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课件

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课件

发布时间:2022-04-16 21:28:03

㈠ 需要清华大学教授石文星的《空调与制冷技术》的全程的ppt

去网上网络一下嘛。要不去淘宝网上去淘呀

㈡ 冷库制冷设备的自动控制装置有哪些功能

冷来库制冷设备的自动控制是冷库自运用新技术的具体体现,它通过遥测、遥控按程序进行操作,不但节省了冷库制冷设备的辅助维护费用,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食品加工的质量,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故障发生。
(1)制冷工艺参数的自动检测它利用继电器节流阀、压力表、温度计、液位计、浮球阀等进行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湿度等的自动检测。
(2)工艺流程的自动控制它利用高低压继电器、电磁阀、制冷压缩机、氨泵、冷风机、水泵等设备的停开,以及制冷系统中各回路的工艺自动化流程的程序进行自动控制。
(3)制冷装置的自动调节它利用液位、压力、温度、湿度和时间等控制元件,对库房的温度、湿度、容器中的液位、压力、流量和压缩机能量进行自动调节。
(4)自动保护控制即利用保护装置的故障显示安全报警和断电停机等功能,对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进行自动保护控制。目前,我国冷库的自动控制有继电器元件控制和逻辑元件控制两种。且逻辑元件控制部分正在逐步增加,以简化电控线路,提高自动化控制的程度。

㈢ 冷热源系统及空调风系统的运行调节和自动控制的要求


三晶变频器在中央空调和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应用

一、中央空调和HVAC的应用背景
(一)概述
1、中央空调的概念
中央空调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领域,在宾馆、酒店、写字楼、商场、住院部大楼、工业厂房中的中央空调系统,其制冷压缩机组、冷冻循环水系统、冷却循环水系统、冷却塔风机系统等的容量大多是按照建筑物最大制冷、制热负载选定的,且再留有充足裕量。在没有使用具备负载随动调节特性的控制系统中,无论季节、昼夜和用户负载的怎样变化,各电动机都长期固定在工频状态下全速运行,造成了能量的巨大浪费。近年来由于电价的不断上涨,使得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费用急剧上升,致使它在整个大厦营运成本费用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加之目前各生产、服务业竞争激烈,多数企业利润空间不够理想,因此电能费用的控制显然已经成为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所在。

据统计,中央空调的用电量占各类大厦总用电量的70%以上,其中中央空调水泵的耗电量约占总空调系统耗电量的20%~40%,故节约低负载时压缩机系统和水系统消耗的能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随着负载变化而自动调节变化的变流量变频空调水系统和自适应智能负载调节的压缩机系统应运而生,并逐渐显示其巨大的优越性。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不仅能使空调系统发挥更加理想的工作状态,更重要的是通常其节能效果高达30%以上,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央空调系统一般主要由制冷压缩机系统、冷媒(冷冻和冷热)循环水系统、冷却循环水系统、盘管风机系统、冷却塔风机系统等组成。制冷压缩机组通过压缩机将制冷剂(冷媒介质如R134a、R22等)压缩成液态后送蒸发器中,冷冻循环水系统通过冷冻水泵将常温水泵入蒸发器盘管中与冷媒进行间接热交换,这样原来的常温水就变成了低温冷冻水,冷冻水送到各风机风口的冷却盘管中吸收盘管周围的空气热量,产生的低温空气由盘管风机吹送到各个房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冷媒在蒸发器中被充分压缩并伴随热量吸收过程完成后,再被送到冷凝器中去恢复常压状态,以便冷媒在冷凝器中释放热量,其释放的热量正是通过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冷却水带走。冷却循环水系统将常温水通过冷却水泵泵入冷凝器热交换盘管后,再将这已变热的冷却水送到冷却塔上,由冷却塔对其进行自然冷却或通过冷却塔风机对其进行喷淋式强迫风冷,与大气之间进行充分热交换,使冷却水变回常温,以便再循环使用。在冬季需要制热时,中央空调系统仅需要通过冷热水泵(在夏季称为冷冻水泵)将常温水泵入蒸气热交换器的盘管,通过与蒸气的充分热交换后再将热水送到各楼层的风机盘管中,即可实现向用户提供暖热风。

2、HVAC的概念
HVAC的概念包括采暖(Heating)、通风(Ventilation)、空调(Air Condition),因此与中央空调相比具有更广义的概念。HVAC是人与环境这对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历经漫长岁月发展所凝聚而成的一种重要的环境与保障技术。HVAC定义如图1所示。

图1:HVAC定义

(1)供暖(Heating)
1)系统组成:热源、散热设备、输热管道、调控构件等。
2)技术职能:输入热能至空间,补偿其热损失,到达室内温度要求。
(2)通风(Ventilation)
1)系统组成:通风机、进排或送回口、净化装置、风道与调控构件等。
2)技术职能:通风换气、防暑降温、改善室内环境、防止内外环境污染。
(3)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
1)系统组成:冷热源、空气出来设备与末端装置、风机、水泵、管道、风口、调控构件等。
2)技术职能:依靠经过全面处理并且适宜参数与良好品质的空调介质与受控环境空间进行能量、质量
的传递与交换,实现对室内空气温度、湿度、速度、洁净度和其他参数的按需调控。
3)系统分类:一次回风、二次回风、全新风。

经过多年的发展,HVAC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保证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保证作用。

在HVAC中的节能观念并不是以降低环境或抑制能量需求来换取节能,而是通过综合资源规划(IRP)方法和能源需求侧管理(DSM)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的能量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量消费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

(二)变频器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
同时具有精确控制和大幅度节能的特点,因此也成为中央空调系统和HVAC的标准控制手段。
在中央空调系统中加装变频器时要考虑的问题完全不同于工业应用,一般来说,在装有中央空调的高档公共设施里有大型电子敏感设备,如计算机系统、电视接收系统和电信网络系统。这就要对变频传动装置提出工业环境中不需要考虑的特殊要求,即电磁兼容问题。

以变频器为主组成的中央空调绿色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温度、温差、压力、压差、湿度、流量等多种参数集中控制,通过自动能量优化软件可使暖通空调系统中的综合节电率达到50%左右。同时,由于电磁兼容性好,因此能减少对周边电路仪器的干扰并降低噪声,而且其内置直流电抗器还可有效抑制谐波,提高功率因数。

以三晶SAJ8000G为例,在机场、广电大楼、医院、地铁等高档场合得到广泛应用。该系统集数据传感、双PID控制和控制执行于一体,反馈值及给定值可直接按单位设定;内置RS485通信协议,可直接接收Modbus协议,并留有选件接口,成功解决了传统变频器运用于暖通空调系统设备配置庞杂的问题;能实现春夏秋冬4种运行模式转换,具有一机多控、远程控制和现场控制多重控制功能,既能满足楼宇自控对风机水泵的要求,又不失楼宇自控系统出现故障时现场独立操作的灵活性。

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用变频器进行流量(风量)控制时,可节约大量电能。中央空调系统在设计时是按现场最大冷量需求量来考虑的,其冷却泵、冷冻泵也是按单台设备的最大工况来考虑的,在实际使用中有90%多的时间,冷却泵、冷冻泵都工作在非满载状态下。如果用阀门、自动阀调节,不仅会增大系统节流损失,而且调节是阶段性的,会造成整个空调系统工作在波动状态,而通过在冷却泵、冷冻泵上加装变频器则可一劳永逸地解决该问题,还可实现自动控制,并可通过变频节能收回投资。同时,变频器的软起动功能及平滑调速的特点可实现对系统的平稳调节,使系统工作状态稳定,并延长机组及网管的使用寿命。

(三)变频器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
在供热系统中,变频器可用于热力站循环泵、补水泵和锅炉房的鼓引风机、循环泵等耗能负载的水量,风量调节,可使热网供热质量稳定高效,能有效避免局部热网过冷过热问题,还能消除鼓引风机风门产生的噪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幅度地降低了系统的维护费用。
通过变频器内置直流电抗器能使功率因数接近于1,并可有效抑制谐波,避免对周围设备的电磁干扰,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自动能量优化功能,可大量节约能源。

二、中央空调水循环系统的控制设计
大部分建筑物在一年当中,只有几十天时间,中央空调处于最大负载。中央空调冷负载,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每天早晚、每季交替、每年轮回、环境及人文等,实时影响中央空调冷负载。一般,冷负载在5%~60%范围内波动,大多数建筑物每年至少70%是处于这种情况,而大多数中央空调,因系统设计多数以最大冷负载为最大功率驱动。这样,造成实际需要冷负载与最大功率输出之间的矛盾,产生巨大能源浪费,增加经营的成本,降低经营竞争力。

下面介绍了一种新颖的智能变频控制设备,它采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成熟的交流调速技术、PLC控制技术,能对中央空调的泵组实现全自动闭环控制。由于采用了先进的SAJ8000G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可通过中文文本操作器(或触摸屏)进行简洁明了的操作和控制,从而决定了本控制方式不仅在系统的抗扰性、可靠性上大有保证,而且在操作的界面上更符合HMI标准。

(一)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式概述
图2所示为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的构成,主要分为冷冻主机、冷冻水(热水)循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智能变频柜主要控制的对象为冷冻水(热水)回路和冷却水回路。

图2: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的构成

1、冷冻水循环的控制
冷冻水循环系统由冷冻水泵及冷冻水管道组成。从冷水机组流出的冷冻水由冷冻水泵加压送入冷冻水管道,在房间内进行热交换,带走房间内热量,从而使房间内的温度下降。

冷冻水泵的控制方式为:最高层(或最不利端)压力控制。
在高层的中央空调系统中, 各层的空调机是相对应于热负载的变动开闭冷水进口阀, 以调节室温
的,由于冷冻水的流量经常发生变化,会引起最高层水压的较大变化,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应控制冷水泵的出水阀,以保持最高层水压大致恒定。但大多数应用场合,都是保持出水阀门开度一定,任随压力变化的,如果这样,会导致压力损失,效率低。此时,若采用转速控制,以保持最佳压力,则可防止压力损失并较大幅度提高效率并取得好的节能效果。

2、冷却水循环的控制
冷却水循环系统由冷却水泵、冷却水管道及冷却塔组成。冷水机组成进行热交换,在水温冷却的同时,必将释放大量的热量。该热量被冷却水吸收,使冷却水温度升高。冷却水泵将升了温的冷却水压入冷却塔,使之在冷却塔中与大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再将降了温的冷却水,送回到冷水机组。如此不断循环,带走冷水机组释放的热量。

冷却水泵的控制方式为:恒温差控制。
由于冷却塔的水温是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的,其单侧水温不能准确地反映冷冻机组产生热量的多少,所以,对到冷却水泵,以进水和回水的温差作为控制依据,实现进水和回水间的恒温差控制是比较合理的。温差大,说明冷冻机组产生的热量大,应提高冷却泵的转速,增大冷却水的循环速度;反之则应该降低转速。

(二)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的PLC、变频器及人机界面
1、PLC控制原理
关于中央空调水循环系统的PLC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包括DP210人机界面、PLC的K80S CPU模块和G7F——ADHA模拟量模块。其中DP210人机界面负责数据设定(压差或温差设定)、数据显示(温度、温差、压力、压差)、状态设定和显示,以及维修说明书等帮助材料;K80S-CPU模块负责包括内置PID的顺序程序控制;G7F——ADHA模拟量模块为2入1出,输入量为温度1和2或压力1和2(1:进水回路;2:出水回路),输出量为电动机转速信号(控制变频器的信号)。

图3:中央空调水循环系统的PLC控制原理

2、模拟量和PID控制
本系统采用K80S PLC内置的PID功能。所谓PID控制,就是使一个过程按预设值(SV)保持其为稳定状态的控制过程,通过设定值SV和过程反馈值PV进行比较,当两项值有差别时,控制器输出执行值MV来减少这种差异。PID包括3个控制量:比例P、积分I、微分D。
K80S PLC的内置PID具有如下的功能:
(1)PID功能内置于CPU中,不需要分开的PID模块,使用指令PID8或PIDAT就可以执行PID功能;
(2)向前向后运行都有效;
(3)可任意选择P操作、PI操作、PID操作和ON/OFF操作;
(4)手动输出有效,用户可以定义强制输出;
(5)通过正确的参数设定,无论外界有无干扰,都可以保持稳定的运行;
(6)根据系统特性运行扫描时间(PID控制器从执行机构得到采样值的时间间隔)是可变的。
由中央空调水循环系统的控制图可以看出,本智能控制设备采用恒压或恒温差PID控制,模拟信号输入和输出通过G7F——ADHA模块,设定数据通过DP210操作,具体示意如图4所示。

3、变频器选型
由于本系统采用PLC的PID控制功能,所以对变频器的选型并无特殊要求,只需选用通用变频器,如SAJ8000G系列变频器。

图4:PID控制示意

(三)节能预估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量Q与转速n的一次方成正比,管压H与转速n的二次方成正比,轴功率与转速 n的三次方成正比。

当所需要流量减少,离心泵转速降低时,其功率按转速的三次方下降。当所需流量为额定流量的80%时,转速也下降为额定转速的80%,而轴功率降为51.2%;当所需流量为额定流量的50%时,轴功率降为12.5%。当然,转速降低时,效率也会有所下降,同时还应考虑控制装置的附加损耗等影响。 即使如
此,这种节电效果也非常可观。

综合实际运行效果,对冷冻泵拖动系统、冷却泵拖动系统、风机(包括室内风机和冷却塔风机)拖动系统实施变频控制后的基本节能效果为35%~55%,最小节能为35%,最大达55%。

三、中央空调变频风机的几种控制方式
目前的中央空调系统中,变频风机正在被广泛使用,其中如下突出的优点:节能潜力大,控制灵活,可避免冷冻水、冷凝水上顶棚的麻烦等。然而变频风机系统需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调试和精心管理,否则有可能产生诸如新风不足、气流组织不好、房间负压或正压过大、噪声偏大、系统运行不稳定、节能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

下面介绍在中央空调中变频风机的几种控制方式的原理和适用场合。

(一)变频风机的静压PID控制方式
送风机的空气处理装置是采用冷热水来调节空气温度的热交换器,冷、热水是通过冷、热源装置对水进行加温或冷却而得到的。大型商场、人员较集中且面积较大的场所常使用此类装置。图5所示给出了一个空气处理装置中送风机的静压控制系统。

在第一个空气末端装置的75%~100%处设置静压传感器,通过改变送风机入口的导叶或风机转速的办法来控制系统静压。如果送风干管不只一条,则需设置多个静压传感器,通过比较,用静压要求最低的传感器控制风机。 风管静压的设定值(主送风管道末端最后一个支管前的静压)一般取250~375Pa之
间。若各通风口挡板开起数增加,则静压值比给定值低,控制风机转速增加,加大送风量;若各通风口挡板开启数减少,静压值上升,控制风机转速下降,送风量减少,静压又降低,从而形成了一个静压PID控制的闭环。

图5:一个空气处理装置中送风机的静压控制

在静压PID控制算法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即定静压控制法和变静压控制法。定静压控制法是系统控制器根据设于主风道2/3处的静压传感器检测值与设定值的偏差,变频调节送风机转速,以维持风道内静压一定。变静压控制法即利用DDC数据通信技术,系统控制器综合各末端的阀位信号,来判断系统送风量盈亏,并变频调节送风机转速,满足末端送风量需要。由于变静压控制法在部分负载下风机输出静压低,末端风阀开度大,因此风机节能效果好、噪声低,同时又能充分保证每个末端的风量需要。

控制管道静压的好处是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并排除各末端装置在调节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此种静压PID控制方式特别适合于上下楼层或被隔开的各个房间内用一台空气处理装置和共用管道进行空气调节的场合,如商务大厦的标准办公层等。

四、总结
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系统采用恒参数(压力、压差、温度、温差等)工作,当参数减小或增加时,本自动化系统通过降低或增加水泵转速减小或增加供水(或风)量,以保持空调管网参数恒定,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目的。
本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自动化程度高,功能齐全,使用、管理简便;
(2)采用了先进优质的进口变频器和PLC,数字化操作、直观简便,无须人员看管;
(3)循环软起动采用自补偿切换技术,系统电器及机械冲击小,能显著延长电控元器件及水泵的寿命;
(4)有定时的开关机功能;
(5)有定时换泵功能;
(6)有自动巡检功能;
(7)有故障自诊功能;
(8)设备紧凑、占地少、节省投资;
(9)界面友好、方便实用。

仅供参考!

㈣ 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发展方向

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发展方向:
1、3G电话遥控
2、互联网遥控

㈤ 谁有空调制冷装置与系统仿真课件

这个只有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们才会有。
这种“仿真”大多都是一些教授、学生没事儿搞出来的一些东西,其实用性比较差,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几乎没有。
脱离实际的仿真就是没用的涂污。

㈥ 中央空调怎样实现自动控制

家用中央空调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电路和微电脑等。利用温度差的变化量作为反馈信号,选用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模拟信号,通过A/D转换后提供给控制电路进行数据处理。由控制电路完成对各个电器部件的运行进行控制。
空调系统根据控制器设定温度与受控物当前温度的差值变化量,运用微机技术和相关电路,对空调系统内的电器部件进行控制,从而间接控制差值变化量,使差值变为最小。
以采用变频压缩机的空调系统为例,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使空调房间负荷增大时,室内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发生变化,这种已变化的温度采样信号通过电子线路送到室内微机。室内微机将接收到的表示温度的电信号进行A/D转换和数字处理后变成数字信号发送给室外微机。室外微机根据通信协议接受室内微机发来的串行信号,对压缩机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以提高单位时间制冷剂的循环量,使空调系统输出能力与室内的负荷变化相适应。

㈦ 请问暖通专业的公用设备工程师,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分别考些什么科目题型有哪些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
基础考试大纲
一、高等数学
1. 空间解析几何
向量代数 直线 平面 柱面 旋转曲面 二次曲面 空间曲线
2. 微分学
极限 连续 导数 微分 偏导数 全微分 导数与微分的应用
3. 积分学
不定积分 定积分 广义积分 二重积分 三重积分平面曲线积分积分应用
4. 无穷级数
数项级数 幂级数 泰勒级数 傅里叶级数
5. 常微分方程
可分离变量方程 一阶线性方程 可降阶方程 常系数线性方程
6. 概率与数理统计
随机事件与概率 古典概型 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 一元回归分析
7. 向量分析
8. 线性代数
行列式 矩阵 n维向量 线性方程组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二次型
二、普通物理
1. 热学
气体状态参量 千衡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压力和温度的统计解释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 理想气体内能 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功 热量 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 气体的摩尔热容循环过程 热机效率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熵
2. 波动学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简谐波表达式 波的能量 驻波 声速 超声波 次声波 多普勒效应
3. 光学
相干光的获得 杨氏双缝干涉 光程 薄膜干涉迈克尔干涉仪 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单缝衍射 光学仪器分辨本领 x射线衍射 光和偏振光 布儒斯特定律 马吕斯定律 双折射现象 偏振光的干涉 人工双折射及应用
三、普通化学
1.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原子核外电子分布 原子、离子的电子结构式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概念 离子键特征共价键特征及类型 分子结构式 杂化轨道及分子空间构型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分子间力与氢键 分压定律及计算液体蒸气压 沸点 汽化热 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 溶液
溶液的浓度及计算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及计算 渗透压概念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 电离常数及计算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水的离子积及PH值 盐类水解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 多相离子平衡 溶度积常数 溶解度概念及计算
3. 周期表
周期表结构 周期 族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关系 元素性质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
4. 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恶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及计算 反应热概念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速率常数与反应级数 活化能及催化剂概念 化学平衡特征及平衡常数表达式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计算 压力熵与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5.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写法及配平 原电池组成及符号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标准电极电势 能斯特方程及电极电势的应用 电解与金属腐蚀
6. 有机化学
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 官能团及分子结构式 有机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加成 取代 消去 氧化 加聚与缩聚 典型有机物的分子式、性质及用途: 甲烷 乙炔 苯 甲苯 乙醇酚 乙醛 乙酸 乙酯 乙胺 苯胺 聚氯乙烯 聚乙烯 聚丙烯酸酯类 工程塑料(ABS) 橡胶 尼龙
四、理论力学
1. 静力学
平衡 刚体 力 约束 静力学公理 受力分析 力对点之矩 力对轴之矩 力偶理论 力系的简化 主矢 土矩 力系的平衡 物体系统(含平面静定桁架)的平衡 滑动摩擦 摩擦角 自锁 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 重心
2. 运动学
点的运动方程 轨迹 速度和加速度 刚体的平动 刚体的定轴转动转动方程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刚体内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 动力学
动力学基本定律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的条件 质心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运动守恒的条件 动量矩 动量矩定理 动量矩守恒的条件 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转动惯量 回转半径 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功 动能 势能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 惯性力 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达朗伯原理 单自由度系统线性振动的微分方程振动周期 频率和振幅 约束 自由度 广义坐标 虚位移 理想约束 虚位移原理
五、材料力学
1. 轴力和轴力图 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强度条件虎克定律和位移计算应变能计算
2.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剪切虎克定律 切(剪)应力互等定理
3. 外力偶矩的计算 扭矩和扭矩图 圆轴扭转切(剪)应力及强度条件扭转角计算及刚度条件 扭转应变能计算
4. 静矩和形心 惯性矩和惯性积 平行移轴公式 形心主惯性矩
5. 梁的内力方程 切(剪)力图和弯矩图 分布载荷、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 正应力强度条件 切(剪)应力强度条件 梁的合理截面 弯曲中心概念 求梁变形的积分法 叠力口法和卡氏第二定理
6.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数值解法和图解法 一点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最大切(剪)应力 广义虎克定律 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
7. 斜弯曲 偏心压缩(或拉伸) 拉—弯或压—弯组合 扭—弯组合
8.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公式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和经验公式 压杆的稳定校核
六、流体力学
1.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2. 流体静力学
流体静压强的概念 重力作用下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 总压力的计算
3. 流体动力学基础
以流场为对象描述流动的概念 流体运动的总流分析 恒定总流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
4. 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
实际流体的两种流态一层流和紊流 圆管中层流运动、紊流运动的特征 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边界层附面层基本概念和绕流阻力
5. 孔口、管嘴出流 有压管道恒定流
6. 明渠恒定均匀流
7. 渗流定律井和集水廊道
8.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
9. 流体运动参数(流速、流量、压强)的测量
七、计算机应用基础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硬件的组成及功能 软件的组成及功能 数制转换;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系统启动 有关目录、文件、磁盘及其它操作 网络功能 注: 以Windows98为基础
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 数据 变量 数组 指针 赋值语句 输入输出的语句 转移语句 条件语句 选择语句 循环语句 函数 子程序(或称过程) 顺序文件 随机文件 注:鉴于目前情况,暂采用FORTRAN语言
八、电工电子技术
1. 电场与磁场
库仑定律 高斯定理 环路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
2. 直流电路
电路基本元件 欧姆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叠加原理 戴维南定理
3. 正弦交流电路
正弦量三要素 有,效值 复阻抗 单相和三相电路计算 功率及功率因数 串联与并联谐振 安全用电常识
4. RC和RL电路暂态过程 三要素分析法
5. 变压器与电动机
变压器的电压、 电流和阻抗变换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常用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电路
6. 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7. 三极管及单管放大电路
8. 运算放大器
理想运放组成的比例 加、减和积分运算电路
9. 门电路和触发器
基本门电路 RS、D、JK触发器
九、工程经济
1. 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现金流量 投资 资产 固定资产折旧 成本 经营成本 销售收入 利润 工程项目投资涉及的主要税种 资金等值计算的常用公式及应用 复利系数表的用法
2. 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参数
净现值 内部收益率 净年值 费用现值 费用年值 差额内部收益率 投资回收期 基准折现率 备选方案的类型 寿命相等方案与寿命不等方案的比选
3. 不确定性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敏感因素
4. 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
工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目标与工作内容 赢利能力分析 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 资金成本 债务偿还的i要方式 基础财务报表 全投资经济效果与自有资金经济效果 全投资现金流量表与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 财务效果计算 偿债能力分析 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财务 评价的特点(相对新建项目)
5. 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的概念、内容与实施步骤 功能分析
十、热工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
1. 基本概念
热力学系统 状态 平衡 状态参数 状态公理 状态方程 热力参数及坐标图 功和热量 热力过程 热力循环 单位制
2. 准静态过程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内能 焓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开口系统和闭口系统的表达式 储存能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及其应用
4. 气体性质
理想气体模型及其状态方程 实际气体模型及其状态方程 压缩因子 临界参数 对比态及其定律 理想气体比热 混合气体的性质
5. 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及气体压缩
定压 定容 定温和绝热过程 多变过程气体压缩轴功 余隙 多极压缩和中间冷却
6.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及表述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熵 孤立系统 熵增原理
7. 水蒸汽和湿空气
蒸发 冷凝 沸腾 汽化 定压发生过程 水蒸气图表 水蒸气基本热力过程 湿空气性质 湿空气焓湿图 湿空气基本热力过程
8. 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喷管和扩压管 流动的基本特性和基本方程 流速 音速 流量 临界状态 绝热节流
9. 动力循环
朗肯循环 回热和再热循环 热电循环 内燃机循环
10. 致冷循环
空气压缩致冷循环 蒸汽压缩致冷循环 吸收式致冷循环 热泵 气体的液化
11. 导热理论基础
导热基本概念 温度场 温度梯度 傅里叶定律 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 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12. 稳态导热
通过单平壁和复合平壁的导热 通过单圆筒壁和复合圆筒壁的导热 临界热绝缘直径 通过肋壁的导热 肋片效率 通过接触面的导热 二维稳态导热问题
13. 非稳态导热
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 诺模图 集总参数法 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
14. 导热问题数值解
有限差分法原理 问题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节点方程建立节点方程式求解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显式差分格式及其稳定性 隐式差分格式
15. 对流换热分析
对流换热过程和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流动边界层 热边界层 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及其求解 边界层换热积分方程组及其求解 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 物理相似的基本概念 相似原理 实验数据整理方法
16.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方程式
管内受迫流动换热 外掠圆管流动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与受迫对流并存的混合流动换热
17. 凝结与沸腾换热
凝结换热基本特性 膜状凝结换热及计算 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及增强换热的措施 沸腾换热 饱和沸腾过程曲线 大空间泡态沸腾换热及计算 泡态沸腾换热的增强
18.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辐射强度和辐射力 普朗克定律 斯蒂芬一波尔兹曼定律 兰贝特余弦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19. 辐射换热计算
黑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角系数的确定方法 角系数及空间热阻 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有效辐射 表面热阻 遮热板 气体辐射的特点 气体吸收定律 气体的发射率和吸收率 气体与外壳间的辐射换热 太阳辐射
20. 传热和换热器
通过肋壁的传热 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 传热的削弱和增强平均温度差 效能一传热单元数 换热器计算
十一、工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
1. 流体动力学
流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稳定流动与非稳定流动 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 实际流体的运动方程式 柏努利方程式及其使用条件
2. 相似原理和模型实验方法
物理现象相似的概念 相似三定理 方程和因次分析法 流体力学模型研究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层流与紊流现象 流动阻力分类 圆管中层流与紊流的速度分布 层流和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 局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减少局部阻力的措施
4. 管道计算
简单管路的计算 串联管路的计算 并联管路的计算
5. 特定流动分析
势函数和流函数概念 简单流动分析 圆柱形测速管原理 旋转气流性质 紊流射流的一般特性 特殊射流
6. 气体射流压力波传播和音速概念
可压缩流体一元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渐缩喷 管与拉伐尔管的特点 实际喷管的性能
7. 泵与风机与网络系统的匹配
泵与风机的运行曲线 网络系统中泵与风机的工作点 离心式泵或风 机的工况调节 离心式泵或风机的选择 气蚀 安装要求
十二、自动控制
1. 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控制工程”基本含义 信息的传递 反馈及反馈控制 开环及闭环 控制系统构成 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基本要求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各环节的特性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拟定与求解 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 传递函数及其方块图
3. 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基本调节规律及实现方法 控制系统一阶瞬态响应 二阶瞬态响应频率特性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表示方法 调节器的特性对调节质量的影响 二阶系统的设计方法
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对象的调节性能
稳定性基本概念 稳定性与特征方程根的关系 代数稳定判据对象的调节性能指标
5. 掌握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
误差及稳态误差 系统类型及误差度 静态误差系数
6.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和校正
校正的概念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 继电器调节系统(非线性系统)及校正:位式恒速调节系统、带校正装置的双位调节系统、带校正装置的位式恒速调节系统
十三、热工测试技术
1. 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测量 精度 误差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等精度测量 不等精度测量 测量范围 测量精度 稳定性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传感器传输通道 变换器
2. 温度的测量
热力学温标 国际实用温标 摄氏温标 华氏温标 热电材料 热电效应膨胀效应测温原理及其应用 热电回路性质及理论 热电偶结构及使用方法 热电阻测温原理及常用材料、常用组件的使用方法 单色辐射温度计 全色辐射温度计 比色辐射温度计 电动温度变送器 气动温度变送器 测温布置技术
3. 湿度的测量
干湿球温度计测量原理 干湿球电学测量和信号传送传感 光电式露点仪 露点湿度计 氯化锂电阻湿度计 氯化锂露点湿度计 陶瓷电阻电容湿度计 毛发丝膜湿度计 测湿布置技术
4. 压力的测量
液柱式压力计 活塞式压力计 弹簧管式压力计 膜式压力计波纹 管式压力计 压电式压力计 电阻应变传感器 电容传感器 电感传感器 霍尔应变传感器 压力仪表的选用和安装
5. 流速的测量
流速测量原理 机械风速仪的测量及结构 热线风速仪的测量原理及结构 L型动压管 圆柱型三孔测速仪 三管型测速仪 流速测量布置技术
6. 流量的测量
节流法测流量原理 测量范围 节流装置类型及其使用方法 容积法测流量 其它流量计 流量测量的布置技术
7. 液位的测量
直读式测液位 压力法测液位 浮力法测液位 电容法测液位超声波法测液位 液位测量的布置及误差消除方法
8. 热流量的测量
热流计的分类及使用 热流计的布置及使用
9. 误差与数据处理
误差函数的分布规律 直接测量的平均值、方差、标准误差、有效数字和测量结果表达 间接测量最优值、标准误差、误差传播理论、微小误差原则、误差分配 组合测量原理 最小二乘法原理 组合测量的误差 经验公式法 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 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过失误差处理 系统误差处理方法及消除方法 误差的合成定律
十四、机械基础
1. 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 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2. 运动副及其分类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存在曲柄的条件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4. 凸轮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5. 螺纹的主要参数和常用类型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 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螺纹联接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 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 普通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和选择计算带轮的材料和结构 带传动的张紧和维护
7. 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和尺寸 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 轮齿的失效 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齿轮的结构 蜗杆传动的啮合特点和受力分析 蜗杆和蜗轮的材料
8. 轮系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计算
9. 轴的分类、结构和材料 轴的计算 轴毂联接的类型
10. 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 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
十五、职业法规
1. 我国有关基本建设、建筑、房地产、城市规划、环保、安全及节能等方面的法律与法规
2. 工程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3. 我国有关动力设备及安全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㈧ 制冷与空调技术是什么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以商用空调系统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为主要专业面向,兼顾制冷设备维修和冰箱空调制造专业面向,培养制冷与空调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制冷与空调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是工程制图、热工基础、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原理与设备、制冷工艺设计、制冷与空调自动化、制冷与空调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

阅读全文

与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课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结晶与过滤的实验装置图 浏览:897
阀门锈死断怎么办 浏览:366
高铁动车上能带电动工具吗 浏览:110
三地画怎么加工设备 浏览:659
电动工具店铺牌子图片 浏览:566
计算机常见的辅助设备有哪些 浏览:189
机械杂质的危害有哪些 浏览:913
东莞市五金制品加工 浏览:373
甩手工具箱裂变宝贝 浏览:943
变电站保护及自动装置 浏览:318
设计捕小鱼的捕鱼装置 浏览:296
啤酒灌装设备哪里有 浏览:532
常纺机械怎么样 浏览:269
轴承基本额定负荷怎么计算 浏览:901
回收轴承电话多少 浏览:311
暖气进水阀门损坏归谁管理 浏览:113
华为rru是什么设备 浏览:229
机械表磁化为什么走的快 浏览:456
柴油车仪表盘obd是什么意思 浏览:545
fgo机械龙娘什么时候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