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4泰安)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
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回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答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故选:A.
② (2014槐荫区二模)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活动,密封透明钟罩内放一只盛有某种液
(1)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释放氧气,储存能量的过程.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其对照实验装置中小烧杯里的液体应为清水,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
(3)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黑暗处后,由于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钟罩内会积聚大量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4)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因为小烧杯内有液体,要探究玉米幼苗的蒸腾作用,要移走小烧杯.
(5)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保证培养液中有充足氧气,以保证玉米的根部细胞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呼吸作用(2)二氧化碳清水(3)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无光(黑暗)(4)蒸腾作用气孔(5)呼吸(呼吸作用)
③ 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勇选择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1)除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
(1)实验中抄需要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所以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勇选择的两支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大小相同,要求两个蜡烛完全一样,是便于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或与水平面垂直,若要检验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可移动后面的蜡烛看与前面蜡烛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如果重合,则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否则,不符合要求.
(3)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可以透过玻璃板来观察这支蜡烛的像,从而确定像的位置.
(4)当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使其完全重合时,才能测量像距,由图可知,蜡烛B没有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即二者没有完全重合就测量像距,
这样导致像距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应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
(6)会发现两蜡烛位置的连线跟镜面垂直,两个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
故答案为:(1)刻度尺;大小相等;(2)重合;(3)透过;(4)大;(5)蜡烛A的位置;(6)对称.
④ (2014荆州)现将一密闭透明的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
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
⑤ 在做“电流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于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两个透
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叫做电流的热效应,而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加热的设备,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等都是常见电热器。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
焦耳定律规定: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和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和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和通电时间成正比。该定律是英国科学家焦耳于1841年发现的。焦耳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它可以对任何导体来适用,范围很广,所有的电路都能使用。
⑥ 如图所示,是研究电流产生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透明容器内密封着质量和初温完全相同的空气.甲
图甲,两个电阻串联在电路中,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电阻不同,运用控制变内量法,探究电流产生热容量跟电阻的关系;
图乙,右面容器中两个电阻并联,电流明显小于左面容器中电阻中的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电阻相等,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电流的关系.
故答案为: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的关系;电流.
⑦ 某同学设计的一个验证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后.将种植有小麦幼苗的花盆用透明塑料袋严实地
(1)某同学设计的是一个验证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内,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容灰水会变浑浊,因此试管内装的液体应该是澄清石灰水.
(2)将塑料袋的气体挤压到该液体内时,所看到的现象应该石灰水不变浑浊.因为该装置在太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在阳光下植物也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实验现象不明显.
(3)设置对照.将两组都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后,分别将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各组现象
故答案为:
(1)澄清石灰水
(2)石灰水不变浑浊;在阳光下植物也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设置对照.将两组都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后,分别将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各组现象.
⑧ 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
(1)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2)图甲装置常用来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但该装置的设计有一个问题,即塑料袋连同花盆一起罩住了,这样,塑料袋内壁上凝结的水珠就不能排除花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因此塑料薄膜应只罩住植物,不应连花盆一起罩住.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若图丁表示图甲在黑暗环境中的装置,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塑料袋内的氧气,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甲表示蒸腾作用,乙表示呼吸作用,此过程表示植物正在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氧气;增强;
(2)蒸腾作用;
(3)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⑨ 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
(1)通过观察U型管中液面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
(2)将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他们的电流I与通电时间t相同,左边容器中的电阻小于右边容器中的电阻,由Q=I2Rt可知,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3)当开关S1闭合,S2拨到触点a时,两电阻丝并联,根据并联电阻的特点可知,此时的总电阻最小,小于任一分电阻;又根据Q=W=
U2 |
R |
U2 |
R |
U2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