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能设计出永动机,原理是什么!
历史已经证明
永动机永远不存在。
由能量守恒原理确定。
不懂请问·,谢谢采纳·。
㈡ 磁力(斥力)永动机原理图--祁成
不可能转的。自己试验一下就知道了。磁力根本不是我们脑子里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做了很多永磁试验,发现一些和我们常规磁体思路里不同的特性现象,比如同级也可以不相斥(两个磁力强度或大小不同),还有同级也可以有斥力(加入高导磁体等)。而且两个磁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是说N级中也有S级,只是看谁大谁小。
网络或陶宝找
自由能源装置实践手册
里面数十个已经成功或有可能实现的自由能设备,会有很多启发的。
㈢ 第四类永动机的设计。
进入自由能源贴吧,看我发的视频 纪录片:现实中运行的永动机
事实上来说,不需要普通能源输入而可以一直自动运行的设备是已经实现了,而且不少。我知道的一些真人就已经做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此类自由能设备。
网络 《自由能源装置实践手册》,里面介绍了数以百计的自由能设备,就是我们所谓的永动机。
自由能设备和能量守恒定律没有任何矛盾。
人类可以利用更多我们目前还不了解的能量形式,所以不讨论什么有没有“永动机”,而是要制作各种“自由能源设备”。 如果有人不知道阳光是能量,看到今天的太阳能电池也会认为是永动机吧。
远的不说,最近有网友跟我讨论自己制出的可以自运行的电磁设备,一个简单的电磁转盘,不需要外来能量可长期运行并有几十瓦输出。
自由能设备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大家如何去做,如何让更多人知道的问题。
网上有若干个自由能源论坛 和各种QQ YY群组,比如我们自由能爱好者筹建的能量海论坛
energysea+.+net (去加号)里面收集了大量自由能设备资料和网友们的实验交流。
磁动机扭矩小,是因为南北极即有斥力又有引力,“斥力引力差”才造成推动的作用力,而南北极本来是平衡的,会遇到“死点”,如何打破这种平衡就是发明磁动机的主要突破。
现在多是利用“多层错相原理”和“磁矩阵组合”,比如3层布雷迪,可利用另两层的力量带动一层越过死点,还有的设计师利用若干磁体组合产生局部磁屏蔽或磁射流产生引力斥力差。
目前据说已发明的磁动机来看,多数会消磁,时间从几天到几万小时不等。
宇宙都有产生和毁灭,不能永动,所以永动是个伪概念,没有讨论的意义。
能自维持的自由能设备其实多年来一直有了,只是个中原因没能面市。
世界各地目前类似的自由能设备公司、产品、视频、报道很多了,有相当一部分是真实的东西。到各大视频网搜索,就能看到很多,不过鱼龙混杂,真伪自辩,不可迷-信。
磁动机不是永动,世界上不存在永存永动的东西。永动机这个伪概念与自由能设备无关。
不少磁动机都可以自转,但是多在几天或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磁直到停转,斥力型的设计消磁较快。我们可以把这些磁动机的磁场视为磁能电池,充磁是电力转换成磁能。
不过一些磁动机应属于输出大于输入的自由能设备,这些不单纯靠磁力,而是靠高速旋转的磁场,吸引了环境中的能量,基本不会消磁,比如瑟尔机这类的。
瑟尔机应是真实的,至少已经不断有仿制者制成自维持的类瑟尔机,但是它们的原理材料结构都不相同。所以瑟尔机是一类的高速磁动设备,结构原理并不唯一,但是都是可以输出大于输入的自由能设备。
一百多年前特斯拉就实现了自由能设备,并可以在全球范围无线传输。但是这确实涉及到财团、国家政府和能源巨头等的巨大利益,大家能想明白的。
抛弃无聊的“永动机”,我们将迎来“自由能源”时代
永动机这个概念就有问题,世界上不存在永动机,地球、太阳、宇宙都没法永存永动啊,何况设备呢。
但世界上不能存在持续产生能量持续运转并供人的设备吗?内燃机,各种发电机,比比皆是。“永动”这个概念与我们的参照系统和能量形式有关。
自然界存在很多我们未认知的能量,所以这些能量是有可能被利用的,比如电磁能、原子能等等,过去没有相关理论时候我们也认为不是能量,现在却有发电机和核电站等。其实所有物质的微观粒都在高速运动,量子世界里就有无穷的能量。
现在我们把可以把从环境中不断获取各种未知能量转换出来供人使用的装置,而且这种装置的产出能量大于输入的常规能量,从而实现自运转, 叫做“自由能源装置”
详细资料参考:【自由能源装置实践手册】
里面介绍了从100年前特斯拉开始到现在的数不胜数的各种自由能装置及原理。其中一些设备后来也是有人仿制成功的。
目前主要的原理是通过 旋转电磁场、高压线圈谐振等,提取出环境中的零点能,达到能量的输出大于输入。
磁动机也是完全可行的,有很多方法实现磁动机,已经不少人成功。但它不属于“永动机”,它消耗磁力,以后机器会停,需要充磁。鉴于越来越多的磁动机被发明,估计很快将会有原理模型或小型机面市。
但是自由能设备会涉及到诸多垄段资源的正fu和财fa的利益,及由此种种原因,因此近百年来自由能设备都没有获得推广。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的自由能研究爱好者和团体,有些已经做出了惊人的成果。
接下来将是自由能源设备的崛起期,因为世界范围内不少的自由能装置都已有成果,估计未来几年会出现磁动机和各类自由能产品公开销售。
大家可以怀疑、嘲笑,但是不要随便做那种要烧死哥白尼的人,请耐心等待,事实会说明一切,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打破旧的认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我们要彻底忘掉‘永动机’这个毫无意义的争议性概念。
人们只需要“免费”“自由”的从环境中提取无穷能量的“自由能源”设备。
网络:自由能源装置实践手册
㈣ 请问图示此永动机装置为何不能运作
哪里有图?
㈤ 求永动机的设计图
想做永动机我支持,虽然前辈们一个个以失败告终,但每一项伟大发明成功之前都是经过无数个失败的。
想做永动机除非你找到克服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转动时物体跟空气产生的磨擦力)的方法。
再说明一点他们说能量守量,如果真的守恒那就能做成永动机。
能量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那么只要将消耗在机械效率上的能量通过某一途径转为让机器转动的能量那么,带动机械转动的能量还是那么多一样能让机器动转下去。
㈥ 重力永动机原理图片
重力永抄动机化重力为动力袭,不需要从消耗任何燃料中获取动力,也不需要风力、电力、磁力、水力、太阳能的协助,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同于历史上的所有设计,原理简单,结构美妙,动力强劲,地球在,重力在,动力在,它是一个优秀的重力开发运用实例。
它的存在可以为人类提供廉价的绿色自然能源,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和组织,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它,它将成为人类的新的绿色能源产品,它将取代燃料发动机、水力、火力或核力发电站等,它将因为廉价、无污染、结构简单等优点将受到受到人们的青睐而走进千家万户,像电动车一样平凡自然,廉价,形式多样,但是,它没有电池或放射性的污染。人类将从能源的紧缺中解放出来,世界上的能源争夺战争将大大减少。可是这伟大的重力永动机失败了
㈦ 如何用三个铁球做个永动装置
永动是不可能的,
㈧ 永动机的设计思路,谁能提供给饿哦
我的永动机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永动机的基本构思:永动机是人们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追求。但是至今没有任何人真正地设计和制造出永动的机器。这是因为有两条不可超越的洪沟:1 能量守恒定律;2 能量均衡定律。
势能自发地由高向低传输,动能则通过相对运动传输。但是热能属于势能还是动能呢?以气体热能为例:自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构成了气体热运动基本原理,这应该属于动能(相对运动)。但是人们利用热能的方法不外乎热胀冷缩原理,这应该属于势能(压力作功)。如果我们把热能当做动能来看待,就会意识到:1 热能无处不在;2 热能荷体(运动体)可以独立地向外界(相对静止物)提供能量,而不需要温度差。这就是永动机基本原理。
任何动能,势能的利用都需要合适的装置来实现。例如 30米落差的水利必需用高度小于30米的旋转叶片;波长2米的海浪能量必需用小于2米的装置;要想把运动物体的能量释放出来,其装置必须小于物体的运动距离。气体分子常压常温下的无规则运动的距离是10--100埃左右,显然要想把运动分子的能量释放出来,就需要小于100埃的装置。这相当于1毫米的10万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至今仍没有制造出永动机的原因。
为了使永动机易于制造,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气体压力,增大分子运动的距离(例如0.01个大气压时,分子运动的距离为1毫米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压力越低,能量输出越小),并利用当今世界新兴起的纳米技术。我认为永动机一定可以在我们这一时代实现。
上面介绍了永动机基本原理是把热能当做动能来看待,热能荷体(运动体)可以独立地向外界(相对静止物)提供能量,而不需要温度差。
但是气体作为热能荷体显然热容量太小了。固体和液体应当是我们考虑的方向:电子在导体中的热运动非常类似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
以下介绍三种不同类型的制作方法:
1 无偏二极管的原理就可以解释为动能型热能量提取装置(无偏二极管是徐老先生发明的,正在被一些科学院士批为伪科学)。
无偏二极管的制作方法是金属铬夹层着半导体,一面铬有许多麻面,另一面是平面。就这么简单。麻面越细小,越多就可以产生越强的电势。
用永动机基本原理完全可以解释通无偏二极管的原理:电子的热运动作为动能使得在金属铬的麻面和平面产生了不同的情况,1平面上电场均匀电子很难脱离金属,2麻面产生了非均匀电场,类似尖端放电作用,电子的热运动很容易使电子脱离金属。麻面越细小,越多就使电子的热运动动能作用越强烈,电压就越高。显然多层叠加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压。
建议进一步的实验可以采用高能导电粒子溅射到半导体上可以得到比麻面效果更好的无偏二极管。可惜我没有资金和设备进行这些试验。
2 磁热原理是可以实现永动机的另一种方法:顺磁物质特别是稀土元素合金被磁化时热墒增加,磁化产生了热,用微观角度解释为顺磁物质热运动的粒子其中一部分因磁化被固化约束,热运动空间和数量受到限制,在能量守恒条件下热运动频率增加对外表现为温度上升,就如同乒乓球上下弹跳,用拍子压低弹跳高度乒乓球就会提高运动频率,更频繁地碰撞拍子。人们已经根据该原理制造出了磁制冷冰箱。从磁热原理上讲磁化制热是不消耗能量的(不包括物体转动摩擦损耗,磁化空损,热输出过程损耗),据有关资料报道磁制冷空调可以用一份热能把十份热能从-30度传送到10度环境中,而普通空调只能传送3份。如果采用磁悬浮转动技术和热管技术,相信能进一步提高效率。目前的难度是磁热原理材料只适应于低温,常温以上就失效了;而从10度向-30度传送能量过程中能否提取十分之一以上有用能量也是一个难题。不过我们不一定非要磁热原理,也许其它场效制热原理等只要外界作用(但不需输入能量)能引起热运动粒子其中一部分被固化约束产生墒增的都有可能成为永动机。
3 选择某种特殊材料可以制造成类似于锯齿面:由无数个长斜面和短斜面组成(最好长度比例为10:1以上),在这种特殊材料锯齿面上约束着无数热运动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在不断跳跃,跳跃高度应能超过斜面高度。显然在长斜面上的热运动粒子由于热运动会自发地向低位移动,短斜面很陡,就形成了高位处热运动粒子少,低位处热运动粒子多的情况。由于热运动粒子的跳跃高度能超过斜面高度,一些热运动粒子就可以从低位越到高位,又通过下一个长斜面上返回到下一个低位。这样不断运动就形成了粒子流:无规则的热运动变成了单向运动,该动能可以很容易被转化利用。缺点是环境温度必须在一定范围以上。本方案是我自己设计的,也算是自主创新吧。
我不相信第一种永动机.
㈨ 人类设计的10种永动机,最后2个成功了吗
【解答】虽然自从上上个世纪开始,人类对永动机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可目前,人类对于永动机的认识都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造出永动机。因为永动机违背了现存的能量守恒定律,所以1775年法国科学院通过决议,宣布永不接受永动机,现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严禁将 专利证书授予永动机类申请。
【永动机的研发历史】
从未成功的第一类永动机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永动机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 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 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 转动 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 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 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下来。
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永动机inci,1452-1519)也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
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上面两个设计中,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 旋转作用( 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
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了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斯特尔在设计时认为,由上面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实际上,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浮力也是设计永动机的一个好帮手。是一个著名的浮力永动机设计方案。一连串的球,绕在上下两个轮子上,可以像链条那样转动。右边的一些球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设计者认为,右边如果没有那个盛水的容器,左右两边的球数相等,链条是会平衡的。但是,右边这些球浸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就会被水推着向上移动,也就带动整串球绕上下两个轮子转动。上面有一个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个球穿过容器底,补充进来。这样的永永动机动机也没有制成,是不是因为要下面的球能够通过容器底,而又不能让水漏出来,制造起来技术上有困难呢?技术上的困难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设计的原理上。当下面的球穿过容器底的时候,它和容器底一样,要承受上面水的压力,而且是因为在水的最下部,所以它受到的压力很大。这个向下的压力,就会抵消上面几个球所受的浮力,这个水动机也就无法永动了。
此外,人们还提出过利用轮子的 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永动机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其实,在所有的永动机设计中,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个平衡位置来,在这个位置上,各个力恰好相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动力使它运动。所有永动机必然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静止下来,变成不动机。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 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 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成永动机。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 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灭了。层出不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都在科学的严格审查和实践的无情检验下一一失败了。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这说明在当时科学界,已经从长期所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想法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这就是 能量守恒定律了。所以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做出来的。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热量可以自发的由热的物体转移到冷的物体,但不能自发的由冷的物体转移到热的物体,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所以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能做出来的。还有人认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的前提下,可以依靠 惯性无休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于是想要在外太空实验。但是当时的科技并不允许这么做,而且牛顿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所以这个物体在运动很久之后——或者只有几分钟——就会停下来,也不能永远运动。
虽然经过许多人的辛劳,但事实证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永动机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提出过永动机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设计过一种转轮,如图所示,在转轮边沿安装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银,他想水银在容器中移动有可能使转轮永远地转动,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从许多类似的设计方案中认识到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写道:“永恒运动的幻想家们!你们的探索何等徒劳无功!还是永动机去做淘金者吧!” 然而,15世纪以后的好几百年里面,制造永动机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
例如:17世纪,英国有一个被关在伦敦塔下叫马尔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转动的“ 永动机”,如图所示。转轮直径达4.3米,有40个各重23千克的钢球沿转轮辐翼外侧运动,使力矩加大,待转到高处时,钢球会自动地滚向中心。据说,他曾向英国国王 查理一世表演过这一装置。国王看了很是高兴,就特赦了他。其实这台机器是靠惯性来维持短时运动的。
软臂永动机
19世纪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机构,如图所示。它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阻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
阿基米德螺旋永动机
1681年,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弗拉德提出一个建议,利用 阿基米德螺旋(如图)把水池的水提到高处,再让升高的水推动水轮机,水轮机除了带动水磨做功以外,还可使阿基米德螺旋转不断提水,如此周而复始,不就可以无需担心天旱水枯了吗?一时间,响应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水轮机陆续提出,竟出现了热潮。
磁力永动机
约在1570年,意大利的一位教授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他的设计如图所示,A是一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落下,经曲面BFC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大概他那时还没有建立库仑定律,不知道电场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是成反比变化的,只需多加思索,其荒谬处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我们只要列举一些名称,就足以说明这类徒劳无益的活动是如何广泛、诱人。
例如: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自动车、自动洗衣机,等等。就在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永动机的同时,科学家们从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
继达·芬奇之后,斯蒂文于1568年写了一本《静力学基础》,其中讨论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观点。他所用的插图画在该书扉页上,见图,图的上方写着:“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将14个等重的小球均匀地用线穿起组成首尾相连的球链,放在斜面上,他认为链的“运动没有尽头是荒谬的”,所以两侧应平衡。
1775年,法国科学家郑重的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永动机。在《法国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解答: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并且解释说:“永动机的建造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中间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终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能产生等于原因的效果;再如设想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时间之内也会是无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减小,初始的运动往往得以继续,但它不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惟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将毫无用处。这些研究的缺点是费用极度昂贵,不止毁了一个家庭,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往往为此浪费了他们的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 然而,就是在法国科学院如此明确的警告之下,创造永动机的各种活动仍然未见收敛。
19世纪中叶, 能量守恒定律已经确立。
1861年,英国有一位工程师德尔克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一本名为《17、18世纪的永动机》的书,告诫人们,切勿妄想从 永恒运动的赐予中获取名声和好运。可是,德尔克斯这部“警世恒言”却未能阻止永动机的继续泛滥。
19世纪末美国宾州有人想用磁铁代替钟摆的锤,企图用磁力做功代替发条,认为有可能无需发条而能自动维持摆动,结果是徒劳一场毫无成果。进入20世纪,更加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种种设计不断被提了出来。例如有人想“发明”自动车,有人“创造”自动洗衣机,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制造“自动”泵,有人想单纯靠永久磁铁做成发电机,特别是在“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类活动竟有增无减,层出不穷。另一类永动机也常被人提出而且还很迷惑人。如19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地区的一位发明家甘姆埃设计了一种零度发动机(Zeromotor),用液态氨做工作物质,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0℃时产生4个大气压的压强,可以推动活塞做功,似乎这样就可以不需使用燃料。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氨气在驱动活塞后因膨胀而冷却,又会自动凝结于容器,于是就可循环地工作下去。1881年他的设计居然得到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的支持,受到官方赞扬,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极有兴趣地观看了设计模型。他们也许认为,如果这种发动机真的成功,美国舰队就不需要加煤站,从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热能了。然而,只要科学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甘姆埃的设计是属于单热源的热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如果说永动机的“发明”对人类有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关于永动机的不可能,还应当提到荷兰物理学家司提芬。16 世纪之前,在静力学中,人们只会处理求平行力系的合力和它们的平衡问题,以及把一个力分解为平行力系的问题,还不会处理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把他归结于解决三个汇交力的平衡问题。通过巧妙的论证解决了这个问题。假如你把一根均匀的链条ABC放置在一个非对称的直立(无摩擦)的 楔形体上,这时链条上受两个接触面上的反力和自身的重力。恰好是三个汇交力。链条会不会向这边或那边滑动?如果会,往哪一边?司提芬想象把楔形体停在空中,在底部由CDA 把链条连起来使之闭合。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底部悬挂的链条自己是平衡的,把悬挂的部分和上部的链条连起来,斯提芬说:“假如你认为楔形体上的链条不平衡,我就可以造出永动机。”事实上如果链条会滑动,那么你就必然会推出封闭的链条会永远滑下去;这显然是荒谬的,回答必然是链条不动。并且他由此得到了汇交三力平衡的条件。他觉得这一证明很妙,就把它放在他的著作《数学备忘录(Hypomnemata Mathematica)》的扉页上,他的同辈又把它刻在他的墓碑上以表达敬仰之意。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解决,也标志着静力学的成熟。
随着对永动机不可能的认识,一些国家对永动给出了限制。如早在1775 年法国科学院就决定不再刊载有关永动机的通讯。1917 年美国专利局决定不再受理永动机专利的申请。尽管如此,永动机的发明者仍然是前赴后继,顽强地奋斗着。据英国专利局的助理评审员F. Charlesworth 称:英国的第一个永动机专利是1635 年,在1617 年到1903 年之间英国专利局就收到约600 项永动机的专利申请。这还不包含利用重力原理之外的永动机专利申请。而美国在1917 年之后还是有不少一时看不出奥妙的永动机方案被专利局接受。
㈩ 这种永动装置是否能实现 或者说是否存在永动
你好…这个永抄动装置理论上是可以袭实现的…但你要考虑实际上磁铁的对车的铁板的磁力是否足够…按照你的图…磁力是不足够的…即使是自行车也不行…如果你想“实现”永动…你可以在不考虑其他能量转换的情况下换成大功率的电磁铁…间接性的带动汽车往前走…但这一举动已违背永动的理论…永动是在一种或两种能量的转换…而电磁铁已超过两种(电能…汽油转电机械能…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