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呼吸运动调节实验中,低氧装置中钠石灰是什么作用
吸入二氧化碳,造成瓶内负压,可以清楚测量消耗氧气量
㈡ 小鼠实验性缺氧实验的分析怎么写
如下:
小鼠跳台实验:跳台实验属一次性刺激回避反应实验.跳台法的实验装置一般为一长方形反射箱,其长径被黑色塑料板隔为若干区间,底部铺以间距为5mm的铜栅,可通适当的电流.每个小的区间有一个高和直径均为4.5cm的小平台.实验时,首先将小鼠放在铜栅上,当铜栅通电时,跳在铜栅上的小鼠受到电击,其正常反应是躲避电击跳上平台,大多鼠有可能再次或多次跳下平台受到电击,受到电击时又会迅速跳回平台.如此训练5min,并记录每只鼠受到电击的次数(错误次数),以此为学习成绩.24h后重新测验,此次测验时,首先将鼠放在跳台上,记录第一次跳下的时间(潜伏期)、受电击的动物数和3min内的错误次数,以此反映记忆保持情况.
该方法的优点为:操作简便易行,一次可同时观察多只动物,能较客观地反映动物经过一次刺激后记忆获得的情况,尤其适用于药物筛选实验.因为不同的药物引起记忆障碍的机制不同,因而通过观察益智药物对这些模型的药效可分析益智药物的作用机制.缺点:动物的躲避性反应的个体差异较大.
㈢ 热水器带有动态缺氧保护装置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热水器自身带有一个可以随时检测所处空间空气中氧浓度的一个装置;
在检测到空间空气中氧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保护性停止工作或者是报警。
㈣ 缺氧电解装置空管子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热水器自身带有一个可以随时检测所处空间空气中氧浓度的一个装置; 在检测到空间空气中氧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保护性停止工作或者是报警。
㈤ 瓶内放置钠石灰为何导致小鼠发生缺氧
小白鼠在密闭的缺氧瓶内,不断消耗氧气,而产生的CO2又被钠石灰吸收,瓶内氧分压逐渐降低而产生负压,当缺氧瓶与测耗氧量装置相连时,装置的移液管内液面因瓶内负压而上升,量筒内液面下降的毫升数即为消耗氧的总量。
㈥ 请问机能学缺氧实验中高温瓶若未平衡温度到室温会有什么影响
缺氧未来版本更新预测 1. 温度从上版本开始K社加入了温度要素,但目前温度影响的主要还是农作物的产量,小人什么的跟岩浆什么的谈笑风生还是没啥问题的。未来版本中温度将直接影响小人的生死存亡。根据对文字的解读,未来温度改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环境小人将无法呼吸,根据文档里说法是由于过热或过冷导致气体无法呼吸(即便是氧气),因无法呼吸导致窒息身亡。 2)小人的死亡原因中有被热死和被冷死的描述,说明可能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小人将会被直接秒杀。 3)K社在很多建筑的描述中大量使用“熔化”这个词,与上版本有很大改动,表明未来版本中可能过热的环境会使建筑物直接变回原材料。 2. 气压目前气压仅仅影响小人呼吸和植物生长,以及影响带有气体吸收或排放的建筑是否正常工作。未来版本中气压将会变成和温度类似的一个环境指标。具体说就是 1)小人死亡原因中含有“气压过高而死亡”和“气压过低而死亡”,说明环境气压过高或过低,小人会被直接秒杀。 2)植物可能因为气压过高或过低而枯萎,目前版本因枯萎时提供足够的气压能够恢复,未来版本中可能会直接枯萎。 3. 小人的1000种死法刚刚说到了一部分了,继续补充一些目前版本已经有的:憋死、饿死、被哈奇咬死(除了不能战斗的,一般小人没这么弱吧)。根据文字描述,未来版本中预计新增: 1)温度杀:被直接烫死,被直接冻死,因高温无法呼吸而窒息,因低温无法呼吸而窒息 2)气压杀:因气压过低直接死亡,因气压过高直接死亡 3)毒素杀:被氯气等剧毒物质直接毒死 4)重力杀:摔死(别再乱挖地板了哥) 5)重力杀改:被头上掉落的东西砸死(挖头顶的时候求注意沙子,不过根据描述好像能及时抢救出来就没事) 6)怪物杀:未来版本新增的电气虫,聚集在一起相当吊,一个小人是单挑不过的,更别说不能战斗的小人了。 7)病死:有些病属于不治之症,有些病不及时治疗也会要命。 8)溺死:在水里无法脱身,溺死与窒息的文字描述是分开的,可能算不同的死法。 4. 新衣物衣物在目前版本中的作用性尚不是决定性的,但由于新版本中温度和气压都可能致命,增加了许多新的衣物作为装备: 1)潜水衣,需要搭配氧气瓶使用,氧气瓶离开液体后无法工作。作用为防止小人在液体中溺死。 2)生化衣,需要在“太空衣补充装置”附近补充氧气。作用为对抗有毒和不能呼吸的环境。 3)保温毛衣,仅保温,对寒冷环境有效。根据描述应是初期的衣物种类。 4)温控衣,针对寒冷和炎热环境。 5)太空衣,LOADING画面那个小人头上戴的就是,太空衣在纺织工厂中制作,需要在“太空衣补充装置”填充氧气后才能使用,对抗高温低温高气压低气压有毒等各种环境均可。
㈦ 小白鼠不同类型缺氧实验报告是什么
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不同,乏氧性缺氧可使小白鼠呼吸先加深加快而后逐渐衰竭,皮肤黏膜肝脏颜色为紫绀色;CO中毒性缺氧可使小白鼠呼吸无明显变化,皮肤黏膜肝脏颜色为樱桃红色;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可使小鼠呼吸无明显变化,皮肤黏膜肝脏颜色为棕褐色。
CO中毒性缺氧小鼠存活时间偏长,皮肤粘膜肝脏颜色樱桃红色不够明显,可能原因是未用酒精灯加热反应装置,使CO生成速度过慢,产量过少,后期甚至停止,重新添加反应试剂才继续生成CO,瓶内CO不足,延长小鼠存活时间。
在复制缺氧病理模型的实验注意事项
低张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CO中毒性缺氧和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属于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性质改变而致组织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不降低,所以呼吸无明显变化,氰化物中毒属于组织性缺氧,是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异常而引起的缺氧,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故呼吸无明显变化。
㈧ 几种类型缺氧实验结果
实验十六 几种类型的缺氧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一、几种类型的缺氧
【实验目的】
1.在动物身上复制低张性、血液性缺氧,并了解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和血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原理】
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须。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本实验将小白鼠放入密闭的缺氧瓶内,小白鼠不断消耗氧气,瓶内氧分压不断下降,复制低张性缺氧。CO与Hb结合形成HbCO,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本实验将CO通入缺氧瓶内,复制CO中毒性缺氧。亚硝酸钠可使二价铁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本实验将亚硝酸钠注射入小白鼠腹腔,复制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小白鼠
二、药品和器械:缺氧瓶、注射器、天平、剪刀、钠石灰、5%亚硝酸钠、1%美兰、生理盐水。
三、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呼吸频率(次/10秒)及深度,皮肤和口唇的颜色。
四、方法与步骤
(一)低张性缺氧
1.取钠石灰少许(约5克)及小白鼠一只放入缺氧瓶内。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呼吸频率(次/10秒),深度,皮肤和口唇的颜色,然后塞紧瓶塞,记录时间,然后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如有其他变化则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2.动物尸体留待2、3实验做完后,再依次打开腹腔,比较血液或肝脏颜色。
(二)CO中毒性缺氧
1.取小白鼠一只放入缺氧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
2.用注射器抽CO 2~4ml,缓慢注入瓶中。
3.观察指标与方法同(一)。
(三)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白鼠,观察正常表现后,分别向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0.3ml,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内注入1%美兰0.3ml,另一只再注入生理盐水0.3ml。
2.观察指标与方法同(一)。
【注意事项】:
1.低张性缺氧实验,缺氧瓶一定要密闭。
2.小白鼠腹腔注射,应稍靠左下腹,勿损伤肝脏,但也应避免将药物注入肠腔或膀胱。
3.CO已于实验前置备完毕,装于贮气袋。
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目的】
了解条件因素在缺氧发生中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冬眠和低温治疗的实用意义。
【实验原理】
病因为疾病发生所必须并决定疾病的特异性的因素。疾病发生还取决于机体所处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条件可通过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性,改变机体对疾病病因的耐受性,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本实验通过改变机体的内部与外部条件,观察小白鼠对缺氧耐受性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小白鼠
二、器械和药品:缺氧瓶、测氧仪、天平、注射器、温度计、烧杯、钠石灰、1%咖啡因、0.25%氯丙嗪、生理盐水。
三、观察指标:存活时间、耗氧量、耗氧率。
四、方法与步骤
(一)环境温度变化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缺氧瓶三只,各放入钠石灰少许。
2.取500毫升烧杯两只,一只加入碎冰块和冷水,将杯内水温调到0~4℃,另一只加入热水,将温度调到40~42℃。
3.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三只,称重后分别装入缺氧瓶中,其中的两只分别放于盛有冰水或热水的烧杯内,另一只置于室温中,塞紧瓶塞后开始计时。
4.持续观察各鼠在瓶中的活动情况,待小白鼠死亡后,计算存活时间,并立即从烧杯内取出缺氧瓶,置于室温中平衡15分钟。
5.用测氧仪测定瓶内空气的剩余氧浓度,方法见附录1。或用测耗氧量装置测定总耗氧量(A),方法见附录2。然后再用测瓶内气体容积装置测出瓶内空气的容积(,方法见附录3。
6.如有血气分析仪,可直接测定瓶内空气的氧含量。
7.根据小白鼠体重(W),存活时间,总耗氧量 ,计算小白鼠耗氧率(R)ml/g/min。
计算方法:
(1)由测氧仪测得瓶内空气的剩余氧浓度(C)和用测瓶内气体容积装置测出瓶内空气的容积(,求总耗氧量(A)
A(ml)=(20.94%-C)× B
(2)小白鼠耗氧率(R) R(ml/g/min)=A÷体重(克)÷存活时间(分)
(二)机体状况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 三只,分别作如下处理:
甲鼠,腹腔注射1%咖啡因0.1ml/10g体重。
乙鼠,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体重,待动物安静后,全身浸入冰水5-10分钟。
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体重
2.约15-20分钟后,将三只小白鼠分别放入有钠石灰的缺氧瓶内,密闭后开始计时
3.以下步骤同一的5、6、7步骤。
【实验结果】
绘制三线表填入所观察各项指标的数据。
【注意事项】:
1.必须保证缺氧瓶完全密闭。
2.测剩余氧浓度前,作高、低温实验的两只缺氧瓶必须放在室温平衡15分钟左右。
【要求与思考】
学生课前应复习《病理生理学》“缺氧”的内容,依据缺氧的理论和实验内容,联系实际讨论第十章病例一、病例二,各实验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作课堂发言。
【作业题】
1.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2.低张性缺氧、CO中毒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血液颜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3.美兰为什么使亚硝酸钠中毒小白鼠存活时间延长?
4.当外界环境温度逐渐降低时,小白鼠对缺氧的耐受性有何变化?为什么?
5.神经系统处于兴奋或抑制状态对小白鼠的缺氧耐受性产生何种影响?为什么?
附录1 氧电极法测定瓶内空气氧浓度(%)的方法
1.原理
氧电极法测定的原理是利用溶解的氧分子在一定的极化电压下,被还原而产生电流。
O2+2H++2e- H20
当测定系统将电极与被测溶液用仅能通过气体分子的聚乙烯薄膜隔开时,在一定极化电压下,电极中测出的电流量将只反映被测系统中弥散过来的氧分子,并与被测溶液中的氧分压成正比。
2.方法与步骤
(1)按测氧仪说明书安装电极,检查电池电压,调整极化电压和调节零点。
(2)将已装好的氧电极插入仪器的“输入”孔,进行电极的灵敏度调节;先用新鲜配制的无氧水,以缓慢的速度从电极进样管,注入样品池内,校正零点。然后用已知氧浓度的混合气体,调节灵敏度至刻度。重复以上操作1~2次,使重现性误差小于读数误差的2.5% 。
(3)将缺氧瓶塞上的一个橡皮管同测瓶内空气容积装置相接,装置内的水即因负压而进入缺氧瓶内。然后将另一橡皮管同测氧仪的电极进样管相连,并从电极出样管缓慢抽气,使缺氧瓶内气体缓慢进入测氧仪的测量池。待测氧仪的表头指针稳定后,直接读出瓶内空气剩余氧浓度(C)。
附录2 用测耗氧量装置测定小白鼠的总耗氧量
1.原理
小白鼠在密闭的缺氧瓶内,不断消耗氧气,而产生的CO2又被钠石灰吸收,瓶内氧分压逐渐降低而产生负压,当缺氧瓶与测耗氧量装置相连时,装置的移液管内液面因瓶内负压而上升,量筒内液面下降的毫升数即为消耗氧的总量。
2.方法与步骤
(1)向量筒内充水至刻度,然后将玻璃管接头与缺氧瓶塞上的一个橡皮管相连。
(2)打开上述橡皮管上的螺旋夹,待移液管内水平面上升稳定后,从量筒上读出液面下降的毫升数,即为小白鼠的总耗氧量(A)。
附录3 测缺氧瓶内空气容积的方法
(1)将测瓶内空气容积装置的全部系统内充满水,并向量筒内加水至刻度。
(2)将缺氧瓶塞上的两橡皮管全部打开,其中之一与装置相连。
(3)装置内水因虹吸作用进入缺氧瓶内,待瓶内全部充满水时立即夹紧装置上的弹簧夹。
(4)读出量筒上液面下降的毫升数,即为缺氧瓶内空气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