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学问题!全提供再给50-100分
行为主义原理
行为主义者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学习,他们用外显的,可以观察的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过程,而反对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但不同的行为派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等.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采用实证主义的倾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地开创者.
(一)动物实验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实验.当代可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作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
(二)学习的联结说
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人和动物的学习规律是共通的,但人能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结.
(三)学习规律
桑代克提出3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2.练习律
对于已形成的某种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3.效果律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削弱的作用.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但其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
二,经典性的条件反射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原来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变成了一种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成了由这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应,这就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1)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学家所广泛接受,因此,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第一个打出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了新的行为习惯.华生所做的一个让婴儿形成对兔子的恐惧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华生主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四点基本要素:(1)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行为.(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反应的组合.(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的学习实验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叫"斯金纳箱"的学习实验装置,进行白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
(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个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由先行的刺激所引发,后者是由机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针对的是应答性行为,而操作性条件反射针对的是操作性条件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则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三)强化原理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能控制人的行为.
1.强化物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物.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他们都导致反应概率的增加.导致反应概率降低的才是惩罚.
强化还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是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
-----------------------------------------
LZ其他的答案我给你发邮箱吧。
Ⅱ 桑代克的主要贡献
(1)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3)发展了古典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因此将完全客观的参照系与他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提法上也与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者有所不同。 主要缺点表现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具有机械性。他只注意人的外部行为,为了研究这种行为把它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即刺激—反应单元。但是他忽视了对心理元素和意识的研究。
毫无疑问,桑代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尽管他的很多见解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反驳,但是他的学习理论在心理学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题,至今仍有人为验证效果律和强化的作用,而埋头进行细致的实验研究工作。虽然在桑代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Ⅲ 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猫走迷笼实验
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一个装有开门设施的迷笼(如下图)中,把食物放在笼外可望不可及的地方,然后观察并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表现。
结果发现,小猫刚刚被放进去时,想用爪子直接抓取笼外的食物,但没有成功。接着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笼子。它在笼中乱叫、乱抓、乱跳,在一系列盲目、紊乱的行为之中,偶然触到了开门的设施,逃出迷笼并取到食物。
当第二次将小猫放入迷笼中时,它虽然仍旧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动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设施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所需时间比第一次短。
经过多次重复后,小猫明显地表现出在迷笼中错误、盲目的动作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的趋势,以至最后一被放入笼中即可触动开门机关,逃出并得到食物。
这表明,小猫通过不断尝试,已经完成了一个开启笼门的学习。
(3)桑代克的实验装置一般被称为扩展阅读:
桑代克主要贡献
(1)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3)发展了古典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因此将完全客观的参照系与他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
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提法上也与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者有所不同。 主要缺点表现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具有机械性。他只注意人的外部行为,为了研究这种行为把它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即刺激—反应单元。但是他忽视了对心理元素和意识的研究。
毫无疑问,桑代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尽管他的很多见解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反驳,但是他的学习理论在心理学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题,至今仍有人为验证效果律和强化的作用,而埋头进行细致的实验研究工作。
虽然在桑代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参考资料:网络-桑代克
Ⅳ 心理学小组观察实验
你的这个所谓心理学小组观察实验目的不清
所以建议先明确实验目的
这样才好做设计方案
Ⅳ 桑代克属于心理学哪个学派
桑代克是联结主义学派。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桑代克的实验装置一般被称为扩展阅读:
桑代克在1903年写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独立了,因此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还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之一,提出了试误说。该理论也被称为联结说或者联结-试误说。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就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来获得的。他的理论是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但时该理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缺陷。
但是桑代克基于自己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三大规律,这三大规律在我们现在教学上仍在应用。
桑代克提出的三大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前要做好知识上(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预习工作。
这是对含义的理解。在现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在应用:像我们老师在课堂结束时总会要求学生记得复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在比如我们经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预习;再如,老师都知道教学不能搞突然袭击,这样学习效果不好。
2、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不断巩固已形成的联结,也就是我们要巩固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每次讲完一知识点后就会给学生出示一道相应练习题,这其实就是练习律;再如,每次下课前老师都会留一些相应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的过程中,桑代克也十分重视反馈。老师在我们练习的过程中,也会给我们指出哪些错误哪些正确,这其实就是在反馈。
3、效果律:
效果律指教师的反馈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老师给予我们积极反馈会促进我们后续学习,如果给予消极的反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比如说我们在上学时交上去的作业老师都会写一些评语,这其实就是反馈,这些反馈就会影响我们的后续学习。
如果老师写了“你很棒,很认真,书写很工整等评语”,那学生学习的劲头会更大,会更愿意学习。如果老师写了“你怎么这么笨,猪脑子吗等”评语,那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也正是因此,桑代克认为效果律是最为重要的规律。
Ⅵ 为什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为标志的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至如今成为一门内容翔实、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心理学还不到一百年时间。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以桑代克1913—1914年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观点。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们对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受到心理学独立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高尔顿的个别差异研究、冯特的心理实验研究以及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的影响。詹姆士这位美国心理学之父,曾提出将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研究的主张,并出版论著《与教师谈心理学》。杜威则提出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教育观。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中划时代的人物。在于他建立了S—R(刺激—反应)教育心理学理论范式。许多理论观点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引用。
桑代克之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行为主义者的支配之下。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对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客观研究。操作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研究更系统、更全面客观,其学习理论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中可以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他们都没有超出S—R范式。他们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集中于学习问题研究,应归于桑代克所提出的S—R范式之列。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韦特海默、考夫卡及苛勒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顿悟学习理论,这和行为主义S—R范式及尝试错误学习形成鲜明的对照。
托尔曼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无论是行为主义的理论,还是格式塔的观点,他都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这使他的理论既具有行为主义的特征,又具有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并最终成为教育心理学中认知观的鼻祖。托尔曼以其认知学习实验闻名于世,这些实验包括符号学习实验、期待奖赏实验及位置学习理论及认知地图、中介变量、潜伏学习等重要概念,托尔曼的认知观得以建立。
皮亚杰提出其著名的认识论、认知发展理论及活动教学模式等,为此,皮亚杰被誉为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知理论主流受到皮亚杰的深刻影响。
60、70年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为S—R范式向认知范式的转变。
加涅对学习的层次、学习结果,学习的条件及学习过程作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及教学设计原理。
布鲁纳提出了他的发现学习重要概念。
奥苏伯尔提出了著名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观点,并对有意义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为3个维度,又把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行为责任)归结为4个因素,将它们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三维度模式”。他认为3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个因素是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Ⅶ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是什么他有什么学说
桑代客美国科学心理学的开创者,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其主要学说(联结说)又被称为试误说。联结说重要三条基本的学习定律:准备率,练习率和效果率。
Ⅷ 爱德华·李·桑代克的桑代克的“八嘎箱”实验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毫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Ⅸ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试误说
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感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桑代克
桑代克把从动物的实验研究中所揭示的种种规律应用于人类的学习,认为人的学习可塑性要比动物大得多,行为也更复杂,但也是基于本能,以刺激反应的联结为准则的。因此,桑代克把人类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类:(1)普通动物式的形成联结,例如10个月的婴儿学习打鼓;(2)形成含有观念的联结,例如2岁儿童学习听到母亲一词就想到母亲,或者想到糖时就说出糖这个词;(3)分析或抽象,例如一个学音乐的人学习对一个声音的倍音发生反应;(4)选择性的思维或推理,例如儿童应用有关造句法的各种规律和词根的意义来学习一句拉丁文的含义。
学习律
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这个定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②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③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准备律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一切反应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需要,体现为兴趣和欲望。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应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应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准备。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这个定律分为两个次律: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②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久不应用,就会变弱。
练习律的实质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的感应结。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牢固。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条定律,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以奖赏取得的效果更大些。
(3)效果律(Law of
Effect)。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总之,桑代克强调刺激与反应形成的一切联结都以应用和满足而增强,以失用和烦恼而减弱。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两条主要的学习定律。教师应当了解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喜悦上。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先将作业中的乐趣讲给学生听,或以自己的热情激起儿童的准备;要仔细地规定和严格地控制反应的顺序,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所需的习惯;要注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是否疲劳和厌倦;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可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因而导致气馁。
“共同要素说”
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发展,却忽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桑代克反对这种普遍的形式迁移,主张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去。只有当两种机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时,这一机能的变化才使另一机能也有变化。第二机能的变化在分量上等于与它的第一种机能所共有的元素的变化。比如掌握了加法可以增进乘法的演算,因为加法和乘法的部分元素是相同的。从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出发,桑代克反对形式学科,主张接近生活实际的实用学科。
Ⅹ 有哪些关于心理学动物实验的案例急!!
4个精彩的心理学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观察到狗的唾液分泌是对食物的一种反应。他又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狗一个响铃的刺激,只有铃响没有食物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
(1)铃声的诱惑
习得、强化和泛化
狗在进食时由于自然的生理反应会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狗的反应是无条件反射;狗听到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条件刺激;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听铃声,反复多次后,铃声一现,狗就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即条件刺激;当铃声单独出现引起唾液分泌时,条件反射就习得了。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增加强化的次数可以对条件反射进行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只要跟无条件刺激的时间上结合,就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当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或第三级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建立后,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条件刺激的效应,这是条件反射泛化。
消退与分化
如果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如果多次只进行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给予强化,那么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如狗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的刺激产生抑制效应,这是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浦洛夫认为,消退的原因是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变成了引起抑制的刺激。这种抑制成为消退抑制,使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也会恢复,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有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的抑制。一般来说,消退速度与条件反射的稳固程度成正比。
(2)在“斯金纳箱”里学习成瘾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
“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一个四周有隔音板里面有自动记录装置的金属箱。箱子里有一只饥饿的老鼠和一个按钮。箱内的老鼠在熟悉这个新的环境后,总会无意地触到这个按钮,每当它触到这个小按钮时,一小颗食物就会落入箱中。反复几次之后,它就把按压按钮与得到食物联系了起来。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它会“有意识”地去按压按钮,这就是一种“学习”行为。
斯金纳又发现,如果被实验的老鼠在经过几次压按钮得不到食物后,那么它就会停止;但是,如果按压按钮后每隔一次或不定时地掉进一粒食物的话,它会干得比先前更起劲。于是,斯金纳在老鼠对按钮与食物建立联系后,又增加了一个条件刺激物:箱内的一盏小灯。将灯打开时,压按钮,老鼠可以得到食物;在黑暗的环境中,老鼠无论怎样压按钮也得不到食物。于是,老鼠很快学会了只在灯亮的时候才去压按钮。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所设计的实验,测得的这种“学习”行为被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强化物是指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某种刺激。在实验过程中,食物和小灯是斯金纳用来强化老鼠行为的强化物。斯金纳区别了强化物的两种类型: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前者是当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由机体反应概率增加;后者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降低。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前者是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后者则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
(3)开启“桑代克灯笼”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运用实验法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创立了学习心理联接主义学说。在“饿猫逃出迷笼”的实验中,桑代克没有像以往那样通过引导来训练动物完成某些动作,而是让动物自己学会了开笼的动作。
开启迷笼
桑代克设计了一个笼子,后来被称为“桑代克迷笼”。他把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里,在笼外面放了食物。打开迷笼需要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这样两个门闩就会被提起,横在门口的板条转为垂直的位置。刚放入笼中的饿猫总是表现出本能反应,采取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试图逃出笼子。通过这些连续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它可能会在无意中碰开门闩或踩到台板以及横条打开了门,吃到了鱼。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后,饿猫无效的动作逐渐减少,并学会了一进迷笼就立刻打开门的方法。这种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排除错误并最终学会某种动作的过程被桑代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尝试-错误”理论
桑代克认为,动物在每次尝试之后都会建立起一种刺激-反应型联系,其中会带来成功的反应被保留,而那些无效的反应则被排除,这就是学习的实质。通过对动物心理的试验和研究,桑代克提出了关于人类学系的三条规律。
1)准备律:在学习开始前,学习者需要预备定势,既增强学习的动机。如果学习者按照准备好的步骤去做,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满足感;如果学习者有充分准备却没有按准备去做,则会产生烦恼感;如果学习者没有准备而被强制去从事某种活动,则会产生厌恶感。
2)练习律:如果可以获得奖励的刺激,那么学习者将不断的重复学会的反应,以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任何导致满足感的行为都将被加强,而带来厌恶感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抛弃。学习者在同样的情境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后,那些获得满足感的反应或紧跟着满足感的反应,就会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加牢固地与这种情景产生联结。
(4)猩猩的顿悟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顿悟会经常造访,它在思维的阴影里投下一道“灵感”的光芒,带来人们苦萦的答案。不仅人会顿悟,心理学家苛勒发现非洲沿海小岛上的黑猩猩也会顿悟。
取香蕉的难题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年至1917年,应“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非洲沿海的西班牙属地特纳利夫岛研究猩猩的行为。1925年,他出版了《猩猩的智慧》一书,其中“取香蕉”的实验非常有名。
取香蕉的实验在一间房子里进行。房顶上悬挂着一串香蕉,猩猩可以看到却够不着,地上放着几只箱子。苛勒观察到:起初,猩猩试图跳起来抓香蕉,但它够不到,于是它不再跳了,而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仿佛在观察房间里的东西。又过了一段时间,,猩猩突然走到箱子前,一动不动,又过了一会,它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站到箱子上抓香蕉。当一只箱子不够高时,猩猩还会把两个或更多的箱子叠起来。
顿悟学习
克勒得出的结论是,猩猩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来学会取香蕉,而是突然学会的。用“知觉重组”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学习行为:猩猩突然发现了香蕉和箱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它的知识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就是顿悟学习。
顿悟出现的原因尚待研究,已有的看法是:首先,顿悟依赖于情景,只有当答案与当前情景之间的关系容易觉察时,顿悟才有出现的可能,例如,在取香蕉的实验中,只有在箱子里香蕉很近的情形下,猩猩才会把取香蕉与箱子二者联系起来考虑;其次,顿悟产生之后,可以重复出现,如猩猩在学会叠一个箱子后会想到叠更多的箱子来取香蕉的方法。所以,苛勒认为猩猩的学习行为不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一个特定的联系,而是在某种手段和特定目的之间形成了一种认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