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初二下科学实验装置高频

初二下科学实验装置高频

发布时间:2021-11-15 23:33:08

❶ 初二科学

4,1,5,3,2
解释:装置接好后,要先检查气密性。加反应物开始反应,产生气体,一开始收集到的气体是空气,气泡不稳定,过会再收集。

❷ 科学 实验题 初二下

(1)用夹子夹住A,(防止H2过多进入)
(2)火焰刚好熄灭时,没有及时夹住A,或装置气密性不好
(3)不认同,因为CO点燃后生成CO2气体体积反应前后基本不变

实验装置名称和仪器各部分名称

(1)编号的仪抄器名称:a铁架台;f水槽; (2)过滤使用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图A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从该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中有气泡冒出,得出的结论是气密性好; (4)锰酸钾制氧气需要加热,所以还需要酒精灯. 故答案为:(1)铁架台;水槽;(2)漏斗;烧杯;玻璃棒;(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好;(4)酒精灯.

❹ 初二科学实验

1.①水里加盐,增加浮力
根据物理知识来解释
F浮=ρ液gV排
当鸡蛋体积不变
液体密度增加浮力就会增加
在水中加盐就会增加液体的密度所以鸡蛋放在盐水中会浮起来
②可以增加鸡蛋的体积
增加鸡蛋的排水体积,在鸡蛋上滴蜡,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鸡蛋上滴蜡的话,重力增加不如浮力增加快……所以到后来鸡蛋可以浮起来。
2.折成四面体。

❺ 初二水平的8个科学小实验

试验1
名称:橡皮筋吉他
材料:几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一个纸盒,两根木条
制作方法:把木条放在纸盒两侧,把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有规律的捆在纸盒和木条上。

比较一下,是绷得较紧还是放松的橡皮筋音调高?是粗橡皮筋还是细橡皮筋的音调高?
你能否用实验结果解释:“为什么胡琴,提琴等弦乐器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试验2:
可乐瓶一个,硬质塑料吸管一段
把可乐瓶盖上弄一个孔,刚好可以把吸管插入,使盖好盖子后下端尽量接近瓶底部,外面漏出一段就行,
密封吸管与瓶盖的结合部(我是用2秒胶粘的)

打开瓶盖灌入半瓶水,盖好盖拧紧了,向瓶内吹气,气泡聚集在瓶中水以上,使封闭的空气压强增大,嘴巴脱离吸管,会有水通过吸管从瓶中喷出

说明气压存在,这也是喷雾剂的原理
参考资料:瓶子越大越容易成功
另,,,,,,,,,,,,,,,,,,,,,,,,
实验一 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纸片不下落. 实验二 取一注射器,把针筒倒夹在铁架台的铁夹中,先将活塞推到针筒顶端,排尽空气后用橡皮套将管口套牢,再在活塞颈上拴上细绳,绳下挂几个钩码,活塞也不易拉下来. ��实验三 将两个带有软塑料托的压力衣钩的软塑料托相对,用力挤压,排出其间的部分空气,即使在衣钩下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易将两个衣钩分开. ��实验四 将木凳面弄湿,把像皮吸盘直立在光滑的凳面上,握住木柄往下压,这时吸盘内气体被挤压出来,再提起木柄,凳子亦被提起,可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五 将钢笔插入墨水中,按下胶管外的弹簧片,将胶管中的空气排出一部分,松开弹簧片后墨水就被“吸”进了胶管中.分析可知,管内气体被排出部分后,管内气体压强小于管外大气压强,在墨水液面大气压强作用下,将墨水压进了胶管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六 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一半深度处,将两试管迅速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表明大气有压强. ��实验七 广口瓶内装少量细沙,将一块浸有酒精的纸点燃后投入瓶中,然后迅速把剥去壳的熟鸡蛋紧盖在瓶口上.待纸熄灭后,向瓶外浇冷水,瓶中气体压强减少,小于外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压入了瓶中. 实验八 在橡皮塞中插入两支细短玻璃管,一根玻璃管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并用线扎紧,另一根接厚橡胶管后与抽气筒相连.用橡皮塞塞紧广口瓶瓶口,用抽气筒抽出瓶中的部分空气,此时套在另一玻璃管口的小气球就膨胀起来.这是由于抽走瓶内部分气体后,瓶内压强减小并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因而大气压强将瓶外部分气体压进了气球.哪根绳子先断? 在敞开的两扇门上面横放一根木棍,中间拴一根细绳,绳下面系上一本硬皮的厚书,再在书的下面用同样粗细的绳子拴把一小尺子。 想一想,怎样拉尺子,才能仅仅把绳子拉断,不会把书拉下来。如果小心翼翼地慢慢拉尺子,绳子会在书的上部断;猛然一拉,就会在书的下部断开。 为什么慢慢拉尺子会使书上部的绳子断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书上部那段绳子承受的力量,除了手的拉力以外还有书的重量,而书下面的绳子却只受到手的拉力。猛然拉绳子的情况就不同了。这时拉力虽然很大,但是由于硬皮书的惯性较大,还没有来得及运动去绷紧上面的绳子,书下面的那段绳子就断了。 水面浮针 你能把一根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秆似的浮着吗? 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铁的比重比水的大,水的浮力不能托起铁针。 如果你也是这“很多人”中的一个,那么下面的实验可以使你改变看法。 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引的纸,再在纸面上轻轻地平放一枚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以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放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 水的表面有一层弹性的薄膜,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形成的。钢针如果不被沾湿或刺破这一层薄膜,这层薄膜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一样把钢针托住。在钢针上抹油就是为了不让水沾湿钢针,所以你在重复做这个实验以前,一定要把这枚纲针擦干,重新抹上一层油。 夏日,你在池塘里一定见过一些能在水面上爬来爬去的昆虫,叫做水黾虫(黾mǐn)。它不陷到水里的原因就是足上有一层油,身体又很轻,所以它在水面上就像在陆地上行走一样。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仪器和器材】 长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属棒(直径10毫米左右)。 【实验方法】 把几块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块(用其他表面较光滑的稍重的物体也可以,如大棋子、满装的火柴盒等)叠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属棒对准其中任一块水平敲击,则被击的一块飞出,其余的仍然叠在原位。一、奇特的杠杆 (1)实验目的 认识杠杆省力的原理。 (2)实验器材 约4米长的木杆1根,木支架1个,重约5千克的石块1块,桌子1张(桌面略低于木支架)。 (3)实验过程 ①取石块放在桌面上,并让其1/3露出桌面,再让一位同学拿着木杆一端;用木杆另一端把石块用力往上挑,这时,石块被能挑动吗?②仍让这位同学拿着木杆一端,再在桌子前面用一个木架支起木杆。然后用木杆另一端顶住石下方,再用手往下按,石块能被挑动吗?③把支架慢慢移向桌子,并不断撬动石块,所用的力是越来越大不是越来越小?④把支架慢慢移开,使之离桌子越来越远,并不断撬动石头,所用的力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二、这只气球会爆炸吗? 把一只气球吹足气,系紧口子。再用一块透明胶布(橡皮膏也可)贴在气球上,拿一根针从贴着透明胶布的地方把气球扎破。 你想想看:气球会不会“啪”的一声爆炸? 你也许认为气球要爆炸了吧!其实,气球不会“啪”的一声炸掉。在一般情况下,用针扎破气球,气球肯定会爆炸;现在的情况不同,你会看到气从针孔处徐徐冒出来,气球却象消了气的车胎一样慢慢地瘪下去。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气球扎破时,溢出的空气造成一股压力,橡皮和胶布对这种压力的反应各不相同。当压缩空气从气球扎破的地方冲出时,橡胶脆而薄,气球皮一下就被撑破了,同时发出很大的破裂声。透明胶带比较坚固,它可以抵住压缩空气冲出造成的压力,所以气球不会“啪”的一声爆炸。 这个实验的原理,已经被人们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防爆车胎就是据此原理制成的。自己动手试一试吧用凸透镜做热辐射实验 (1) 取一张白纸(大小不限),用墨汁将一半涂黑待干。如图3所示。(2) 实验:将凸透镜放于太阳光之下,找好焦点(使太阳光在凸透镜下面会聚的亮点最圆最小),然后固定好凸透镜的位置。先将(1)里的白纸放在凸透镜下的焦点位置上,并启动钟表计时,过很长时间纸才被烧焦。再将涂黑的纸移到凸透镜的焦点位置上,同样启动钟表,时过不多,则见黑纸先冒烟,后起火星,黑纸被烧了个洞。实验表明:黑色表面的物体比白色表面的物体吸热快。

❻ 初二下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知识要点
1、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文字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面引起的混乱。

2、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1)水这种物质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氯化钠是由氧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3)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
(4)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氯两元素组成的,硅是由硅元素组成的。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4、原子结构:原子

(1)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在原子结构中,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的,如氢原子。
(3)因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4)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占据的空间很大,而质量很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5)在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占据的空间极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同位素原子:
(1)原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2)同位素原子的概念: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6、按照组成物质的元素多少,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7、元素的种类:

8、元素的分类: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 、铁.

9、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0、元素周期表是以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一横即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按 金属元素 → 非金属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的顺序排列的,每一列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极为相似。
11、(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以“H2O”为例,①表示水;②表示1个水分子;③表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④表示1个水分子是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以化合价为标准,在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默写你所熟知的元素化合价。略。
12、相对原子质量=×12=质子数+中子数。
13、根据化学式计算:以“H2O”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每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后相加所得的和。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M=1×2+16=18.
(2)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如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H:O=1×2:16=1:8.
(3)计算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 = = ≈11.1%.
(4)计算各元素的质量M元素=M物质×元素的质量分数。如:18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MH=18克× =18克× =2克。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
知识要点(一)空气
1、空气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成分(体积比)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

(2)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生各种有色光。

用途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S+O2====== SO2,燃烧时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3Fe+2O2======Fe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4、氧气的用途。

5、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氯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n O2
2H2O2======2H2O+O2↑


2KMn O4======K2MnO4+Mn O2+O2↑

Mn O2
2KclO3======2KC1+3O2↑


②实验装置图分别如图2-20-1甲、乙。

图2-20-1

③收集方法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
6、催化剂

7、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

(2)灭火方法
(3)火灾自救及措施。
例1:比较燃烧、爆炸(指化学爆炸)、自燃等现象的异同点。
做一做 图2-20-2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图2-20-2
a: 酒精灯 b: 铁架台 c: 集气瓶 d: 水槽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对图中装置稍微的改进是试管口加棉花团,防止KMnO4粉末随O2进入导管。
(3)在组装仪器时,导气管不能伸入试管过长,原因是过长时不便于气体排出,甚至使产生的气体不纯。
(4)开始收集氧气的气泡从集气瓶冒出的最适宜时刻是当气泡连续均匀(快速)排出时。
(5)当看到气泡从集气瓶冒出时,证明集气瓶中收集满了氧气,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将集气瓶移出水面,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这是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解释。

反应前后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②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
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 →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 → 列出方程 → 写出简明求解 → 答案
例2 R在O2中燃烧的文字表达方式为R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 水,则有关R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
A.只含有C、H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C、H、O元素 D.一定含有C、O元素可能有H元素
解 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里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由产物CO2和H2O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有C、H、O三种元素,而R燃烧时有O2参加反应,故R中有无氧元素,燃烧产物中都可能生成CO2和H2O,所以只能肯定R中有C、H元素,氧元素是否含有不能确定。
答 B。
做一做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克碳在10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3克二氧化碳
B、3克碳在19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5克二氧化碳
C、3克碳在8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D、6克碳在10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6克二氧化碳

知识要点(二)
一、生物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运动。

(3)肺泡内气压变化。

2、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
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行物质制造 淀粉等 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
(2)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淀粉)+ 氧气。
叶绿体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
①反应原理: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③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O2

(4)二氧化碳的用途。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两者的区别比较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③呼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①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②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③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两者相互依存和对立。
做一做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反应物是最好是( )
A.碳酸钠和稀硫酸 B.石灰石和稀硫酸 C.大理石和稀盐酸 D.石灰石和浓盐酸
解 析 A项中反应速度太快,难以控制;B项中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了反应的进行;D中浓HCl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生成的气体不纯;只有C反应制取CO2的速度适中,原料来源方便,价格便宜。
答 案 C
做一做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后,最后储存在( )中
A.叶绿体 B.淀粉 C.氧气 D.叶绿素
三、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1、自然界中氧的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
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致冷剂、发泡剂、洗洁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四、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2)空气污染的种类。

2、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地生长。
(2)保护空气的措施。

例2 导致下列现象的主原因与排放SO2 有关的是 ( A )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解 本题四个分立的选项均属于大气污染方面的现象,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光化学烟雾与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的氧化物有关;臭氧空洞与氟氯烃(即氟利昂)有关;温室效应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有关;酸雨是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大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A。
例3 与氧循环无关的是 ( )
A.生物的呼吸 B.物质燃烧 C.光合作用 D.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解 析 本题考查了氧循环的具体过程。氧气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使大气中氧的含量保持恒定。氧气消耗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是呼吸作用)、矿物燃料的燃烧;氧气的产生主要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
答 案 D。
做一做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 ( D )
A.开窗 B.在阳台上多放花草 C.安装换气扇 D.喷洒空气清新剂

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
知识要点
1、土壤的结构。
(1)组成:

土壤----

(2)土壤的形成:
①矿物质颗粒:岩石风化产物。

岩石 共同作用下碎裂成小颗粒

②腐殖质(有机物):岩石风化使地壳表面有矿物质颗粒堆积,为低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最先地衣在陆地上生长,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进入矿物质颗粒形成腐殖质。
③土壤的形成是:漫长、持续的过程,直到现在仍在进行。
(3)土壤的结构与类型:
①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矿物质颗粒

矿物质颗粒越粗,颗粒间的空隙越大,通气性越好,空气的含量越高,保水性越弱,渗水性就强 ,反之则反。

②土壤的分类。

土壤 ----

(4)土壤的恢复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类型 土壤的状况 植物生长状况及原因 土壤成份体积分数
砂土类土壤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植物不宜生长。因通水性强,保肥性弱,导致植物水、肥不足而生长不良或死亡 固体少于50%,空气比例显著大于水分的比例,水分比例比较小
黏土类土壤 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较差 植物不宜生长,因通气性较差,导致植物根不能正常呼吸 固体体积大于50%,水分比例大于空气的比例,空气比例比较小
壤土类土壤 不太松、不太黏,通气透水较好,保水保肥也较好 植物宜生长,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空气、无机盐 固体体积约占50%(其中有机质占1%~5%),水和空气各占1/4
2、植物和土壤的关系。

3、土壤污染及防治。
(1)土壤污染的原因: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②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④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堆放,导致土壤的“白色污染”;
⑤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弃物中含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性污染。
(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①控制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②提倡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以虫治虫,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
③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例:氧化塘处理);
④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八、植物体
1、根。
(1)功能:具固定和吸收的功能。

(2)根系 ----

(3)根尖: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它由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构成。
(4)植物细胞吸收、失水的原因:植物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外界溶液的质量分数,植物细胞就吸水;反之,植物细胞就失水。
2、茎。
(1)功能:具支持和输导的功能。
(2)类型:根据生长分式不同,茎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 、攀绕茎 、匍匐茎四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直立茎。
(3)茎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层、表皮等。其中木质部有导管,可以输送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有筛管,可以输送有机物。
(4)年轮:茎生长时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春材间的分界线。外界的气温适宜,水分充足,茎生长快,排列疏松,颜色较浅;反之生长慢,排列紧密,颜色较深。
(5)实验: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①蓝色氯化钴滤纸遇水变红色,所以它必须密封保存;
②茎染色后外树皮呈绿色,筛管呈绿色,木质部呈红色,髓呈绿色。
3、叶。
(1)功能: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大功能。
(2)叶片上、下表皮中有气孔,气孔是叶水份蒸腾的通道、气体进出的门户。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
(3)蒸腾作用。
①含义:植物体内的水从气孔汽化排除。根吸水的99%用于蒸腾散发。

②作用

第四章 电和知识要点

第四章 电和知识要点

❼ 初二下科学期中复习资料

www.pep.com.cn
人教出版社的网址,任何资料都有

❽ 初二下学期科学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知识要点
1、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文字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面引起的混乱。

2、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1)水这种物质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氯化钠是由氧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3)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
(4)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氯两元素组成的,硅是由硅元素组成的。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4、原子结构:原子

(1)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在原子结构中,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的,如氢原子。
(3)因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4)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占据的空间很大,而质量很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5)在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占据的空间极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同位素原子:
(1)原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2)同位素原子的概念: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6、按照组成物质的元素多少,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7、元素的种类:

8、元素的分类: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 、铁.

9、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0、元素周期表是以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一横即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按 金属元素 → 非金属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的顺序排列的,每一列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极为相似。
11、(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以“H2O”为例,①表示水;②表示1个水分子;③表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④表示1个水分子是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以化合价为标准,在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默写你所熟知的元素化合价。略。
12、相对原子质量=×12=质子数+中子数。
13、根据化学式计算:以“H2O”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每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后相加所得的和。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M=1×2+16=18.
(2)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如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H:O=1×2:16=1:8.
(3)计算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 = = ≈11.1%.
(4)计算各元素的质量M元素=M物质×元素的质量分数。如:18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MH=18克× =18克× =2克。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
知识要点(一)空气
1、空气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成分(体积比)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

(2)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生各种有色光。

用途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S+O2====== SO2,燃烧时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3Fe+2O2======Fe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4、氧气的用途。

5、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氯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n O2
2H2O2======2H2O+O2↑


2KMn O4======K2MnO4+Mn O2+O2↑

Mn O2
2KclO3======2KC1+3O2↑


②实验装置图分别如图2-20-1甲、乙。

图2-20-1

③收集方法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
6、催化剂

7、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

(2)灭火方法
(3)火灾自救及措施。
例1:比较燃烧、爆炸(指化学爆炸)、自燃等现象的异同点。
做一做 图2-20-2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图2-20-2
a: 酒精灯 b: 铁架台 c: 集气瓶 d: 水槽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对图中装置稍微的改进是试管口加棉花团,防止KMnO4粉末随O2进入导管。
(3)在组装仪器时,导气管不能伸入试管过长,原因是过长时不便于气体排出,甚至使产生的气体不纯。
(4)开始收集氧气的气泡从集气瓶冒出的最适宜时刻是当气泡连续均匀(快速)排出时。
(5)当看到气泡从集气瓶冒出时,证明集气瓶中收集满了氧气,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将集气瓶移出水面,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这是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解释。

反应前后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②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
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 →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 → 列出方程 → 写出简明求解 → 答案
例2 R在O2中燃烧的文字表达方式为R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 水,则有关R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
A.只含有C、H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C、H、O元素 D.一定含有C、O元素可能有H元素
解 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里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由产物CO2和H2O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有C、H、O三种元素,而R燃烧时有O2参加反应,故R中有无氧元素,燃烧产物中都可能生成CO2和H2O,所以只能肯定R中有C、H元素,氧元素是否含有不能确定。
答 B。
做一做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克碳在10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3克二氧化碳
B、3克碳在19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5克二氧化碳
C、3克碳在8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D、6克碳在10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6克二氧化碳

知识要点(二)
一、生物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运动。

(3)肺泡内气压变化。

2、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
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行物质制造 淀粉等 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
(2)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淀粉)+ 氧气。
叶绿体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
①反应原理: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③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O2

(4)二氧化碳的用途。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两者的区别比较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③呼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①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②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③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两者相互依存和对立。
做一做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反应物是最好是( )
A.碳酸钠和稀硫酸 B.石灰石和稀硫酸 C.大理石和稀盐酸 D.石灰石和浓盐酸
解 析 A项中反应速度太快,难以控制;B项中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了反应的进行;D中浓HCl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生成的气体不纯;只有C反应制取CO2的速度适中,原料来源方便,价格便宜。
答 案 C
做一做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后,最后储存在( )中
A.叶绿体 B.淀粉 C.氧气 D.叶绿素
三、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1、自然界中氧的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
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致冷剂、发泡剂、洗洁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四、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2)空气污染的种类。

2、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地生长。
(2)保护空气的措施。

例2 导致下列现象的主原因与排放SO2 有关的是 ( A )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解 本题四个分立的选项均属于大气污染方面的现象,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光化学烟雾与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的氧化物有关;臭氧空洞与氟氯烃(即氟利昂)有关;温室效应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有关;酸雨是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大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A。
例3 与氧循环无关的是 ( )
A.生物的呼吸 B.物质燃烧 C.光合作用 D.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解 析 本题考查了氧循环的具体过程。氧气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使大气中氧的含量保持恒定。氧气消耗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是呼吸作用)、矿物燃料的燃烧;氧气的产生主要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
答 案 D。
做一做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 ( D )
A.开窗 B.在阳台上多放花草 C.安装换气扇 D.喷洒空气清新剂

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
知识要点
1、土壤的结构。
(1)组成:

土壤----

(2)土壤的形成:
①矿物质颗粒:岩石风化产物。

岩石 共同作用下碎裂成小颗粒

②腐殖质(有机物):岩石风化使地壳表面有矿物质颗粒堆积,为低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最先地衣在陆地上生长,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进入矿物质颗粒形成腐殖质。
③土壤的形成是:漫长、持续的过程,直到现在仍在进行。
(3)土壤的结构与类型:
①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矿物质颗粒

矿物质颗粒越粗,颗粒间的空隙越大,通气性越好,空气的含量越高,保水性越弱,渗水性就强 ,反之则反。

②土壤的分类。

土壤 ----

(4)土壤的恢复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类型 土壤的状况 植物生长状况及原因 土壤成份体积分数
砂土类土壤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植物不宜生长。因通水性强,保肥性弱,导致植物水、肥不足而生长不良或死亡 固体少于50%,空气比例显著大于水分的比例,水分比例比较小
黏土类土壤 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较差 植物不宜生长,因通气性较差,导致植物根不能正常呼吸 固体体积大于50%,水分比例大于空气的比例,空气比例比较小
壤土类土壤 不太松、不太黏,通气透水较好,保水保肥也较好 植物宜生长,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空气、无机盐 固体体积约占50%(其中有机质占1%~5%),水和空气各占1/4
2、植物和土壤的关系。

3、土壤污染及防治。
(1)土壤污染的原因: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②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④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堆放,导致土壤的“白色污染”;
⑤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弃物中含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性污染。
(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①控制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②提倡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以虫治虫,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
③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例:氧化塘处理);
④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八、植物体
1、根。
(1)功能:具固定和吸收的功能。

(2)根系 ----

(3)根尖: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它由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构成。
(4)植物细胞吸收、失水的原因:植物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外界溶液的质量分数,植物细胞就吸水;反之,植物细胞就失水。
2、茎。
(1)功能:具支持和输导的功能。
(2)类型:根据生长分式不同,茎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 、攀绕茎 、匍匐茎四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直立茎。
(3)茎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层、表皮等。其中木质部有导管,可以输送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有筛管,可以输送有机物。
(4)年轮:茎生长时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春材间的分界线。外界的气温适宜,水分充足,茎生长快,排列疏松,颜色较浅;反之生长慢,排列紧密,颜色较深。
(5)实验: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①蓝色氯化钴滤纸遇水变红色,所以它必须密封保存;
②茎染色后外树皮呈绿色,筛管呈绿色,木质部呈红色,髓呈绿色。
3、叶。
(1)功能: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大功能。
(2)叶片上、下表皮中有气孔,气孔是叶水份蒸腾的通道、气体进出的门户。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
(3)蒸腾作用。
①含义:植物体内的水从气孔汽化排除。根吸水的99%用于蒸腾散发。

②作用

第四章 电和知识要点

第四章 电和知识要点

❾ 实验装置

白云岩溶解实验装置与上一章介绍的石灰岩溶解实验装置相同,差别仅在于用白云岩旋转盘取代石灰岩旋转盘,故此处不再重复。

同样,白云岩溶解过程通过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并由计算机记录其变化来了解。本次实验中,溶液总硬度与电导率存在如下线性关系:

TH(mmol·L-1)=5.56×10-3σ(μS·cm-1)-0.01 相关系数r=0.999

因此,由溶液电导的自动记录,可获得溶解过程中总硬度的变化,这样,白云岩溶解速率为

R=(V/A)(dTH/dt)/2

式中:V为溶液体积;A为旋转盘表面积;因子2表示1mol白云岩溶解产生2mol的硬度。

图9.1(a),(b)分别是低CO2分压和高CO2分压时的典型实验曲线。其中直线段表明在固定旋速和(或)固定碳酸酐酶浓度条件下,总硬度随时间是近似线性增加的。

实验时扩散边界层厚度ε可由下述Levich(1962)公式给出:

ε=1.61(D/ν)1/3(ν/ω)1/2

式中:D是分子扩散系数;ν为水的运动黏滞系数;ω即旋转角速度。

由此在本次实验中当旋速最低100r·min-1时ε=5×10-3cm,而最高3200r·min-1时ε=8.84×10-4cm,因为所有的实验雷诺数(Re=r2ω/ν,r旋转盘半径)低于2×105,所以保证了实验是在层流的情况下进行的。

❿ 下面实验装置,哪个更省力

1B更省力因为角度比较小,重力的水平分力小,需要的拉力小。
2A更省力是杠杆原理,右边的力臂比左边的力臂越长越省力。

阅读全文

与初二下科学实验装置高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械表怎么样调整日期 浏览:628
郑州最大的五金建材批发市场是哪个 浏览:274
开洗车店的设备多少钱一台 浏览:807
韩国电动工具什么牌子 浏览:897
暖气片总阀门开关 浏览:685
气包液位检测装置 浏览:793
链条传动装置怎么制作 浏览:856
实验器材中的动滑轮是什么 浏览:837
不插钥匙那个仪表灯亮是什么原因 浏览:425
地暖分水器总阀门怎么开 浏览:349
阀门侧法兰片比管道测大 浏览:535
成都最大的五金市场 浏览:116
机床g49什么意思 浏览:68
工程如何管控机械费 浏览:692
仪表盘出现制动灯亮都是什么问题 浏览:720
机械密码锁怎么改密码视频patnt 浏览:460
景程20空调用什么制冷剂 浏览:396
五金件卷圆 浏览:660
美国国家实验室点火装置 浏览:706
油井自动量油装置 浏览: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