5m
探测器
图 3.2.2-3 探测器距墙、距梁安装位置图
3.2.2.9探测器周围 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3.2.2.11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
不应小于 0.5m。
3.2.2.12在宽度小于 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
距不应超过 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 15m。探测器距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
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如图 3.2.2-4所示)。
≤7.5(5)m ≤15(10)m ≤15(10)m
≤15(10)m
≤3m
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如图 3.2.2-4所示)。
≤7.5(5)m ≤15(10)m ≤15(10)m
≤15(10)m
≤3m
图 3.2.2-4 探测器在宽度小于 3m的走道布置图
3.2.2.13 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和安装高度应依据所探测气体的性质而定:
(1)当探测的可燃气体比空气重时,探测器安装在下部。可燃气体探测器应安装在距煤气灶
4m以内,距离地面应为 0.3m。
(2)当探测的可燃气体比空气轻时,探测器安装在上部。当梁高大于 0.6m时,探测器应安装
在有煤气灶梁的一侧。
(3)在室内梁上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时,探测器与顶棚距离应在 0.3m以内。
3.2.2.14 红外光束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发射器和接收器应安装在一条直线上。
(2)光线通路上应避免出现运动物体,不应有遮挡物。
(3)相邻两组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水平距离应不大于 14m,探测器距侧墙的水平距离不应大
于 7m,且不应小于 0.5m。
(4)探测器光束距顶棚一般为 0.3~0.8m,且不得大于 1m。
(5)探测器发出的光束应与顶棚水平,远离强磁场,避免阳光直射,底座应牢固地安装在墙
上。
3.2.2.15 缆式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缆式探测器用于监测室内火灾时,可敷设在室内的顶棚上,其线路距顶棚的垂直距离应
小于 0.5m(如图 3.2.2-5所示)。
固定卡具
热敏电缆
20m
<0.5m图 3.2.2-5热敏电缆在顶棚下安装
(2)热敏电缆安装在电缆托架或支架上时,要紧贴电力电缆或控制电缆的外护套,呈正弦波
方式敷设。
(3)热敏电缆敷设在传送带上时,可借助 M形吊线直接敷设于被保护传送带的上方及侧面。
(4)热敏电缆安装于动力配电装置上时,应与被保护物有良好的接触。
(5)热敏电缆敷设时应用固定卡具固定牢固,严禁硬性折弯、扭曲,防止护套破损。必须弯
曲时,弯曲半径应大于 20cm。
3.2.3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安装
3.2.3.1 3.2.3.1
钢管
报警按钮
接线盒图 3.2.2-6 手动报警按钮安装方法
3.2.3.3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外接导线应留有 0.10m的余量,且在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3.2.4 区域报警控制器安装
3.2.4.1 区域报警控制器应根据设计要求的位置用金属膨胀螺栓明装,且安装时应端正牢固,
不得倾斜。
3.2.4.2 用对线器进行对线缆进行编号,将导线留有一定的余量,分束帮扎。
3.2.4.3 压线前应对导线的绝缘进行摇测,合格后方可压线。
3.2.4.4 控制箱内的模块应按设备制造商和设计的要求安装配线,要求合理布置,且安装应
牢固端正,并有标识。
3.2.5 消防控制主机安装
3.2.5.1消防控制主机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消防控制机柜槽钢基础应在水泥地面生根固定牢固。
(2)机柜按设计要求进行排列,根据柜的固定孔距在基础槽钢上钻孔,安装时从一端开始逐
台就位,用螺丝固定,用小线找平找直后再将各螺栓紧固。
(3)控制设备前操作距离,单列布置时不应小于 1.5m,双列布置时不应小于 2m,在有人值班
经常工作的一面,控制盘到墙的距离不应小于 3m,盘后维修距离不应小于 1m,控制盘排
列长度大于 4m时,控制盘两端应设置宽度不小于 lm的通道。
3.2.5.2引入火灾报警控制主机的线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引入的电缆或导线,首先应用对线器进行校线,按图纸要求编号。
(2)线间、线对地等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20MΩ。
(3)摇测全部合格后按不同电压等级、用途、电流类别分别绑扎成束引到端子板,按接线图
进行压线,每个接线端子接线不应超过二根。
(4)线缆标识应清晰准确,不易褪色;配线应整齐,避免交叉,固定牢固。
(5) 导线引入线完成后,在进线管处应封堵,控制器主电源引入线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
严禁使用接头连接,主电源应有明显标志。
3.2.6系统接地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3.2.6.1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不得利用镀锌扁铁或金属软管。
3.2.6.2由消防控制室引至接地体的工作接地线,在通过墙壁时,应穿入钢管或其它坚固的保
护管。
3.2.6.3消防控制设备的外壳及基础应可靠接地,接入接地端子箱。
3.2.6.4消防控制室一般应根据设计要求设置专用接地装置作为工作接地。当采用独立工作接
地时电阻应小于 4Ω;当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应小于 1Ω。
3.2.6.5控制室引至接地体的接地干线应采用一根不小于 16mm2的绝缘铜线或独芯电缆,穿
入保护管后,两端分别压接在控制设备工作接地板和室外接地体上。
3.2.6.6消防控制室的工作接地板引至各消防控制设备和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工作接地线应采
用不小于 4mm用不小于 4mm铜芯绝缘线穿入保护管构成一个零电位的接地网络,以保证火灾报警设备的
工作稳定可靠。
3.2.6.7接地装置施工过程中应分不同阶段作电气接地装置隐检、接地电阻摇测、平面示意图
等质量检查记录。
3.2.6.8工作接地线与保护接地线必须分开,保护接地导体不得利用金属软管。
3.2.6.9接地装置施工完毕后,应及时作隐蔽工程验收。
3.2.7系统调试
3.2.7.1 调试前施工人员应向调试人员提交竣工图、设计变更记录、施工记录(包括隐蔽工
程验收记录),检验记录(包括绝缘电阻、接地电阻测试记录)、竣工报告等相关资料。
3.2.7.2 调试负责人必须由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其资格审查由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负
责。
3.2.7.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调试,应先分别对探测器、区域报警控制器、集中报警控制器、
火灾报警装置和消防控制设备等逐个进行单机通电检查,正常后方可进行系统调试。
3.2.7.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电后,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火灾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
有关要求对报警控制器进行下列功能检查:
(1)火灾报警自检功能。
(2)消音、复位功能。
(3)故障报警功能。
(4)火灾优先功能。
(5)报警记忆功能。
(6)电源自动转换和备用电源的自动充电功能。
(7)备用电源的欠压和过压报警功能。
3.2.7.6 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其容量应分别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
的要求,在备用电源连续充放电 3次后,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应能自动转换。
3.2.7.7 应采用专用的检查仪器对探测器逐个进行试验,其动作应准确无误。
3.2.7.8应分别用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供电,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各项控制功能和联动功
能。
3.2.7.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连续运行 120小时无故障后,填写调试报告(见表 3.2.7-1)。
表 3.2.7-1调试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址
使用单位 联系人 电话
调试单位 联系人 电话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工程
主要
设备
设备名称 数量 编号 出厂年月 生产厂 备注
施工有无
遗留问题
施工单位
联系人
电话
调试情况
调试人员(签字) 使用单位人员(签字)
施工单位负责任(签字)设计单位负责人(签字)
3.2.8 3.2.8
火灾报警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由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调试质量、施工资
料进行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解决处理,直至达到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为止。
4 成品保护
4.1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设备存储时,要作防尘、防潮、防碰、防砸、防压等措施,妥善保
管,同时办理进厂检验和领用手续。
4.2自动报警设备安装时,土建工程应达到地面、墙面、门窗、喷浆完毕,在有专人看管的
条件下进行安装。
4.3消防控制室和装有控制器的房间工作完毕后应及时上锁,关好门窗,设备应罩上防尘防
潮罩。
4.4报警探测器应先装上底座,并戴上防尘罩调试时再装探头。
4.5端子箱和模块箱在工作完毕后要箱门上锁。把箱体罩上以保护箱体不被污染。
4.6易丢失损坏的设备如手动报警按钮、喇叭、电话及电话插孔等应最后安装,要有保护措
施。
5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导线的相间、相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20MΩ。摇测导线绝缘电阻时应将火灾自动报警
系统设备从导线上断开。
5.2 探测器安装的位置和型号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规范要求,安装位置确定的原则首先要保证
功能,其次是美观,如与其它工种设备安装相干扰时,应通知设计及有关单位协商解决。
5.3 设备上压接的导线,要按设计和厂家要求编号,压接要牢结,不允许出现反圈现象,同
一端子不能压接二根以上导线。
5.4 调试时要先单机后联调,对于探测器等设备要求百分之百地进行功能调试,不能有遗漏,
以确保整个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效运行。
com11
楼宇自控系统安装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内的楼宇自控系统安装工程。
2施工准备
2.1 材料
2.1.1钢管、接线盒、桥架、通讯及控制线缆应符合设计要求,产品应附有材质检验报告、
合格证等。
2.1.2 现场控制器。
2.1.3温度、湿度、压力、压差等各类传感器。
2.1.4电动阀、电磁阀等执行器。
2.1.5 网络控制器、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打印机等。
2.1.6 控制台、控制器箱等。
2.2机具设备
2.2.1施工机具:电钻、手提砂轮、电焊机、电锤。
2.2.2测量器具:水平尺、钢卷尺、钢直尺、万用表、摇表、游标卡尺、精度仪。
2.2.3调试仪器:楼宇自控系统专用调试仪器。
2.3 作业条件
2.3.1线槽、预埋管路、接线盒、预留孔洞的规格、数量、位置符合规范与设计要求。
2.3.2中央控制室内土建装修完毕,温、湿度达到使用要求。
2.3.3空调机组、冷却塔及各类阀门等安装完毕。
2.3.4暖通水管道、变配电设备等安装完毕。
2.3.5接地端子箱安装完毕。
3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3.2操作方法
3.2.1钢管、金属线槽及线缆敷设
钢管、金属线及线缆敷设请参照 进行。
3.2.2中央控制室设备安装
3.2.2.1设备在安装前应进行检验,并符合下列要求:
钢管、金属线槽及线缆敷设单体设备调试
系统验收系统联调
中央控制室设备安装
传感器、执行器安装
现场控制器安装
Ⅳ 什么是单体燃烧试验
SBI试验即单体燃烧试验是欧盟新公布并实施的评价材料燃烧特性的方法标准,该标准采用同墙角火试验和锥形量热计相同的原理,试验规模介于二者之间。SBI试验通过测量试验期间氧气浓度的变化,以及管道中烟气流量、CO2浓度等指标,通过计算得到某一时刻的热释放速率,而试验过程中热释放速率与时间商的最大值热释放速率的FIGRA指数,该指数用于进行材料的欧洲分级
Ⅳ 阻燃测试的标准有哪些的周期多久的
阻燃标准有很多,一般和材料有关。主要有橡胶、纺织、塑料、建筑材料等标准。
仪器主要有
1、m606氧指数测定仪
标准:GB/T2406、GB/T5454、GB/T10707、GB/T8924。用途很广,纺织品、塑料、建材、木材、防火堵料(一楼说的产品是其中一个)、纤维等都可以测试,目前是用途最广的一个。
2、m601垂直法阻燃仪
标准:GB/T5455、GB/T13488。主要用于纺织产品和橡胶产品。
3、m607水平垂直燃烧仪
标准:GB/T2408。主要用于塑料产品。
4、m608汽车内饰材料燃烧测定仪
标准:GB/T8410。主要用于汽车内饰材料。
5、m612酒精喷灯燃烧试验箱
标准:GB/T3685、MT 914、MT113、MT181、MT191、MT449、MT450、MT668、MTT98、MT141、MT820、MT821、MT558。主要用于煤矿产品(输送带、橡胶管、塑料管、井下聚合物等)
6、z801建材烟密度测试仪
标准:GB/T8627。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及制品。
7、z802建材不燃试验炉
标准:GB/T85464。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及制品。
8、z803建材可燃测试仪
标准:GB/T8626。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及制品。
9、z805建材燃烧热值试验仪
标准:GB/T14402。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及制品。
10、z806单体燃烧试验仪
标准:GB/T20284。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及制品。
11、z808材料产烟毒性测试仪
标准:GB/T20285。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及制品。
您说的周期多长这个不好说,有的三五年,有的十余年。
上面所列的基本都是国标,像美国标准、英国标准、德国标准、国际标准还有很多。不过需要的仪器都基本相同。主要是上面提到的11种。希望可以帮到您。仪器的详细信息和标准内容可以联系青岛山纺,有仪器也有具体的标准。赞同0
Ⅵ 建筑材料制品单体燃烧试验机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建筑材料制品单体燃烧试验机主要用于确定建筑材料或制品(不包括铺地材料以及2000/147/EC号《EC决议》中指出的制品)在单体燃烧试验(SBI)中对火反应的性能大小。
适用标准:
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
EN 13823:2002 《建筑制品对火反应——不含铺底材料的建筑制品单项燃烧试验方法》
GB 8624-2012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用途原理:
建筑材料成L型固定在小车上,将小车推入燃烧室内,开动风机并通过变频器将排烟管道的体积流量调整到规定范围,点燃远离试件的辅助燃烧器,确定燃烧器本身的热释放量,关闭辅助燃烧器,以相同质量流量的燃气点燃主燃烧器,通过20min试验,计算和评估建筑材料的热释放、产烟量、火焰横向传播和燃烧滴落物及颗粒物。
用途参数:
1.排烟速度:0.5m3/s-0.65m3/s
2.温度测量:直径为3mm的进口K型铠装热电偶
3.测量精度:±0.5℃
4.压力传感器精度:±2pa
5.测试时间:1560s,时间记录系统精度:0.1s
6.氧气分析(顺磁性):0-25%
7.二氧化碳(IR型):0-10%
8.试验室温度:(20±10)℃
9.试验室湿度:(45~55)%RH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科替工。
Ⅶ 燃烧试验有哪些标准
“燃烧试验”的相关标准非常宽泛啊,不知道你具体需要哪些,全部罗列出来供你参考一下吧。更多相关技术标准详见标准搜搜网。以下标准均为现行标准:
GB/T
11020-2005
固体非金属材料暴露在火焰源时的燃烧性试验方法清单
GB/T
12666.1-2008
单根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
第1部分:垂直燃烧试验
GB/T
12666.2-2008
单根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
第2部分:水平燃烧试验
GB/T
12666.3-2008
单根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
第3部分:倾斜燃烧试验
GB/T
14656-2009
阻燃纸和纸板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GB/T
14768-1993
地毯燃烧性能45°试验方法及评定
GB/T
16581-1996
绝缘液体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氧指数法
GB/T
17658-1999
阻燃木材燃烧性能试验
火传播试验方法
GB/T
18380.11-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11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试验装置
GB/T
18380.12-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
GB/T
18380.13-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13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测定燃烧的滴落(物)/微粒的试验方法
GB/T
18380.21-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21部分:单根绝缘细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试验装置
GB/T
18380.22-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22部分:单根绝缘细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扩散型火焰试验方法
GB/T
18380.31-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31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试验装置
GB/T
18380.32-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32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A
F/R类
GB/T
18380.33-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33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A类
GB/T
18380.34-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34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B类
GB/T
18380.35-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35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C类
GB/T
18380.36-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36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D类
GB/T
20284-2006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
GB/T
21580-2008
危险品
小型燃烧试验方法
GB/T
21614-2008
危险品
喷雾剂燃烧热试验方法
GB/T
21618-2008
危险品
易燃固体燃烧速率试验方法
GB/T
21622-2008
危险品
易燃液体持续燃烧试验方法
GB/T
5454-1997
纺织品
燃烧性能试验
氧指数法
GB/T
5455-1997
纺织品
燃烧性能试验
垂直法
GB/T
6011-2005
纤维增强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炽热棒法
GB/T
8332-2008
泡沫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水平燃烧法
GB/T
8333-2008
硬质泡沫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垂直燃烧法
参考文献:标准搜搜网
Ⅷ 防火阻燃材料A级的评定标准
A级是依据GB862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来划分的。具体技术指标要求是:温升≤30度;质量损失率≤50%;持续燃烧时间为0。
生成有毒致癌的多溴代二苯并二口恶烷及二苯并呋喃,同年德国也有类似报道。反对卤化物作为阻燃剂的科学家(包括生态学家、环境学家、绿色化学家)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北欧的德国和瑞典),有关含卤化物的阻燃剂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在些地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阻燃材料绿色化的关键是阻燃剂的选择。阻燃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应该是非PBT、非CMR物质,而不是无溴或无卤。聚合型或大分子阻燃剂由于其结构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低毒性、非生物累积性而使之成为绿色环保阻燃剂热点发展方向。
现状:
就现在而言由于除了一些无毒无害的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卤系(溴系和氯系)阻燃剂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是卤系阻燃剂的添加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卤系特别是溴系阻燃剂的阻燃效率特别高。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卤和具有协同效应的卤—锑系统在世界阻燃剂用量中已占据主要份额,其中用量最大的是溴系阻燃剂,主要有四溴双酚A、十溴联苯醚、四溴邻苯二甲酚酐、二溴新戊二醇,1986年据瑞士科学家报道,多溴二苯醚燃烧时。
Ⅸ 中国国家木材阻燃标准
借鉴国外标准,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关于阻燃木质材料标准。现行的产品标准包括:
1)GB 12955—2008《防火门》。防火门所用木材应符合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第5.1.1.1条中对Ⅱ(中)级木材的有关材质要求,防火门所用木材应为阻燃木材或用防火板包裹的复合材,并经国家认可授权检测机构按照GB/T 8625—2005《建筑材料难燃性试验方法》检验达到该标准第七章难燃性要求;防火门所用人造板应符合JG/T 122—2000第5.1.2.2条中对Ⅱ(中)级人造板的有关材质要求,防火门所用人造板应经国家认可授权检测机构按照GB/T 8625—2005检验达到该标准第七章难燃性要求;防火门的耐火极限分别大于0.5、1、1.5、2和3小时,耐火性能按照GB/T 7633—2008《门和卷帘的耐火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耐火试验。
2)GA 87—1994《防火刨花板通用技术条件》、GB18101—2000《难燃胶合板》、GB/T 18958—2003《难燃中密度纤维板》和GB/T 24509—2009《阻燃木质复合地板》等标准燃烧性能分级照搬GB 8624—2006,物理力学性能照搬同类产品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3)GB 8624—1997《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2006年修订为GB 862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将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分为A1、A2、B、C、D、E和F7个级别,并制定了对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包括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8626—2007《建筑材料可燃性试验方法》、GB/T 20285—2006《材料产烟毒性危险分级》、GB 20286—200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及标识》。
依据GB 8624—2006对产品的燃烧性能进行检测,试件数量和尺寸为:单体燃烧试验,500 mm×1 500 mm×试件厚度,试件数量为5块,1 000 mm×1 500 mm×试件厚度,试件数量为5块;可燃性试验,90 mm×250 mm×试件厚度,试件数量为20块;产烟毒性危险分级试验,200 mm×500 mm×试件厚度,试件数量为1块。
4)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是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的依据。该规范将材料的燃烧性能分:A不燃性、 B1难燃性、 B2可燃性、 B3易燃性4个级别。目前各地消防验收和见证检验还是采用GB50222—1995中的B1级(难燃性)材料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实施国家标准GB 862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若干问题的通知”【公消[2007]182号】规定:按GB 8624—2006检验判断为B级和C级的,对应于相关规范和GB 8624—1997的B1级。但实际检测发现,通过GB 8624—2006检验判断为C级的材料未必通过GB 8624—1997中B1级的检测,而通过GB8624—1997中B1级检测的产品却未达到GB 8624—2006中B级的规定。因此,对材料燃烧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价时,应同时符合GB 8624—2006中B级或C级的规定、以及GB 8624—1997中B1级的规定。
5)阻燃复合地板的燃烧性能检测依据GB 11785—2005《铺地材料的燃烧性能测定 辐射热源法》,试件尺寸为(1 050±5)mm×(230±5)mm×试件厚度,试件数量为3块;烟密度依据GB 8627—2007《建筑材料燃烧或分解的烟密度试验方法》,试件尺寸为(25.4±0.3)mm×(25.4±0.3)mm×试件厚度,试件数量为15块;产烟毒性依据GB 20285—2006《材料产烟毒性危险分级》进行检测和分级,试件尺寸为600 mm×600 mm×试件厚度,试件数量为1块。
6)阻燃家具及组件燃烧性能检测方法及分级依据GB 20286—200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第5.6条的规定进行,技术要求见表1。
阻燃胶合板在客车制造上主要用于高速列车地板、卧铺车厢隔板和床板。通常要求使用桦木单板和酚醛树脂生产,技术要求和我司产品的检测结果见表2。
依照GB 8624—2006检测,每组试件的检测费用为11 000元;采用GB/T 7633—2008,需要制作实际结构和尺寸的门进行检测,检测费用为6 000元/h,不足半小时的按照半小时计算。现行的检测方法试件数量多、检测费用高、周期通常为21个工作日以上,仅适合于型式检验。
构建与GB 8624—2006、 GB/T 7633—2008对应的小型检测方法和分级标准,对推动阻燃木质材料及制品的研究、生产和推广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应的科研单位加强研究,尽快制定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分级标准和检测方法。
在构建与GB/T 7633—2008的对应关系方面,我司和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2010年申报了“木材及其复合材料耐火试验方法——锥形量热仪法”国家标准制定计划,计划编号20100540-T-432。本标准旨在建立更为简便快捷的木材、竹材、藤材及其复合材料的耐火极限试验方法,为产品的设计、试验、性能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经济、快速的依据。
关于构建与GB 8624—2006对应的实验室检测和评价方法,也已进行了大量的对比试验,并取得大量的实验数据,初步确立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该研究,已申报2011年度国家标准制定计划。
Ⅹ "环氧树脂清漆"的检测依据参照什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一、老化测试:
紫外老化试验:ASTM G154-06、ISO 4892-3:2006、GBT 16422.3;
氙灯老化试验:ASTM G155、ISO 4892-2、GBT 16422.2、SAE J2527-2004;
中性盐雾试验:GB/T 10125-1997、ASTM B117-09、GBT 2423.17-2008;
交变盐雾试验:GBT 2423.18-2000;
酸性盐雾试验:GB/T 10125-1997;
臭氧老化试验:GBT 7762-2003;
高温老化试验:GBT 2423.2-2008;
低温老化试验:GBT 2423.1-2008;
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GB2423.22-2002;
湿热老化试验:GB2423.22-2002;
二、物性测试:
邵氏A型硬度 ASTM D2240-05(2010)、ISO 868-2003、GB/T 2411-2008
邵氏D型硬度 ASTM D2240-05(2010)、ISO 868-2003、GB/T 2411-2008
洛氏硬度 ASTM D785-08、ISO 2039-2:1987、GB/T 3398.2-2008
球压痕硬度 ISO 2039-1:2001、GB/T 3398.1-2008
密度 GB/T 1033.1-2008(浸泡法)
分子量 ASTM D3598
假比重 ASTM D1895
粒径分布 ASTM D1912
透光率 ASTM D1003-07e1 Method A、GB/T 2410-2008 Method A
灰分/灼烧残余 ASTM D482
水分含量 ISO 15512-2008 Method B
吸水率 ASTM D570-98(2010)、ISO 62-2008、GB/T 1034-2008
磨耗性能 GB/T 5478-2008、ISO 9352-1995
耐环境应力开裂 DBL 5404-2010 7.13
粘着力 GB/T 10457-2009
耐化学试剂 ASTM D543-06 方法A (浸泡法)、GB/T 11547-2008(浸泡法)
游离单体
拉伸强度 ASTM D638-10、GB/T 1040.2:2006、ISO 527-2:1993/Cor.1:1994
断裂伸长率 ASTM D638-10、GB/T 1040.2:2006、ISO 527-2:1993/Cor.1:1994
拉伸模量 ASTM D638-10、GB/T 1040.2:2006、ISO 527-2:1993/Cor.1:1994
撕裂强度 GB/T 16578.1-2008
拉伸强度(横向) GB/T 1043.1-2008
拉伸强度(纵向) GB/T 1043.1-2008
弯曲强度 ASTM D790-2010、ISO 178-2010、GB/T 9341-2008
弯曲模量 ASTM D790-2010、ISO 178-2010、GB/T 9341-2008
压缩强度 ASTM D695-10、ISO 604-2002、GB/T 1041-2008
悬臂梁冲击强度 ASTM D256-10、ASTM D4812-06、GB/T 1843-2008、ISO 180-2001
简支梁冲击强度 ASTM D6110-10、GB/T 1043.1-2008、ISO 179-1-2001
压缩永久变形 GB/T 7759-1996、ISO 815-2008
体积电阻率 GB/T 1409-2006
表面电阻率 GB/T 1409-2006
介电强度 GB/T 1409-2006
介电常数 GB/T 1409-2006
损耗因子 GB/T 1409-2006
耐电弧性 GB/T 1409-2006
耐电晕性 GB/T 1409-2006
熔点 GB/T 4608-84
玻璃化温度 GB/T 11998-1989
热变形温度 GB/T 1634.2-2004
维卡软化点 GB/T 1633-2000 、ISO 306:2004 、ASTM D1525-09
低温脆化温度 GB/T 5470-2008、ISO 974-2000、ASTM D746-07
热膨胀系数 ASTM D696
三、建筑材料燃烧性能检测:
燃烧级别 判定标准 试验方法
A1级不燃性材料 GB/T 5464 燃烧热值试验
A2级不燃性材料 GB/T 5464 燃烧热值试验、单体燃烧试验、附加材料产烟毒性试验
B级可燃性材料 GB/T 8626 单体燃烧试验、附加材料产烟毒性试验
C级可燃性材料 GB/T 8626 单体燃烧试验、附加材料产烟毒性试验
D级可燃性材料 GB/T 8626 单体燃烧试验
E级可燃性材料 GB/T 8626
F级 无性能要求
四、RoHS六项检测:
Pb IEC 62321
As IEC 62321
Hg IEC 62321
Cr IEC 62321
多溴联苯(PBBs) IEC 62321
多溴联苯醚(PBDEs) IEC 6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