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导弹发射 三点法 前置法是什么意思
导弹发射的“三点法”和“前置法”意义如下:
1、三点法:
三点法是地学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于航空武器系统。
地学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地球物理勘探中,通过已知的三个点用后方交会来确定一个站的位置的方法,或通过三个站的方位线交点来确定地理位置。
地质学中,沿着地表三个不同高度的点,决定构造面的倾斜和走向所用的一种方法。测震学中三点S-P法,是用三个测点的S-P走时差确定震源的作图法。
2、前置法:
前置点法导引,导弹超前于目标和制导站的连线一定距离时,导弹和制导站连线与目标和制导站连线间的夹角随着导弹飞近目标而减小甚至为零的导引规律。
(1)火箭导弹发射装置设计pdf扩展阅读:
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多种多样。按发射基点,可分为陆基发射和海基发射等;按发射动力,可分为热发射和冷发射;按发射姿态,可分为倾斜发射、垂直发射等;按发射装置能否机动,可分为固定发射和机动发射。不同的发射方式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
导弹发射方式分类:
1、按发射基点可分为陆基发射和海基发射、空基发射、天基发射。
2、按发射动力可分为热发射和冷发射。
3、按发射姿态可分为倾斜发射、垂直发射、水平发射。
4、按发射装置能否机动可分为固定发射和机动发射。
㈡ 火箭导弹发射装置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因为是火箭导弹发射时,要启动老么多的程序,航天局把火箭的发射分为几个部门,需要版固定权、方向、燃料、机械、电子……等等等等各个方面做全面的检查,这就需要时间,另一个就是倒记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注意力,所以才倒记时的!纯属个人见解!举例说明:天地大冲撞 的大片上,发射飞船去彗星上打眼,钻洞,准备了那么多的程序,去看看就知道了!
而007上面的倒数,确实是剧情需要才设定5分钟,其实不用那么长时间!主要是用于自动发射!
那犯罪祖师爷的胖子,说:“只要一按钮,北京就消失了!”
所以他没用了,就被杀了!而张将军需要时间飞回北京开会,卡佛设定的时间是正好在他赶到前轰炸!闲着没事,倒记时!让卡佛心里更爽些!
不过我感觉一颗妄译号导弹不可能毁了整个北京吧!
还有前面片头上,海上舰艇向白俄恐怖分子的交易中心发射导弹时按钮就是直接发射的!而倒记时是给人记的!人工发射!
㈢ 法国艾利克斯反坦克导弹有哪些特点
法国的一种单兵使用近程反坦克导弹。1986年研制,1992年装备部队。采用光学瞄准、筒式发射、光学跟踪、红外电荷耦合装置测角、导线传输指令、半自动制导,射程600米。全武器系统由筒装导弹和发射制导装置组成。全重15.6千克,弹径136毫米,弹长885毫米,弹重9.85千克,串联战斗部能穿透T-80坦克。
传统单兵反坦克导弹一般均为中程反坦克武器,其射程由数百米至数千米,而在低于500米的较近距离上,士兵们则只能利用无制导系统的反坦克火箭筒攻击坦克,其准确性自然难与导弹相比,而“艾利克斯”的设计思想正是力图填补这一空白,其最小射程不足100米,与现役反坦克火箭相当。
该导弹采用光学瞄准,光学跟踪,利用联接导弹和发射装置的导线进行有线制导,这样,在导弹发射到击中目标期间,射手必须始终用光学瞄准具瞄准目标,但由于导弹射程较近,导弹飞行时间将较现役火箭或中程反坦克导弹大为缩短,减少了敌方还击的可能。
另外,鉴于在巷战中士兵将在有限空间内发射该种武器,“艾利克斯”导弹采用了软发射模式,即在发射时点燃抛射装药将导弹低速射出,减少后坐效应,火药气体后喷,在导弹飞离发射筒一定距离后再点燃主发动机使导弹进入常规飞行状态,在战时士兵可借助此项功能隐蔽在建筑物或工事内攻击敌方坦克。
采用大威力战斗部后,该导弹号称可击穿T-80坦克的前装甲,看来如果这种导弹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将是21世纪初近程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
法国艾利克斯反坦克导弹
㈣ 辐射新维加斯弹药里导弹和火箭有啥区别导弹发射器我知道,火箭怎么用
辐射3里面导弹是有锁定制导功能的是右键瞄准敌人过一会(实际上你已经死了)发射就行了
火箭是没有这个功能的。
好像是这样的,我一直都把火箭和导弹当做一回事。
㈤ 052D用什么防空导弹啊
052D用的防空导弹有如下几种:
现在的052D采用了新型的通用垂发系统,远程防空导弹专、反舰导弹肯定属是有的,巡航导弹应该也有。
另外配备基于SD-10的新型中程舰空导弹,一坑四弹,最大射程60km。
红旗9的改进型,中制导段可以接受预警机和战斗机引导,具有BVR能力,最大射程500km。
052D还装备了新型双波段雷达,对RCS0.01平米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可达1000km,具有逆SAR和强大的主动EW功能,并有良好的目标识别能力,是未来海基中段反导的眼睛。
㈥ 高丽棒子的独岛号两栖登陆舰的性能如何小日本的那款准航母叫什么具体性能如何请详细帮我解答一下
独岛号两栖攻复击舰
准排制水量约13,000吨、满载排水量达18,000吨,全长199公尺,宽31公尺,舰员超过300人,比意大利的加里波底号轻型航母、日本大隅级运输舰都大
兵力:700
坦克 6台, LSF 2台
两栖装甲车 6台
卡车,野炮
直升机:15
“日向”号“驱逐舰”
长195米、宽32米、标准排水量13500吨,满载排水量已经到了1.8万吨。编制322人。其机库最多可容纳11架直升机。从大小规模来看,“日向”号的长、宽、排水量等都与英国海军的轻型航母相当
——总的来说,两舰相差不大
㈦ 舰载导弹的发射装置
目前国外装舰的战术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主要有三种结构形式,即集中配置的模块式结构、独立布置的分离式结构和旋转式结构,还有一种大倾角准垂直发射装置。集中配置的模块式结构美国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采用典型的集中模块式结构,每个标准模块可装8个导弹发射箱,是一个独立的发射单元,共用一个燃气流排导系统。这种结构需要防止导弹发射时产生的燃气进入邻近发射箱,因而MK41每个发射箱的后盖均设计成只能单向开启的花瓣状结构的自动开闭门,每个发射箱的燃气只可向下排导,其它隔舱导弹发射时产生的燃气不能进入。可装载各种作战用途导弹的集中配置的模块式发射装置虽然在设计、制造、装配上比较复杂,而且结构庞大、维护不便、造价昂贵,但是能够满足多种作战任务需求,贮弹量大,发射率高,从性能和满足任务需求来讲最为先进。 独立布置的分离式结构分离式结构多以1~2个贮运发射箱构成弹库的最小结构单元,燃气排导通常设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像发射“海麻雀”导弹的MK48垂直发射装置那样单独设置排导通道,一种是像“海狼”导弹发射装置那样,发射箱与燃气通道采用同心排导原理的一体化设计。分离式结构发射装置通常用于尺寸较小的点防御舰空导弹,英国的“海狼”和北约的“海麻雀”均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分离式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设计相对容易、便于维护保养、造价低、发射装置尺寸较小、安装灵活,适合布置在吨位较小的舰船上。组成一个战术单元的发射箱可以独立处于舰舷旁、机库旁,或者安装在甲板下面。这种发射装置的缺点是贮弹密度低,不适用于大型导弹,通用性受到限制。旋转式结构苏联研制的SA-N-6、SA-N-9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采用模块式旋转结构。这种结构的驱动机构较复杂,使发射装置的可靠性有所降低。另外,旋转式结构每发射一枚导弹需转动一个弹位,影响发射率。SA-N-6、SA-N-9系统间隔3秒发射一枚导弹,而MK41可每秒发射一枚导弹。为提高发射率,缩短反应时间,俄罗斯在装备了一艘巡洋舰后将这种发射装置改进为每个发射筒都有一个发射筒盖,不用旋转就可直接发射。大倾角准垂直发射装置俄罗斯的SS-N-19反舰导弹是目前唯一采用甲板下大倾角准垂直发射装置发射的导弹。这种发射装置与90°垂直发射装置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导弹以一定角度发射,相比90°垂直发射,同等条件下所需推力较小,有利于导弹的发射;因发射装置倾斜布置,有利于解决大型反舰导弹舱下布置的难题;因导弹以一定角度发射离舰,因而降低了导弹因哑弹或意外点火可能回落砸舰而对发射平台构成的威胁。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舰船如果装备的是仅能跟踪或探测一个目标的单通道防空导弹系统,即使命中率是100%,也不可能对抗成批次导弹的攻击。而多通道防空导弹系统由于采用相控阵雷达,因而可以同时探测和跟踪数个空中目标。但是,如果多通道防空系统采用的发射装置每次发射后要重新装填导弹和重新瞄准目标,也同样不能对抗饱和攻击。因此,多通道相控阵雷达系统只有与反应速度快、贮弹量大的垂直发射装置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 目前,世界上已经装备和正在研制的垂直发射系统有十多种,美国的MK41和MK48、俄罗斯的SA-N-6和SA-N-9、以色列的“巴拉克”-1、英国的“海狼”、法国的“席尔瓦”(Sylver)等多型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已经装舰服役,许多国家还在改进现有垂直发射系统或者研制新型垂直发射系统。林林总总的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谓各具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独到的技术特点,可谓“千姿百态”,各有所长。
㈧ 德国F125级多用途导弹护卫舰有哪些用途
F125级是德国根据FDZ-202未来护卫舰计划推出的新型护卫舰,采用传统的单体舰型,船体结构为全通甲板,全隐身设计采用集成式全封闭式桅杆,它的装备将帮助德国军队实现快速部署的目标,是德国海军专为低强度稳定作战而建造的第一种多用途舰艇,将用于取代F124萨克森级。
F125级可长时间地在远离基地的水域执行任务,主要承担防空、反舰、反潜、火力支援、战区弹道导弹防御以及维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支持多国联合行动等多种任务,同时本级亦被赋予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使命,舰上编制中将增加50人规模的特种部队,舰上专门设置了独立的指挥室和弹药舱,并预留了可以放置2个20英尺长集装箱的空间供特种部队使用,且舰载直升机也可用于支持特种部队的行动。
舰上按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安装了装卸和运输平台模块、可扩展的海上野战医院模块以及新的训练功能模块等。同时还采用了全新的全舰网络技术(如多功能服务甲板网络)。
2007年中德国海军与ARGE F125财团签订建造F125的合同,根据合同按照计划将建造4艘F125型护卫舰,新舰预计在2016年~2018年间服役,尽管F125型的设计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无疑将采用德国造船领域的许多创新性概念和技术,如模块化、箱型梁、密闭性技术等。
F125级舰宽18.8米,排水量7200吨,航速27节,续航力4000海里/20节;自持力21天。
动力系统:柴电燃气联合动力推进系统,1台GE LM-2500燃气轮机,4台MTU20柴油,2台推进电机,双轴,舰首辅助推进器。
武器系统:1门64倍口径Otobreda 127/64 LW 127mm舰炮,2门Mauser MLG-27 27mm自动舰炮,5挺Hitrole-NT 12.7mm遥控重机枪,2挺12.7mm重机枪,2座21单元MK-31 Block0 RAM拉姆近程导弹防御系统(配备RIM-116B RAM Block II海拉姆舰空导弹),6座8单元Mk-41 VLS导弹垂直发射系统(配备增强型海麻雀ESSM舰空导弹,标准SM-2 IIIA舰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2座4单元反舰导弹发射装置(配备捕鲸叉RGM-84 Harpoon或RBS-15 Mk.4反舰导弹),1座GMLRS多管火箭炮发射系统。
舰载机:2架NH-90多用途直升机;舰载艇为4艘11m高速攻击艇,2艘ROV遥控潜水载具。
电子设备:1部SEAPAR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4个固定式阵列式天线);舰首声纳;导航雷达;2部导航雷达;SI-MONE整合式全向广电监控系统;IFF mode S敌我识别系统;激光预警系统;FL1800S ESM电子对抗系统;F黈ES作战指挥系统;4座干扰火箭发射装置;Link-11/16/22数据链等。
舰员编制:160人,可加载海军陆战队50人。
㈨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向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发射系统工程,发射环境工程,发射过程中的热、力、声、光等效应,发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燃气射流动力学,弹射技术及其内弹道学,发射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测发控系统的故障检测及诊断技术,发射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模拟训练,发射控制系统等理论与应用,以及相关武器发射系统设计、研制过程中其它高新技术及发展前沿课题。本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注重产学研结合。其主要研究方向有:
1.发射系统总体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应用研究:新型发射原理、发射系统概念研究,发射系统分析、评价、决策及发射装置总体设计,测发控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发射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模拟训练研究,现代设计方法在发射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发射环境和发射效应及其控制技术: 研究各种发射平台及发射环境对发射效果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发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力、声、光等效应对发射平台、周围人员及设备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低特征信号发射技术等。
3.弹射与羽流技术:内弹道理论及弹射技术研究,飞行器喷气式动力装置发射尾喷流场及噪声场的理论分析、结构及参数计算以及燃气射流的排导和防护等。
4.发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火箭导弹/发射装置(或发射平台、运载体等)在发射、运输和发射准备过程中的激励、振动响应、振动控制及动态优化设计等。
5.发射控制系统设计及检测技术:发射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及检测技术,火箭导弹/发射装置系统定位定向技术,高低方向伺服随动控制系统和部件的设计理论、方法及检测技术,流体控制系统及元件设计
㈩ 中国舰载导弹实现共架发射的方法是什么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是当前各国海军装备中最重要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MK-41、法国的A-50/A-70、英国的“海狼”等等。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在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最明显的标志是;最新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和054A型导弹护卫舰上已经装备了国产的第一代导弹垂直发射装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通用化程度不高,导弹研制过程缺乏统一规划,各型号导弹尺寸、重量、电缆结插头形式等差异较大等等。
目前,我国装备的第一代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有自动力发射和外动力弹射两种;贮运发射箱的结构形状分别为箱形和筒形,且长度和横截面尺寸也各不相同;而且每种发射装置只能发射单一种类的导弹,不能实现不同类型导弹的共架发射。
具体地说,052C型驱逐舰上装备的是6单元一组的圆筒形外动力(准)垂直发射装置,用于发射HHQ-9远程防空导弹;054A型护卫舰上装备的则是8单元一组的箱型自动力垂直发射装置,用于发射HHQ-16中程防空导弹。如果再加上051C型驱逐舰上的RIF-M垂直发射装置,那么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多达3种不同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了。
而目前,共架垂直发射技术已成为各国舰载导弹系统发射装置的主要研究方向。采用共架发射装置发射不同类型的舰载导弹,可以提高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和灵活性。
在参考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可靠性舰载导弹共架发射装置,对提高海军舰艇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简化部队装备,以及提高装备的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发达国家共架发射技术的研发经验,并结合海军武器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规划,我国舰载导弹实现共架发射可采取以下方法和步骤:
首先,以054A型装备的自动力(热)垂直发射方式装置为基础,实现HHQ-16舰空导弹和火箭助飞鱼雷的共架发射,提高平台的战术灵活性。例如054A现有的32单元垂直发射箱可以选择装载24枚HHQ-16舰空导弹和8枚火箭助飞鱼雷或其他不同的组合。同时将其作为我国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的标准型号,后续新研或改型舰载导弹均要求能够使用该发射装置。
其次,以上述通用自动力垂直发射方式装置的基础,在不改变原有发射装置的结构及占用甲板尺寸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或减小支撑架的高度,来满足贮存、发射较大尺寸的远程巡航导弹和较小尺寸的点防空导弹(可以由新型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改进而来)的要求。这样在其他大小各异的舰艇平台上(例如较大的驱逐舰或较小的导弹艇)也可以按需要装备导弹垂直发射装置。
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MK-41发射系统装载ESSM“增强型海麻雀”舰空导弹的经验,设计一种可贮存4枚点防空导弹的发射筒,且发射筒的横截面尺寸与HHQ-16型舰空导弹相同,实现共架发射。这样054A型护卫舰现有的32单元垂直发射装置将可以同时容纳24枚HHQ-16中程防空导弹和32枚点防空导弹,或是16枚HHQ-16中程防空导弹、32枚点防空导弹、和8枚巡航导弹/火箭助飞鱼雷,或是其他的组合,大大增强了平台的战斗力和战术灵活性。
第三,进行冷热共架的垂直发射技术研究,使自动力垂直发射的导弹可以与外动力垂直发射的HHQ-9实现共架发射。笔者认为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同心圆筒式垂直发射技术(CCL),该系统的每个发射筒均由内外两个同心筒组成,内筒起支撑、导向作用,内外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为燃气通道。
导弹正常发射或意外点火时,发动机的燃气流经由位于导弹下方的导流器转向180度,再经环形燃气通道穿过发射筒上端口排到大气中。而采用不同的内筒直径,就可以适配不同的导弹,如火箭助飞鱼雷及巡航导弹等。同样,也可以设计一种内筒可容纳4枚点防御舰空导弹、外筒的横截面尺寸与HHQ-9型舰空导弹发射筒相同的发射装置,以提高其防空火力。
这样,通过在原有HHQ-9发射装置中配备不同的CCL导弹发射筒,052C型驱逐舰就可以实现由单一功能的防空型驱逐舰向多用途驱逐舰的转换,其现有的48单元垂直发射装置将可以同时容纳24枚HHQ-9舰空导弹、32枚点防空导弹、和16枚巡航导弹/火箭助飞鱼雷,实现较为均衡的火力搭载。
第四,以CCL和冷热共架发射技术为基础,并参考美国MK-57垂直发射系统,发展新型的通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该装置应具有开放式结构和模块化电子设备设计,并可以实现舷侧布置,更加灵活安全,既不会占用过多宝贵的舰内空间,又可以作为舰艇的附加装甲增强生存力。当布置在舷侧的时候,还可以很方便地为外动力发射方式提供所需的外倾角度。必要时可以采用不同倾角(甚至水平)的布置方式,以兼容鱼雷、弹道导弹、或其他灵巧弹药的发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