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新物理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易经
生物是完全不同于非生物的特殊实物,非生物形成了自然现象,而生物是形成生命现象(社会、意识、思想、特异功能、心灵感应、智力、生命力、灵魂、生物能等现象)的主体。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性能和现象,因此一定有不同的组成和结构。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构成细胞,细胞构成生物。在分子之间和细胞之间还有气物质,就是虚物炁体,这些就是经络穴位物质。具体地说,生物是由固态的骨肉发甲、液态的体液(津血)、气态的呼吸消化道、炁态的经络穴位共四个系统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固液气三态构成生物的肉身系统,炁态经络构成生物的意识系统。四态齐全才能构成活生生的生物,缺一不可,而且炁态才是决定生命活动的关键系统,没有了炁态系
时空观的先进性 在欧洲,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割裂的,孤立的,直到20世纪初,相对论才把空间和时间科学地统一起来。但在中国古代,远在先秦时期,不少哲人就把空间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虑。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宙合》篇,把时间称为“宙”,空间称为“合”,其中说,“天地,万物之橐,宙合又橐天地”,意思是说,万物都包涵在天地之内,而天地又包涵在时空的“宙合”之中。墨家对时空的认识又有了新发展,他们把空间称为“宇”,包括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各种不同场所和方位,把时间称为久,“宇久”就是现代的宇宙。
物质无限可分论的最旱提出者 战国的惠施已经认识到“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意思是说物的构成单位没有内部的极限,是无限小的。与惠施同时代的辩者还用具体比喻来说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即“一日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种物质不可穷尽的观点,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
对雪花晶体的认 识古代欧洲对雪花晶体的认识始于13世纪,阿尔伯特斯于1260年提到“雪花是星状的。”但对雪花晶体六角对称性的认识,西方直到开普勒才实现。1611年,开普勒在《把六角形的雪花作为新年礼物》的论文中肯定了雪花的六角晶体结构。中国古人对雪花晶体六角对称性的认识始于西汉的韩婴,公元前135年,他在《韩诗外传》中说:“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欧洲要早十几个世纪。
利用振动原理制成的喷水鱼洗 喷水鱼洗,一个类似铜盘的器物,其外缘上有一对称竖起的双耳。当盆内盛水时,如来回摩擦铜盆的双耳,会产生嗡嗡的响声,同时有水柱从水面升起。早在中国五代时期,晋国被辽国战败,晋皇帝投降时(946年)曾向辽太宗贡献了一个能喷水的双鱼瓷盆,这是我国古籍记载中最早的喷水鱼洗。铜质喷水鱼洗的出现则在北宋后期,在宣和年间(1119—1125)还出现了能喷水的玛瑙质鱼洗。
鱼洗喷水的原理是振动,一种规则的类似圆柱形板的板振动。振动从双耳传到侧壁,产生垂直于水面的横向振动,使水面溅起水花。
西方对板振动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克拉尼。为使板振动变为可见,他在金属板上撒上一层薄砂,然后敲击金属板使它振动,板上的细砂就移到那些不振动的波节线上。他由此画下的各种振动图形就是克拉尼砂图。中国的喷水鱼洗比克拉尼振动板早7个世纪。
对共振现象的认识与实验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共振现象有记述,公元前3世纪—4世纪的《庄子》一书就记载了调瑟时发生的共振现象。这种基音与泛音共振现象的发现比西方早得多,欧洲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首次进行共振实验。《墨子·备穴篇》还记述了共振现象的具体应用:在城墙根下每隔几米,挖一个坑,坑内埋置容量为70升—80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若有敌人挖地道攻城,可以根据各陶瓮声响情况,确定敌人挖掘的位置和方向。
中国古代不仅很早就懂得共鸣现象,还掌握了消除共鸣的方法。唐代著作《刘宾客嘉话录》记载了这方面的一个故事:洛阳某和尚的房里挂有一个磬,经常自鸣发声,和尚因此惊忧成疾。一天朋友曹绍夔来访,发现磬的自鸣是由寺院的钟声引起的,就用锉把磬锉磨了几下,果然,钟再响时磬不再自鸣了。
世界上最早的游标卡尺 公元初年,王莽变法改制,制作了一种铜卡尺。它长14.22厘米,分固定尺和活动尺两部分。尺的正面刻有寸、分等刻度。从原理、性能、用途看,这个游标卡尺同现代的游标卡尺十分相似,但它比西方科学家制成的游标卡尺早1700多年。
常平架装置 公元4世纪前成书的《西京杂记》记载了长安工匠丁缓发明的被中香炉。当将香炉中的檀香木块点燃后,可以把香炉随便放进被子里,不仅不会烧坏被子,连香炉灰也不会撒出来。奥妙在于炉内有一种叫“常平架”的装置,它由内外两个金属环组成,两环用转轴联结,外环又通过另一转轴与外架联结。这种常平架装置在近代航海磁罗经、电罗经上有广泛应用。欧洲直到16世纪才出现常平架装置,比中国晚了1600多年。
物理相关的中国的世界第一还有许多,如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对太阳能的利用、潜望镜、透光铜镜、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十二平均律等方面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在世界上最早的
Ⅱ 一个洗脸盆能玩出什么花样古时候的洗脸盆有什么黑科技
古代的洗脸盆叫“洗”,阔口窄底,深度较大 ,两侧还有“耳朵”。于今天的洗脸盆很像。先秦时期,“洗”多是铜制,底部通常还有双鱼纹饰,称为“鱼洗”。洗手的时候,看着水下的鱼儿,别有一番趣味。
什么地方的水跳得最高?是盆壁震动幅度最大的地方,称为波腹。古人也许不知道波腹,但是知道原理,所以通常会把鲤鱼放在波腹处,这样水看起来就像是从鱼嘴里出来一样,构思绝妙!
Ⅲ 大家知道鱼洗吗它为什么会发声音呢
古代盥洗用具,金属制。形似现在的脸盆。盆底装饰有鱼纹的,称“鱼洗”;盆底装饰两龙纹的,称“龙洗”。这种器物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喷水的铜质鱼洗大约出现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个洗脸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个把柄,称为双耳;盆底刻有四条鲤鱼,鱼与鱼之间刻有四条河图抛物线。鱼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盆会象受击撞一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磨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这是符合物理学的共振原理的。鱼洗的制作,无疑涉及到固体振动在液体中传播和干扰的问题。我国有些博物馆,珍藏有这种珍贵的古代鱼洗。
构造:
鱼洗演示仪是由青铜浇铸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脸盆,盆底有四条“汉鱼”浮雕,鱼嘴处的喷水装饰线从盆底沿盆壁辐射而上,盆壁自然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对铜耳。
演示现象:
当盆内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湿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可观察到伴随着鱼洗发出的嗡鸣声中有如喷泉般的水珠从四条鱼嘴中喷射而出,水柱高达几十厘米。
原理:
从振动与波的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双手来回磨擦铜耳时,形成铜盆的自激振荡,这种振动在水面上传播,并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二维驻波。
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表明这种二维驻波的波形与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状等边界条件有关。我国汉代已有鱼洗,并把鱼嘴设计在水柱喷涌处,说明我国古代对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已有相当的掌握。
根据经书记载,倒入半盆水,双手用力往复摩擦盆的双耳,未久,发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两尺多高,并发出震卦爻时的古音,而与黄钟之声一致。传说此物曾于古代作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发出轰鸣声,众多鱼洗汇成千军万马之势,传数十里,敌兵闻声却步。鱼洗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制器技术,已达到高超的水平。现在仿古制做的震盆盆内刻有龙形,故亦称龙洗。
Ⅳ 中国古代的“鱼洗”有什么神奇之处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根据壳体振动的一般道理,发明出一种比较神奇的“喷水鱼洗”。这种“洗”与其他的“洗”不一样,这种“洗”只要人们用双手去猛烈摩擦“洗”的双耳,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过不了一会儿。“洗”里的水就会喷起来,如万道喷泉。当时的人们不懂其中的科学道理,认为这是“神仙显灵”。
这种能变“魔法”的奇妙鱼洗,在洗的底部都刻有4条鱼的花纹,雕刻得非常精致。鱼鳞和鱼尾都惟妙惟肖,就如4条真的大鲤鱼一样静静地卧在水底。人们在洗里盛满水后,用双手沾上水使劲摩擦洗外面的“双耳”,洗里就会立即发出响亮的“嗡嗡”声,过一会儿后,洗里出现了美丽的浪花,这时就会水珠四溅,如无数条喷泉。洗里的4条“大鲤鱼”就像在水里欢呼跳跃,真如洗里的鱼显了神通。如果人们摩擦的越快,洗发出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响,水花四射。这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征的鱼洗,曾多次被带到国外展出,成为世界博览会上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
Ⅳ 鱼洗共振盆原理解出来了吗
你说的是鱼洗吗?是真的!!古代盥洗用具,金属制。形似现在的脸盆。盆底装饰有鱼纹的,称“鱼洗”;盆底装饰两龙纹的,称“龙洗”。这种器物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喷水的铜质鱼洗大约出现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个洗脸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个把柄,称为双耳;盆底刻有四条鲤鱼,鱼与鱼之间刻有四条河图抛物线。鱼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盆会象受击撞一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摩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这是符合物理学的共振原理的。鱼洗的制作,无疑涉及到固体振动在液体中传播和干扰的问题。我国有些博物馆,珍藏有这种珍贵的古代鱼洗。 构造: 鱼洗演示仪是由青铜浇铸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脸盆,盆底有四条“汉鱼”浮雕,鱼嘴处的喷水装饰线从盆底沿盆壁辐射而上,盆壁自然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对铜耳。 演示现象: 当盆内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湿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可观察到伴随着鱼洗发出的嗡鸣声中有如喷泉般的水珠从四条鱼嘴中喷射而出,水柱高达几十厘米。 原理: 从振动与波的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形成铜盆的自激振荡,这种振动在水面上传播,并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二维驻波。 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表明这种二维驻波的波形与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状等边界条件有关。我国汉代已有鱼洗,并把鱼嘴设计在水柱喷涌处,说明我国古代对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已有相当的掌握。 根据经书记载,倒入半盆水,双手用力往复摩擦盆的双耳,未久,发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两尺多高,并发出震卦爻时的古音,而与黄钟之声一致。传说此物曾于古代作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发出轰鸣声,众多鱼洗汇成千军万马之势,传数十里,敌兵闻声却步。鱼洗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制器技术,已达到高超的水平。现在仿古制做的震盆盆内刻有龙形,故亦称龙洗。
Ⅵ 大学物理实验都有哪些
Ⅶ 鱼洗喷水的秘密是什么
鱼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盥洗用具,由青铜浇铸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现在的洗脸盆。盆底装饰有鱼纹浮雕的,称“鱼洗”;盆底装饰两龙纹浮雕的,称“龙洗”。这种器物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喷水的铜质鱼洗大约出现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个洗脸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个把柄,称为双耳;鱼嘴处的喷水装饰线从盆底沿盆壁辐射而上,盆壁自然倾斜外翻。
鱼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盆会像受击撞一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摩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这是符合物理学的共振原理的。鱼洗的制作,无疑涉及固体振动在液体中传播和干扰的问题。我国有些博物馆,珍藏有这种珍贵的古代鱼洗。
现在许多城市的科技馆里都有鱼洗,同学们可以亲自去试一试。往盆内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湿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可观察到伴随着鱼洗发出的嗡鸣声中有如喷泉般的水珠从四条鱼嘴中喷射而出,水柱高达几十厘米。
为什么一个铜盆就能喷水呢?想必你已经猜到了,对,就是摩擦力在作怪。
从振动与波的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形成铜盆的自激振荡,这种振动在水面上传播,并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二维驻波。
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表明这种二维驻波的波形与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状等边界条件有关。我国汉代已有鱼洗,并把鱼嘴设计在水柱喷涌处,说明我国古代对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已有相当的掌握。知识点共振现象
共振是物理学上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共振的定义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共振在声学中亦称“共鸣”,它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共振不仅在物理学上运用频率非常高,而且,共振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宇宙间最普遍和最频繁的自然现象之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么说,是共振产生了宇宙和世间万物,没有共振就没有世界。共振现象在生产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乐器暂且不论,我们每天看的电视和收听的收音机就是根据共振原理而接收信号的。
Ⅷ 龙喜盆的原理是什么
原理:
从振动与波的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形成铜盆的自激振荡,这种振动在水面上传播,并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二维驻波。
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表明这种二维驻波的波形与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状等边界条件有关。我国汉代已有鱼洗,并把鱼嘴设计在水柱喷涌处,说明我国古代对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已有相当的掌握。
根据经书记载,倒入半盆水,双手用力往复摩擦盆的双耳,未久,发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两尺多高,并发出震卦爻时的古音,而与黄钟之声一致。
传说此物曾于古代作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发出轰鸣声,众多鱼洗汇成千军万马之势,传数十里,敌兵闻声却步。鱼洗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制器技术,已达到高超的水平。现在仿古制做的震盆盆内刻有龙形,故亦称龙洗。
(8)下图是鱼洗的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编钟、“透光”古铜镜和龙洗等器物是古代科技的结品,它们艺术上奇呈异采,技术上巧夺天工,都源自科学上的深刻奥秘。尤其是龙洗,胜似一个科学实验室,一个科学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刻的科学原理。
龙洗,顾名思义便是皇帝蛊洗用具。搓水柱与祈福有关系。把这个“中国一绝”拿到旅游景点或一切闲逸人员较多的地方去营业,它就可以变为“赚钱一绝”。
龙洗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更有深刻的科学价值,它是我国古代成功利用摩擦激发流固耦合非线性振动的范例龙洗是古代用以盛水盥洗的器皿。相传公元10-13世纪, 工匠特为皇宫制造的, 因盆内有龙纹而称为龙洗,后成为一种民间娱乐用品。
Ⅸ 鱼洗喷水什么原理
古代盥洗用具,金属制。形似现在的脸盆。盆底装饰有鱼纹的,称“鱼洗”;盆底装饰两龙纹的,称“龙洗”。这种器物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喷水的铜质鱼洗大约出现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个洗脸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个把柄,称为双耳;盆底刻有四条鲤鱼,鱼与鱼之间刻有四条河图抛物线。鱼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盆会象受击撞一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摩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这是符合物理学的共振原理的。鱼洗的制作,无疑涉及到固体振动在液体中传播和干扰的问题。我国有些博物馆,珍藏有这种珍贵的古代鱼洗。
构造:
鱼洗演示仪是由青铜浇铸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脸盆,盆底有四条“汉鱼”浮雕,鱼嘴处的喷水装饰线从盆底沿盆壁辐射而上,盆壁自然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对铜耳。
演示现象:
当盆内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湿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可观察到伴随着鱼洗发出的嗡鸣声中有如喷泉般的水珠从四条鱼嘴中喷射而出,水柱高达几十厘米。
原理:
从振动与波的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形成铜盆的自激振荡,这种振动在水面上传播,并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二维驻波。
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表明这种二维驻波的波形与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状等边界条件有关。我国汉代已有鱼洗,并把鱼嘴设计在水柱喷涌处,说明我国古代对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已有相当的掌握。
根据经书记载,倒入半盆水,双手用力往复摩擦盆的双耳,未久,发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两尺多高,并发出震卦爻时的古音,而与黄钟之声一致。传说此物曾于古代作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发出轰鸣声,众多鱼洗汇成千军万马之势,传数十里,敌兵闻声却步。鱼洗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制器技术,已达到高超的水平。现在仿古制做的震盆盆内刻有龙形,故亦称龙洗。
Ⅹ 关于鱼洗原理的问题!!(回答是共振的免看)
鱼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盆会象受击撞一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摩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这是符合物理学的共振原理的。鱼洗的制作,无疑涉及到固体振动在液体中传播和干扰的问题。
原理:
从振动与波的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形成铜盆的自激振荡,这种振动在水面上传播,并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二维驻波。
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表明这种二维驻波的波形与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状等边界条件有关。我国汉代已有鱼洗,并把鱼嘴设计在水柱喷涌处,说明我国古代对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已有相当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