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耳鳴西醫用儀器檢查不出來
耳鳴是腦部的第八對神經受到損傷引起的,西醫的儀器無法檢測到神經,在西醫的檢查報告上面顯示的一切都是正常的,而患者卻又很明顯的感覺耳朵裡面有聲音,因此醫生就會告訴患者這是神經出了問題,也就是「神經性耳鳴」的由來。
耳鳴用儀器是不能夠檢查出來的,耳鳴是患者自己主觀的感受,但是通過一些檢查,比如說純音測聽,聲導抗,耳聲發射能夠初步的判斷患者耳鳴的性質,比如說是由於炎症引發的,還是說是由於神經功能不好引發的。
如果是由炎症所引發的,那麼患者需要積極的使用抗炎消腫的葯物來緩解,臨床上常用的是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或者是氧氟沙星滴耳液,同時可以口服頭孢丙烯膠囊進行消炎,用葯之前需要明確過敏史。如果是神經性的耳鳴,患者可以使用前列地爾注射液,或者是巴曲酶注射液來改善,積極的對症治療,患者耳鳴的情況應該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必要的時候,患者可以行針灸,或者是高壓氧一同來治療。神經性耳鳴主要出現在耳部或者頭部的異常聲音,因為它的病因是比較復雜的,而且不明確,所以說在儀器檢測的時候發現不了。
而在葯物治療上也就是比較常見的,用鈣離子拮抗劑,擴張血管,葯物改善內耳循環為主以及改善營養神經的葯物。
B. 突發性耳聾為什麼儀器檢查不出來
原因不明、突然發生的聽力下降
單側聽力下降最常見
可伴有耳鳴、耳悶或眩暈、惡心、嘔吐等
盡早治療有利於患者恢復,少數患者可自愈
疾病定義
突發性耳聾,標准叫法為突發性聾,又稱特發性突聾,指在72小時內突然出現的、原因不明的聽力下降。
患者一般沒有耳部傳音結構的明顯破壞,主要表現為對聲音的感受和感覺受損。在純音測聽檢查中,表現為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的聽力下降程度≥20 dBHL。
流行病學
突發性耳聾好發於50~60歲年齡段人群,但近年來發病人群趨於年輕化。
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左耳發病略多於右耳,雙側發病概率較低,約2.3%左右。發病無明顯性別差異。
疾病類型
突發性耳聾根據純音測聽檢查結果反映的聽力下降程度可分為以下四型。
低頻下降型
1000 Hz及以下頻率聽力下降,至少在250 Hz、500 Hz處聽力損失≥20 dBHL。
高頻下降型
2000 Hz及以上頻率聽力下降,至少在4000 Hz、8000 Hz處聽力損失≥20 dBHL。
平坦下降型
所有頻率即250~8000 Hz聽力均下降,平均聽閾≤80 dBHL。
全聾型
所有頻率即250~8000 Hz聽力均下降,平均聽閾≥81 dBHL。
突發性耳聾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與病毒感染、腫瘤性病變、自身免疫疾病、葯物中毒、內耳缺血等因素相關。精神及心理因素等被認為是常見的誘發因素。
C. 為什麼儀器檢查不出來耳鳴
由於耳鳴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如頸椎病、高血壓、感冒、耳疾、神經性耳鳴等等,是不易被儀器查出來的。
D. 特發性震顫為什麼儀器檢查不出來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查不到原因的震顫,震顫儀可以通過監測震顫的頻率、幅度,初步判斷是特發性震顫,還是繼發性震顫。
如果想通過頭部CT、核磁等檢查出特發性震顫,只能作為排除診斷,可以排除其它繼發性的原因,確診為特發性震顫。
其中震顫儀可以根據震顫的頻度,比如特發性震顫的頻率在8-12次/秒,而繼發性震顫,比如帕金森的震顫,是4-6次/秒的震顫頻率。
所以,臨床上可以根據震顫的監測儀,初步判斷震顫屬於哪一種類型。
E. 特發性震顫儀器為什麼檢查不出來
特發性震顫屬於非器質性病變疾病,也就是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是與器質性疾病相對而言,主要是指由於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由於人體自主神經分布廣泛,當其功能紊亂時產生的臨床症狀往往呈現多樣性,且與器質性疾病的症狀相似,易被誤診為器質性疾病,造成治療效果不佳。
一般的說,是由支配器官的神經系統的失調引起,組織結構不發生改變,病情輕微,一般不會導致嚴重後果的臨床綜合症:如神經官能症,它雖然可以有頭疼、頭暈、虛弱、失眠等症狀,但腦細胞無實質性損害,CT掃描組織正常,顯微鏡下腦結構無異常變化。
特發性震顫一樣的道理,但是往往人們都是敗在了這種病的手上,剛開始覺得沒什麼,久而久之病情在體內加重到一定程度爆發出來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