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以下问题:(1)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
解答:(1)为防止酸液飞溅,应先加入乙醇,然后在加入浓硫酸和乙酸,如先加浓硫酸会出现酸液飞溅的可能现象,
故答案为:乙醇;浓硫酸和乙酸;
(2)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需浓硫酸作催化剂,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浓硫酸吸水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方向移动,浓硫酸的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
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3)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溶解乙醇,碳酸钠与乙酸反应除去乙酸、同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故答案为: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吸收乙醇;中和乙酸;
(4)乙酸乙酯在溶液上层,所以密度比水小,是一种有香味的液体;故答案为:小;香;
(5)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140℃左右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乙醚,其结构简式为:CH3CH2OCH2CH3;故答案为:CH3CH2OCH2CH3;
(6)球形干燥管体积较大,能使蒸汽与溶液充分接触,A试管受热不均,球形干燥管的导管口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防止倒吸;使蒸汽与溶液充分接触.
G. 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装置①可用于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B
A.二者均与NaOH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则图中除杂试剂应为饱和食盐水,故A错误;
B.H2、NH3等均可利用向下排空气收集,则图中气流方向应从右侧进,故B错误;
C.NH4Cl受热易分解,不能利用蒸发得到晶体,应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故C错误;
D.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则混合后分层,图中萃取装置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H. 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的产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浓硫酸和铜反来应生成硫源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所以部分硫酸有化合价的变化,部分硫酸化合价不变,所以浓硫酸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故A正确. B、SO 2 具有漂白性,可用品红溶液验证SO 2 的生成,故B正确; C、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是弱酸,所以亚硫酸和氯化钡不反应;SO 2 为酸性气体,具有污染性,可与碱发生反应,可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 2 ,故C错误. D、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中,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生成是硫酸铜,试管中含有大量水,不会生成白色固体,故D错误. 故选A. |
I. 实验室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乙酸乙酯.(1)A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B试管内盛装的溶液是______
(1)液体加热容易复暴沸,制为防止液体飞溅,应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主要是利用了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降低乙酸乙酯溶解度,易于分层,乙醇与水混溶,乙酸能被碳酸钠吸收,易于除去杂质,
故答案为:防止液体暴沸;饱和碳酸钠溶液;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溶解度,易于分层;吸收随乙酸乙酯挥发出的乙酸,溶解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醇;
(2)挥发出的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导致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所以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
长导管不能伸到B试管液面下,防止造成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故答案为:挥发出的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导致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防止B试管中溶液倒吸入A试管中;
(3)B中的液体混合物分层,可用分液漏斗分离,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4)饱和一元酸与饱和一元醇生成的酯Cn+3H2n+6O2,同时还会生成1分子水,利用原子守恒,
推断醇的分子式为Cn+3H2n+6O2+H2O-CnH2nO2=C3H8O,故答案为:C3H8O.
J. (2011枣庄)某同学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请回答:(1)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碳酸钙和盐酸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
实验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没有收集称量;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托盘天平的指针发生偏转.
(2)反应物中有气体二氧化碳,不宜在开放性实验装置反应;故该同学的探究活动不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或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都不会产生气体,故可以选用硫酸铜溶液和氧氧化钠溶液或铁和硫酸铜溶液进行该探究活动.
可以这样改进:①将烧杯改用锥形瓶,并在瓶口系一个气球.②将烧杯换成锥形瓶,瓶口用塞子塞住,并减少药品的量,最好是少量.(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故答案为:(1)发生;(2)不能;(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或铁和硫酸铜溶液等;使用气球或注射器等作为缓冲装置的密闭容器或其它合理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