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打火机比火柴还先发明
打火机是一种小巧的取火器,现代打火机按使用的燃料可分为液体打火机和气体打火机;按发火方式可分为火石打火机和电子打火机。
最原始的打火机是从燧石点火枪衍生出来的。带强弹簧的扳机扣动时,击打在火石上产生火花,点燃于树叶。
1823年德国化学家备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这一发现引发了他试制打火机的念头。德贝莱纳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适量的稀硫酸,筒内装一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玻璃筒装一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内管中锌片与硫酸接触生成氢气。一定量的氢气产生的压力将内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内,打开开关时,内管的氢气冲到铂棉上起火;内管与玻璃筒内的压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进入内管,与锌片反应又产生氢气。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便告诞生。但它有体积大不便携带,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缺点,没能普及作用。(图)(现代电子点火气体打火机结构示意图)
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灯芯是用硝石粉浸过的,容易被火花点燃,后来,改成将灯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机,这种打火机有时漏燃料,而且要经常更换灯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气体燃料打火机,逐渐取代了苯灯芯打火机。将从天然气中提取的丁烷气压缩到打火机中,使用时,丁烷气体从打火机的顶端喷嘴中喷出,由打火装置点燃,火焰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喷气量来控制,丁烷气体用尽后,可从打火机底部的活门装填。
打火机的点火系统也经长期改进,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统是由火石和火石轮组成,火石是铁和铈做成的合金。1906年奥地利化学家发现这种合金材料具有产生火花的性质,将火厂装入打火机,靠机盖上的铁轮锉的磨击,使火石产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药专家使用压电效应引爆炸弹。在炸弹的前端装上像酒石酸钾钠和一些陶瓷类的晶体,受到强力冲击时,会在瞬间产生高压电荷,引爆炸药。战后,日本成功的将压电效就用在打火机上,在三四万分之一秒内产生6000—8000伏高压,使产生的火花点燃丁烷,省去了干电池或火石。
另一类打火机是以干电池为动力点火,一种是使用9—12伏层状锰电池,打开开关时,盒内的微型变压器将电压升到9000伏,产生火花,点燃燃料。还有一种打火机内装水银电池和集成电路,产生高压火花,这类打火机只要定期更换电池和补充燃料即可。
火柴是目前各国应用得最普遍、最便宜的取火工具,它为人类取火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据史料介绍,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硫酸火柴。那根火柴又粗又长,棒的一端涂有氯酸钾、蔗糖和树胶,使用时将它与浓硫酸接触即可燃烧。这种方法比用火石火刀撞击要方便得多,当时人们称之为“盗火神”。可是这种火柴的价格太贵,而且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常造成一些事故。
其实,火柴的类似物在我国11世纪初就有人试制过。北宋初年,民间用沾着硫磺的杉条磨擦引火,人们称它为“发烛”。但它和“盗火神”一样,也不是人类理想的引火工具。火柴的真正问世,当属磷头火柴的使用。
1669年,德国炼金术土布朗特在汉堡冶炼各种金属,企图从中炼出黄金。一 天,他在“点石成金”的试验里,把白砂和小便放在曲颈甑中加热,当火烧得很旺时,突然从瓶里冒出一股白烟,凝结成一团白蜡样的东西。这团东西在黑暗中会闪闪发光,涂在墙壁会留下光亮的痕迹,一遇到空气就会自燃起来。布朗特把这种“怪物”取名磷(Phosphorus),意即发光体。他将磷的秘密高价卖给了一富商。1677年,该富商将磷带到英国,遇到著名科学家波义耳。波义耳经过研究,掌握了制磷的技术,并开始了制造火柴的试验。1680年,终于制出原始火柴¾取火棒,即在木质细棒的一端涂上硫磺,在粗纸上涂有磷,取火时将细棒在纸上摩擦,就会点燃细棒。但是当时制磷成本很高未能推广使用。
1775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硫酸与锻烧过的骨胳一起加热的方法成功地提取了磷,其过程分成几个步骤:
Ca3(PO4)2+2H2SO4 == Ca(H2PO4)2+2CaSO4
Ca(H2PO4)2 == Ca(PO3)2+2H2O
3Ca(PO3)2+10C == Ca3(PO4)2+4P+10CO
十年后,欧洲市场上出现了“磷头小烛”:一根涂有蜡质的灯芯,一端附上一小块白磷,密封在一只小玻璃管里。使用时只需打开玻璃管,白磷就使“小烛”燃烧起来。又过了四十年,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工业性的白磷制造厂。
1827年,英国化学家约翰·华克试制一种猎枪上用的发火药时,无意中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这种白磷火柴被称为“有毒火柴”,使用不安全,不久就遭到各国禁用。后来法国人塞芬和卡亨二人又改进了配方,用三硫化四磷代替白磷做发火剂,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无毒火柴”。然而这种火柴在粗糙固体表面摩擦能起火,甚至放在衣袋里稍一摩擦也会自燃,还是不够安全。
1845年,德国人施罗脱将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到250℃制成了红磷。从此,人们开始用红磷制火柴,最初是由瑞典制造的,故又称为瑞典火柴。其发火剂是把红磷和细砂做成胶糊涂在火柴盒边上,火柴的药糊用可燃物Sb2S3、氧化剂KClO3及催化剂MnO2,调成胶糊沾在浸过石蜡的木棒上。使用时火柴头和盒边的红磷相摩擦,红磷局部变为白磷引起燃烧,这种火柴不仅无毒,而且必须在涂有红磷的特制火柴盒上摩擦才会着火,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安全火柴”。
1879年,华裔卫省轩在广州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火柴厂,不过当时由于产品数量少,价钱高,很少有人买得起。1880年,瑞典人在上海开了一家瑞典瑞商洋行,生产和经营火柴。全套机器设备都是瑞典的,甚至连火柴盆上的商标也是国外印刷的,他们利用产品价格低廉的特点,在我国市场上获取了大量利润,扼杀了我国正欲兴起的火柴工业。
㈡ 点火枪和燃烧器的区别
点火器为间隙工作方式,每次打火时间不宜过长,点火时应先开点火装置,然后喷油(气)点火;一般点火时间不能超过30秒。
燃烧器,是使燃料和空气以一定方式喷出混合燃烧的装置统称。
㈢ 点火枪英语怎么说
ignition gun
㈣ 深圳市佳运通电子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深圳市佳运通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油田加热炉的公司,版采用多项创新专利技权术有效的解决了油田加热炉高能耗、低效率、易损坏等能耗和安全环保问题。公司秉承着“科技创新、实事求是、步步为营、迅速发展”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出高科技新产品,主营产品有:多功能一体化燃烧器、全自动燃烧机、漏液检测燃烧装置炉管高温检测装置、加热炉增效调节仪、加热炉安全信息传输装置、便携式点火枪、油田加热炉全自动控制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加热炉完整性管理平台、撬装式多功能燃气联动装置、撬装式全自动加热站、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等机械装置和
法定代表人:刘永才
成立时间:1998-04-06
注册资本:42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110388578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街道莲花一村社区皇岗路5001号深业上城(南区)T2栋4601
㈤ 气体点火枪的有关知识
打火机中的化学
打火机的历史
有人说,打火机、钢笔、腕表是男人身上三件最重要的饰品,从这三样东西中可以看出一个男人的品位与地位。打火机虽小,但却凝聚了锻造、齿轮、弹簧、摩擦、燃烧等物理、化学的基本元素,这个火柴盒大小的金属方块,有着20多个零件,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最原始的打火机是从燧石点火枪衍生出来的,弹簧扳机扣动时,击打在火石上产生火花,点燃于树叶。打火机作为一种小巧的取火器,按使用的燃料可分为液体打火机和气体打火机;按发火方式可分为火石打火机和电子打火机。
火对人类早期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人类对火的认识也是从最开始的惧怕、恐慌到积极地利用,最后通过制造火种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自人类文明降临以来,"火"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就一直起着核心的推动作用,一旦我们远古的祖先开始懂得驾御火种,他们就向文明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这些过程中,人类一直孜孜以求地探索最有效且简便的取火方法,从青铜时代原始的工具,发展到今天的电子打火机。如果说打火机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缩影,这一说法绝不为过。
现代打火机的鼻祖可以说是16世纪欧洲的火绒盒和与其齐名的打火铁盒(又叫“火莲儿”,外国人叫它“Chuck-Mucks”)。火莲儿与欧洲的火绒盒有些差别,它的“火绒”与打火盒连在一起,而欧洲的打火铁是由链子拴在一边的。但两者的工作原理一样,都是通过打火铁产生火花,引燃火绒。所不同的是,火绒盒的打火铁是由链子栓在一边的,而打火铁盒则完全是一体的。后者是中国的。当世界上第一支手枪问世不久,第一只早期的打火机也就出现了,
当世界上第一支手枪问世后不久,第一只形似手枪的打火机也随之问世,因为它就是用手枪改成的,叫火绒手枪。这种打火机还长期被做为身份的象征和办公室的摆设。
18世纪,出现了用绳点火的打火机。接下来的是磷和煤油或者蜡的打火机、刚玉砂轮和火绳及汽油打火机,185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争端,使卷烟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而在此之前,只有东欧和巴尔干人抽卷烟,西欧人以嚼烟和烟斗为主。打仗的时候,东欧人可以利用战斗间隙抽上几口,而他们的对手往往是刚装上一袋烟就听到开拔的号声,可见卷烟具有的优势。而卷烟的出现使吸烟越来越方便,也刺激了人们对打火机的需求。打火机逐渐发展到用打火轮引燃火绳,再用火绳点燃汽油的方式。这期间,由于磷的发现,火柴也问世了,于是很多打火机同时也被设计成了火柴盒。发生于18世纪中-19世纪中的工业革命,使欧洲的每一个行业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打火装置的制造业了不例外。在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最大的赢家似乎不是某个国家,面是蓬勃兴起的香烟工业,由此,香烟工业与打火机制造业成为命运不可分割的一对孪生兄弟。大约1898年前后,一种采用了引信技术的打火机诞生了。立即成为市场上异常受欢迎的产品。这种产品被称为"魔术珍灯"(magic pocket lamp),它使用的雷管和打火的原理和今天的玩具枪相当类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更好的打火机被制造及出售,打火机了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商家钟情的促销礼品,某次冒险或旅行的纪念品,甚至仅仅是一种珍贵的收藏品。至20世纪初期,火绒箱的时代已经终结,这时的消费者需要更多更方便、更便宜的选择。这个时期的发明包括电子打火机、电池打火机、甲醇打火机,还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打火机品牌——IMCO,这一品牌的地位堪称打火机中的"大人汽国"。
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灯芯是用硝石粉浸过的,容易被火花点燃,后来,改成将灯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机,这种打火机有时漏燃料,而且要经常更换灯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气体燃料打火机,逐渐取代了苯灯芯打火机。将从天然气中提取的丁烷气压缩到打火机中,使用时,丁烷气体从打火机的顶端喷嘴中喷出,由打火装置点燃,火焰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喷气量来控制,丁烷气体用尽后,可从打火机底部的活门装填。
打火机的点火系统也经长期改进,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统是由火石和火石轮组成,火石是铁和铈做成的合金。1906年奥地利化学家发现这种合金材料具有产生火花的性质,将火石装入打火机,机盖上的铁轮锉的磨击,使火石产生火花。
火,是人类走向文明最原始、最基本的发明,之后就一直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元素。火具一直是造火的发明品,到了20世纪初,当奥地利科学家Auer von Welsbach燧石或火石后,打火机成了产生火焰的最新、简洁、安全的最佳生活小用具。打火机反应了20世纪的科技进步,普及全球且有一度时间造成了即用即弃的风气。直至今日,在中国国内大多数人兜里装的都是大红大绿的一次性塑料打火机
自从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发明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百年,其发展变化巨大。从最早的只注重实用性逐步融入制作者的艺术灵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创作风格的工匠制作出来的打火机,风格各异,给只有方寸大小的打火机带来了无限的艺术生命力。
相信从上面对于打火机历史的简短回顾中,我们都已发现这件看似简单平常的物品,原来也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并且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互相交织。虽然,当今最新式的打火机身上仍然带有原始的取火工具的影子,但是每一位爱好者都会承认,值得收藏的打火机绝对是出色技术和优良设计的结合体,它们身上都凝聚人类源源不绝的创造力,正因为如此,才使打火机成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喜欢的收藏品。
打火机燃料的发展简史
打火机燃料经历了火绒、火绳、硫磺、磷(红磷、白磷)、石蜡、煤油、酒精/香水、氢气、甲烷、煤气到汽油、丁烷。其中,当汽油还未被用在汽车上时,就被选作打火机的燃料了。
丁烷 (Butane,C4H10)
丁烷因碳原子与氢原子结合状态不同而可成正丁烷(n-butane)及异丁烷(i-butane)两种,如此分子式相同而原子之结合状态 不同的物质,叫做异构物。 丁烷与丙烷相同,以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用,与丙烷比较,由於其沸点较高在冬季或寒冷地区气化较困难。但在常温 约2atm 即可液化,故不致发生高压,多作打火机燃料用,在化学工业用途极具重要地位。
这个过程反映了打火机燃料发展的趋势:由不易点燃到易燃、由固态到气态再到液态、由不安全到安全、由单纯的实用性走向兼顾艺术性。
打火机点火问题的解决过程
燃料问题似乎容易解决,问题是产生火花的方法。
钻木取火
两根木棍之间由于持续的摩擦生热而擦出的火花。"火"是原始部落经济和信仰的推动因素。那时的火或火种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意义和神秘的魅力,既是他们获利温暖的来源,又充满了不可控制性。
透镜聚光
利用玻璃或冰的折射聚光,我国古代当做计时的工具。在博物馆的收藏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大炮筒模型,每天都会指向太阳的正午。而且,在炮筒口装有透镜,下面放有炮药。正午到来时,透镜把阳光聚焦到炮药上,引起发火,当“计时炮”一声响,表明正午时刻到了。
打火机的转轮
实际上是奥地利人奥尔(Auer)研制出来的。奥尔发现铁铈合金制成的金属在摩擦时很容易产生大面积的火花。这种金属就是以奥尔命名。奥尔金属的打火轮一开始并不是现在的圆形的周边呈锉状的,经过一番摸索,发展成火石装在火石管里,为保证火轮的火石间有足够的压力,在火石下面有一弹簧,蹭一下轮子,即可产生火花。奥尔解决的是火花产生的问题,直到今天 ,它仍是打火机点燃的主流方式。不过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转轮,曾采用半转轮,但很快意识到这种往复式的半轮的缺点是火石磨损过快,因为即使不打火时也要磨一下火石。
催化点火
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这一发现引发了他试制打火机的念头。德贝莱纳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适量的稀硫酸,筒内装一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玻璃筒装一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内管中锌片与硫酸接触生成氢气。一定量的氢气产生的压力将内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内,打开开关时,内管的氢气冲到铂棉上起火;内管与玻璃筒内的压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进入内管,与锌片反应又产生氢气。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便告诞生。但它有体积大不便携带,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缺点,没能普及作用。(图)(现代电子点火气体打火机结构示意图)
电打火
现代烧液体和气体燃料的汽车都是通过火花塞放电点火的。电池提供电源
另一类打火机是以干电池为动力点火,一种是使用9—12伏层状锰电池,打开开关时,盒内的微型变压器将电压升到9000伏,产生火花,点燃燃料。还有一种打火机内装水银电池和集成电路,产生高压火花,这类打火机只要定期更换电池和补充燃料即可。
压电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药专家使用压电效应引爆炸弹。在炸弹的前端装上像酒石酸钾钠和一些陶瓷类的晶体,受到强力冲击时,会在瞬间产生高压电荷,引爆炸药。战后,日本成功的将压电效应用在打火机上,在三四万分之一秒内产生6000—8000伏高压,使产生的火花点燃丁烷,省去了干电池或火石。
当火花问题和燃料问题解决后,打火机工业得以迅猛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处都是打火机厂,有的用金属,有的用电木(酚醛树脂)作机壳,真是百花齐放。
现代的打火机可谓功能越来越多了,除了点烟的打火机,还有许多专用打火机,如专门点烟斗的、点雪茄的、点壁炉的(当然还可以点煤气灶),甚至还有更多功能的打火机。
烟斗的形状决定了打火机必须倾斜甚至水平的角度来点。有一种Zippo打火机,在防风网侧面留有圆孔,将打火机贴近烟斗,火苗便被吸向烟斗。一些豪华打火机(如都彭、登喜路)打着火就可以长时间地点燃一支粗大的哈瓦那雪茄。有些名贵的打火机可以通过更换喷嘴的方式将火苗调粗,改装为雪茄打火机。有些使用Zippo打火机的人认为,Zippo有一个宽大而稳定的火苗,非常合适点燃雪茄。用Zippo点雪茄的正确步骤是,一、打开盖子,等待3至5秒,让燃料所带的香气挥发掉;二、点火,燃烧3至5秒,烧掉燃料中的香气;三、点燃雪茄,雪茄应在火苗最亮处上方一厘米处,而不必过分靠近火苗。不管怎样,讲究品位的人不会用一次性打火机。
抛弃式消费浪潮 "以不变应万变"
一、打火机和火柴所用的原材料不同,一次性气体打火机所用的原材料是ABS和AS塑料粒子、丁烷气体,铜、铁、铝、火石等,而火柴生产的原料主要是木材、铬、锌、硫等易燃的化合物。
二、打火机和火柴生产的工艺流程不同。生产一次性气体打火机是将ABS·AS塑料粒子通过注塑机注成 机壳,再人工焊接,装配26个零件,灌好丁烷气体,最后试火装箱,完全的人工操作。而火柴采用的全自动生产线生产,将木材细切成一定细度的梗,干燥后在梗的一顶部加上硫、铬、锌等磨擦易燃的化合物。
三、打火机和火柴的着火方式不同。一次性气体打火机是通过外力作用砂轮,砂轮磨擦火石,出现火花 ,从而达到着火的目的,它只燃烧气体,不燃烧自己。而火柴是以其顶部的铬、锌、硫等化合物磨擦,从而燃烧自己达到着火的目的。
四、打火机和火柴使用的寿命不同。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里,火柴并不以取火为主要目的,已广泛应用于宣传产品的广告,礼品为主体,特别是在宾馆、酒家、休闲场所见到的最多,且体积小、使用不超过十次。而一次性气体打火机,体积更小,便于携带,使用寿命可达1000次以上,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
五、打火机与火柴环境保护不同。打火机着火后是气体的燃烧,并可调节火苗大小,气体用完后,塑料、铜、铁、铝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它在燃烧过程中不会释放有毒气体。而火柴是靠磨擦着火,火苗没有调控性,燃烧时会向空气中释放一种含铬、锌、硫的有害气体,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要砍伐大量的木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打火机的优点
打火机是科技的进步,是世贸组织支持和鼓励的,是原始取火方式的替代品,这也标志着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更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木材的砍伐,减少人为的向自然界释放有毒的气体。
㈥ 气体电子打火机是什么时候有的
打火机,是一种小巧的取火器,现代打火机按使用的燃料可分为液体打火机和气体打火机;按发火方式可分为火石打火机和电子打火机。
最原始的打火机是从燧石点火枪衍生出来的。带强弹簧的扳机扣动时,击打在火石上产生火花,点燃于树叶。
打火机1823年德国化学家备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这一发现引发了他试制打火机的念头。德贝莱纳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适量的稀硫酸,筒内装一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玻璃筒装一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内管中锌片与硫酸接触生成氢气。一定量的氢气产生的压力将内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内,打开开关时,内管的氢气冲到铂棉上起火;内管与玻璃筒内的压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进入内管,与锌片反应又产生氢气。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便告诞生。但它有体积大不便携带,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缺点,没能普及作用。
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灯芯是用硝石粉浸过的,容易被火花点燃,后来,改成将灯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机,这种打火机有时漏燃料,而且要经常更换灯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气体燃料打火机,逐渐取代了苯灯芯打火机。将从天然气中提取的丁烷气压缩到打火机中,使用时,丁烷气体从打火机的顶端喷嘴中喷出,由打火装置点燃,火焰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喷气量来控制,丁烷气体用尽后,可从打火机底部的活门装填。
打火机的点火系统也经长期改进,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统是由火石和火石轮组成,火石是铁和铈做成的合金。1906年奥地利化学家发现这种合金材料具有产生火花的性质,将火厂装入打火机,靠机盖上的铁轮锉的磨击,使火石产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药专家使用压电效应引爆炸弹。在炸弹的前端装上像酒石酸钾钠和一些陶瓷类的晶体,受到强力冲击时,会在瞬间产生高压电荷,引爆炸药。战后,日本成功的将压电效应就用在打火机上,在三四万分之一秒内产生6000—8000伏高压,使产生的火花点燃丁烷,省去了干电池或火石。
点燃的打火机另一类打火机是以干电池为动力点火,一种是使用9—12伏层状锰电池,打开开关时,盒内的微型变压器将电压升到9000伏,产生火花,点燃燃料。还有一种打火机内装水银电池和集成电路,产生高压火花,这类打火机只要定期更换电池和补充燃料即可。
亦称“点火器”。据记载,约自公元前45000年起,古人不是通过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钻孔,便是通过燧石相互撞击点火;后来还运用气动原理点火--点火泵或气动点火器。
在中世纪法国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种质量有所改善的气动点火器。从14或15世纪到19世纪初,撞击式点火器非常流行。17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带有火绒和硫磺火柴的“图林根点火器”。此外还有所谓“导火索点火器”。
从13世纪起就当作点火器用的那种凸透镜,是在18世纪末普及的。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机。德贝莱纳原为药剂师,1810年任耶纳大学化学和药物学教授。生前对染色法提出过不少改良措施,研究过铂、镍、二氧化锰等的催化作用,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德贝莱纳点火器。1812年,法国人贝托莱在各种化学实验中发现可燃气体,后人根据贝托莱的发明制成了浸没式打火机。
1900年后试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机,如滚轮式打火机,摩擦式打火机等。为减少烟而作的努力,终于使如今风行的那种气体打火机于1950年问世,如今又出现了很流行的感应打火机、指纹打火机等。
㈦ 点火枪注册商标分几类
你好这个是属于商标
第十一类
照明、加热、蒸汽发生、烹饪、冷藏、干燥回、通风、供水以及答卫生用装置
[注释]
本类尤其包括:
——空气调节装置;
——电或非电的暖床器,暖水袋,长柄暖床炉;
——非医用电热垫和电热毯:
——电水壶;
——电烹调用具。
本类尤其不包括:
——制造蒸汽的装置(机器部件)(第七类);
——电暖衣服(第九类)。。
如若不懂可以上一品标局,他们是专门注册商标以及设计商标的服务平台,相信可以帮助你哦.望采纳
㈧ 高能点火器点火枪的结构
高能点火装置由高能点火器、点火枪及点火电缆组成。交流工频专220V或110V,通过升压整流变换成直流脉属动电流,对贮能电容充电。当电容器充满时,放电电流经放电管、扼流圈、屏蔽电缆等传输至点火枪半导体电嘴,形成高能电弧火花。当点火装置停止工作时,电容器上的剩余电荷通过泄放电阻泄放。
徐州杰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XDH-20C型高能点火器为冲压外壳,密封性好,外形美观、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方便安装。XDH-20L型高能点火器为铸铝外壳,密封性能好,防水、防潮、防尘、耐冲击。XDH-20B型防爆高能点火器为铸铁外壳,按照国家防爆标准GB3836.1-2010和GB3836.2-2010设计制造,防爆类型为隔爆型ExdIIBT4。
徐州杰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XDZ系列点火枪采用半导体陶瓷表面放电发火方式,火花能量转换效率高,火花能量大,耐结焦、抗污染、气密性好,在潮湿环境甚至在水中也能正常发火。有非防爆和防爆两种型式。
㈨ 谁有关于打火机的详细资料
打火机是一种小巧的取火器,现代打火机按使用的燃料可分为液体打火机和气体打火机;按发火方式可分为火石打火机和电子打火机。
最原始的打火机是从燧石点火枪衍生出来的。带强弹簧的扳机扣动时,击打在火石上产生火花,点燃于树叶。
1823年德国化学家备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这一发现引发了他试制打火机的念头。德贝莱纳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适量的稀硫酸,筒内装一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玻璃筒装一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内管中锌片与硫酸接触生成氢气。一定量的氢气产生的压力将内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内,打开开关时,内管的氢气冲到铂棉上起火;内管与玻璃筒内的压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进入内管,与锌片反应又产生氢气。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便告诞生。但它有体积大不便携带,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缺点,没能普及作用。
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灯芯是用硝石粉浸过的,容易被火花点燃,后来,改成将灯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机,这种打火机有时漏燃料,而且要经常更换灯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气体燃料打火机,逐渐取代了苯灯芯打火机。将从天然气中提取的丁烷气压缩到打火机中,使用时,丁烷气体从打火机的顶端喷嘴中喷出,由打火装置点燃,火焰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喷气量来控制,丁烷气体用尽后,可从打火机底部的活门装填。
打火机的点火系统也经长期改进,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统是由火石和火石轮组成,火石是铁和铈做成的合金。1906年奥地利化学家发现这种合金材料具有产生火花的性质,将火厂装入打火机,靠机盖上的铁轮锉的磨击,使火石产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药专家使用压电效应引爆炸弹。在炸弹的前端装上像酒石酸钾钠和一些陶瓷类的晶体,受到强力冲击时,会在瞬间产生高压电荷,引爆炸药。战后,日本成功的将压电效应就用在打火机上,在三四万分之一秒内产生6000—8000伏高压,使产生的火花点燃丁烷,省去了干电池或火石。
另一类打火机是以干电池为动力点火,一种是使用9—12伏层状锰电池,打开开关时,盒内的微型变压器将电压升到9000伏,产生火花,点燃燃料。还有一种打火机内装水银电池和集成电路,产生高压火花,这类打火机只要定期更换电池和补充燃料即可。
亦称“点火器”。据记载,约自公元前45000年起,古人不是通过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钻孔,便是通过燧石相互撞击点火;后来还运用气动原理点火--点火泵或气动点火器。
在中世纪法国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种质量有所改善的气动点火器。从14或15世纪到19世纪初,撞击式点火器非常流行。17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带有火绒和硫磺火柴的“图林根点火器”。此外还有所谓“导火索点火器”。
从13世纪起就当作点火器用的那种凸透镜,是在18世纪末普及的。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机。德贝莱纳原为药剂师,1810年任耶纳大学化学和药物学教授。生前对染色法提出过不少改良措施,研究过铂、镍、二氧化锰等的催化作用,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德贝莱纳点火器。1812年,法国人贝托莱在各种化学实验中发现可燃气体,后人根据贝托莱的发明制成了浸没式打火机。
1900年后试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机,如滚轮式打火机,摩擦式打火机等。为减少烟而作的努力,终于使如今风行的那种气体打火机于1950年问世,如今又出现了很流行的感应打火机、指纹打火机等。
打火机术语及定义
1.打火机:有专门的手动点火设备,燃料的成分是石油化学物,通常用来点燃香烟、烟斗等烟具。并可用于点燃纸张、油绳、蜡烛、灯笼或其它易燃材料。
注解:打火机不能当作蜡烛、手电筒或其他长时间燃烧的装置。
2.液态气体打火机:这类打火机有明显的出气管,内部燃料成分是液态碳氢化合物,如己烷,标准蒸汽压力在24摄氏度,不能超过34.5kpa。
3.气态打火机:这类打火机的内部燃料成分液化碳氢化合物,如丁烷,异丁烷,丙烷,其标准压力在24摄氏度,超过104kpa。
4.后混式打火机:这类气态打火机在点火后空气与燃料混合燃烧。
5.前混式打火机:这类气态打火机的燃料气体与空气先混合作用后燃烧。
6.一次性打火机:这类打火机制作时充入燃料,不能重复充气。
7.可重复充气打火机:这类打火机可对其用外部气罐进行重复充气或插入新的燃料气箱。
8.可调节打火机:这类打火机提供可自由调整火焰高度的装置。
9.不可调节打火机:这类打火机没有提供可调整火焰高度的装置,燃烧高度由制作者预设。
10.可自动调节的烟斗打火机:这类打火机提供一个在从直立到倾斜时可自动提高火焰高度的装置,这种装置是专门为烟斗设计的。
11.自我熄灭打火机:这类打火机点燃后要求持续有目的和主动的动作,以维持火焰,一旦停止动作,火焰自动熄灭。
12.非自我熄灭打火机:这类打火机不要求有意或主动的动作来维持火焰,但需要有动作来熄灭火焰。
13.火焰高度:从护罩头到可见火焰顶端的直线距离,若无护罩则指从外露灯芯末端或气箱阀口顶端到可见火焰顶端的直线距离。
14.风挡:全部或部分包住气体打火机的气箱阀口或液体打火机的导气管。
15.气箱阀:打火机控制气体释放的部件。
16.出气口:燃料气体释放的位置。
17.跳火:持续燃烧状况下不同的火焰高度。
18.持续自燃:非人故意动作而导致火焰蔓延,如跌落导致点火并持续燃烧。
19.爆火,溅火:气体打火机未浓缩的液化气跳逸而与主火焰分离的飞沫燃烧现象。
20.火焰:在正常的光照条件下肉眼可见或稍暗并产生热量,常伴有发光的燃料燃烧结果。
21.引燃:以一种特定方式利用打火机内置的点火装置和燃料释放系统点燃火焰。
㈩ 打火机是谁发明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打火机是谁发明得】 打火机是一种小巧的取火器,现代打火机按使用的燃料可分为液体打火机和气体打火机;按发火方式可分为火石打火机和电子打火机。 最原始的打火机是从燧石点火枪衍生出来的。带强弹簧的扳机扣动时,击打在火石上产生火花,点燃于树叶。 1823年德国化学家备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这一发现引发了他试制打火机的念头。德贝莱纳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适量的稀硫酸,筒内装一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玻璃筒装一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内管中锌片与硫酸接触生成氢气。一定量的氢气产生的压力将内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内,打开开关时,内管的氢气冲到铂棉上起火;内管与玻璃筒内的压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进入内管,与锌片反应又产生氢气。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便告诞生。但它有体积大不便携带,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缺点,没能普及作用。 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灯芯是用硝石粉浸过的,容易被火花点燃,后来,改成将灯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机,这种打火机有时漏燃料,而且要经常更换灯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气体燃料打火机,逐渐取代了苯灯芯打火机。将从天然气中提取的丁烷气压缩到打火机中,使用时,丁烷气体从打火机的顶端喷嘴中喷出,由打火装置点燃,火焰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喷气量来控制,丁烷气体用尽后,可从打火机底部的活门装填。 打火机的点火系统也经长期改进,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统是由火石和火石轮组成,火石是铁和铈做成的合金。1906年奥地利化学家发现这种合金材料具有产生火花的性质,将火厂装入打火机,靠机盖上的铁轮锉的磨击,使火石产生火花。 另一类打火机是以干电池为动力点火,一种是使用9─12伏层状锰电池,打开开关时,盒内的微型变压器将电压升到9000伏,产生火花,点燃燃料。还有一种打火机内装水银电池和集成电路,产生高压火花,这类打火机只要定期更换电池和补充燃料即可。 亦称“点火器”。据记载,约自公元前45000年起,古人不是通过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钻孔,便是通过燧石相互撞击点火;后来还运用气动原理点火--点火泵或气动点火器。 在中世纪法国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种质量有所改善的气动点火器。从14或15世纪到19世纪初,撞击式点火器非常流行。17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带有火绒和硫磺火柴的“图林根点火器”。此外还有所谓“导火索点火器”。 从13世纪起就当作点火器用的那种凸透镜,是在18世纪末普及的。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机。德贝莱纳原为药剂师,1810年任耶纳大学化学和药物学教授。生前对染色法提出过不少改良措施,研究过铂、镍、二氧化锰等的催化作用,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德贝莱纳点火器。1812年,法国人贝托莱在各种化学实验中发现可燃气体,后人根据贝托莱的发明制成了浸没式打火机。 1900年后试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机,如滚轮式打火机,摩擦式打火机等。为减少烟而作的努力,终于使如今风行的那种气体打火机于1950年问世,如今又出现了很流行的感应打火机、指纹打火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