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ect是什麼意思
[編輯本段]簡介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發射單光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
是一種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檢查方法。ECT成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葯物引入人體,經代謝後在臟器內外或病變部位和正常組織之間形成放射性濃度差異,將探測到這些差異,通過計算機處理再成像。ECT成像是一種具有較高特異性的功能顯像和分子顯像,除顯示結構外,著重提供臟器與端正變組織的功能信息。ECT的顯像方式十分靈活,能進行平面顯像和斷層顯像、靜態顯像和動態顯像、局部顯像和全身顯像。除此之外,它還能提供臟器的多種功能參數,如時間-放射性曲線等,為腫瘤的診治提供多方位信息。主要用於甲狀腺癌、骨骼等部位腫瘤的檢查,尤其常用於骨轉移性腫瘤的檢測,比普通X線拍片可提前3-6個月發現病變。因此,對一些較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症。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等,即使沒有骨痛,也可作術前或術後檢查,以期早期發現轉移灶。但必須注意骨的炎症、血流改變、骨折修復,關節退行性變、骨畸形性病變以及代謝性骨病變也可出現陽性結果,這是應該予以鑒別的。
[編輯本段]工作原理
ECT結構和工作過程:它有專門探測核射線(γ射線)的探頭、固定探頭並能向各方位轉動的支架、裝有系統程序的中心控制台(能高速運行和進行大量數據處理和存貯的高性能電子計算機,16~64位)。在採集程序控制下,探頭收集到從靶器官發射出來的γ射線,經晶體光放大(變成可見光)導向光電倍增管(P.M.T)的陰極(矩陣排列於晶體表面的光導面上,常有50~107支),轉變成電脈沖信號,按位置解碼器指定位置輸送到計算機,計算機將信號經模/數(A/D)轉換成數字存貯起來。在處理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將進行數/模(D/A)轉換,按信號來源卒標方位上的象素(pixel)點在屏幕上投射成圖像。這種圖像是一種單一平面圖像(二維),信息重疊、模糊度大,只適用於小臟器顯像或動態顯像,對深層結構觀察較困難。若探頭以靶器官為中心旋轉,多平面採集時,則可獲得三維圖像即所謂ECT圖像。這種圖像按一定厚度切層,可觀察不同方位、不同深度平面的顯像劑分布圖像。
[編輯本段]分類
ECT分類:
(1)SPECT ,即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它利用發射單光子的核素葯物如99mTc、133I、67Ca、153Sm等進行檢查。SPECT的基本結構分3部分,即旋轉探頭裝置、電子線路、數據處理和圖像重建的計算機系統。SPECT除顯示腫瘤病灶外,尚可顯示局部臟器功能的變化,如:化療後左心功能、腎功能的改變等。
(2)PET ,即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顧名思義它是用發射正電子的核素葯物進行檢查。常見的核素如:18F、11C、13N、15O等。PET主要用於病灶組織的葡萄糖代謝、蛋白質代主向和氧代謝的研究,在腫瘤學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目前應用最多的是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後殘留腫塊的鑒別。腦腫瘤和鼻咽癌放療或淋巴瘤化療後殘存腫塊及肺部和縱隔腫塊的鑒別等常常十分困難,但利用18F、flurodeoxyglucose(18F、FDG)進行PET顯像,區分其性質則十分容易。如病灶攝取18F-FDG,表明病灶殘留存活的癌細胞,提示為復發;如18F-FDG檢查為陰性則為纖維化。
[編輯本段]檢查方式
檢查方法與適用范圍
按臨床要求選擇方法,有靜態與動態顯像;平面與斷層顯像;局部與全身顯像;運動與靜息顯像。現介紹各自方法及適用范圍:
靜態顯像,指採集某一觀察面在一定時間內的總放射性分布圖像。多用於小器官顯像和粗略觀察某器官的形態、位置、大小及放射性分布、佔位性病變的分析。如:甲狀腺顯像、肋腺顯像、腦、肺、心、肝、盆腔、脾、腎的靜態平面顯像、胃腸道出血定位、美克爾憩室、淋巴結、移植器官、胰腺、腎上腺、睾丸、前列腺等臟器的顯像等,因為其方法簡便,適用范圍較廣泛。
動態顯像,指對某器官的某一觀察面進行連續分時採集,獲得不同時間的動態平面圖像,這些圖像可以提供不同時間的感興趣區(ROI)信息,還可以電影顯示靶器官活動情況。由於引入了「時間-放射活性曲線」的,概念非常適用於臟器功能判斷。如:甲狀腺、腦、心、肝、腎、胃排空、骨攝取、肝膽等的功能指標。
心血池門電路控制R波觸發(簡稱門控)顯像亦屬動態顯像的一種,即用R波觸發採集一個心動周期內不同時期點的放射性信息,用付里葉函數擬合成心臟容積曲線。從此曲線可以分別獲得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的一系列指標。最近有報道將此方法用於肺顯像獲得呼吸運動周期肺功能圖。
平面顯像,即二維顯像是與斷層(三維)顯像相對而言,只能一次觀察一個面。應包括靜態平面、動態平面、局部平面、運動平面和靜息平面顯像,因為目前尚不能進行一次性全身斷層,因此全身顯像就叫「全身XX」如「全身骨顯像」就不要叫「全身骨平面顯像」。
斷層顯像,是對靶器官進行360度(或180度)旋轉採集多平面信息,用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重建、切層、放大、投影)得到一定厚度的不同觀察面和深度的斷面圖像。這種圖像計算機可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立體圖(按不同方向旋轉,按不同速度旋轉,以便觀察)。最適用於大器官顯像,如:腦、心、肺、肝等,分析佔位性病變、供血情況、臟器容積測量等。腦血流灌注斷層顯像診斷腦缺血性疾病和癲癇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心肌血流灌注斷層顯像診斷「冠心病」,心肌梗塞及預後判斷等,是最接近於導管檢查效果的一種無創性檢查方法。
局部顯像,是與全身顯像相對而言,其包括范圍很廣,局部平面顯像、凡分別各臟器的各種檢查方法均叫局部顯像。
全身顯像,指顯像劑進入人體後,進行全身採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獲取全身性分布圖像。如:全身骨顯像,全身血池顯像,全身淋巴顯像,全身軟組織顯像,全身腫瘤標識物顯像及動物實驗中葯物全身分布顯像等等。進行「全身普查」,對尋找惡性腫瘤的轉移灶十分有價值,全身骨顯像對鼻咽癌、肺癌、乳癌、腸癌、前裂腺癌等最易骨轉移的病例,能早期查出轉移灶。在幫助外科治療(如截肢術)方案決策中亦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運動(負荷)顯像,運動顯像即負荷顯像,就如同心電圖的「運動試驗」,是一種採集靶器官(主要是心臟)在負荷狀態下核素顯像劑的分布信息成像的方法。就心臟來說,有心血池門電路控制顯像和心肌門控顯像;心肌、心血池斷層顯像;心肌、心血池門控制層顯像。後者由於信息量太大,處理煩鎖,資料存貯量大,有些得不償失,難被廣泛應用。目前最常用的是「心血池門控平面顯像」和「心肌血流灌注斷層顯像」。這兩組資料加上運動與靜息對照已經夠全面的了,還有的使用葯物對照,更能提供一些有效參數,如心肌梗死的可恢復心肌細胞(存活心肌)的判定很有臨床價值。
靜息顯像,即顯示在病人處於休息狀態下心臟對核素顯像劑的攝取和分布情況。它常與運動顯像匹配使用。
接受ECT檢查時應注意什麼:
1、腦血流斷層顯像: 檢查前1、2天,病友盡量停服擴腦血管葯,以增加檢查的靈敏性。注射顯像劑前30—60分鍾應遵醫囑口服過氯酸鉀,以封閉脈絡叢及甲狀腺,減少干擾。注射前後5—10分鍾,病友盡量休息,減少聲光刺激,卧床休息保持平靜並戴上眼罩及耳塞直到注射顯像劑後10分鍾左右。檢查過程中頭部不能移動,以保證圖像的真實性。
2、心肌灌注顯像: 檢查前一天應停用硝酸甘油、易順脈、地奧心血康等葯物。如行運動負荷試驗者最好在前二天停用心得安、心律平、倍他樂克、異博定、甲氧乙心安等葯物。進行心肌葯物負荷試驗者應於24小時前停用潘生丁、多巴酚丁胺及氨茶鹼等葯物。在檢查的過程中應保持呼吸平穩,以減少隔肌運動對心肌顯像的干擾。安裝心臟起博器者應告知醫生,以供影像分析參考。
3、全身骨顯像: 注射顯像劑後的2小時內盡量多飲水500ml以上。檢查前排空小便。如有尿液汚染衣褲、皮膚,應擦洗皮膚及更換衣褲後方可檢查。有植入金屬假肢、假乳房的應告知醫生所植入的部位。檢查前二天不宜作鋇餐、鋇灌腸等檢查。以免鋇劑滯留於腸道影響影像觀察。
4、腎小球濾過率測定: 盡可能前三天停用利尿葯,如雙氫克尿塞、速尿等。檢查前30分鍾飲水300ml左右,檢查時排空小便。
5、食道運動功能顯像及胃排空測定: 患者應於檢查前禁食6—12小時並按醫囑停用阿托品、心痛定、得舒特、定痙寧、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及胃動力葯,如嗎丁啉、普瑞博思等。
6、甲狀腺顯像:按醫囑停用含碘的葯物及富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海魚蝦等,並停用甲狀腺片。使用碘造影劑者至少三周後才能作檢查。
檢查中如遇小兒或不能合作的患者檢查前可用鎮靜劑。因疼痛不能配合檢查的可事前使用鎮痛葯。檢查前應除去受檢部位所配戴的金屬物品,如首飾、金屬紐扣、皮帶、鑰匙、硬幣等。
因用於ECT檢查的大部分葯物都由尿排泄出體外,所以,檢查後多飲水可加速葯物的排出。
在包裝術語里ECT代表邊壓強度(ECT=Edge Crush Test)
定義:瓦楞紙板的邊壓強度是指承受平行於瓦楞方向壓力的能力。它是瓦楞紙板的兩大重要參數(另一個為破裂強度BST)之一。單位是:N/M, 國際通用標准為LBS/IN, 有些測試儀器的單位是kgf/dm,不過在技術溝通和質量要求中很少用到。
影響:瓦楞紙板邊壓強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紙箱的抗壓承重能力,在結構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它會影響到包裝物件的堆載高度及安全性能。
ECT與RCT之間關系公式:抗壓強度(ECT)=SUM[RCT(面紙) + RCT(瓦楞芯紙) x 瓦楞伸長系數Takeup Fact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電休克療法 治療精神病用的 據說戒網癮中心也用 電擊之後會全身抽搐
⑵ ECT檢查與CT有什麼區別
ECT檢查與CT區別是:原理不同、對人的危害不同、檢查時的所需用品不同。
一、原理不同。
ECT是發射單光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一種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檢查方法,其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將放射性葯物注射入人體,經代謝後在臟器內外或病變部位和正常組織之間形成放射性濃度差異,通過儀器探測這些差異,最後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再成像。
CT是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是利用X射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射線,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為數字,輸入計算機處理成像。
二、對人的危害不同。
CT主要的危害來自於射線源,高能射線源能對人體組織及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即使是醫用的X射線CT,多次的累積使用,X射線依然會對患者被照組織產生一定的影響。CT檢查廣泛用於胸部腹部盆腔頸部頭顱等全身多個部位的掃描檢查。
ECT為核素葯物在體內不能馬上代謝和排泄,做完檢查的病人其體內仍會有核素葯物殘留,仍會持續發現射線,因此,與其密切接觸的人也會受到一定的輻射。
正是因這個原因,做完ECT檢查,醫生會囑咐病人多喝水能促進核素葯物排出,也正是基於此,接受遠ECT檢查的人短時間內還是要盡量減少與家人的接觸,特別是孕婦兒童,因為胎兒和兒童對輻射比較敏感,更容易受傷害。
三、檢查時的所需用品不同。
ECT是需要儀器探測和放射性葯物注射入人體。
CT是X射線束。
(2)etc儀器是干什麼用是治療嗎擴展閱讀
ECT檢查注意事項:
檢查前1、2天,病友盡量停服擴腦血管葯,以增加檢查的靈敏性。注射顯像劑前30—60分鍾應遵醫囑口服過氯酸鉀,以封閉脈絡叢及甲狀腺,減少干擾。
注射前後5—10分鍾,病友盡量休息,減少聲光刺激,卧床休息保持平靜並戴上眼罩及耳塞直到注射顯像劑後10分鍾左右。檢查過程中頭部不能移動,以保證圖像的真實性。
心肌灌注顯像:檢查前一天應停用硝酸甘油、易順脈、地奧心血康等葯物。如行運動負荷試驗者最好在前二天停用心得安、心律平、倍他樂克、異博定、甲氧乙心安等葯物。
進行心肌葯物負荷試驗者應於24小時前停用潘生丁、多巴酚丁胺及氨茶鹼等葯物。在檢查的過程中應保持呼吸平穩,以減少隔肌運動對心肌顯像的干擾。安裝心臟起博器者應告知醫生,以供影像分析參考。
全身骨顯像:注射顯像劑後的2小時內盡量多飲水500ml以上。檢查前排空小便。如有尿液汚染衣褲、皮膚,應擦洗皮膚及更換衣褲後方可檢查。有植入金屬假肢、假乳房的應告知醫生所植入的部位。檢查前二天不宜作鋇餐、鋇灌腸等檢查。以免鋇劑滯留於腸道影響影像觀察。
腎小球濾過率測定:盡可能前三天停用利尿葯,如雙氫克尿塞、速尿等。檢查前30分鍾飲水300ml左右,檢查時排空小便。
食道運動功能顯像及胃排空測定:患者應於檢查前禁食6—12小時並按醫囑停用阿托品、心痛定、得舒特、定痙寧、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及胃動力葯,如嗎丁啉、普瑞博思等。
甲狀腺顯像:按醫囑停用含碘的葯物及富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海魚蝦等,並停用甲狀腺片。使用碘造影劑者至少三周後才能做檢查。
⑶ 醫學上CPR、CPCR、BLS、ACLS、PLS、ETC、LMA各代表什麼
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復甦
CPCR (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心肺腦復甦
BLS (basic life support) 基礎生命支持
ACLS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高級心臟生命支持
PLS (post life support)持續生命支持
ETC 食管氣管聯合導管
LMA(laryngeal mask airway,LMA)喉罩
⑷ 腎臟ETC的發展
腎臟ECT是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以動態檢查雙腎功能的高科技診斷儀器,它的出現為臨床對腎功能的診斷提供了客觀的數據,同時作為腎臟病的損害定位性診斷依據。它客觀地反映了雙腎和單側腎臟的濾過率,雙腎血管的灌注,雙腎小球的有效血液供給,提供腎小管的回吸收,濃縮稀釋以及尿路是否通暢一些反映腎功能的可靠依據。同時還以腎圖形式反映雙腎功能變化及其左右差異。我醫院從美國森科公司引進了腎臟專用檢查ECT,可早期發現、確診腎臟病,精確計算腎小球濾過率,對治療前後提供精準的數據參考,對腎病患者治療起著絕對的作用。
由美國森科公司腎臟專用ECT的使用,標志著單純靠尿常規、查血驗腎功能、腎B超檢查腎臟的時代已結束。ECT檢查避免了腎穿刺之苦,可系統化、全方位地將腎臟病變部位、性質、損壞程度、血流灌注、分泌及腎小球濾過率准確無誤地展現在醫生面前,確定葯物直達病灶的位置,為醫師診斷提供強有力的檢查保證。同時還能及時為患者提供治療過程中的療效依據,帶來了世界腎病尿毒症領域治療檢查的一場革命。