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明和小华在15℃的环境中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时,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实验装置图.(
(1)由于酒精灯的火焰温度比较高,乙装置中冰块受热熔化很快,冰熔化需要的时间很短,无法记录冰熔化时的温度.采用甲装置,由于环境的温度是15℃,冰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完成熔化过程,熔化时间相对变长,便于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所以实验采用甲装置.
(2)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
(3)冰和水的质量相等,吸放热量相等,冰开始吸热升温快,而水吸热升温慢,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慢,根据Q=cm△t得,水的比热大于冰的比热.
冰是晶体,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
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变大.
故答案为:(1)甲;(2)较小的冰块;(3)比热;不变;变大.
Ⅱ 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为保证不同物质能吸收相同的热量,甲、乙两个
(1)为保证不同物质能吸收相同的热量,甲、乙两个电阻丝的阻值必须相等; 实验时还要使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初温和质量都相同; (2)实验中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测温物质液面所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3)如果甲瓶中液体温度升高的快,说明甲液体的吸热能力弱. 故答案为:相等;质量;测温物质液面所对应的刻度线垂直;弱. |
Ⅲ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在利用甲图“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2)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描的点不对应;玻璃太厚,成两个像;没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测量等,因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所以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没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测量;
(3)①从“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90cm处移至距透镜12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5cm”,可知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远远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稍大于焦距,所以透镜的焦距约为5cm;
由图可知,此时u>2f,成倒立缩小实像,2f>v>f.故光屏应向M点的左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
②蜡烛放在A位置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光屏现在的位置可知,要向左移动光屏,才能确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③光屏位置不动,此时的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对应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蜡烛要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即A点向左移动;
④B点的位置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大.所以若把蜡烛放到B点左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故答案为:(1)透明性;像的;(2)C;(3)5;当物距很大时,像距非常靠近焦点;左;右;左.
Ⅳ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集气瓶用导管连接,玻璃管A的下端紧系一只气球,乙集气瓶中放一块红磷,将
(1)红磷在阳光照射下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持续一段时间后熄灭,发生的反应化学版方程式为权:4P+5O2
点燃 | .
Ⅳ 如图所示甲、乙两电化学装置(一个为原电池,一个为电解池),其电极材料都是铁棒与碳棒,装置部分外电路
(1)甲装置中电子从铁电极出来,乙装置中电子向铁电极移动,由此说明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是甲,乙不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甲是原电池,乙是电解池, 故答案为:原电池,电解池; (2)甲池中铁易失电子而作负极,乙池中铁上得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铁作阴极, 故答案为:负极,阴极; (3)甲池中碳棒作正极,正极上铜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Cu 2+ +2e - =Cu,乙池中碳棒作阳极,阳极上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电极反应式为:4OH - -4e - =2H 2 O+O 2 ↑, 故答案为:甲:2Cu 2+ +2e - =Cu,乙:4OH - -4e - =2H 2 O+O 2 ↑; (4)①如果甲池中是氯化钠溶液,则铁发生吸氧腐蚀,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 2 +2H 2 O+4e - =4OH - ,故答案为:O 2 +2H 2 O+4e - =4OH - ; ②乙池中电解氯化钠溶液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阴极上氢离子放电,所以电池反应式为:2NaCl+2H 2 O Cl 2 ↑+H 2 ↑+2NaOH,当有0.02mol电子转移时,生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02mol,则生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 =0.1mol/L, 故答案为:0.1mol?L -1 . |
Ⅵ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甲、乙两个烧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煤油,并各插入一支规格完全相同的温度计进行测温
乙烧瓶中的温度计示数高于甲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所以乙烧瓶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根据焦耳定律,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电阻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所以乙的电阻大于甲的电阻. 故答案为:少;小于;当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Ⅶ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活动中,两个实验小组分别选择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如果固体受热不均,会出现加热部分熔化,非加热部分温度还很低,所以一定要均匀受热.采用乙方案的水浴法,能使固体均匀受热.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在BC段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t1~t5这段时间内该物质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所对应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熔点0℃; 烧杯内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在0~t1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 1=20℃, 在t5~t6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 2=10℃,故△T1>△T2. 由 Q=Cm△t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就越小, 故答案为:(1)乙好、乙装置中物质受热均匀; (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Ⅷ 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乙:甲方案中要求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实际操作很难控制;乙方案中可以水平变速拉动木板,实际操作容易实现。 (2) 乙:甲方案中的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不易读准示数;乙方案中的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容易读准示数。 |
Ⅸ 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装置,已知甲装置收集到的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起来,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内能转变成容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甲中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剧烈燃烧,这是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2)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乙图实验装置是为了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有光;氧气;(2)呼吸;二氧化碳
Ⅹ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下面表格中的
(1)造来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源,例如:描的点不对应;玻璃太厚,成两个像;没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测量等,因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所以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没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测量; (2)①从“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90cm处移至距透镜12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5cm”,可知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远远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稍大于焦距,所以透镜的焦距约为5cm; 由图可知,此时u>2f,成倒立缩小实像,2f>v>f.故光屏应向M点的左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 ②蜡烛放在A位置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光屏现在的位置可知,要向左移动光屏,才能确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③B点的位置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大.所以若把蜡烛放到B点左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故答案为:C;(2)5;左;左.
与如图所示的甲和乙两个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五金件卷圆
发布:2025-10-06 06:34:46
浏览:6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