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没有会做升降装置的
一种快速简易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快速简易升降装。
背景技术:
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按其具体构造或配置关系划分,有垂直升降地上两层、垂直升降半地下两层、垂直升降半地下三层、俯仰升降地上两层等。对于垂直升降半地下两层很多是螺纹杆带动,螺纹传动速度比较慢,特别是对应两层的,特别是取车时,速度决定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升降速度慢的缺陷,提供一种快速简易升降装。所述快速简易升降装具有升降速度快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简易升降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有左右竖直平行的两个,且两个支撑板位于井道内,两个支撑板相对的端面上均设有竖直的导向槽,且导向槽内插接有滑块,相对的滑块之间通过下托板连接,所述下托板的上侧通过竖直的支杆连接有上托板,所述井道的底部设有底板,且支撑板固定在底板上,所述下托板的下端和底板的上端均开设有水平向右的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滑板,且滑板分别与下托板和底板之间设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固定在滑板上,且万向轮可沿滑槽左右滚动,所述滑板上安装有左右两个万向轮,上下对角的两个滑板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且两个支撑杆的中部铰接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滑板之间铰接连接,两个支撑杆的下端通过液压缸连接,且液压缸的底部与对应的支撑杆铰接连接,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的端部与另一个支撑杆铰接连接,所述液压缸连接有液压泵。
优选的,所述滑槽的外侧设有U型的挡盖,且挡盖上设有与支撑杆对应的滑孔,所述支撑杆穿过滑孔。
优选的,所述导向槽前后设有平行的多个。
优选的,所述滑块与下托板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升时,液压缸收缩,两个支撑杆的下端靠拢,滑板向中间靠拢,万向轮则在滑槽内移动,下托板上升,相对于螺纹传动,液压传动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滑板和万向轮的设置,则使摩擦更小,传动更顺畅。
1支撑板、2导向槽、3滑块、4下托板、5支杆、6上托板、7底板、8滑槽、9滑板、10万向轮、11支撑杆、12液压缸、13 挡盖、14滑孔。
『贰』 如何自动实现升降台自动升降
这个是手动旋螺丝升降台,不可能实现自动装置的。只有电动液压装置的升降台才能实现此构思的。
『叁』 想设计一个小型升降装置,要求能精确控制升降高度,用线性步进电机还是用电动推杆更容易实现
升降高度是多少?一般用步进电机带动丝杆就可以了。步进电机控制器、驱动器都有买。
『肆』 能否使自动控制液压升降装置升降到一定高度并自动复原到初始位置
您可以使用行程开关,接近开关等电子元件来实现您的要求。
『伍』 关于步进电机控制自动升降的问题
1、整个结构采用龙门架结构。即工件不动,激光器作三轴运动。X轴(左、右运动)固定于龙门架上、而Y轴(前、后运动)就是龙门架本身。Z轴(上、下运动)又固定在X轴上。而工件就固定在龙门架下,这就建构起实整的光刻机架构。
2、步进电机选择。采用打印机常用的42型步进电机。(可在废旧打印机拆)
3、滑轨选择。采用光杆作滑轨。找几台旧针式打印机折就是,长度多少就截多少。如果要求精度高时可选滑轨。
4、丝杆选择。传动部份如果精度要求不高可选用同步带。如果要求精度高时就迭丝杆。丝杆本身就是减速器,齿距有4mm的也有5mm的(齿据就是步进电机每转一圈激光头所移动的距离)。当然也有齿距10mm以上的。至于长度就视激光头最大移动距离而定。
『陆』 自动控制升降旗
你 可在阿里巴巴上买到
『柒』 自动升降装置怎么做
汽车车门上的玻璃抬起或降落是靠升降器操纵的。升降器部件装配简图如图1.2所示,专本冲压件为其中属的外壳5。升降器的传动机构装在外壳内,通过外壳凸缘上三个均布的小孔φ3.2㎜用铆钉铆接在车门座板上。传动轴6以i
t11级的间隙配合装在外壳件右端孔φ16.5㎜的承托部位,通过制动扭簧3、联动片10及心轴4与小齿轮8联接,摇动手柄12时,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小齿轮,然后带动大齿轮7,推动车门玻璃升降。
『捌』 机器人比赛中升降装置原理
下面搞个长螺杆,两端加轴承固定,电动机减速后与之相连;
升降臂左端固定后右端固定已螺母(与螺杆配套),套与螺杆上,通过螺杆旋转改变螺母及与之相连的右升降臂与左升降臂的距离,可调整升降。
『玖』 想自己制作一个小型的升降装置,该如何做
精度要求高的话,可以考虑用滚珠螺杆+步进电机, 单片机控制方便而且精度高.
『拾』 自动控制主要装置
自动控制(automatic control)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回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答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是相对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
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将人类从复杂、危险、繁琐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并大大提高控制效率。自动控制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利用反馈原理的对动态系统的自动影响,以使得输出值接近我们想要的值。从方法的角度看,它以数学的系统理论为基础。我们今天称作自动控制的是二十世纪中叶产生的控制论的一个分支[1] 。基础的结论是由诺伯特·维纳,鲁道夫·卡尔曼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