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a、b、c所示,酒精灯和烧
(1)由实验装置abc图可知,a装置烧杯上面加了一个盖,受气压变化影响,水的版沸点高于100℃,所以用权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丙图.
(2)由甲、乙两图象可知,水的初温相同,乙图加热较长时间水才能沸腾,原因可能是水过多,然后比较bc装置可知,c装置总烧杯内的水的质量较多,所以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乙图;则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甲图.
故答案为:丙;甲;乙.
2. 某兴趣小组设计的趣味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为未膨胀的气球,C为玻璃导管,D为胶头滴管.用气密性
甲: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专,导致B气球膨胀,A气球无属明显变化.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乙:A气球膨胀,B气球无明显现象,说明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锥形瓶中的物质是二氧化锰,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过氧化氢溶液.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 | .
3. 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1)若甲
(1)加入液体后会将伸入试管底部的导管口没入液体内,气体无法排除,所以关闭K 1 ,打开K 2 使气体从K 2 的导管排出;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用观察法配平,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写在等号的上边,所以方程式是:2H 2 O 2 2H 2 O+O 2 ↑; (2)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加入酸发生反应后,碱性变弱,当把氢氧化钠反应完就变成无色,所以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试管内压强增大,把硫酸压入丙试管内,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使红色退去,所以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写在等号的左边,生成物是硫酸钠和水,写在等号的右边,用观察法配平,所以方程式是:2NaOH+H 2 SO 4 =Na 2 SO 4 +2H 2 O; (3)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变浑浊,二氧化碳减少后,试管内压强减小,打开K 1 盐酸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试管内,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浑浊减少或消失并且有气泡产生,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又将甲种液体压入丁中; 故答案为:(1)关闭K 1 ,打开K 2 ; 2H 2 O 2 2H 2 O+O 2 ↑ (2)2NaOH+H 2 SO 4 =Na 2 SO 4 +2H 2 O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K 1 后,丁中液体倒吸入甲,产生无色气泡,浑浊减少(消失),甲中液体流入丁. |
4. 某兴趣小组设计的趣味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为未膨胀的气球,C为胶头滴管.用气密性良好的该装置
(1)A气球膨胀,B气球不膨胀,说明瓶中压强增大,若是药品混合产生气版体,则会使压强增大,例如碳酸钙权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A气球不膨胀,B气球膨胀,说明瓶内压强变小,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填: CaCO 3 | 稀HCl |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 CO 2 | NaOH溶液 | | 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 | (2)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使用的是盐酸,若变质,则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的压强增大,A气球膨胀,B气球不变;若是没变质,则没有明显变化,故填: 实验步骤 | 观察到的现象 | 实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 稀HCl | 无明显变化 | NaOH+HCl=NaCl+H 2 O |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A气球膨胀,B气球不膨胀 | Na 2 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 |
5.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
实验一:(2)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会看到溶液变红的现象,故填: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氨水具有挥发性,是因为溶液中的溶质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变红,空气中放置的B是为了做对比试验,说明不是空气使酚酞变红,故填: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对比; 实验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氨分子的运动,会观察到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故填: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填: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三: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将糖溶解在水中,体积会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故填: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6. 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1)若甲中
(1)加入液体后会将伸入试管底部的导管口没入液体内,气体无法排除,所以关闭K1,打开K2使气体从K2的导管排出;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用观察法配平,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写在等号的上边,所以方程式是:2H2O2 MnO2 | .
7. 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1)若甲
(1)关闭K 1 ,打开 2 ;2H 2 O 2  2H 2 O+O 2 ↑(2)2NaOH+H 2 SO 4 =Na 2 SO 4 +2H 2 O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K 1 后,丁中液体倒吸入甲,产生无色气泡,浑浊减少(消失),甲中液体流入丁.
8.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的3个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实验
(1)实验1:实验结束后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呈红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的指示剂专是无色酚酞溶液. (2)实验属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本没有明显现象,该兴趣小组利用如实验2的装置后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从而证明反应的发生. ①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写出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塑料瓶变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该反应 不是复分解反应. ②利用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取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加入 稀盐酸,其现象是 有气泡冒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3)实验3:当该兴趣小组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依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他们由此判定氢氧化钠和盐酸不反应.他们的判断不正确,可以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4)设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 Ca(OH)2+H2SO4═CaSO4+2H2O 7498 x50t×98%=49t
= 解之得:x=37t 答:中和泄漏的硫酸,理论上需要约37吨氢氧化钙.
9. 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
(1)①关闭活塞K,给木炭加热,不燃烧现象说明不与氧气接触物质不燃烧;专熄灭酒精灯,属待木炭冷却后,打开活塞K,通入氧气不燃烧现象说明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不燃烧;点燃酒精灯,给木炭加热,木炭燃烧现象说明了燃烧的条件; (2)碳酸钠固体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用紫色石蕊试液湿润的试纸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下面的试纸先变红; (3)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使烧杯中的饱和石灰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所以饱和石灰水中有固体析出;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热,使硝酸钾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硝酸钾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 故答案为:(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外壁干燥的试纸无变化,润湿的试纸由紫色变为红色,且下层试纸先变红;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 (3)饱和石灰水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10.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上述的A~C三个实验装
(1)①B装置内发生抄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填:B装置内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装置内产生的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②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