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林士諤的人物生平
1938年在美國發表的關於解高階代數方程的論文中創造性地提出了高階方程劈因解根法,被譽為「林士諤法」,在國際數學界被廣泛應用。1940年回國抗日,從事航空教學、研製、生產和管理工作,他研製首創的膜盒式真空速表,經裝機試飛性能良好,並獲得「光華發明獎」。1952年參加北京航空學院創建工作 ,主持創建中國第一個陀螺與慣性導航研究室和陀螺慣導專業,從無到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陀螺導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學科帶頭人,注意跟蹤新技術發展,重視高校與廠所結合,為中國慣導技術的發展和培養高級技術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是我國航空儀表技術及慣性技術的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和航空教育家。 1913年7月1日 生於廣東省廣州市 1931—1935年 在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學習 1935—1939年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博士學位 1940—1946年 先後在成都空軍機械學校、成都空軍儀表修造廠、成都航空研究院、南京空軍總部航空工業計劃室任航空儀表高級教官、副廠長、研究員、機械附員等職 1946—1951年 在廈門大學航空系任職 1951—1952年 在清華大學航空學院任職 1952—1987年 在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職 1987年9月27日 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逝世,終年74歲。 1913年7月1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出生時因其母李兆春奶水不足,故由伯母陳會詩喂養,並將林士諤半過繼於她。父親林震於辛亥革命時追隨孫中山,曾任廣東北伐軍師長及孫中山大本營高級參謀,在北伐宿遷戰役中曾因重創張勛部隊而獲宿遷戰役金質勛章,孫中山曾親筆贈書「渡江英雄」。 小學階段 1919—1924年,林士諤在平遠縣東石鄉崇德小學、鐵民高小讀書。民國初,其父因病解甲歸鄉,1924年病逝。後生活無著,其母攜林士諤至北京姑母處,靠姑母林演存(曾留日學醫,北伐軍中女子紅十字軍組織者之一)在北京香山醫院醫生工資為生。1925—1927年就讀於香山慈幼院高小二年至初中一年級。 中學階段 1927年考入北京匯文中學,讀初中二年級。由於林士諤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曾以優異成績從高一跳入高三班,於1931年高中畢業。中學期間,因姑母離職,林士諤及弟弟林士驤的學費都由與父親林震北伐期間共事的李濟深(後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先生資助。母親李兆春自此沒有離開過北京,直至抗戰勝利前2個月去世。 大學階段 1931年林士諤先後獲得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錄取資格,因上海交通大學能夠免學雜費並提供助學金,而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32年日本侵略者挑起一·二八事件,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戰火在上海點燃,上海交通大學及眾多學校被迫停課,林士諤轉到北京清華大學借讀,數月後返回上海,1935年7月於上海交通大學提前畢業。
在上海交通大學期間,林士諤主修電信專業,四年總成績位於電信專業第二名,在校期間還與他人合作完成《太空中之波動》的科技論文。大學期間的生活費,除李濟深先生資助外,還因林士諤是北伐將士的後代而受到家鄉的接濟。 留學階段 20世紀30年代初的中國,東三省被日本霸佔,中國的大學不能開辦航空系,否則就是對日本不友好,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前,當時的中央大學只能以機械特別班的稱謂培養航空人才,大批熱血青年懷揣著航空救國的理想遠涉重洋。1935年林士諤以第一名身份通過了廣東省赴美公派留學考試,被廣東省教育廳錄取為公費留學生前往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系學習(在上海交通大學期間,身為林士諤學長的錢學森,由機械工程轉學航空,因而在國內多停留一年,兩人於1935年同時就讀於MIT航空系,就此結下了深厚友誼)。因林士諤學習成績出眾,學校給予獎勵,免收其學費。在讀研究生時,林士諤師從世界著名科學家、陀螺儀表專家德雷珀博士,參與了MIT無線電高度表研製,1937年10月1日,林士諤遞交了碩士學位論文《The Design of Radio Altimeter Using Frequency Molation Method》(《採用頻率調制方法的無線電高度表的設計》),對這種儀表的設計原理研究做出了貢獻。入學後翌年獲碩士學位。
在博士論文研究期間,利用MIT最早的模擬計算機對飛機自動控制下縱向與側向運動進行了深入分析,於1938年創造性地提出了高階方程劈因解根法———用二階(或m階)迭代劈因法求解高階特徵方程的實根與復根,這種方法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林士諤法」,並被許多教科書刊所引用。。1939年5月11日,林士諤提交了博士論文《A Mathematic Study of Controlled Motionof Airplanes》(《飛機自動控制理論》),並順利通過答辯,於1939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 畢業回國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被日本侵略軍肆意踐踏的年代,一邊是時刻都在發生著流血犧牲的祖國、一邊是待遇豐厚研究條件優越的他鄉,矢志報國的他婉拒了導師德雷珀教授的挽留,向當時的國民黨空軍機械學校校長錢昌祚發出了自己的簡歷,並於畢業的當年啟程回國。 初期 1939年底,林士諤與畢業於上海美專的劉蓮娜女士在廣州灣結為夫婦,後經香港、昆明,於1940年初到成都,經國民黨空軍機械學校校長錢昌祚介紹至該校擔任航空儀表高級班教官,後兼任高級班主任。
1942年5月,林士諤調至機校附近的國民黨航空儀器修造廠任副廠長。同年夏季,為有效測量飛機速度,林士諤利用蘇聯飛機儀表,開始研製並改裝出一種膜盒式真空速表,為了實地試驗,將試制的儀表委託當時在成都空軍工程局辦事處的蘇聯飛行顧問,在蘇式戰斗機上進行了成功試飛,試飛數據證明,儀表符合理論設計要求,早於國外相同測量原理的空速表,且性能更優。1943年,林士諤因首創膜盒式真空速表而獲得當時航空委員會頒發的「光華發明獎」。
1944年夏—1946年春,林士諤調往成都航空研究院儀表組任研究員,從事儀表研製工作。1946年春—1946年5月,林士諤調南京空軍總部航空工業計劃室,承辦向英美訂購航空設備工作。 廈門大學時期 1946年8月,萌生退意的林士諤,在廈門大學校長汪德耀至南京要求空軍支援人員去廈大教書時,申請調入廈大,遂於同年10月赴廈門大學任航空系教授兼系主任。在廈門大學期間,林士諤開設了航空儀器及設備、空氣動力學、空氣動力設計3門課,並且還從事飛機控制的安定性專題研究。後來成為我國檢測領域的知名教授黃俊欽就是他親自指導的畢業生。 清華大學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航空成為科技強國的重要方略之一。1951年3月全國高校開始進行大規模調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和廈門大學的航空系,合並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1951年8月林士諤成為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教授,講授航空儀器學,並於1952年5月在清華大學加入九三學社,同時也是清華大學教育工會、中蘇友好協會會員。 北京航空學院時期 1952年5月,周恩來總理提出要辦專門的航空大學,中央軍委在《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議案》中做出了籌建航空學院的決定,中央教育部對全國的航空院系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業部、中央教育部決定,並經國家財經委員會批准及中央軍委同意,正式籌建北京航空學院。1952年末,包括林士諤在內的一大批在國際上知名的學者開始匯集北京航空學院。
1952年9月27日,北航設立飛機系,下設設計與工藝兩個專業。11月,成立飛機設備教研室(104研究室),林士諤擔任室主任,教研室人員主要有文傳源、劉燕謀、黃俊欽、余德星。1952年11月,林士諤被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批准為北京航空學院院務委員會委員。1954年,成立飛機設備系(二系),林士諤擔任副主任。1956年2月,飛機設備系(二系)的儀表及自動器教研室劃分為儀表自動器、電氣無線電設備和飛機設備工藝3個教研室,分別由林士諤、馮毓江、周士炎擔任教研室主任。
1958年,他在《中國科學》上用英文發表了「真高度表的設計原理與試飛數據」,在《北航學報》上發表了「飛機在自動控制下側向及橫向過渡過程曲線的理論分析」、「調頻式無線電高度表誤差的理論分析」、「陀螺儀安裝支架誤差」以及「半解析式慣導系統參數選擇」等論文。
1958年11月,林士諤負責中蘇122項科技合作中「陀螺儀理論及其應用」項目,與文傳源、章燕申赴蘇聯考察,去列寧格勒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陀螺及導航教研室聯系和聘請講學人員,還參觀莫斯科有關對口高等學校的教學及科研設備,回國後,組建我國第一個陀螺儀表及慣性導航研究室(第四研究室),因林士諤更主張在大學里開展研究工作,該實驗室是為數不多的設在大學里的重點建設項目,同年12月30日,在錢學森教授的大力推薦下,經第一機械工業部批准,由林士諤教授親自擔任研究室主任,徐學賢為支部書記、副主任。研究室參與「北京五號」無人機、「北京二號」探空火箭等研製。後來林士諤教授翻譯了《飛機儀表學》、《航空電機電器學》、《飛機設備》等教科書,為當時的教學與科研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實驗室初創之時,林士諤教授帶領大家將液浮陀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概念做起。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科研條件十分簡陋、信息閉塞的時代,為完成樣機研製,他們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為能將轉子浮起來,他甚至在家中試驗將食糖溶化充當浮液,因此曾被稱為「糖水教授」。也正是由於他們具有這種無所畏懼、勇於創新的精神,使他們率先在國內完成液浮陀螺樣機,並完成了向廠、所的技術轉移。這填補了當時中國航空陀螺儀領域中的一項空白,促進了中國慣性技術的發展。
1962年林士諤當選國家科委理論與應用力學組成員,參與制定全國力學十二年發展規劃。1964年,當選航空學會理事並兼自動控制及電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還當選北京市力學學會理事、全國力學學會一般力學組主任委員。1963年,他在《數學進展》上發表了「高階特徵方程解根法應用問題」及「關於劈因法解特徵方程的改進問題」。
20世紀60年代,國外又大力開展了撓性陀螺/動力調諧陀螺的研究開發工作。林士諤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在國內率先研製成功動力調諧陀螺儀,並積極地向國內介紹動力調諧陀螺的研究成果,連續編譯出版了兩集《陀螺儀理論及其應用譯文集》上、下(科學出版社出版),還編著出版了《動力調諧陀螺儀》一書,這對後來全國多家單位開展這種陀螺儀的研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之後我國第一個半球諧振陀螺、光纖陀螺等一批先進的研究成果都在這個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問世。
1974年,在林士諤領導下,以酈吉臣、張清濤、張惟敘、范耀祖、陳哲等人為主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動調式撓性陀螺,並於1981年獲得航空部航空技術進步二等獎。 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5年中起,受到當時政治運動的影響,林士諤與其他幾位教授也逐漸退出了院務會。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了多次沖擊、抄家,家中堆積如山的科技書籍如今也只剩下寥寥數本。1970年3月至1971年7月,被下放到河南確山北航五七幹校、河北寶坻縣北航五七幹校勞動。這一時期,他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重返北航時期 粉碎四人幫後的1979年,科學研究事業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林士諤重新被國家及多個專業協會聘為專家: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理論與應用力學學科組組員、中國力學學會一般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航空學會電子及自動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航空學會自動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北京航空學院(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內,林士諤是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時也是第一屆學位評定委員會成員。
1979年以後,林士諤教授年事已高、多病,在1979年填寫的個人檔案中對自己的病情是這樣描述的「服葯後已能半日工作及參加學術活動」,但他始終十分重視研究生培養工作,即便是與年輕教師聯合培養研究生時,仍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81年,鑒於林士諤教授及其團隊的豐碩的研究成果以及深厚的理論積淀,北京航空學院獲批我國第一個慣性技術及導航設備博士點。
1986年11月林士諤教授告別了他熱愛一生的講台。
1987年9月27日,林士諤因病醫治無效,在中日友好醫院逝世,終年74歲。
Ⅱ meter和metre的區別
meter和metre的區別在於寫法不同,metre是Britain spelling(英式拼寫),meter是American spelling(美式拼寫)。二者的讀音、詞義是完全相同的。
meter/metre
【音標】
英['miːtə(r)] 美['miːtər]
【詞義】
1、n.米;公尺;計量器;計時器
2、n.(詩的)韻律;格律
3、vt. (用儀表)測量
【例句】
1、This cloth is sold by the metre.
這種布按米出售。
2、Many modernists think that rhyme and metre hamper the poet's free expression.
很多現代派人認為韻律妨礙了詩人的自由發揮。
3、The boy is one meter tall in his stocking feet.
這個小男孩不穿鞋的身高是一米。
4、The meter with which we check power is a wattmeter.
我們用來檢查功率的儀表是瓦特計。
5、We should meter a flow of water.
我們應該計量下水流。
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中,隨著語言的演變,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在期刊中,centre這樣的詞被替換成了center。凡是以-tre結尾的英式拼寫,美式拼寫都改為-ter,單詞含義不發生變化。
還有其他的單詞,例如:
計量單位 米:meter(英) metre(美)
容量單位 升:litre(英) liter(美)
纖維:fibre(英) fiber(美)
劇場,戲院:theatre(英) theater(美)
Ⅲ multimeter的意思
multimeter
英 [ˌmʌltɪˈmiːtə] 美 [ˌmʌltiˈmitər]
n. 萬用(復用)表;多用途計量器;多量程測量儀表;通用(萬能)測量儀器
Ⅳ 電表的出廠編碼在什麼地方
電表的出廠編碼在電表後方的中間的位置。
電表資產號是電表對應的唯一編碼,一般會在電表上就能找到,找到電表上條形碼對應下面的數字或者英文+數字組合就是電表資產號。而電表的度用戶編號是用電戶號,與電表資產號不同,若是咨詢電表用戶編號的,用戶編號版一般是15-16位數的,是電戶的用電檔案編號。
(4)mit是什麼儀表擴展閱讀:
型號及其含義
電能表型號是用字母和數字的排列來表示的,內容包括類別代號+組別代號+設計序號+派生號。
(1)類別代號。D一電能表。
(2)組別代號。
(3)表示相線:D一單相;T一三相四線有功;S一三相三線有功;X一三相無功。
(4)表示用途:B一標准;D一多功能;M一脈沖;S一全電子式;Z一最大需量。Y一預付費:F一復費率。
(5)設計序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6)派生號。T一濕熱、乾燥兩用;TH一濕熱帶用;TA一乾熱帶用;G一高原用;H一船用;F一化工防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