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机械结构设计有哪些基本原则和设计准则
机械结构件的结构要素和设计方法
1结构件的几何要素
机械结构的功能主要是靠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及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的。零部件的几何形状由它的表面所构成,一个零件通常有多个表面,在这些表面中有的与其它零部件表面直接接触,把这一部分表面称为功能表面。在功能表面之间的联结部分称为联接表面。
零件的功能表面是决定机械功能的重要因素,功能表面的设计是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核心问题。描述功能表面的主要几何参数有表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表面数量、位置、顺序等。通过对功能表面的变异设计,可以得到为实现同一技术功能的多种结构方案。
2结构件之间的联接
在机器或机械中,任何零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除了研究零件本身的功能和其它特征外,还必须研究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零件的相关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两类。凡两零件有直接装配关系的,成为直接相关。没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相关成为间接相关。间接相关又分为位置相关和运动相关两类。位置相关是指两零件在相互位置上有要求,如减速器中两相邻的传动轴,其中心距必须保证一定的精度,两轴线必须平行,以保证齿轮的正常啮合。运动相关是指一零件的运动轨迹与另一零件有关,如车床刀架的运动轨迹必须平行于于主轴的中心线,这是靠床身导轨和主轴轴线相平行来保证的,所以,主轴与导轨之间位置相关;而刀架与主轴之间为运动相关。
多数零件都有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相关零件,故每个零件大都具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在结构上与其它零件有关。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两零件直接相关部位必须同时考虑,以便合理地选择材料的热处理方式、形状、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等。同时还必须考虑满足间接相关条件,如进行尺寸链和精度计算等。一般来说,若某零件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结构就愈复杂;零件的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精度要求愈高。例如,轴毂联接见图5.1。
3.3 结构设计据结构件的材料及热处理不同应注意的问题
机械设计中可以选择的材料众多,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结构设计中既要根据功能要求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又要根据材料的种类确定适当的加工工艺,并根据加工工艺的要求确定适当的结构,只有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才能使所选择的材料最充分的发挥优势。
设计者要做到正确地选择材料就必须充分地了解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使用成本等信息。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所选材料的特性及其所对应的加工工艺而遵循不同的设计原则。
如:钢材受拉和受压时的力学特性基本相同,因此钢梁结构多为
对称结构。铸铁材料的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因此承受弯矩的铸铁结构截面多为非对称形状,以使承载时最大压应力大于最大拉应力,图示5.2为两种铸铁支架比较。钢结构设计中通常通过加大截面尺寸的方法增大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但是铸造结构中如果壁厚过大则很难保证铸造质量,所以铸造结构通常通过加筋板和隔板的方法加强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塑料材料由于刚度差,成型后的冷却不均匀造成的内应力极易引起结构的翘曲,所以塑料结构的筋板与壁厚相近并均匀对称。
对于需要热处理加工的零件,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的要求有如下几点:(1)零件的几何形状应力求简单、对称,理想的形状为球形。(2)具有不等截面的零件,其大小截面的变化必须平缓,避免突变。如果相邻部分的变化过大,大小截面冷却不均,必然形成内应力。(3)避免锐边尖角结构,为了防止锐边尖角处熔化或过热,一般在槽或孔的边缘上切出2~3mm的倒角。(4)避免厚薄悬殊的截面,厚薄悬殊的截面在淬火冷却时易变形,开裂的倾向较大。
B. 机床电气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机床电气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回系统的要求。
2. 设计方案要合答理。
3. 机械设计与电气设计应相互配合。
4. 确保控制系统安全可靠地工作。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控制要求设计、编制出设备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所必须的图纸、资料等。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主要包含原理设计与工艺设计两个部分。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1. 拟订设计任务书
2. 确定电力拖动方案
3. 拖动电动机的选择基本原则
4. 选择控制方式
5. 设计电气控制原理图,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编制元器件明细表。
6. 设计电气设备的各种施工图纸。
7. 编写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C. 求高手 我们机械设计要求设计一个上料装置越简单越好 上料处一个凸轮顶一个杆 杆往上送料
设计单向门,你可抄以参照止回阀(一种阀门,网络一下),在你的送上去的杆的运动路径上掏空即可,门可以使用弹簧关闭呀!因为杆不会比塑料片(料)的直径大,所以掏空部分略大于杆,小于20mm即可。
其实你的想法你自己也很清楚了!
D. 自动上下料车床装置是什么意思
数控车床的自动上下料机构,是近年来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数控专行业的大势所趋。属
它是在原有的数控车床的基础上,增加桁架或龙门机构,借助机械手爪子,通过往复运动,在车床卡盘或夹头,与堆放工件的码盘或料仓之间,实现工件的装填、转移、码放的一整套系统。
也可以根据加工工件的特性,采取振动盘、推杆、推举料斗、溜槽、结合工件取料等组成简单的送料装置。
宁波宫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业内数控上下料自动系统的集大成者。该公司不仅有简单的送料装置,也有桁架式、龙门式的送料系统。无论是码盘、小型工位料仓、还是回转式大型料仓,都能很好的解决物料的自动加工问题。结合一体化设计,整套车床系统,外观规整美观,性能稳定,造价合理,后期维护方便。
数控车床一体机,料仓式
E. 如何设计棒料自动送料机的上料装置
这个我们Chang就是搞这个的,棒料自动上料关键是在自动分料,根据料的直径和长短不同,要选择不同的结构方式,一般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好实现的。欢迎追问,可以网络上海岩回了解
F. 机床夹具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有哪些
设计原则:主要是六点定位,就是XYZ三个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并且要阻止三个方向的旋转所以就是3+3=6的 6点控制。
二设计步骤:要先根据零件图纸找到加工的部位,找到加工尺寸的基准,根据基准选择定位面,从而根据六点定位原则固定零件。
G. 超精密加工机床主轴设计的要求与设计原则是什么
主轴部件来设计的自关键指标是回转精度和刚度,为此优先采用带有温控的低噪音主轴电机并通过扭矩或各种电磁的和薄膜的联轴节与主轴联接进行驱动,主轴轴承则采用具有自定位功能的球面气浮或液体静压轴承结构。用此结构的主轴精度(径向和轴向跳动)可达0.01µm。当工作压力为0.3MPa~0.6MPa时,气浮轴承的平均刚度为200N~400N/µm,液体静压轴承则为600N~1000N/µm。但为了主轴跳动不超过0.05µm,供油压力的波动值不应大于0.01MPa,油温波动也不应大于0.05℃。
H. 机械加工车间布局都有哪些形式原则
根据车间设备布置原则,按所划分的生产线和零件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按工艺流程顺序布置设备,这种布置适合于自动线及流水线。
2、按工艺流程相对布置设备,这种布置适合于流水生产线及成批生产线。
在布置时应尽量避免回流及迂回。以上两种布置方式生产线的入口端及出口端,一般在两个相对的方向。
3、U形布置。U形布置是一种新颖的布置形式,特别适合于采用多机床管理的流水生产线上。
4、揉性生产系统。揉性生产系统一般是由各种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自动更换主轴机床、自动输送装置、自动检测装置、自动仓库及其它辅助设施组成,整个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布置十分紧凑,相关要素结合紧凑,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床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原则
1、工艺专业化原则
按照工艺专业化原则组成生产单位,由于同类型的工艺装配及同类型的加工方法集中在一起,该布局方式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小、单件小批量生产中。
2、对象专业的原则
对象专业的原则就是以产品(零部件)为对象来设置生产单位。在对象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内,集中了为制造该产品所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负责对产品进行不同工艺方法的加工,每个生产单位基本上能独立完成该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不需求助于其它生产单位。
3、混和原则
为了集中上述两种原则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在实际生产中,可将它们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称之为混合原则。在这样的车间里,有些工段或班组可能是按工艺专业化的原则建立的,而另一些工段或班组可能则是按对象专业化原则建立的。
如对一些大的或需隔离起来的锻压机、电镀、热处理设备,就要采用工艺专业化组织形式,对于大量生产的零部件就要采用对象专业化组织形式。
(8)机床上料装置的设计原则扩展阅读
车间布局指对车间各基本工段、辅助工段、生产服务部门、设施、设备、仓库、通道等在空间和平面上的相互位置的统筹安排。车间布置旨在最有效地利用厂房空间,一方面方便于工作操作,避免生产设备的过度拥挤;另一方面,注意厂房的通风和防火防爆,确保安全生产。其具体内容包括:
1、在纵跨、横跨、高跨、露天跨建筑面积上的安排;
2、在厂房内空间分层的安排;
3、在多层建筑内的安排。
车间的平面布置要根据工厂的生产大纲和车间分工表、生产流程、工艺路线、生产组织形式、机器设备和起重运输设备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确定。好的车间布置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搬运路程,让物料从进入车间依次流经各个工位后流出车间。
I.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一.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原则
1)以保证零件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纸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为前提。
2)工艺过程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成本。
3)充分考虑和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尽可能作到平衡生产。
4)尽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文明劳动条件。
5)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并应符合环保要求。
6)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所需原始资料
产品的全套装配图及零件图
产品的验收质量标准
产品的生产纲领及生产类型
零件毛坯图及毛坯生产情况
本厂(车间)的生产条件
各种有关手册、标准等技术资料
国内外先进工艺及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二.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步骤
1.阅读装配图和零件图
了解产品的用途、
性能和工作条件,
熟悉零件在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零件的主要
技术要求。
2.工艺审查
审查图纸上的尺寸、
视图和技术要求是否完整、正确、统一,分析主要技术要求是否合
理、适当,审查零件结构工艺性。
3.熟悉或确定毛坯
确定毛坯的依据是零件在产品中的作用、
零件本身的结构特征与外形尺寸、
零件材料工
艺特性以及零件生产批量等。常用的毛坯种类有铸件、锻件、焊接件、冲压件、型材等.
4. 选择定位基准
5. 拟定加工路线
6. 确定满足各工序要求的工艺装备
包括机床、夹具、刀具、量具、辅具等。
工艺装备的选择在满足零件加工工艺的需要和可靠地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应与生产批量和生产节拍相适应,并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降低生产准备费用。 对必须改装或重新设计的专用或成组工艺装备,应在进行经济性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设计任务书。
7.确定各工序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公差
8.确定切削用量
9.确定时间定额
10.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对数控加工)
11.评价工艺路线
对所制定的工艺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应对多种工艺方案进行比较,或采用优化方法,以确定出最优工艺方案
12.填写或打印工艺文件
13.选择加工方法应考虑的问题
1)零件加工表面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2)零件材料的加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